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左派、右派都参加,只是为了向上爬,在政治狂热里,你注定被狂热覆盖。” |
|
这是一部从来没有上映过的电影。拍摄的时候布拉格之春正在发生,街边就有苏联大兵。导演和编剧(原著)之前合作过13次,导演是摄影出身,所以他的电影镜头的诗意和创作很有自己的风格。原著是体制内人员,和主管部门关系很好,基本算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了,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还是被永远封存了。 |
|
看看人家关于监听的电影是怎么拍的,基本可以当恐怖片看,主观镜头的使用使得恐怖直达观众。在高压下,人人自危。 |
|
最后一幕背景墙上一幅画作占据了大半个画面空间,细看其内容,会发现是一个只手遮挡住什么,私密处被遮挡的一个侧躺着的裸女形象。由于不清楚具体画的是谁,但就其姿态,联想到了被抢夺的欧罗巴和黄金雨下的达娜厄,凑巧的是两者都被宙斯“迫害”,又生下儿子。代入影片结尾,这个宙斯就好像the ear所代表的更为宏观的国家机器,以至于就是这个国家政体。 |
|
14届北影节04。不断闪回一点一点揭秘性叙事、主观镜头配不同时空视线剪辑营造诡异感、风格化的打光造型,用尽各种手段呈现了一出政治惊悚剧。 |
|
-“他们什么都听到了,却把我提拔成了部长”-“我好害怕”在党史馆楼下安排这部电影总觉得有几分黑色幽默。 |
|
北影节字幕给我死! |
|
他俩一定想不到现在家里手机平板扫地机器人,连智能马桶都在默默的听我们说话,我恐慌了吗? |
|
隔墙有耳,杯弓蛇影;惊疑烛光夜,闪回长镜头,幽闭焦灼症,政治人间情 |
|
明暗交叉的剪辑,明亮的宴会政治阴云密布,不比断电的家中更光明;来电过曝犹如烈日灼人,曝光的是比黑夜更阴暗的东西。被绝望逼出原形,没有被捕反获升职,她问这是为什么,答案才是最黑的黑。|北影节在党史馆安排了一场应景的放映 |
|
8。恐慌来恐慌去,不过越表现,越让人怀疑恐慌的正确性,果然,结尾来了个电话。 |
|
主观镜和交叉剪辑,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有意思。剧作很不错,这片儿比起《窃听风暴》上等多了 |
|
好的摄影总是很贴切的,这部电影的黑白摄影既符合于这个环境,出去客观的环境(不开灯),而且还是内容上的环境(为什么不开灯),同时是利于这个环境的叙事的,当关闭掉视觉的色彩,去强调什么。电影的出色之处也在于此,充分的让人感受到了这个空间和时间,有些密闭空间的对话电影,你只会觉得他们不说话也没别的事做的设计,但这个电影不同,他们说说听听,各式情绪,都依赖于这个空间(画框)外我们看不见的那只耳朵。 |
|
结尾升职却神情凝重的原因:他明白自己顶替前辈空缺的升职,只不过是重蹈前辈覆辙的开始。
这一切就是一场巨大的表演、自证,恐惧驱动人们不顾一切地向上爬。能舍弃和付出的越多,就越能证明你的忠诚。最终不小心引起上级不悦了,就会被抛弃、陷害。
闪回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直接呈现男人的目光所见,领导上级对他的凝视、打量,同事的调侃、疑问、随口的无心之谈。
他急促地环顾,移动的目光总是停顿,但又不敢停太久,不敢在他人的目光下暴露太久,不敢与对方对视。尝试逃避时,他空洞的目光就停在别的事物上。
他感觉时时刻刻都有人盯着、审视着自己。无法确证又无法消除的、若有若无的监听和审查,带给人的是绝对的恐惧和焦虑
第三人称视角呈现他的无助,他在三面白墙环绕的厕所中,他正在被那一片白色的空间吞噬,三面墙要彻底压扁他、碾碎他 |
|
开锁断电通讯不能,撕纸焚书马桶烧焦,细节回忆焉知福祸,密探狂欢,同僚割席,夫妻情感过山车,入狱升官一线间……不可捉摸无所不在的老大哥可比你们铁幕外虚构出来的变态杀人狂要惊悚恐怖得多,被封印二十年的捷克新浪潮佳作#北京电影节 |
|
#捷克新浪潮# 原片名捷克语“ucho”意指“耳朵”,与片头一片黑暗中对耳朵的极特写相呼应,以及阴森恐怖的配乐也引申出“监听”的含义。或许译为“隔墙有耳”更为恰当,除去了“监听”的生硬直白感。卡尔卡切纳以夫妻离宴回家后过暗的低调布光场景交叉着过曝的宴会中的闪回细节出现,从而营造出诡异高压的捷克铁幕时期的政治生态。雷乃式的幻想回忆赋予影片现代的意识流影调,尽管充斥全片的脸部特写稍显僵硬做作,不如前作《共和国万岁》灵动活泼,但声音的处理,如画面上仍在播放男主人公在厕所中洗漱打扮,然而声音却已然回到家中妻子的质问,此类衔接精道巧妙。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指陈了政治监视对人体监狱性的钳制,甚至异化原本常态的人际关系。影片终于一个定格镜头,男女主人公上方是一幅隐喻含义浓厚的神像画,照应着“我很害怕” |
|
经典。如果你喜欢卡夫卡,你也会喜欢这电影的。(一个房子里的事,精彩。证明了好电影和过玄的技术没有什么关系。) |
|
4.5。BJIFF2024 @中国电影资料馆4K修复。1.大量主观镜头+黑白对照打光的平行蒙太奇,让本来宽敞的住宅变得局促、狭小,更映衬角色内心的恐惧、焦躁和不安,尤其还有大量跟拍摄影,更是制造出不在场的恐惧感,导演用来表达监听的镜头语言和调度实在太棒。2.大他者无孔不在,监听的内容没有形成扳倒角色最后稻草,反而是监听的行为本身成为无所不在的大他者,它成为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跌落在任何人头上。3.只有充满恐惧的生活,才是大他者妄图达成的恐怖目 |
|
超喜欢的表现手法与故事情节。 |
|
没有真正的上岸,体制内的囚徒,时刻有落水的风险,恐惧将伴随终生。 |
|
怎么能让他们找到了呢?老钟看了直摇头。 |
|
从被监听者反观隐形的监听者,这是一种无形愈发真实的可怕。路德维克频繁更换阵营,妻子指斥其为求名利作墙头草,可笑的是即使两边倒得再快也敌不过当局者六月天似的变脸。 |
|
8/10。意识流重现记忆将主角内心焦虑的成因慢慢呈现的过程中也将冲突推向高潮,几乎是用恐怖片手法拍的喜剧片,充满了捷克人的灵性与智慧。值得一提本片是在苏联入侵的重压下完成了后期制作,导演用勇气延续了新浪潮运动的寿命。PS:话说大晚上打这么亮的光,还真是吓人。 |
|
家庭空间不再是私人空间,而更像是福柯意义上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次听觉化了的监狱空间,在其中听者与被听者之间是一个不对等的权利关系,而这样一种关系又构成了言说主体的不断折返发问,我能说什么?我不能说什么?在哪能说?在哪不能说?所有的疑问与不确定性都构成了主体的焦虑,对于大他者欲望的质问,即你究竟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而影片最后主角被晋升的那一戛然而止的开放式结局,其实也凸显并放大了这样的一个焦虑与疑问。 |
|
3.5;主观镜头的压迫感,闪回的惊悚感,政治阴影氛围之恐怖远胜刀光见血;婚姻的可怖亦丝毫不让,大难临头的相互质问,让所有虚假曝光,充满讽刺的结尾。 |
|
赤色恐怖当如是! |
|
主观镜头不咋看得惯,但也因此高压政治恐怖气息更显直接。 |
|
有几段正反打,中景或特写的蒙太奇很传神。不错的讽刺小品 |
|
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本来要给四星,可括噪的女主角烦死人了。 |
|
北影节大银幕。从白色恐怖到婚姻故事。从政治惊悚到荒诞喜剧。 |
|
时空高度局限;一部描述惊弓之鸟的政治电影。 |
|
7.0
捷克版《窃听大阴谋》 |
|
230401 HKIFF47 @ Premiere Elements|修复版,中段稍显沉闷,头尾更好 |
|
铁幕/墙外面的人不知能否理解我们的恐惧。 |
|
政治惊悚喜剧,老大哥观看之下的夫妻关系,情节点和对话很真实又无奈,对于那个年代的捷克也是很大胆了,虽然前面回忆剪的有点生硬,大量第一视角又能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确实会有那种突然想起一些的惊愕 |
|
你左派、右派都参加,只是为了向上爬,在政治狂热里,你注定被狂热覆盖。我很害怕。弗吉尼亚wolf的政治版。 |
|
探讨政治高压下两性感情的嬗变——以捷克一名共产官员家庭为例 |
|
4+,在宴会上得知上司被抓后不安曲折无眠的一夜。特定时空(一夜、自宅),对宴会上信息的回顾与当下境况反应的交叉,最后对人物和主题的丰富和提升。 |
|
全片情节几乎都不带政治性,哪怕宴会的闪回也只是些捕风捉影般的碎言碎语,但由始至终充斥着政治的恐怖氛围,夫妻间腐坏,丑陋的关系侧面加深着这种冰冷非人化的社会气候,对体制最痴迷最崇拜的公务员反而更容易被权力反噬,同时他们也是对体制最为恐惧的。 |
|
远离politics和comrades,才能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BJIFF |
|
虽然出蓝,但画质并不算很好。影像与节奏双重催眠,但后半程的神经兮兮加上最后意想不到的结局也够吸睛。75 |
|
自我怀疑 |
|
窒息 |
|
白色恐怖下的夫妻关系,再美好的爱情也可能因为互相猜忌触发冷暴力。虽说整个事件只是虚惊一场,主角和观众却早已被吓得噤若寒蝉,很有《针尖上的天使》那种气质。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法在别处是炫技,在这里却是点题的最佳选择。 |
|
“我们是什么?还是人么?” 恐怕没有其他任何一句话能如此恰当概括捷克电影Ucho的中心了 |
|
你家马桶万能呀,什么玩意都往里扔。 |
|
小身材大作为,低成本高品质。以一个不眠之夜的小故事,撑起折射整个铁幕暗黑世界。 |
|
看东欧这批荒诞讽刺剧确实一不留神就分不清群像戏中的谁谁谁了…萨博的《信任》也是描绘了铁幕下的“一对夫妻”,冷静克制,而卡切纳的这部带着强烈主观性的室内剧小品更加荒谬扭曲,慌乱之中仿佛想抹除一切情感。颇有趣的无疑是同一屋檐下夫妻之间的相互指控了,确实什么都瞒不过枕边人。 |
|
捷克斯洛伐克铁幕时期,男主两口子去参加政府最高级别的晚宴,在宴会上他得知他的上司(部长)已被抓捕,而他作为部长助理,不知命运何去何从。他和妻子回到家中,各种迹象表明有人来过家里,家里附近也停着看似盯梢的车辆... ...故事讲述两人如何渡过这等待命运的一晚。
全程紧张,紧凑,生动传递了那种制度下的恐怖生活。 |
|
【14th BJUFF】3.5。政治高压环境下的压迫作为背景引入,以及那个虚惊一场作为剧情的拐点,在此之上是半部喜剧片和婚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