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石花园 Gardens of Stone (1987)

    最近更新: 2024-06-10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外挂中字.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x264-spooks.mkv 详情
      外挂中字.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x264-spooks.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gardens.of.stone.1987.1080p.mkv.torrent 详情
      gardens.of.stone.1987.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x264-spooks.mkv(7.65GB) 详情
      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x264-spooks.mkv(7.6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H264.AAC-RARBG.mp4(2.13GB) 详情
      Gardens.of.Stone.1987.1080p.BluRay.H264.AAC-RARBG.mp4(2.13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gardens.of.stone.1987.720p.bluray.x264-spooks.mkv(4.37GB) 详情
      gardens.of.stone.1987.720p.bluray.x264-spooks.mkv(4.37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Gardens.of.Stone.1987.720p.WEB-DL.AAC2.0.H264-FGT 详情
      Gardens.of.Stone.1987.720p.WEB-DL.AAC2.0.H264-FG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越战时期,美国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石花园,葬着为数众多在越战上殉职的美国军人。《教父》《战栗游戏》詹姆斯肯恩饰演哈塞德军官,深信越战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事,相反的,士兵威洛一生最大的职志就是代表国家上战场,好好打一场胜战荣返家园。哈塞德没办法劝阻威洛把自己送到最前线,他唯一能为这个朋友做的,就是──拖延,同时鼓励他好好找回他和瑞秋(《他们的故事》《油炸绿蕃茄》《玫瑰花床》玛丽史都麦特森饰)的感情……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6.0 第02集
      G.I. Jane
      1997
      剧情片
      美国

      魔鬼女大兵

      G.I. Ja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跟 Hollywood Pictures合作的几部,包括前一年的White Squall,都是偏励志/主旋律的作品,而且这部感觉还有满重的库布里克《全金属外壳》的味道。女兵剃头这段看起来是不是很有西格妮·韦弗在异形3中的感觉……大卫·杜西除了漆黑一片既星际传奇三部曲外的异形怨念之一——他是异形3众多未遂编剧之一。
      • 真不想标记曾经看过这类歧视女性的劣质电影,帮拉低分数按个爪印。非要用丧失女性特征证明自己,这是身为女人的失败(IMDB分数低说明歪果仁在女性意识上的先进,豆瓣分数证明你国的女汉子情结,背后就是强烈的男权思想
      • 无论斯科特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他都注定达不到目的
      • 看的非常吃力以及勉强,我喜欢DemiMoore坚毅的表演,但是我不认为这种证明有任何意义。
    • 豆瓣 8.1 IMDB 8.2 正片
      Восхождение
      1977
      剧情片
      苏联

      上升

      Восхождени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薩特:“人不是上帝創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性惡之分。每個人只能根據不斷選擇自己超越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每個人都處在動態的行為選擇中,所以每個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實現本質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結論性的意義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義上存在。”歷史語境下的存在困境,死無葬身之地的註腳。
      • 一个血泪教训,不要买大光明二楼最后一排的座位,不然你只能站着把一部电影看完。
      •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问如果苏联拍《拯救大兵瑞恩》会怎么样,底下有个评论答,已经拍过了,叫《伊万的童年》。如果问如果苏联人拍《1917》会怎么样,那估计可以以此作答。
      • #俄罗斯珍藏电影展2021#修复版,因为真实所以戳心,剧作扎实完成度很高,惊世骇俗又骨感悚人,获1977柏林影展金熊奖,是宗教意味极浓的二战反法西斯电影。最后上绞架的高潮段落就如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当耶稣受难日与殉道者们的遇难日重合,当纳粹魔穴成为淬炼人性的终极试验场,答案只能在风中飘,正应了那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人性矛盾无解不可测,每次试探如凝视深渊黑洞,白雪皑皑的雪原与过于深沉的哲思不谋而合,而某种程度上,比上绞架肉身殒灭更可怕的,是当叛徒的下场(苟且偷生背叛信仰失去自由,千夫所指遭受良心谴责,灵魂受地狱烈火灼烧永无宁日……),比法西斯非人折磨更可怕的却是内心的罪恶与羞耻,而尾部“叛徒”濒临崩溃的内心戏与蒙太奇画面无缝切换令人叹为观止。
      • 两个角色的形象都很赞,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绞刑绳套太高,小女孩够不着,德国军官很“体贴”地拿了个箱子做垫脚,并扶她踏上去,小女孩又细心地把绳套调整到最佳位置……这真是反讽啊
      • 1977金熊奖,当年的评委会奖是布列松的《可能是魔鬼》,苏联人真是懂电影,这里面的很多技法被后人采用,结尾简直是完全用默片的招拍的。
      • 苏联时拍的电影,唯一让人奇怪的是,俄国人作了这么大的牺牲,他们在保卫什么,一个古拉格的国家? 我现在已改变了当初的公知观点。
      • 那个烈士,一开始都只像个文艺小青年,被俘后突然变成耶稣了==
      • 77年金熊奖,导演借助于真实环境和人际冲突对战争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镜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人置身于生死极限的真实环境里方显人性难测。其实这片子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便我们鄙夷出卖者,但内心深处也能对他的背叛给予谅解,这份谅解似乎在为我们自己不可测的人性留有回旋余地,就像那些道德难题恰恰是由人类自身抛出的一样,难以自洽。
      • 2020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第六场 16排4座 最后一排 独特的观影体验!16排只有中间有 竟然和前排不错开人头! 我本来准备站着看完 旁边老妇人(上周也瞧见 今天排在第一个领狂欢之夜明信片)提醒可以坐在不翻下的凳子上靠着看 如果坐在凳子上看 人就要凑到快贴近前排人脑袋上看喽 还可以“正常”坐着看 头恰得厉害些就是了 四种姿势换着看完整部 还是喜欢站着看 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甚至像是希区柯克的《后窗》窥探 欲望 满足 不但可以看大荧幕 二楼近乎所有观众尽收眼底 谁看手机了一览无余哈哈 这部电影 本以为绞刑之后就结束了 没成想后面还有这一出 喜欢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 人性的复杂 里面德语其实不算少 也不翻译 德专学渣勉强听懂一丁点 看这部时发现几处明显音画不同步 看到有豆友解释不是同期声
      • 8.0/10。情绪感染力很强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两名红军战士一路上的磨难以及行刑前的内心矛盾。摄影真实带感且远近景配置得当,很喜欢这种特写镜头的表现形式,即赋有诗意又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不过这倒很考验演员们的演技,所幸所有表演都相当给力,配乐也营造出了一种白色恐慌。
      • 根据贝科夫的平庸小说,拍摄的伟大电影,将一个庸俗的政治说教“升华”为基督式的受难挽歌。施尼特凯配乐。
      • 俄展*大光明。4.5/5. 舍皮琴科自己完成的遗作,没有和其夫《自己去看》连映,大概属于策展的温柔…用压迫性的特写和音效,不,用子弹、雪地、枝条、炭火、甚至是他人的脸,雕刻一个圣人的面容,深夜祈祷时突然的亮光,就像伯格曼的手法,将神性的秘密,留驻在一个抉择的面孔。但影片的视角并不像信仰那么单一,最后的十分钟,留下的是神圣离去后的世界,所有的平常景象都压上了心灵难以承受的罪责,苟活还是就义,你不知道哪种更容易,上升,也是一种审判,而平凡是最绝望的惩罚。
      • 与其说是上升,不妨称为沉潜,沉潜于白雪茫茫里,任何抉择都会被掩埋。在舍皮琴科的镜头下,判断似乎并无益处,她关心的是人的焦虑,切口如细针,远离大是大非,远离赞美或批评,那些声音已有太多,人们热衷讨论评价,而她带我们回到了大雪初下的那天。
      • [221]舍皮琴科依舊沒有依賴鏡頭的創作,更多地通過演員的表現力來探討自己設下的命題——“人際衝突”和“精神危機”。而《上升》則是昇華到歷史的層面上藉助命題去對“抉擇”作出不同的詮釋。
      • 3.5 从战争到宗教。三个犹大被基督的目光震慑,两个企图自证清白。最后在犹大痛苦的嘶吼声中把主题拉回反战。镜头优美而准确,欲从静态的情境中发掘力量。象征基督的索特尼科夫的出场宛如一个徐徐的zoom-in,从中可一窥导演手法之节度。可惜非信徒如我无法被深深打动。
      • 舍皮琴科的代表作《上升》,里面最让我震惊的正是作为人在战争之中所经历的那些道德困境,最终死亡都在前方等我们,那么我们所做的挣扎与抵抗有何意义呢。看到豆瓣的影评区,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片中人物看起来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政党而做出抵抗,如果把布尔什维克看作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那回头再看这种历史,是不是就表明游击队员们的努力白白浪费了呢。显然不是,并且这样看就特别容易忽视导演要表达的一点,人处在痛苦和恐惧之中,如何去面对这些精神危机和道德难题,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我完全没预料到,垂死的索特尼科夫究竟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导演没有给出任何幻想,她用极端的生存环境来拷问观众,而最后活下来的见证者却是一个背叛战友和犹太同胞的胆小鬼。 关于背景音效:带着粗糙的轰鸣声,有破音,不知道是不是影片版本的缘故。
      • 基督教和共产主义里最刻奇的两大元素在[上升]里融为了一团美好的agitprop,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式的存在主义影响也比较明显。舍皮琴科极富冲击力的镜头让很俄式的救赎主题变得不那么煽情,处刑后的“上升”戏也处理得很含蓄。然而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把结尾交给了犹大,这个人物的脆弱让电影结束在极为悲观、某种意义上很颠覆性的调子上。
      • 唯一遗憾的不是同期录音,不过在那个时代,那种恶劣的拍摄条件,也是可以接受的,刚开始还有点无聊,渐入佳境,讽刺犀利,镜头表现力也极强
      • 冰天雪地长镜头,白雪皑皑万千壑,命运抉择罚与罪,求而不得生之门
    • 豆瓣 7.5 IMDB 6.9 正片
      Lancelot du Lac
      1974
      爱情片
      意大利/法国

      武士兰士诺

      Lancelot du La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列松不厌其烦地拍人物下半身,以示其行为与意志的分离,兰士诺从未出现过思想上的游离不定,他意识的转变均来自于无意识。出征到死亡之间只以马的奔驰和鹰的盘旋连接,这种宿命感既不来自环境的挤压,也非自身的矛盾,只因为他是上帝的棋子。
      • 错位的年代,与传说微妙不同的改写,divine triviality。临别话语犹在耳际,悲剧就已猝然落幕。为情所累的兰斯洛尽管心怀他人之荣光,但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站在他一边,于是高尚的爱只能让骑士徒手而亡。
      • 以前说温酒斩华雄,只听见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不见兵刃不见恶斗,是极简主义的写法。如今看见布列松拍武士决斗,只有马蹄声阵阵以及武士局部,也非常精彩。
      • 爱是灾难 这片专拍下三路大量无意义细节旁支情节 朗斯洛居然专属是白旗,莫德雷德带着的一伙人都是现代装扮玩国际象棋 箭射在树上 故事讲得基本和神话相左 朗斯洛按传说是最后当牧师去了 布列松玩到死的作品 把这些历史上神圣的东西都解构了 只留下了荒诞悲剧孤寂
      • 问:"虽然知道您讨厌谈论自己的作品,但是还是想请问您对于刚完成的本片有何看法"。RB:"........."。 问:“这部电影是表达什么呢”。RB:“我什么都不知道”。
      • 布老师这部片太赞了!他偏爱“人模”身体的某一部分(同时作为他标志性的特写镜头),用画外音暗示,以此节省了太多所谓“影像资本主义”的成分,进入了纯粹的电影。音乐很棒。此片可与侯麦[帕西法尔](1978)比肩。
      • 布烈松借用颂扬中古时期的侠义和愚忠精神对当时身处社会的功利主义和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有中国古代侠义英雄的味道,将家国大义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小义需承让于大义。
      • D / 完全不知所云的一部。
      • 1.布列松擅长控制时间轴,在这部中表现地最明显,相比书信,叠镜的使用使得拖延镜头与压缩镜头相融,以达到最大视听冲击力,其中以不同的色彩过渡。2.光影,重复的声音也加入了布列松的简洁叙事中。3.布列松在拍片方面摒弃经验主义,但他的电影的“完成”便是依靠观众的惯性思维,即,以点见体。
      • 镜头与人物或物体部位近乎同速跟进,为定格带来眩晕,这就像当我们知道长矛下一秒会刺向盾牌时依然不能确定它的落脚点一样,正中其心也只能成为期待,布列松或许是通过这样许多类似的细节来对原初故事作一定的叛离,以此让观者构筑出新的意义。最后的决战展现得太独特了,喜欢。【1974十佳No.10】
      • 看了几遍,不易评价,聊谈几点。破天荒出现若干手持与变焦距镜头。这一部与《可能是魔鬼》、《金钱》可以说是一套“末世三部曲”。残忍的人世、上帝的缺席虽然也在布列松以前的影片里明显存在,但这里多了一点:崇高的缺席。圣杯、武德、团结、爱情一一崩坏。武士阶层的堕落是明显的,但有意思的是收容了受伤的兰士诺的农妇家中小孩在目送兰士诺时俯身亲吻土地,似乎在平民看来他们仍有魅力与神意。结局三点:女皇离开兰士诺奔向亚瑟王的两个镜头与《梦想家的四夜》里玛特离开雅克奔向老房客十分形似;尾声的无人骑的马穿行树林,可勉强联想到《新约-启示录-第9及其它章》,经中不仅有可怕的马,还有可怕的马军;抑拍空中飞鸟,可联想《圣女贞德的审判》尾声处的鸽子与狗,尽管布列松说它们并无多余含义,但一种“人间已成炼狱”的旁观者感受让人震颤。
      • 8.0 去传奇化,非故事性的传说重塑,因为大家早已知晓亚瑟王的故事了,所以布列松要展现的是圆桌骑士们的平凡。叮铃哐啷的盔甲声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一个时代的消亡,无意识间传递着悲怆之感。
      • 《兰士诺》当然具备古典主义特质,只不过是持续下降的。它将允许"奇迹"在场的大悲剧的结尾抽离而出,取其断片甚至被宏大叙事忽略的边角料,兰士诺视角下随马匹一同高速移动的剑或许是布列松"定镜"美学运动幅度之极限。骑士年代"末世"之语境抑或是对当下的寓言,以古典主义之否定书写其现代意识
      • 不断的重复中一切尽失,落尾在最后一次轻唤爱人的名字但无人知晓,悲凉之感尽显,虚无之地仅有的一点珍贵也浮现出来。结尾回味绵绵。
      • 读了《亚瑟王之死》的书,才把这电影看明白了。剧本写得好,风格沉郁,整个儿一部黑色电影啊。
      • 70/100,不得不说这种题材对我造成了天然的间离,尽管这必然是伪·古典主义的。目光只好专注于布列松的调度,那些来自“非人”身体的局部、盔甲的碰撞之声,集结成微妙的动势影像。
      • 布列松的骑士片借古老神话的外壳来探讨个人爱情与对上帝的爱、私欲与责任间的冲突,以及毁灭与死亡的宿命,拍得虚无而冷硬,却比诸多好莱坞古装巨制更能引发激烈的遐想。影片虽毫无配乐(仅在结尾响起过),却用声音(马鸣声、号角声、金属盔甲声)建构了精妙的节奏与韵律。开头与结尾直接呈现血战的残酷结果(挂在树上的盔甲骷髅、尸横遍野),战斗过程近乎悉数省略。最为经典的是骑马比武一段,由重复多遍但稍有区别的局部镜头组合构成:吹笛特写、升旗特写、随从递给骑士长矛(交接)、两马奔跑(只拍马腿马蹄)、长矛挥动或碰撞特写、骑士摔下马。布列松的极简镜头、留白与重复令人着迷。(9.0/10)
      • 劳累了一天,晚上选了这部看,结果眼皮使劲挣扎着。法国人说着法语演英国人,感觉有点怪。故事比较拖沓,前半部分都是对白,说些哲理。对白很戏剧腔。喜欢金发帅哥高文,兰士诺怎么有点坏人脸?想起了某油画里的主角。皇后大美女,哈哈。这个结局可以的。
      • 布列松是有多爱把镜头对准人的手和脚啊,永远都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无意义,乏味,冰冷,但这也是他成为大师而不可被模仿的最显著标志。
      • 布列松用一个个细节特写和声话错位让兰斯洛的传奇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张力十足的心理剧,没有紧张的情节,跳跃般的叙事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要传达的复杂情感。
    • 豆瓣 7.9 IMDB 8.0 HD中字
      Quo Vadis
      2020
      战争片
      奥地利/德国/波兰/波黑/罗马尼亚/荷兰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开始我俗气地以为女主会像卢旺达饭店的经理,与联合国配合救走一大批难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乐观地预测女主偶遇的学生是“塞尔维亚辛德勒”,利用职权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枪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脑补小儿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样奇迹般生还;直到女主站在满厅骸骨中间,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极其荒唐和无知的。
      • 男人们找各种理由: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残杀吧,因为他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难道还不会摧毁吗?这样都可以夺得对他人的主导权,可以找到存在感。
      • 1. 一车又一车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区”,就像一笼又一笼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场。好戏上演的意思是机枪扫射地开始,而战争过后在同一个场馆刽子手却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乐融融于一堂。2. 无能无信懦弱的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竟相信种族屠杀军队的“保证”,而在有能力庇护时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和荷兰上校!3. 一个女性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保护家人的坚强和决绝,与尸首相认的悲痛,没有过度宣泄情绪,但我已经泪流满面。4. “斯雷布尼察屠杀”发生在95年!95年啊!二战都结束50年了快!任何种族歧视种族仇视都应该被消灭,难道历史还不够血腥和悲痛吗? 5. 就像谢飞导演说:电影是可以再现历史,提醒人们记住过往的。
      • 对于杀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数字,有时连数字都不是,而对被杀戮者的家属而言,那是心脏上的一个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义?杀戮者占据了自己的旧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到一种世俗琐碎之后,一直追问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遗忘呢?
      • 去他妈的联合国!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去他妈的那个弹钢琴的荷兰上校!去他妈的姆拉迪奇和塞族军队!去他妈的受害者和刽子手共济一堂其乐融融的结尾!
      • 终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装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下,姆拉迪奇的演员与本人简直神似,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在接受采访时都几次说漏嘴。无能的荷兰维和部队简直就是帮凶一样的存在,枪声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起时,那些塞族小孩甚至还在踢球。历史掩盖不了悲伤,绝望的艾达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残破的衣裳辨别孩子,昔日的刽子手却住进了他们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国在发生大屠杀的东波斯尼亚仍是政治实体,当地穆斯林的比例已经由当年的30%锐减到不足10%,但他们依然还在坚守“家园”。
      •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 大屠杀中女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屠杀后女人独自面对战争的后遗症和荒谬。1995年离现在并不遥远,这部片警示我们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任何权威机构的不可靠性。
      •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 观影完毕,各种叹息。 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 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 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 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 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 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 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 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居然落选。 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 本片再次触及历史之殇。从联合国雇员普通翻译员的视角,以营救家人为剧情主线,剥开波黑战争外壳,暴露残酷践踏撕裂生命的肌理。艾达奋力营救亲人、争分夺秒的运动镜头让节奏和情绪始终处于满弓绷弦的紧张焦灼中。矛盾升级后仍然制造存活期望,但屠杀中的空镜才是真正的高潮。战争机器启动后的失控是必然的,面对敌对双方和民族怒火,所谓维护正义的维和部队,也只是无所作为和利益倾斜。岁月已逝,痛定思痛的情感反刍,在无辜的骸骨中迴转。
      • 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典出《新约》。跟暴虐的军阀、无能的维和部队比起来,女主就像是受难的圣徒。临近结尾时有人发生口角,散场时大吵了起来——电影院里的人跟电影里一样仇恨自己的邻人,简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讽刺
      • 能谈失去的幸存者,旁观者。留下来收拾废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战争和生活并无区别。
      • 给3星怕人说我冷酷,给4星这伪剧情片除了控诉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以外没什么深度,还不如花一半的时间读历史书。塞尔维亚因为米洛舍维奇搞这一出导致国际形象不好,下台之后塞尔维亚经济也越来越不行。不过故事从塞族人嘴里讲出来会是另一个版本,至少克罗地亚亲纳粹搞大屠杀的事不能一笔带过。土耳其人资助这电影有点欠揍,波黑塞尔维亚冲突的根源是奥斯曼苏丹亲军(Yeniçeri)制度,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要么皈依伊斯兰教,要么送7-10岁小男孩到君士坦丁堡经历魔鬼训练成为苏丹贴身侍卫,消磨斯拉夫少年的民族意志为奥斯曼效忠,导致波黑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群体兴起。塞族人讲起这段历史可是对土耳其人恨之入骨哟。
      • 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波黑裔难民、塞族军队的杀戮、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懦弱、国际社会与「公理」的缺失,作为第三世界无人问津的悲剧,拷问的是全世界的「良心」,不过这种叙述和人物设定并没有比辛德勒名单、南京大屠杀高出多少,对于人性、战争中的种族灭绝批判还是如同通俗剧一般毫无长进。
      • 女性视角并不独特但确实相对而言比较少见//从女性角色出发的战争叙事看起来更加柔软和细腻 主角的身份设置使她看似能够先行一步但往往是力所不能及 这种无力感加重了柔软的气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戏剧化处理 多少还是集中了叙事矛盾
      • 波黑口径的《亲爱的同志》,但拍得更克制,刻意选取和回避了一些素材,着重刻画了满腹经纶讲道理的联合国。结尾只停留在刽子手与受害人共聚一堂,也没见有字幕打出,“南联盟的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幸有北约主持公正,把他们都给炸了,维和部队又去了……”。1871年就有人看明白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联合灯塔,枪杆子里才出规则秩序和道德情操。2021年也有人掷地有声地说,“今天我们不再是失败、任人蹂躏的国家,再也不允许有人杀害我们的孩子、破坏我们的国家、驱逐我们的人民。”这些话甭管出自谁的口,都特别有道理。
      • siff 寂静的片尾曲中,两个各执一词争执不休的观众和左顾右盼默不作声的影院工作人员,诡异地形成了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某种微缩模型
      • 太绝望了,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期待着有转机,看完该片仿佛被生吞活剥一般。 女主角演技炸裂。全片毫不拖泥带水,紧张刺激感贯穿始终,最后是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 视角很独特的片子。我以为既然使用了单人物的封闭视角,就可以把历史的暧昧性进行到底。影片中段有个工作人员看到塞军押解了几个人出去,后来就传出了塞军枪杀平民的“谣言”,我觉得这种暧昧性是很迷人的。
      • 7分,视觉比较独特的切入点,一部合格的命题作文。无能即无为,沉默即帮凶,联合国在影视作品里的形象,一贯如此,事实亦然,花瓶一座,小丑一枚。不禁联想起同是波黑战争的《无主之地》。
    • 豆瓣 7.6 IMDB 7.2 HD1080P中字
      Дылда
      2019
      剧情片
      俄罗斯

      高个儿

      Дылд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早晚会拿金棕榈。
      • 对一种依托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史里“俄罗斯母亲”——但不是冬妮娅也不是拉拉——演变而出的新女性关系的刻画实在动人,两位女主角演绎“贫瘠的娜塔莎之舞”,分别在对方身上寻找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基督的爱。在苏维埃废土中,旧的俄罗斯母亲已经死亡,尽管wartime的阴影笼罩,但新俄罗斯母亲仍在挣扎中试图诞生。
      •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费比西+最佳导演奖。戛纳亲儿子巴拉戈夫已经拍出第二部长片了,但是我仍然喜欢不起来……两星全给摄影和美术吧。摄影确实好,跟上一部《狭隘》一比,就看出巴拉戈夫的导演风格是“浓墨重彩”的配色和(低机位)长镜头了。片名其实应该翻成“豆芽菜”,——Iya的女友Masha在前线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各种军官睡觉……反复流产导致不育,这种故事之前绝无被讲出的可能。不过影片过于拿腔拿调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实在是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加之长镜头的设计其实也不够圆熟。考虑到以导演的年纪,敢于去碰老导演都未必驾驭得了的历史题材,巴拉戈夫真的前途无量。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战争中没有女人,只有生与死、权贵与卑贱、口号与虚伪……浓墨重彩的影像质感和让人意外的代孕爱情故事,都裹挟在了战争余波的昏黄阴霾里,每一个涉及它的人都躲避不掉。
    • 豆瓣 8.3 IMDB 7.5 HD
      Csillagosok
      1967
      战争片
      匈牙利

      红军与白军

      Csillagoso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1 仿佛镜头四处游荡,不小心遇到角色,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被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被消除了,取之而来的是如草芥风中散的生命和反复无常的俘虏游戏,在电影里,歌声都比人悲壮。模糊双方面目,抹平两者差别,真正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白军表现出一副贵族气派,红军在壮丽的牺牲中(尽管他们已经脱下象征身份的军服,以人的姿态走向死亡)也体现出一种骑士精神,结尾的致敬并不是显示出导演的倾向,而是在残酷的战争尽显人之渺小、华丽的运镜吸引观众目光时,让人亦能感受到一束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炽热凝视。
      • 终于把这个看了......这长镜头......这调度.....这流畅度.....长镜头能拍摄的题材之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最大的效果是,完全没有主人公及其视点,镜头极大自由和独立,而那些人只是悉数登场。然后我们看到强弱势力的变化竟是片刻之间的事......
      • 第一次看杨索的片子,这种运动型长镜头和广角宽银幕真是我的最爱,看的真是舒畅。用长镜头冷静表现出这场战争,更加凸显了战场的残酷性。结尾前那段杀戮戏简直神了,可以算是影史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之一。8.0分 ★★★★
      • 教科书里从来不缺技巧扎实 立意深刻 但就是无聊得要死的课文
      • 1.三个层次的运动感表现:摄影机自身的揺移、变焦、不稳定;运镜过程中人物视点不断变化;叙事无核心概念,链状推动,如同接力。 2.景别大的镜头多选用较高角度的摄影,以充分调动景深空间。 3.灵活运动的长镜头内部变幻出丰富的场面、景别切换,依旧达到蒙太奇效果。 4.时空的统一使观众时刻察觉景框外部的动态,感知到完整的空间构建,打破了景框限制。
      •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鲁迅
      •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太nb
      • 这类型剔除个人主义,而是表现群像的电影难得一见。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匈牙利加入到苏维埃红军的行列,对抗白军。萧条的荒草摊上,野马奔驰,人若被惊到的动物般逃窜,辽远的空中响起枪声,一个个倒下。这是一场战争,可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更像是原始丛林中,狼吃羊的游戏。做狼可以尽情游戏,羊的惊慌失措,让狼的杀戮更加兴致盎然。白军与红军因人数多寡,交替当狼,围困羊群。所谓的革命,所谓的战争,不过是残暴者的屠杀游戏罢了。不过,杨索在揭露战争本质的同时,对红军也不无同情,电影最后用一排红军从容赴前,一个个倒下来表现他们的信仰。只是,战争中能有这样信仰,为其奋斗的又有多少?杨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群像,假如战争的本质是野蛮残暴,那么唯有信仰才能赋予其文明的意义。
      • 长镜头和颠覆性的叙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breath-taking long takes, death without excessive emotion and display. Hard to figure out the two sides at first, anti-martyrdom.
      •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在杨索的第三视角「俄国内战」中,「红 / 白」只是不断旋转的陀螺,反而是相信生命高于敌我双方的人道主义者成为真正的牺牲品,最后红军战士慷慨赴死反而是意识形态高于艺术。
      • 或许人类就是一群精力过剩且遵从着熵增定律的生物,在教化与文明的伪装下,优雅和有序也不过是执行残暴与杀戮的一种方式,将一场场围猎导演成大型行为艺术。前75分钟构建“正义”的假象,后15分钟打破,或许是作者参战国而非主战国的身份,让他能够借此表达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彻底的反战态度。
      • 不晓得假如买到票子影院看了呢是会帮助不睡还是更快睡着。真真是战争抹杀个人,统统给导演跳集体舞。不管哪派,军服一穿好像就自动获得了颐指气使调动下属调动百姓的权力,害怕。相比一下微把红军表达得人道一点,红军那领导总算在反人性行为前主持了一次公道,末尾那个壮烈就义是不是有点太拔高了。
      • 一场残忍冷酷的战争,一个由权力与暴力交织的世界。纵向的移动常常由角色在前景、后景以及大远景的进退和穿梭来完成,横向调度主要由摄影机来完成,二种手法结合紧密又各自泾渭分明,成为本片鲜明的美学特征。
      • 无表情泛主人公,流畅如上帝的运镜,林中舞蹈闲笔灵气十足。(但少了些,再有一处就更好) 在我,若有浪漫主义的克制流露,这片不是不够,是压得太狠了点(如双方军官对战争无奈的赴死) 导致焦点缺失,无法与观众产生共情,即,缺少抓手。
      • 大学时候看的,这个片子的长镜头是最突出的表现,包括最后的大场面
      • 镜头长得可以 河边的戏感觉很好
      • 地广人稀,两边打的都是游击,正邪标准都不存在,野外生存靠随机。场景真是赏心悦目。
      • 描写地太真实了,足够未听闻过战争的人,好好体会 战争---战役--战斗---个体,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
      • 长镜头运用娴熟,着力于场面塑造和戏剧冲突。节奏拖沓,与劳伦斯相比有差距。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