|
很震撼。很多反思。 |
|
"Quando corpus morietur, fac, ut animae denetur paradisi gloria." |
|
理想主义的诠释 也是黑色幽默的表达 |
|
如果你信神、你的神无处不在。他不信神、所以被十字架砸死了。对世界上单独的个体而言,脱俗就是拯救。而被拯救的人,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
|
对于现代的反思。 |
|
今年看过最好的非毛片 |
|
7/10。将耶稣生平移植到现代都市中,哥伦布在社会罗网所遇到的诱惑和逼迫,是耶稣及其门徒其相似经历的翻版,扮演抹大拉的玛丽亚的米莱叶,去参加一部广告片的试镜时,广告商找借口要求她全裸出镜,为得到角色备受羞辱的米莱叶脱下衣着,哥伦布对此勃然大怒,于是大闹广播电视台,赶走了广告商和客户,这是对耶稣救赎行淫的妓女和因亵渎圣殿义怒的化用。之后一位娱乐界的顾问建议他炒作以提高知名度,他指着大楼的玻璃外,许诺这座城市会是他的,导演使用耶稣被魔鬼诱惑的桥段,隐喻了现代都市人的普通焦虑: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金钱、虚荣等抽象化的魔鬼随处可见,凡人唯有依靠自己扮演的上帝,完成自我救赎。召集伙伴排演话剧的哥伦布如那呼唤门徒的耶稣,对罪恶的坚决抵制,使他死于剧场的十字架,死后又将全身的器官捐献,认同了耶稣殉道的精神。 |
|
7.5/10 |
|
3.5好悲伤…… |
|
31 JUL 2010 (3+) 大一讀宗教必修科,講師說本片是思考聖經當代意義的必看之作,事隔多年一睹真身,不免有多少失望。沒有太多深入的討論,主角還「耶穌」得好刻意(面試倒亂/月台講道),甚至覺得本片還不及導演的美利堅系列。一句到尾,本片特別適合宗教研究或前衛劇場人士觀看。 |
|
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一切人的命运! |
|
大型3D魔幻沉浸式情景体验全裸灯光真人秀《耶稣受难之基督最后的诱惑》火爆香艳登场,诚邀各级广告代理商,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黄金广告位招租,三百年九芝堂,治肾亏不含糖,果冻我要喜之郎,恒源祥,羊羊羊 |
|
“你不该生活在这里,哪怕斯德哥尔摩也好,说不定碰上伯格曼”。1980年代末,包括蒙特利尔在内的西方文青,大多以伯格曼为偶像吧,就连这部电影,也带着些许《处女泉》、《冬日之光》的牺牲和救赎气息。 |
|
大一还是大二的贩毒课看的... |
|
戏里和戏外,饰演耶稣的男主克伦都面对着审判。在戏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接受人类的愤怒,在戏外,克伦因毁坏剧院里的设施而被告上法庭。而他毁坏设施的原因是因为剧院里的试戏导演想要试戏女演员脱光衣服,他愤怒的掀翻了桌子。此时在法庭上,他拒绝了律师的辩护,他也拒绝为自己辩护,他接受法律对他的惩罚,就像苏格拉底一样。 |
|
宗教电影,我却只认真看了其中一段热舞 |
|
看不下去 |
|
【3.0】 |
|
剧本不错. 神父是无能伪善的;先知的预言是不要相信预言。 所以医生们才是真耶稣? |
|
男主角制作一出舞台剧,亲自饰演耶稣,剧中说耶稣是私生子,引起教会反对,警察阻止演出,观众和警察冲突,误伤了男主角,男主角伤重死亡,捐赠了器官 |
|
现代演绎 |
|
如果说《性女贞德》是对伪善的医疗产业的嘲讽,那么《蒙特利尔的耶稣》不仅嘲讽了演艺圈,更是嘲讽了现代信息产业的每个角落,以及我所从事的广告业。幸好只有一个耶稣,幸好人人不能扮演耶稣,幸好耶稣死去。如同那种并不存在的原罪一样,所有的价值观在本片侃侃而谈,一如浮云。 |
|
第4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丹尼斯·阿康特。宗教故事必然有加害者形象,文艺青年需警惕受害者心态——《故事》之三百六十一。 |
|
將宗教以及現實世界重疊而達到有趣而互相呼應的結果,很多諷刺及吶喊,涉及的對象也非常廣泛但不見得有何太突兀之感,節奏及對白明快而機智,值一看 |
|
肉身与精神剥离,违背本意似乎又符合初衷。以血肉救赎他人的同时,试图传达的观念却遭断然无视。忽快忽慢的字幕太影响阅读,有机会再重看吧。 |
|
组团请神渎神造神送神,裂裂裂。 |
|
丹尼斯·阿康特最好的片子,被吓到了。 |
|
缺少背景知识 法语听听蛮好 |
|
悲剧是沉重的戏服,如同生活无法让快乐持久。(男主长得太像加里奥德曼和瑞恩高斯林的结合体了) |
|
对我来说是遗失的神作 |
|
真正的作者电影 |
|
我有资源,谁要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
|
蒙特利尔中产白左们那有限的眼界与无限的情怀啊,没谁比Arcand摆布得更好了呢! |
|
一开始配色情电影的胖胖不就是野蛮入侵的男主咩?多一星情怀分给导演。 |
|
猜到后半段的走向了,我得考虑一下要不要看下去。倒是很喜欢这款jesus的气质,受难剧里的闷骚彼拉多我也很喜欢(狂笑 |
|
惊喜的宝藏电影!开头和结尾唱美声的那对姐妹就是点题用的:艺术已死,还在坚持的人哪怕专业能力再强也只能去地铁站卖艺。非常好的作品,先锋、脱俗,又不乏观赏性,值得多品几遍。 |
|
关于耶稣的奇怪电影,看不懂 |
|
同是以当代视角重述神话,也都以对传统耶稣形象的颠覆开篇,但本片的叙事方向和《基督最后的诱惑》截然相反,它并不导向对教义的颠覆,反倒完成了对原典情节和人物近乎复制般的置换,用艺术替换神的道、用坚持理想的青年先锋艺术家替换基督、用剧团伙伴们替换使徒、用警局代替彼拉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时间过去两千年,类似的遭遇依然上演,艺术的圣殿充斥着守旧、虚伪和不加掩饰的利欲,克伦的迷惘、愤怒、呼吁、在审判时的不争辩,都如基督所行的。死后全身器官移植给需要的病人是具象的圣餐、复活和拯救,让死人苏醒、让盲人重见光明。结尾当局决定建造一个剧院来纪念他,而似曾相识的隐忧已然显现,这所谓的纪念不出意外地是出于商业考虑,已行之事后必再行。从这点看,其反讽姿态似乎又与《基督最后的诱惑》殊途同归了。 |
|
在现代的世界,用现代的方法,诠释了新的启示录,诠释了复活,诠释了神迹。一个话剧演员用话剧把耶稣演绎出来,殊不知,演员的真实世界仿佛就像一次上帝之子再次降临这个世界,这么结合着看,还蛮有戏剧性。 |
|
相当好看 |
|
1990.11.23加拿大电影回顾展 |
|
一般般 |
|
看到最后护士与司机的对话,细思极恐 |
|
当他在地下铁,昏迷前所说的那段话,完美诠释了:爱与救赎… … |
|
对宗教并不感兴趣,依然感到震撼。 |
|
是我最爱的小帅哥唉
完全出于男主的美色看的,结局好悲伤,帅哥愚钝啊帅哥,其他关于耶稣的作品也都类似结局,但实际上单纯向往美好的人,也可以很拼,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生命… |
|
4.5 |
|
阿康特用世俗的力量战胜了大众传媒和教会! |
|
鲜活的创造力 |
|
80年代加拿大电影。丹尼斯 阿康 。加拿大导演擅长揭露虚伪假象。面对权势敢讲真话,这次拥有权力的是观众。未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