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复仇梦一场 |
|
还是很讨厌这种结尾,浪费我感情= =小屋片段像是《国家》的预演 |
|
大卫·格里菲斯把电影玩出花,领先同时代导演很多。细节描摹和心理刻画出色,鬼魂叠化和侦探审讯的紧张刺激氛围营造到位。现在眼光看剧情觉得平常,当年应该很不错吧。01:24:57,B站观看。豆瓣8.0,第135人评分 |
|
将首尾的真实叙述连接起来,这只是一个不生效力的呆板故事,恰是中间紧张、狂乱、阴暗的幻想,赋予其突破现实、纵横游弋的电影魔法,如果格里菲斯的道德说教在最后还能稍稍不致使人反感,那一定是因为前缀的凶斜段落铺排地足够惊人。漫游不散的鬼影,意大利人、侦探乃至恋人安娜贝尔都因死去的叔叔而转化为不同形状的折磨灵魂的刑具。这种煎熬也始终同缓慢节奏及对得以透现心灵的面容的深度信任与关注相配合。这件凶杀案不存在现实逻辑,而只有心理的操纵,就比如谋杀的实施并未经由深思熟虑的考量,而仅是受蜘蛛食蝇的启发,恶念的发作汹涌如潮,强烈到近乎变态的戏剧性冲突(在此由心灵纠缠而演化为械斗)才是这部影片的基石,而非老迈乐观的道德主义。 |
|
7.8/10,CU多處運用(嬰兒,蜘蛛,蟻,懺悔),以上成功鋪敘了人物的行動,特別是蜘蛛捕食的比喻。另外亦有疊印效果,靈魂及耶穌的出現,更加強打燈的效果。 |
|
各种超现实 太有想象力了 |
|
这是goat。当然爱伦坡还是太全面了。不过在电影化爱伦坡的文字,融合不同元素的拍摄手法和恐怖画面上做的也太好了。动物,手和钟的这些特写也是极其重要的表达。如果最后不说是做梦就好了。但是最后那段潘神的又意想不到。 |
|
格里菲斯改编爱伦坡"THE TELLTALE HEART",然而只是一场梦 |
|
电影始于大卫格里菲斯这句话由此部便能直接体现出来。在先驱的电影探索下,格里菲斯集特技摄影、场面调度、景别运用、镜头叙事、蒙太奇运用等为一身,皆在此部发挥出极致。此外,格里菲斯不单单运用了交叉剪辑,此部更是运用大量的蜘蛛、耶稣等意象,创作出了象征蒙太奇,让电影不再成为一种现实记录的工具,更是成为了艺术的可能。 |
|
5中 |
|
梦醒也算是最后一分钟营救么? |
|
电影史116:虽然结尾峰回路转,用一场噩梦和大团圆兜住了前面的剧情,但故事的内核仍然是一个俄狄浦斯式弑父主题的故事,只是更狗血:男主角从小父母双亡,被舅舅抚养长大,他爱上一个女人,但舅舅不同意,因此谋生了杀死舅舅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最后在舅舅的阴魂不散和自我的良心谴责里走向毁灭,女孩也在知道真相后绝望跳崖。电影在侦探逼问男主的部分用一大段蒙太奇将紧张气氛烘托到极致,通过快速切换、推轨镜头和面部特写,结合座钟的摇摆、铅笔敲桌子、抖腿、猫头鹰等凸显紧张感的元素,逐步升级情绪张力,直到男主全面崩溃。除了这点,其他真的挺狗血的,难看。 |
|
引用並融合了【愛倫·坡】的詩集和故事以及希臘神話寓言來構建敘事、來表現一個被「愛情」和「叔侄關系」逼的在凳子上打起瞌睡來的精神想象旺盛的男人!於是開啟了關於「侄兒」自己詩意愛情路上的「絆腳石獨眼叔叔」的一場謀殺「夢想」與「解脫」 ,並將屍體砌進了壁爐裏 … 後來因為內疚的負罪感更是臆想著「絆腳石獨眼叔叔」化身「曝光幽靈」前來造訪索命 … 最終發現一切皆是他自己恐懼的幻影發燒噩夢;沒料到1914年就已經開始玩兒「夢醒烏龍」這樣的解構並重建敘事的小把戲了?
【11】——▶1◀—— 🔴 1914【2】 🔵 美國【38】
【3月·21日·二【80】【🟢·32inch】【S·H】【🍁】【➊】】【2023 ▲ 80】【Ⅰ ≈ 85分鐘】【50】【原版 ★ 中文字幕】【⭐】◀▶【⭐⭐⭐】 |
|
影片最后25分钟华彩,包含了,一段精妙的情绪剪辑,被审问的男主,慌张的手,敲击桌子的铅笔,摇摆的挂钟,不断加速模拟男主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中间还插入封住逃跑路口的重要剧情,简洁有效。灵魂的叠化和最后想象中的家破人亡都非常有想象力。 |
|
结尾使得一切都合理了起来,为了私欲动了杀心,格里菲斯貌似很喜欢拍为了爱情而报仇的故事,电影手法很赞,甚至有点德国表现主义的意思 |
|
大家注意咯,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To One in Paradise (1833)整首背下来哦,考试会考 Cast:一度讨厌的Blanche Sweet和Mae Marsh;男星Robert Harron真是Eye Candy… |
|
很酷 |
|
格里菲斯的《良心的报复》(1914)杰出地采用了两种蒙太奇,事实上,一部分影片是由下述情节的交替表现而组成,即年轻姑娘痛哭爱人远去同老人为青春消逝而痛苦,因此,这种交替不仅是以两个情节的同时性为基础(这就使我决定称之为交替蒙太奇),而且也以两个人物绝望痛苦的象征性接近为基础(平行蒙太奇)。——原注//[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p126 |
|
格老师真是爱坡啊 |
|
2131
1.没想到是继《党同伐异》后第二喜欢的格里菲斯作品。
2.为什么不沿用原作的翻译“泄密的心”,而取八竿子打不着的“复仇”二字?
3.无论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宏大叙事,《残花泪》的浪漫主义,《党同伐异》的个人见解,还是这部《复仇之心》里的对人心幽微的探寻,都体现了格里菲斯作为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作者的素质。
4.做了自以为是的、极大程度损伤了原作文学性的改编,或许那时即使是格里菲斯也还是认为电影不能摆脱“自洽”的情节故事;而即使现如今,在经历了电影史上的“新浪潮”后,评论区仍不乏一些“狗血”字眼的评价,不得不说极具讽刺。 |
|
难看 |
|
灵感来自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使用了特技摄影、推轨镜头、快速剪辑、超现实场景等等多种成熟技法。 |
|
……………………………… |
|
配乐比电影本身更加诡谲,比《幽灵马车》更早使用的叠画,但是创造力远远比不上前者,进食的蜘蛛从今后变成荧幕上最忙的角色之一。 |
|
非常的没才华,难看至极,把影像桥段都剪了只看文字也可以的,演员走来走去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想干嘛,默片没有表演功力,导演无能堪称灾难。 |
|
最起初了解到格里菲斯时,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对于他开创性的描述的情绪去看他的电影,不由得为他所“震撼”。但其实看多了之后,对于这个带着维多利亚价值观的、说教性过强的导演不免会产生厌倦。这部片子是格里菲斯宏大叙事的几部影片的“私人化”凝缩,一句thou shalt not kill概括了格里菲斯最关键的思想。其实不太喜欢的一点是字幕卡的使用过多,让影像本身能具有的力量减少了。然而,放在100多年前的环境下,相信格里菲斯还是会给观众带来震撼。坡的原著小说,在我初读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声音作为内驱力所带来的恐惧;受限于技术,格里菲斯只能用一种外化(不等同于心理外部化)的手法来改编泄密的心。我们难道不是都希望睡一觉后一切都会变的美好吗?比影片中“梦境”更虚幻的实则是“现实”本身。 |
|
一部极富想象力的电影,其中幻想场景收到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和诗歌《安娜贝尔 李》的启发 |
|
格里菲斯是爱伦·坡的迷弟,格和坡一起编剧。只有谋杀那段是改编自泄密的心。蜘蛛网特写,坡的神秘文学性的再现。大量暗示性很强的幻觉场景,放大的人物叠影,格的叙事也趋向复杂,恐怖片开始大卖。 |
|
葛里菲斯難得的幻想片 |
|
为自己管理发行公司拍摄的四部长片之一。幻想场景受艾伦坡启发。无资源 |
|
7’ 84min |
|
格里菲斯与爱伦坡。 |
|
目前为止最喜爱的一部格里菲斯。描摹心理活动的一系列特写堪称细腻,梦境叠影与末尾的奇想段落也极富巧思。 |
|
剧情有点狗血,结尾不错,比《幽灵马车》还早的叠化技术是一大亮点。(85分钟版) |
|
冲着爱伦坡去看会有点失望 即使集合了the tell-tale heart里的元素依然神不似 结尾能happy ending我是没想到的 |
|
影像中的墙体封尸、手枪穿墙、粮仓埋尸、蛛网隐喻、现实—梦境,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些都是格里菲斯搞出来的。 |
|
技巧玩出花,故事很讨厌 |
|
看过留痕 |
|
中间谋杀和审问那段是改编自Edgar Allan Poe写的The Telltale Heart |
|
已收藏 |
|
人痛苦悔恨焦虑的精神状态表现的到位,铅笔手部和钟表的特写结合的很巧妙渲染审讯时的紧张和压迫感,幻想的画面表现的很带感,崩溃后的那种疯癫表演的不错。除了格里菲斯拿手的交叉和平行剪辑之外,那段蜘蛛捕食苍蝇可以表达男主恶念产生有象征式蒙太奇的感觉,笼子里的小鸟、地上的猫和窗外猫头鹰的特写有点理性蒙太奇的雏形。结尾竟然是个梦,很难说给了暗示(可能那个耷拉脑袋的花儿没了和那个姑娘一下子出现在房子前面是暗示),大团圆结局就大团圆吧。 |
|
原来只是一场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