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伊菲吉妮娅 Iφιγένεια (1977)

    最近更新: 2024-07-30 HD中字
    • 主演:Tatiana Papamoschou / 艾琳·帕帕斯 / Kostas Kazakos
    • 导演: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 (Michael Cacoyannis)
    • 编剧: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Michael+Cacoyannis,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希腊
    • 年份:1977
    • 更新:07.30
    • TAG:剧情
    • 别名:伊菲革涅亚,Iphigenia
    • 片长/单集:129分钟
    • 豆瓣评分 8.3 (1474票)
    • IMDB评分 7.7 (2,215票)
    • TMDB评分 6.93 (热度:2.8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希腊电影《伊菲吉妮娅》的免费在线观看,《伊菲吉妮娅》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3分,有147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希腊悲剧三部曲终节章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当年仅以一票之差败给布努艾尔的《朦胧的欲望》)   戛纳金棕榈提名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Iphigenia 1977.1080p BluRay x264-USURY[13.11GB ] 详情
      Iphigenia 1977.1080p BluRay x264-USURY[13.1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Iphigenia 1977 720p BluRay x264-USURY[7.65GB ] 详情
      Iphigenia 1977 720p BluRay x264-USURY[7.6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希腊悲剧三部曲终节章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当年仅以一票之差败给布努艾尔的《朦胧的欲望》)  戛纳金棕榈提名  希腊萨撒隆尼基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2项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7.3 正片
      ამბავი სურამის ციხისა
      1985
      剧情片
      格鲁吉亚语

      苏拉姆城堡的传说

      ამბავი სურამის ციხისა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简直是格鲁吉亚风光旅游片……片里好几个景点都去过呵呵呵,而且路过了苏拉米城堡可惜没有去看。老帕很好地展示了自己颇为Camp的美服化道品味和对全景对称长镜头的执念,还能有点景深简直是不容易。影片密集的小标题提示了叙事结构。“普罗米修斯挣脱锁链之日,就是格鲁吉亚获得自由之时。”
      • 9。太晚了,改天再想个短评
      • 居然没加。。美美美
      • 高加索民族故事喷薄色彩隐喻的影像 形式永远大于内容 内心永远大于叙事
      • 帕拉杰诺夫的拍片特点是场景很戏剧很幕布,一幕幕历历在目。一帧帧,帧帧入戏贴近民俗生活。还有大量的隐喻和仪式。音乐很棒
      • 1984年勃日捏夫政权垮台,局势有了变化。在格鲁吉亚知识分子的请求下,苏共终于允许帕拉杰诺夫拍摄作品--《苏拉姆城堡的传说》,这已经是他拍摄完《石榴的颜色》的15年之后了。影片根据著名的俄罗斯民间传说改编而来。为了阻止城堡被瓦解成碎片,一个年轻的男孩必须住在这个城堡里,并且囚禁在墙上。
      • 2010.11.03
      • 探求与回溯
      • 这个导演会不会是亚美尼亚的张艺谋先生?张艺谋开心昏了瓦~~~~~
      • 你的精神城堡在别人眼里只是欲望的猎物
      • 诗意电影,那种拥有诗歌特质的电影, 它包含了诗性语言的广阔潜力。 它有棱镜的功能。它拥有复杂性。 它有一种持久的特性, 它像未完成的拼图, 邀请我们来解码信息并以任何一种我们希望的方式把这些碎片拼起来。
      • 上帝创造事物,帕拉杰诺夫也创造。
      • 再看一遍,被震了
      • 874 EE
      • 绝美之城系呢度
      • “这不是因为仇恨;我已经成为了你永生的一部分”;两头牛,命运在中间,早已被囚禁的自由拉走,生命与遗忘的河上铸造坟墓,奶水倾注,内外一体,神明得到又遗忘,水隽永。唯一的问题是特写少,人物多,容易造成脸盲,最后不知道谁是谁……回去重看了才理出故事线。所以美在初次观看的时候本身就缺失了一些。帕拉杰诺夫已经给出答案了。终极的美一定以单个图像的形式完全呈现的。只是他这还可以发展。像画。影像到最后必须凝结停止,回到图像自己。仅仅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看到记忆。世界。(这东西很大,也许是对人类思想的超越。但不知是否因为它太大,还是因为自己变了;我少了点当年看这些东西时的顿悟和激情)
      • 看过用来装13的电影
      • 民族与宗教大概是诗电影始终的源头,更巧妙的便是镜头画面的精致唯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或许又正是这种美丽将影片苦难反衬了出来,加上影片不同于一般的叙事风格,让诗意化的电影显示出了文学一面的忧伤,在沉闷之中将建立于民族与宗教之上的人民的苦难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强化了悲剧。
      • 吟游诗人也有 这里也有 更不用提石榴的颜色 为啥老帕这么钟爱石榴?
      • 全片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大型文献型舞剧。以亚美尼亚上古传说为底本,从祭祀到嫁娶的一系列民俗,以拟真化的视频文献的形式,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庄重又瑰丽。
    • 豆瓣 7.7 IMDB 7.3 HD国语
      Człowiek z żelaza
      1981
      剧情片
      波兰

      铁人

      Człowiek z żela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故事接着《大理石人》,其实形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编导做人物或事件采访,慢慢揭露事件真相。同时由于是采访,则突出在场,会更有真实感。加上好多仿佛记录场景的真实场面。音乐还是很棒
      • 7。大理石人~进化~铁人
      • 还有什么比续集得金棕榈更牛逼的事情吗!虽然拍得不如[大理石人]那么好(主要是过度表达),但是瓦伊达的电影确实有能动摇波兰政权的能力,真无愧波兰国师的称号……
      • 获第34届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讲述波兰工人运动的影片,政治题材,有些闷。
      • 实在是冗长啰嗦。政治意义大于电影意义。感觉是被政治立场所累失去了表现厚度而变得十分空洞。好奇的是那个年代怎么能让这个片这么大张旗鼓地就拍了,看来尽管也是社会主义但波兰还是温和得多,在中国导演早被绑了突突了。
      • 刚开始觉得有点闷,后半段才觉妙。随着后半段剧情发展,整个影片脉络逐渐清晰,人物越来越丰满,主题相当鲜明。
      • 大理石人的续作
      • 我总是很不喜欢瓦伊达的片子。
      • 片子很棒,无英文官方字幕,翻译让人想骂娘...
      • 分三次看完,看得比预想中更累。瓦伊达自己都曾检讨过罢工戏拍得过于冗长(尽管我不确切记得他在《剩下的世界》里给出如此评价的是《大理石人》还是这部了)。但是这完全可以理解,再不节制都可以理解。波兰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并不推荐给任何想初试瓦伊达的人,除非你是个政治题材爱好者,对这段波兰历史又感兴趣
      • 王进喜比他不知道高明多少了
      • 当年的金棕榈。社会批判类电影,揭露出当时波兰社会的真实面貌,大量的新闻素材剪接增强了电影的写实色彩
      • 3.5;《大理石人》续作,不仅结构与人设上基本一致,追求自由的主旨也一脉相承;相隔十年,普通民众更具抗争精神,父与子的对比相当明显,但究其内里,仍是专制体制下的蝼蚁;同是深入/参与「真相」者,记者文卡尔形象比上集女导演饱满不少,更能体现“道德焦虑”。
      • 政治政治政治。。。
      • 配乐用得不多,但仅有的几次都让人寒彻入骨。是的,这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但泽,褪去文学的外衣后是一片灰暗。
      • 本身就是一个暗访故事,夹杂着新闻画面的剪辑加深了其写实性。
      • 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一部反映政治黑暗的电影.
      • 1981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比熬完两个半钟更可怕的,是发现明天还有一场大概内容和形式是一模一样两个半钟的《大理石人》。
    • 豆瓣 7.6 IMDB 7.0 HD中字
      卑弥呼
      1974
      考驾照
      日本

      卑弥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是真是一部比A片还情色的古代神话片儿。满眼的红色,山,太阳,性。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仪式感。
      • 卑弥呼作为神的妻子,偶尔看到的年轻帅气的异母弟自然就乱伦了。然而政治的实权并不掌握在被捧到最高的偶像的手里。所以当卑弥呼不能满足政治需要时自然就找了别的替代。这个抹杀的方法跟古事记纺锤刺穿XOXO相似,看着真是恐怖。片子拍得跟《三国志·魏书·倭人传》里很多细节相符。抹杀的人妆容看着太
      • 老爷爷一直爱着himiko,而himiko爱着了自己弟弟,自己弟弟却和她的侍女搞上了,老爷爷把大家都搞死了,悔恨不已,在现代日本的某个森林中哭天喊地
      • 日本版的《圣山》
    • 豆瓣 8.8 IMDB 7.8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一团烟雾升起,心爱的城市毁于一旦。昨晚,我梦见我们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 大师,您实在太苦了,还是安息在20世纪吧。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我真是有毛病,明明已经看了安哲两部极其无聊极其苦大仇深的片子,还看一部,作死。
    • 豆瓣 8.6 IMDB 6.6 HD
      Il pleut sur Santiago
      1975
      剧情片
      保加利亚/法国

      圣地亚哥在下雨

      Il pleut sur Santiag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胜利,切·格瓦拉开车进入首都哈瓦那,到1973年9月11,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终于结束了。 文化研究有着一个“粉红色的底色” 最后烧掉的格瓦拉的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 临近十一,豆瓣系统删掉了我对电影的感触与评论...
      • 如果不是偶然接触到戴老师的“电影与世界六十年代”课程,我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这段历史。我无数次回想起2018年底开始看这堂课,进而偏执狂地搜寻有关戴老师的一切课程和演讲录像(感谢B站),发表的文章,演讲稿和书,并开始艰难地阅读她那些澎湃的长句和其实有些艰涩的文章(长期阅读自媒体推文而自食恶果),这期间我经历转岗,工作瓶颈,疫情封锁,失业,可我仍时常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PS: 原来短评里一大半友邻都跟我差不多嘛
      • 悲剧的力量。阿连德是不能被扮演的……
      • 戴老师课笔记:1973.9.11皮诺切特在美国CIA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结束。圣地亚哥在下雨,圣地亚哥(人民)在哭泣。由法国和保加利亚合拍,1975年拍摄意味着这部电影跨越了冷战两大阵营,法国提供经济支持和演员阵容,保加利亚提供外景地。在面对法西斯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历史悲剧时,这部电影甚至超越了冷战分界线。这是一部无名的导演拍摄的影片,而演员阵容几乎是当时欧洲各国的一线明星,他们自愿前往保加利亚拍摄,这已经是20世纪的童话,人们对于正义的认同与坚持。知道说出自己的政治倾向会遭射击却仍然站出来自豪地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士兵,逃兵,以及在军官面前唱歌的学生们都让人感动到落泪。最后烧掉的切格瓦拉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 他们至今还在害怕阿连德,即使他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
      • 似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拥有无数可能,可小国作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命运却不由己。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一句“让智利的经济尖叫起来”就宣判了智利和阿连德的结局,他选择的是用生命回报人民的忠诚。哭泣是不够的,记忆是没有力量的,道德上的谴责是不会被在乎的,别让阿连德最后只成为了无害的神像,要让他所种下善良的种子要成长为能守护国家安全人民尊严的参天大树。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团结的人民将永远不会被击败”,那或许是要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新的历史。只是对阿连德这样的悲剧英雄,总还想追问,如果历史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悲剧,他还会不会提笔?最后的讲话中他告诉人们,他会的。
      • 六十年代在1959年格瓦拉进入哈瓦那开启,在73年圣地亚哥的“暴雨”中结束,时至今日那个年代所面临的恐惧今日还在,只不过再也没人去讨论了
      • 感谢戴锦华老师带我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和高贵的背叛后来再没出现过。现在我们甚至全然失去了对另一种可能的世界的想象。而这部电影的存在就是一种见证,一粒火种。
      • 【首先感谢旋J的源、中字翻译一般】影片映射了多个国家的曾经,入木三分:屠杀民主和所谓的自杀阿连德、美国的干预、铜矿和经济利益、审判、酷刑甚至一些军人拒绝服从和逃避“马克思主义”的执行。
      • 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战死,切格瓦拉的红色画像在大火中被烧毁,不惧死亡的学生高唱国际歌,聂鲁达的棺材由人民抬着前进,一切都是理想破碎的声音。
      • 观影门槛有些高,我已经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来看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然一头雾水。群像个个不知姓甚名谁,站什么立场,有想干什么。两个时空的切换个人觉得并不自然,不是“非如此不可”。一场本该紧张的政变,拍得零落散乱。 最后打动我的,是在体育场里枪毙工人学生的那场戏。那人唱起他们的“人民之歌”,回应他的却唯有同志们因恐惧死亡而冷漠的面孔。但当他被单独拉出来殴打的时候,还是有人嘴唇翕动,低声哼起那首歌。 智利没有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其实我觉得拍的一般,一个讲智利历史的法语片哈哈,阿连德的演员基本没有露脸的画面,都是从侧面交叉讲上台到政变过程,甚至没了解他们到底咋改革的,矛盾怎么激烈的,你们的理想是是什么?
      • 可能讓法國人來拍不一定是好事,導演太追求角度的全面,這種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夠浪漫。不過這就是一齣革命的悲歌,浪漫的東西總要燒毀,就像無處不在的“匪諜”,最後被迫投降的民兵,還有構成了整部電影成熟的阿連德,他在結尾中的遊行人群的叫聲中復活了,在此起彼伏的危機之中,那個幽靈也必須構成他的道成肉身。
      • 殉国的阿连德总统有个爱写作的侄女;被称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的她写过一本名叫《幽灵之家》的小说。
      • 圣地亚哥在下雨/别傻了,九月下雨很正常。
      • 历史永远都在歌颂着民主与自由 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政党 只要它愿意为人民而呐喊 它就会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 当军官要前行时,背景乐是一曲淡淡的萨克斯,在这种氛围里与家人的告别,要把我看哭了。环绕镜头中的拥抱,泪与诀别。 "A Tango,if you insist." 夫人接起电话说出My darling那一刻已然哽咽:I would like to give you all courage in the world... 围攻总统府,所有人都在办公室内等待阿连德,窗外枪声大作,而他还在写广播稿件,我眼泪哗地涌出来了。"I will pay with my life for the loyalty of people." 高等院校,大学生和教授们,sing with me. Bibi说nobody can be a witness without a memory... 以聂鲁达的诗埋葬这场血雨。
      • 这个画质也太tmd差了。这么重要的一部影片流传的画质却这么差,可见什么力量在主导历史的书写。
      • “我不否认趋利避害是人性。但是如果你说趋利避害是人性,而舍身取义是变态,那么我与你势不两立。”舍身取义的革命浪漫主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民选的马克思政党,还是端着AK戴着头盔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总统,这一切让人很难相信它真正发生过。圣地亚哥在下雨,浇灭了最后的理想主义。
    • 豆瓣 8.7 IMDB 7.8 CD03集
      Ο Θίασος
      1975
      战争片
      欧美

      流浪艺人

      Ο Θίασο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动荡的历史,冷静地叙述;手风琴的悠扬带着思绪四处纷飞,遥望着安哲镜头下的画面;长镜头接踵而来,剧情散而凌乱,每一年的每一天。多个片段是如此的安静如诗,诗意而美。
      • 我承认他的片子看多了就不震撼了 这片我看了两星期
      • 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他们缓缓走着.历史逐一呈现.怎么也演不完的舞台剧.历史是打断演出的背景.终于有次演完.英军甚至与演员交换帽子交换场地那英人却死在历史枪下.一次演出期间两名演员被枪杀.观众掌声不断.台上一片死寂.有一幕演员成了观众.街道倒成了对战双方的舞台.这片子让我脉搏和心脏都阵痛.
      • 安哲罗普洛斯成名作,大概也是最晦涩难懂的作品。片长考验耐性不说,人物庞杂又全是远景中景,加上随意穿越的诗意叙事,看得昏昏欲睡,相当自虐。故事借用古希腊悲剧,讲述希腊现代战乱与独裁血泪史。形式上:长镜头上承杨索和德莱叶,对画外空间的利用启自安东尼奥尼,单镜头内变换时间借鉴沟口健二(8.0/10)
      • 【A-】看完本片后,严重怀疑贾科长的《站台》就是对这部《流浪艺人》的本土化翻拍。动荡的历史浪潮,四处流浪的舞台演员\文工团,随着时代浮沉的个人命运,以及一脉相承的“重位移,轻剪辑”的拍摄手法。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流浪艺人》是以环境作人物,而《站台》是以人物作环境。换句话说,本片几乎没有任何基于人物的心理认同感(大量省略与留白,几乎没有特写镜头和心理描写),观众始终与人物隔着一道名为“导演”的壁垒。真正重要的是安哲的空间调度意识,在220分钟里的一百多个长镜头中,安哲几乎尝试了所有影像空间的承载与展现手法,由内而外的扩散,由外向内压缩。23年的时光,开头与结尾,已经不再是同一批剧团,但却同样面对着不可捉摸的未来。
      • 嘆為觀止。貝托魯奇和托納多雷這倆義大利人都曾試圖建構一場發生在街道的歷史,為此,《末代皇帝》借了一座禁城、《新天堂樂園》搭了一座影院。安折普洛斯這個希臘神傑,卻僅僅靠著最單純的行走與駐留,就將《流浪藝人》的史詩感延續了整整三個半小時。
      • 时空在长镜头的推移和旋转中无缝拼接,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有想象力(多用几次又怎样!)。用戏班子跌宕的命运写希腊的历史,不知道还有谁能拍成这样了。我是太久没看安哲了吗,完全看呆了...
      • 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是一出戏剧。舞台感强了些,不太浑然。
      •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间跨度长且各种跳跃切换,脸盲患者的噩梦。 安老师也是一辈子拍一部片的人呐,流浪剧团可以直接和《雾中风景》里的剧团无缝对接,大海,孩子,婚礼,手风琴,从景深处向镜头走来的人,惯用的元素一个没少。 巧妙的把流浪剧团的表演变成了希腊历史的盆景,形成了“剧中之剧”。《牧羊少女柯利弗》多次表演却多次被历史事件所中断,摄影机绝不拍台下观众,因为我们就是希腊历史的观众。 三段演员直视镜头的表述让人想起《阿玛柯德》,首尾呼应的“剧团在火车站”暗示历史的再出发,虽然剧团已经物是人非。 “鹰的影子让我害怕,它们看起来很像人。”
      • 3小时42分钟,花一下午分两次看完。感觉经常有唐突、没必要的桥段也不少,当然,漂亮的镜头少不了。跟《时间的灰烬》一样,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涵盖多了难免顾此失彼。我其实想看精简版,哎。
      • 近四小时的片子只有130个镜头,除了一个最短的5秒镜头外都是20秒-9分钟的长镜头!啧啧。人物多时间乱背景杂,第一遍太难看懂!读了网友整理的分镜头脚本才大概明白。很多场景采用在同一空间内时间穿梭的形式来叙事,调度和拍摄很厉害,尤其是广场集会一场720°长镜头戏简直是神来之笔。亚克森伯雷!
      • 一纸对政治的控书,一抹对历史的苦笑。大写的人被淹没在以时间为凶器的小写的历史中,轮回之中的人既渴望此刻能无限延宕,又希冀终点总会到来。其实又都清楚,生活的内容本身就是苦难。回叙搭配超长镜头很是费神。
      • 7.1;史料彙編
      • 杰作。最喜欢的几场戏:海边为英军表演;酒馆内对峙;碧海、蓝天、白云,沙滩上的婚礼;还有最后几场都很喜欢。
      • 女人拍拍衣服,站起身叙述,语调异乎平静却比强行逼供的场面更为暴力。看完整部影片需要勇气,安哲不会在高潮部分弄个配乐以作提醒并达至感情升华,因为本没有高潮,故事本身就是单一辐射群像。
      • 挚爱的两幕:①海边那一场演出,没有帷幕,涌动的海水是他们的伴奏,英国士兵坐在一旁观看;及至枪声响起人群四散,唯有中枪的士兵倒在扯开的幕布前。②婚礼段落,独自郁闷着的新娘的儿子拉走了餐桌布,盘子与食物散落一地。他拖着白色的桌布在海边行走的画面孤独而奇妙。
      • 传说中的88个长镜头,,元气大伤中—_—//
      • 对于画外空间的征用、对画内画外声源的使用充满惊人之处,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和观众的一个游戏。镜头内蒙太奇长镜头,但部分也和景深式长镜头有所结合。标记出时间却在其中跳跃,而我们看着这群人越来越少,一种不独属于历史政治也属于时间的伤感蕴于其中,但同时也能看到延绵。
      • 近4小时却只有80多个镜头...功力。除了首尾回环式呼应之外,编年体时间顺序。穿插三段独白,四次《牧羊女高尔夫》被打断,四次性场面。里面出现了安哲的杀手锏——“单频闪回”: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点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连接辩证地呈现历史,抚平流动的时间,直接跳过中间的过渡时间
      • 相对参与者,电影的视角更像一个历史的观察者,讲述了希腊39年到52年的动荡历史。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