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飞机坦克,没有无数群众演员与航拍,没有大场面与爆破,只用细节与兼具戏剧性和真实感的桥段,完爆<一九四二>。 |
|
15年前看的,还觉得好。 |
|
115 |
|
终于啃完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4.5颗 |
|
现实主义大师,记录饥荒下的孟加拉 |
|
杰作 |
|
7.9。孟加拉大饥荒。印度农村。种姓制度在新旧时代交替下的瓦解和新解释。无知未受教育而善良的女性、把婆罗门当成一种职业而又有优越感的男主。 |
|
雷霆虽远,所摧不分彼与此。良善如饭,能活一人又一人。 |
|
评价过高 |
|
影片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印度孟加拉地区一农村在1943年大饥荒时期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新旧时代交替下,印度农村的真实境况。 |
|
虽然是婆罗门,但举家投奔也受不了啊。 |
|
贫瘠的不光是土地 还有人性 |
|
麦田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 |
|
饥荒题材一般都是恶相丛生,可这片偏偏要在这个题材里展现恬淡的田园之美,高贵的人性之美!我特别喜欢雷伊说故事的节奏,平静舒缓,但并不沉闷,反而呈现出一种文学美感,是真正的大师手笔! |
|
电影艺术发展史,大自然的美与社会的丑相想对比。 |
|
雷伊用客观平和的视角镜头反映了动荡新时代下的印度农村样貌,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类比中国的行业阶层、宗教类比礼制,能更好地体会婆罗门那士大夫般的情操与局限、女子们的美好与自主无门、人在困难面前的善恶展露。影片聚焦在一个村子里,却以小见大地透露了印度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思想巨变。 |
|
雷伊对孟加拉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心怀怜悯,其中可见许多阿普时期的风格,自然景物的展现与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一个个大饥荒下令人悲痛的场景拍得如此诗意感人,从婆罗门祭司到低种姓的皮革工人,雷伊关注现代化中传统的瓦解和人性的扭曲,这片土地要承受多少的苦难才能真正让生命拥有尊严与自由? |
|
史诗气质 |
|
97分钟,看画质应该是录像带转置的。取材于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动荡时代下的乡村小民对处于战乱的世界一无所知,看到飞过村庄上空的战斗机也以为是「遥远的雷声」,而饥饿与恐慌已经慢慢地侵蚀着整个乡村。在这幅惊心动魄的难民群像中,性格各异的婆罗门夫妇是贯穿全片的主角,丈夫Gangacharan受人敬仰,但他的学识和地位在饥荒面前显得毫无用处,对平民显得和善而疏离;而妻子Ananga则更像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到了结局,反倒是妻子的精神逐渐感化了丈夫,面对邻村村民,丈夫也能说出「现在我们不是两个人,而是十个人」的感人话语(雷伊仍然留下了充满希望的结局)。即使是灾难题材,雷伊仍然处理得平静,多处对自然意象的特写和他以前的乡村电影一脉相承,对苦难的表现也非常克制,更多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
|
女二好像杨恭如… |
|
战争和贫穷之下,阶级身份和尊严,都如玻璃一样容易破碎。 |
|
174.53 |
|
飘过 |
|
三星半。雷伊让印度清新淳朴的乡村风致与战争带来的饥荒、失智、堕落形成对比,鸟鸣兽吟、日升月落里,逐步把人生美好一步步切割和侵蚀。战争迫近,雷声滚滚,文明、礼仪、尊重丧生在饥饿的獠牙下,展开生命中深入细致的疼痛。结局太理想化。摄影让人沉迷。(乡村风物是我的心灵爱抚剂) |
|
7.4。本片前半部分着重讲述身为婆罗门的男主如何收到村民的爱戴与尊重,他想要开办学校,村民们便一呼百应送子女上学并毫不犹豫奉上学费;他去村民家里开会,老村民主动献上新的烟斗给他;村民生病了,会去他那里讨教治病之法。而本片后半部分则着重讲述孟加拉地区的大饥荒,就连身为婆罗门的男主也要为了饱腹问题而烦恼,甚至要屈尊降贵去邻村讨米,而她的老婆也不得不去做捣米工作以获得大米。影片叙事朴实,男主在剧情前后遭遇的强烈差异对比,更体现了战争年代给贫苦人民带来的灾害,即使身为好贵的婆罗门,在战争与饥荒面前,也与一众穷苦人民无异,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
|
婆罗门。阶级、等级不应该存在,在饥荒年前,都饿。 |
|
3.75-3.8⭐结尾确实挺理想化,但生活细节,人物性格描绘的好。 |
|
非常漂亮的比喻,“遥远的雷声”即是远处的飞机的驶过,村民们当作了雷声,也是战争虽在远方,却也是带来了粮食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饥饿,宏大的历史事件“1943孟加拉大饥荒”除了结尾的几个字以外,全片都是以小拍大,从头到尾就是聚集在一个村庄,也是一队夫妻,另一方面也是雷伊很多作品反映的主题——印度种姓制度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没落与瓦解,只不过同样温和的方式,妻子身体力行积极的面对饥荒,感染了知识分子式的冷漠的丈夫。
几乎直白的展示,乡村的饥饿、贫穷,妙的是穿插于其中的几处闲笔——松鼠、蝴蝶等,让残忍悲苦之外平添了(天行健)大自然永恒的运转…… |
|
很真实,很敬佩。 |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遥远的雷声 |
|
雷伊在饥荒的回溯中分析其原因,信息与知识的匮乏/种姓阶级制度/城乡供给失衡/人的贪婪作为表层,另一方面指向了战争,而所有的原因都是人为造成的的。 |
|
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很多时刻让人觉得灵魂出窍。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世界各国不同,但是面对灾难的痛苦无助和彷徨,我想所有人类都是一样的。灾难面前,人性展现得无比清楚。蝴蝶,蜻蜓,松鼠,落日余晖,古树苍苍,一个穷人倒在榕树下,我们毕竟都一样。想想我们自己的历史吧,中国人有啥可以骄傲的。万物皆短暂,悲悯和勇气是人唯一的尊严。 |
|
96min. 一部讲述孟加拉大饥荒的电影,雷伊在其中注入了悲天悯人的感情,个人认为本片价值不亚于阿普三部曲。生动诠释时代的灰尘落在个体的身上就是一座山,尤其是疫情期间看这部电影更有感触。作为世界级的大师,雷伊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十分到位,即使描写残酷的人间炼狱,仍然具有其个人风格的自然质朴且有诗意。抢米,女主遇到乞讨的人面露恐惧,报纸上一个个的单词,结尾处的难民大远景,这几场戏皆如本片名字雷霆万钧。从现实上讲,如果印度没有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枷锁,情况可能大有改观,因为身处热带,无米还是可以用树叶充饭的。 |
|
影片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印度孟加拉地区一农村在1943年大饥荒时期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新旧时代交替下,印度农村的真实境况。 |
|
21/4/17 |
|
饥荒导致秩序混乱,人性的堕落,骗抢盗,然而,雷伊空镜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告诉人民“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用悲天悯人的心境去体察着痛苦的芸芸众生。苦难仍然持续下去,主角试图用知识和道理来挽救民心,但饥饿已经使人的道德沦陷,妻子抛开尊卑贵贱,降低身份去换取温饱,女人饿得丧失理智,放弃贞节和奉上未来换取粮食,饥荒如同瘟疫,蔓延着孟加拉城。最后孩子的即将诞生,在绝望中留给一丝曙光。 |
|
Ashani Sanket.1974.720p.WEB-DL.DD+2.0.x264-MKO.mkv 3.59G |
|
2022.01.27 |
|
雷伊金熊作品... |
|
1943年的孟加拉國大饑荒。如今的印度可是世界大米的主要出口國。 |
|
遥远的雷声 Ashani Sanket (1973) |
|
小时候听过许多饥饿的故事,中国人不缺饥饿的记忆,但确没有一部描写饥荒的电影。 |
|
节奏很好 |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天灾人祸,百姓苦。 |
|
#补片金熊奖# 种姓制度叼,乱世死不了 |
|
同于阿普三部曲,雷伊直面命运之悲惨,战事虽远未祸及,其物质影响甚巨,米价连增,其势之猛烈,庶民堪忧,作为村庄体面的人物,尚难糊口,院外拖家带口的流亡者,何处果腹,唯有饿死中途,以肉体换得残米,也是路无可走,此生不候。 |
|
我们也饥饿过的,不过没什么。 |
|
道德意味整体上有一点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