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见过最冷酷的电影了,电影虽然很短,而且没有音乐,满眼的荒凉,对战争人情的叙述也显得不很热情,但恰好就是这样,使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抹杀——只剩下无奈、愤恨、甚至恐惧。 |
|
看了四部,四种题材:公路、悬疑、宗教、战争。感觉杜蒙是在用布列松的手法,向库布里克看齐;《弗朗德勒》会让人想到《全金属外壳》,只是镜头更优美,手法更直接,过程更残酷,结尾在爱与宽恕中落幕,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 |
|
080525开始了凌晨看碟的日子,生活似乎回到正常。希望不是假象。那些忧伤无力在这片面前微不足道。女孩的脸很少是笑,不知道她在那些男人身下是什么想法。战争的残酷不容的人感慨。512遇难人数已达六万。 |
|
06戛纳评审团大奖 |
|
4.5。拍什么都是自己风格的杜蒙,此处涉足战争题材,逃不开的是对人性的探讨,性与暴力。镜头更加精简,行为的无理性均让人想及布列松,差别还是有的,杜蒙的人物有生命,环境也有生命,虽然木讷呆滞让人想起布对模特的构想。沉稳克制,高水准。 |
|
这大概就是超强写实主义战争片,普通人的罪恶也同样令人发指,当然苦逼命运也是与之相伴。战争片段以外的可看性比较糟糕。 |
|
反—战争,应征入伍作为时间的终结存在于法国乡村的日常之中,而它的最终到来将形成了一种平行的时间结构,将Andre和Barbe的另外一个情人投入到土沙色调主宰的,低饱和度的暴力世界,他们所进入的是另一重时间性,这两种时间性有如海德格尔的”技艺“与”座架“——现代性诞生的时刻。然而,这一现代性的二元对立消解于蒙太奇中,动物性或者说人类的生成—动物令一种浅薄的乡村浪漫主义失效,Barbe的身体在古典时代的村庄之中被占用,被疯人院规训,而三人则在无名的空间之中继续发生异化。
走向疯狂是人类的命运,然而杜蒙在影片结尾的处理是巴迪欧的,回溯性重构在一个基督教式的忏悔中被消解,互为Pharmakon的两人向对方展开,然而爱真的能化解apre holocaust吗?抑或是仅仅是一部情色的福音电影? |
|
9/4/2007 9:45pm Kwai Tsing |
|
7/10。无聊到开场即走神。闯进房间击杀小孩和[全金属外壳]里越南少女挣扎求死两个相似场景一对比,就发现杜蒙力道太弱。镜头语言倒是精致,尤其是一些远景和细微表情的处理文艺范挺浓,绿茵静谧的农场、虚无扭曲的沙漠两个空间性启到了一定的对比效果。PS:片中没有明讲战场在哪,其实是暗指伊拉克。 @2014-02-26 00:23:55 |
|
应该还是他妈的反战;
经历战争残酷洗礼,丧失人性;回到家中,女人也痛苦,男人也无法释怀;最终两人只能接受现实,战争夺去了很多,但生活还要继续 |
|
杜蒙对战争的表现手法还是技高一筹,隐约能感受到毕格罗对他这部的偷师。前半个小时和他前作的节奏的一样,很法式乡土气息的田间游荡,其对于人物关系的概括则更多来自于旁人的对白和一起出场时的眼神对白和表情流露。半小时后影片呈现出另一番格调,战场上士兵的惨无人道和留在农场患上精神疾病的女子本质并无任何区别,只是一种来自战争对人兽性的激化,一种来自封闭环境对人性欲望的抑制、扭曲,辩证地探讨了环境对于人性异化的改造。 |
|
忍完了 |
|
我是杜蒙镜头下不语嘶吼的兽,也是匍地而做野合说爱的人。 |
|
做作…… |
|
幸好10年代的杜蒙马上就要迎来转型,希望这部就是他的最差了,所谓“作者”不是摸清了自己的方法和风格就刻意不论什么题材都一股脑重复往上套。 |
|
如果你喜欢minimalist或Bruno的fan的可以看看。 |
|
这里面没有爱 只是怜悯 |
|
故事的调调跟《人啊人》有些类似,导演的水准也就如此了,隔靴搔痒的感觉。PS:战斗情节不知是导演凭空编的还是有战例参照,如果是后者那法军真的很垃圾啊。 |
|
战争桥段要优于乡村桥段,男人的状态要优于女人的状态。 |
|
空镜头 |
|
冷峻,残酷,真实 |
|
忧伤到了可以不需要细节的地步 |
|
靓仔!有搞头吗?没有就去参军吧~ |
|
人与人 战争与报复 |
|
看不了这种片子 |
|
女人再一次做为工具极度呈现。这次稍微好一点点但也没有特别多,只是被强奸之后可以报复。另外一边大陆的女人持续精神病,做工具人。 |
|
战争当头,男性都是动物,女性才是人。然而人不一定敌得过动物。 |
|
和‘风吹麦浪’一样残酷 |
|
人,所能为 |
|
让人揪心 |
|
f |
|
冷静旁观,不掺杂任何修饰性的镜头,也不做任何顾虑重重的铺垫,在这样冷峻的环境中讲他们本能的故事。 |
|
没有过多的表情没有过多的语言,几乎让人摸不透德米特的心理活动;机械的被动的或许也是无所适从的。他就这样去了又来,直到最后将无可奈何的选择表述成放弃才安抚了他的女孩。片子和德米特一样缺乏一种生气,当然这也是一种个性,无关优劣,只是适应与否的问题。 |
|
如果当年我是评委它就是金棕榈 |
|
3.5 |
|
很平缓的经过,杜蒙终于还是有成长 |
|
生活就这样继续,无论经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还在继续。 |
|
第59届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
这不是阿甘正传吗 |
|
09.5 |
|
评分:B- @尤伦斯 |
|
冷 |
|
最没个性的一部 |
|
杜蒙的第二部,很难想象这是拍玛鲁特的导演 |
|
7.7 人物无不样貌丑陋、行为污秽,映衬着世界的残忍罪恶,展示畸形的态度却似冷眼旁观。乡村戏本和战争戏并驾齐驱,中后段的留白却感觉比较失败。还有中间插入了两段澳门新葡京的广告,不懂杜蒙是何用意。 |
|
我只想说,如果电影叙事就该这样;或者说,这样就是电影人所追求的叙事。那这是太可怕了。 |
|
性(三人行情感关系)-精神病、暴力(战争)-政治,杀戮-强奸-阉割,乡村与异国的空间设置。 |
|
4.5,有意思。一次对“欲望”的遣词造句,演员似布列松,隐忍,焦灼,不断出现的空境似博尔赫斯笔下跳动的能指,中景到远景的转换则是对“触碰”的避免。 中后段的交叉叙事非常有意思,欲望的河流因战争的驱化而分叉,本以为一条会干涸于茫茫沙漠,一条会终结于默默村野,最后却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回环往复,生生不息。 |
|
战场段落是干啥,,,, |
|
Flanders 乡间自然之音与角色交谈及其生物性的呼吸构成了声场;镜头里记录着无序混乱的面孔和冲动宣泄的行径。进入战场叙事后,卑劣与复仇,残酷与撕扯洗刷着 André & Blondel 等男兵。最后透过 Barbe 的质问反倒是弥合了灵魂的裂痕,重新恢复了情感与恩典。农耕机械刀片重复性的翻起切开泥土的特写很有杜蒙的一贯笔法:人之子的滑板;人啊人的骑车。这样侧证性行为的丑陋粗暴,不算有新意但很直接明了。对于战争的反思效果好过那些突出描写人物与戏剧性的作品;但也同时有些知识分子对农村青年的标签化嫌疑。p.s. 作为驱动暴力的核心,强奸是一种男性惩罚施暴心态(种族灭绝主义&厌女&民族主义至上)三合一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