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在B站鬼畜/恶搞视频区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索科洛夫怎么突然洛兹尼察化了?) |
|
3.5,对“伪造的影像”的巴赞式表述是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作为一种古埃及/东正教宇宙主义的复活技术,返归威权主义创伤的20世纪进行一次不存在的对话。《童话》的内核是《潜行者》的流溢论,“永恒客体”将二十世纪的独裁者们拒于救赎之门外,其流溢的基质却在以不同意识形态作为托辞的独裁者面前被转译为各种具体实现。数字艺术的离散,模糊,低精度令烟尘-暴民-海潮的诗性隐喻视觉化,最终成为无数的哀嚎之声。但《童话》也在索科洛夫的创作之中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较之导演以希特勒,列宁,裕仁作为主角的三部“传记”,《童》所探讨的内容,甚至其概念本身也不过是将很多人脑中的设想付诸于影像,正如其片名,对于历史的“清算”只不过是东正/犹太教信徒民众的一个“童话”。 |
|
又名《死了也要嗑》 |
|
似乎和深海是一模一样的毛病,空间是个什么鬼。索科洛夫妄图呈现神曲,结果还是中世纪级别的插图动画。失败于对身后世界贫乏的想象以及历史素材的生硬拼贴。别整花活了好好看看隔壁洛兹尼察是怎么编排的。 |
|
暂时把索科洛夫移入黑名单 |
|
<鬼畜区up主>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提醒您:该电影疑似使用智能合成技术及涉嫌意识形态投喂,请放心食用。 |
|
85/100 #Locarno2022# 有类似于《东方挽歌》式的强烈幽魂梦境属性,看过的几部索科洛夫电影总会在观看它的第一时间给人视觉上不可思议的冲击力,似乎是前所未有的形式,大为震撼。但仍不够喜欢在形式方面过于强烈的电影,也许还需要看到一些温度和情感,一些在当下重提历史的充足理由。 |
|
#75th Locarno# 主竞赛。算是……动画片?索科洛夫(在一个梦中)把“权力人物”搞了个集大成,用得应该是deep fake技术+档案素材,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丘吉尔(有时有多个分身)在炼狱里的漫游和漫谈(另有耶稣和拿破仑短暂出场)。也算是一部挑战电影边界和尝试新技术的作品,不过更适合去美术馆吧……片子本身有点车轱辘话(纳粹和USSR没啥区别这个很多电影都谈过了,加上丘吉尔算是创新?),加上影像精度也有点差…… |
|
哈哈哈哈哈哈真的想打喜剧的tag了。导演要么精神状况堪忧要么跑偏成乐子人了啊!建议送到B站鬼畜区 |
|
D+/ 做成短片足矣。 |
|
- 比较无聊的木偶戏。 |
|
有了AI换脸技术后,索科洛夫的电影真的是越来越抽象了,3.0。 |
|
影音处理的能力毋庸置疑,对话内容略没意思。 |
|
同样是合成手法,难免联想到《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不过与侯麦的活动遮片摄影技术不同的是,索科洛夫采用的是历史档案材料+智能生成的拼贴影像,诉求也并不一致,前者是接近绘画层面的写实主义,后者则是还魂历史迷雾(并不新鲜的主题反刍),但笼统而简单地归到画中游式装置作品似乎亦无不可。
阻碍景深发展的二维化平移,意图是切断观众望向历史纵深的凝视,将二战苏、德、英三巨头在地狱和天堂间的徘徊之路放置到插画式扁平景观——仿佛可以暂时抹去尘世恩怨,天堂大门场景具有卡夫卡式《审判》既视感;刻意露出的人脸/声音合成破绽,犹如鬼魅附身,数字时代的科技依然有机械性的扭曲邪恶;被模糊的人群面部叠加,正是《呐喊》再现。 |
|
被标题骗了,这是什么童话,明明是鬼话。 |
|
可惜,遍插茱萸少一人 |
|
开场确乎窥探到了「地狱」的景象,那些斑驳的幻影如幽灵般在镜框的边缘游走,人物被赋予了借档案与声音还魂的能力,或是大张着嘴沉默的面对着虚空。但形式上的新颖感很快就被一股陈腐的意识形态观念所取代,索科洛夫看似以戏仿的形式搭建了象征权力的来世景观,但实际上还是想用宗教的观念重构历史的蜃楼,不论其态度是戏谑还是冷漠,都在反复申说着技术、威权或所承诺的美好愿景的虚无,在不知不休的争论中意义也被延宕,言语的「巴别塔」不断流窜,希冀叩开天堂的大门。 |
|
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日耳曼人,我把你们从良心的妄想中释放出来,你们自由了”。形式挺有趣,用AI修改几个老巨头的历史影像,再配上糊了吧唧的背景,一种新的省钱制片法,但是问题也很明显,老影像的口型虽然改变了但跟台词还是对不上,很多人物影像都是从老资料里裁出来的,导致角色行动没有连续性(比如上一个镜头站在镜头左边讲话,下一个镜头是他从远处走过来),总之全片有种非常明显的粗劣、糊弄感。至于内容,大部分是没意义的梦呓,开场几巨头去死后世界报道,跟耶稣打了个招呼,主干就是他们几位没完没了的闲谈,什么想起母亲了、想跟瓦格纳的侄女结婚而不是艾娃,偶尔插入几句讳莫如深又所指不明的政治言谈,感觉七十多岁的索科洛夫逻辑思维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都退化的很严重了 |
|
【2.5】用AI手段把二战中的政治领袖们聚集到一起,这个设定和形式本身不是不能接受。可问题在于人物们几乎都在自说自话,以此抵抗了索科洛夫的影像实验的意图,最后留下的只是历史人物们一张又一张早已被无数历史学者嚼透了的、可以被观众预期到的心理素描。 |
|
+,政治人物的影像在天堂门外相遇,口中不断呢喃重复生前的遗思,童话般的想象。 |
|
复数自我法的门前,领袖发言人潮海啸,擤不完的鼻涕,差点娶到的瓦格纳侄女……历史人物影像捕捉和语录关键词联想,就像AI自动生成的电影:请把斯大林、丘吉尔、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放到神曲里面进行对话 |
|
独裁者行业研讨峰会。希老师、斯老师、墨老师、丘老师等人眼中的自己和对方。金句很多,但看睡着了一会儿。。。少了某几位老师,感觉这峰会的含金量就不太够了。 |
|
渐渐地所有的语言都混杂起来(当我听墨索里尼说话我愣了一秒钟才想起我是能听懂的)。emmmm,古典文学读者大满足,不过感觉后半部分没那么爽了。另外就是可能只适合电视和大银幕上看,电脑上播放怪怪的。 |
|
“别听索科洛夫的 我们继续向前吧!” 面对永恒的幽灵之海 你最终只记得母亲的葬礼 |
|
美术馆影像,同人动画。 |
|
#HKIFF 索科洛夫用Deepfake做的形式实验。单色炼狱里漂移般移动的独裁者们讲着一些恶趣味或者无意义的话语,暴躁的音乐和字面意义上的人(鬼魂)浪,悖论般的既新鲜(技术上)又不新鲜(内容上)。 |
|
#59th🐎 faker faker poker face |
|
就如同初次见到AI绘图那样,能让人无比惊讶,同时也让人觉得穿帮,在技术革新方面步子还不够大。 |
|
【C】形式上对我而言是全新的,历史与AI技术如同新旧接轨,人物的迟滞与错位,缓缓挪动如同动态画作。内容上看完全是接受范围之外的直男电影。 |
|
【2.5】实际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很无聊,对档案影像的使用更多像是视觉的拼贴,远不如洛兹尼察有(某种音乐式的)创造力,不明白先锋在哪里。70多岁的索科洛夫是不是不怎么玩互联网?看你谈nazi和ussr我不如看刘华强大战高启强。 |
|
演员的身体、档案影像的面庞,以及音讯、场景拼接一起,将历史的多重时态框缚于现在时,形成一副平面的画作。因此,整部电影中几乎只存在两种镜头的运动,推近,观看画面的细节;平移,突破景框的限制,模拟巨幅画作的观看方式。粒子的耀动、角色间的对白、自身的来回对抗带来画面的波动,角色与云雾最终也不过发挥着近似的功效,政治背景消失了,只取用人偶的形态。 |
|
2020年代最好的电影。待写一个长评。 |
|
+0.5 |
|
日版蓝光 |
|
夸张技术的运用、涉政,但换汤不换药,内容跟饭桌上老男人们聊的一致。 |
|
6.0。形式探索有啟發意義,但這麼多人物在觀眾面前念叨著索科洛夫老生常談的話題實在無趣。 |
|
人潮汹涌原来可以这样表现 |
|
4.5 |
|
(TW譯名「童話在中陰」)(22🐴TGHFF) |
|
8.5#
非常新奇有趣的实验电影,或许是ai电影的新纪元?
好似宣纸上大笔点染的艺术形式与政治戏谑相结合,可惜内容上并没有很多很新奇的观点。为这种实验加到5星吧 |
|
《神曲》二战版的影像化实验,历史影像资料简略使用短视频特效层级的技术实践。除去背景应用插画风格的建筑与后段海啸山呼人群有令人惊奇的地方,主体人物一给到特写就显露出那过于劣质的“动画”感,宛若网友恶搞,令人发笑的同时,也使得主题显得无聊。如果说二战不同阵营诸多领袖并立,且热衷谈论其间关系的话语是立志于表述单纯权力的话题。那语焉不详、幽游梦呓的台词就显的太过无力了吧。放逐权力诞生机制与土壤的同时也使得人物沦为单纯的符号,喊出那并不罕见且无新意的看法,借历史人物之嘴说索科洛夫自己的话罢了。也就只剩历史八卦的人物关系令人觉得有趣。而且单独对权力的讨论,也故步自封在了二战之中,甚至连这都未囊扩全,应该加个欧洲的前提,耶稣、拿破仑虽然出现,但短暂的一闪并进入讨论维度,也就没有了做历史性探讨的可能了。 |
|
苏维埃笑话合集(不好笑的那种)。用史料里的客体去构建去操纵去摆弄。给我一种导演终于可以随意安排具有历史性的主体但又不用担心演员不够“真”的感觉。这些主体的影像机械且掉帧,刻意放缓,不同时期的客体叠加,喃喃自语又鸡同鸭讲,放置式地摆弄这些客体,看得出导演很醉心于终于可以将这些“人”玩弄于股掌。然后用了一个自己很熟的框架套进去就完事了,敷衍了事。 |
|
看不懂的是真心欣赏不来。但能把各自独立的历史片段合成到一百多分钟,就算忍着瞌睡也值得一看了 |
|
钢笔画的场景质感,细密肌理和黑白灰色调,很好还原历史沧桑,从历史视频资料里抠出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的各种真实形象放置在想象中的地狱或天堂中,虚幻地漫步,立场不同地漫谈,形式上确是一种新的探索。宗教信仰(耶稣)已沉寂到无法复活,政治元首的权力和锋芒也在历史烟尘中消解,尽管他们轻松地把“一将功成万骨枯”抛到脑后,踩着腐烂的骸骨;但他们自己也已经变成了冰冷的“历史”,如此荒诞戏谑。1.历史时间的游弋。借着不同时间节点不同装束的他们,穿梭或并置来移步换景,在时间接续中进行历史凭吊。2.构建运动的宏大的空间。当政治人物行走时,空间不断转移和变换,他们仿佛是千万个已消逝的物像的蜃气漂浮。3.形象的“虚实相生”。抠出来的影像是以往的真实,又是现代的虚幻,虚实不断交融,形成独特的政治象征。
|
|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有点苏联时期动画的感觉《skazka skazok》? |
|
idea明明很有意思…可惜了…… |
|
5.5
感觉这将近十年间,七八九十岁的人最喜欢搞后期技术实验(老马丁、戈达尔、索科洛夫),五六十岁的最喜欢搞人生总结(阿莫多瓦、昆汀、伊纳里图)。肉眼可见,索科洛夫是最狡猾的且成品最差的
明明是构造一种地狱图景,是来自地狱的梦魇和失去肉体的意识形态,而索科洛夫用横摇、平移来进行不像梦游的梦游式的运动,并且还不断用剪辑来破坏观众的视觉舒适区,这实际上是幻觉,其目的不过是制造一种来自地狱的假象。这个假象既没有地狱和梦魇也没有上帝更没有意识形态。最高潮的地狱鬼魂来袭,更只是麻痹感官的小手段而已。台词中的争斗,暴躁的声音,上帝与各种主义的妥协,只不过是索科洛夫自己过得不舒服而发的抱怨 |
|
战时曾掌舵世界的大人物们聚集到天堂门口,宛如一场诡谲的梦,又似一则童话。真实历史人物影像与全新技术结合,着实玩出了新形式。 |
|
6.2 有些许可爱之处,随即又被老生常谈的政治笑料所盖过,感觉心思全用在为呈现地狱之图景而制造足够诡异且猛烈的视觉冲击了,况且这种画面实际上很多时候和一部ai学习生成的影片没什么区别,几个毫无景深可言的长镜头还不错。 |
|
3.5形式格外强烈,内容老生常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