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不止于己 Bigger Than Us (2021)

    最近更新: 2025-05-22 正片
    • 主演:Melati Wijsen / Xiuhtezcatl Martinez / Mary Finn / Mohamad Al Jounde / Memory Banda / Rene Silva
    • 导演:弗洛尔·瓦瑟 (Flore Vasseur)
    • 编剧: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21
    • 更新:05.22
    • TAG:纪录片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5 (184票)
    • TMDB评分 6.90 (热度:1.00)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不止于己》的免费在线观看,《不止于己》是由导演:弗洛尔·瓦瑟执导,由Melati Wijsen,Xiuhtezcatl Martinez,Mary Finn,Mohamad Al Jounde,Memory Banda,Rene Silva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2021上映,对白语言为英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部电影讲述了 Melati Wijsen 的旅程,她决定环游世界去见见她的同龄人,像她一样的年轻活动家,由于他们的信念和决心,他们已经在他们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梅拉蒂能感觉到时间在流逝,变化太慢了。 她想要,她需要了解是什么阻碍了改变。 联手。 并提出她的新计划。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不止于己 Bigger Than Us.2021.HD1080P.官方英语中字 详情
      不止于己 Bigger Than Us.2021.HD1080P.官方英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非磁链,仅作提醒〕❗⚠️注意切勿下载站内被曝惯犯前超市偷盗被开上海败类❗⚠️id:ysbyf1❗⚠️跟帖或投放的任何夹带垃圾水印及木马病毒风险磁链(包括其马甲戏精️❗⚠️id:aa215786548❗⚠️(被戳穿后两号一般同时出现,先后发帖,戏路蹩脚)️投放的集资诈骗型利益链,该人渣团伙盗取资源〔且开始盗取字幕组资源〕后打上垃圾站水印传播引流诱导下载木马播放app欺诈集资,屡教不改,无耻至极!) 详情
      〔非磁链,仅作提醒〕❗⚠️注意切勿下载站内被曝惯犯前超市偷盗被开上海败类❗⚠️id:ysbyf1❗⚠️跟帖或投放的任何夹带垃圾水印及木马病毒风险磁链(包括其马甲戏精️❗⚠️id:aa215786548❗⚠️(被戳穿后两号一般同时出现,先后发帖,戏路蹩脚)️投放的集资诈骗型利益链,该人渣团伙盗取资源〔且开始盗取字幕组资源〕后打上垃圾站水印传播引流诱导下载木马播放app欺诈集资,屡教不改,无耻至极!)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这部电影讲述了 Melati Wijsen 的旅程,她决定环游世界去见见她的同龄人,像她一样的年轻活动家,由于他们的信念和决心,他们已经在他们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梅拉蒂能感觉到时间在流逝,变化太慢了。 她想要,她需要了解是什么阻碍了改变。 联手。 并提出她的新计划。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IMDB 7.2 正片
      Marinheiro das Montanhas
      2021
      纪录片
      巴西

      群山水手

      Marinheiro das Montanh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Doc Fortnight 2022】我确实喜欢看在美学上有追求的纪录片,尤其是当创作面向自我,面向家族时仍没有忽视美学。(所以某些毫无美学意识的华语纪录片越来越难看下去)
      • 75/100 #MomaDocFortnight#
      • 旁白也写得太好了吧,个人历史和大时代的诗意勾连,侄女说的创世纪的故事直接把格局提升一个层次,母亲研究的海带也成为了她谜一样一生的隐喻。
      • 感觉像是导演有些自恋想法驱使下的摄影和诗歌合集,而且我个人也不太喜欢在纪录片中看到人物的摆拍画面,但是,大海好美,山地也好美,美就够了!
      • 1009BIFF
      • 【巴西】《看不见的女人》记载着个体命运与更大范围的世代变迁之间的交联,这里依然延续着那般视角,承载着想法与记忆航行至另个国度;极具私人的叙述里,创伤与见闻同行,现在与往昔交错,假设与真实互文,它提供了足够舒服的效果。即使阿尔及利亚的历史并非全然了解,但也依然足够于其中汲取这些感受;在更大、更具考验的《煽动者》和明星阵容到来之前,它的存在让人保持着好奇,也感到心安。
      • #2021CANNES
    • IMDB 8.2 正片
      Legacy
      2021
      纪录片
      法国

      遗产

      Legac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前面有些陈词滥调 直接昏睡了过去 醒后发现后半部分还是有力量的;贯穿始终的能量循环视角在与现世蓬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呼应之下显出用心来了 不免让人想起乔治奥威尔的矿工纪实文学;现代文明或许包裹得太严实 任何一些不洁的联想都被剔除出幸福生活的概念范畴 以至于在对于幸福的想象中完全忽视了背后的能源承载 所谓“发展>环境”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做了内嵌会不会有国内发行计划? 希望可以更多人看到吧 或许没有太新的观点 但是洗洗自媒体“环保是西方国家维护既得利益的骗局”遗毒还是有必要的 2021在北京生活已经切身体验到气候异常了
      • #德领馆 前半段是《生命之树》线性叙述版…后半段才直奔主题,和其他环境类纪录片不太一样的就是本片的创作理念不是那么局限,在人类现代工业与生命起源这漫长的地球史之间找到了联系。下星期一的presentation有灵感了…
      • 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被量化呢 发展和环保的悖论
      • 看完我决定考虑买二手家具来装修我对面的小屋,多练字,从我做起少吃肉,布袋纸袋代替塑料袋,然后就是多多从设计的角度尽可能把环保变成a tiny cool thing.
      • 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地球怎么样随便了,毕竟连选票都没有,我哪有发言权,谁有听我的?
      • 去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这是留给后代最好的遗产
      • 很无力又很真诚的拷问。
      • 看之前基本上也能料想到是这种形式,就是全程配乐+旁白+随便暂停每一帧都可以做电脑桌面的影像画面,确实很科普,也确实很……催眠。能够感受到老爷子真的是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了,最后依旧用上了这种直面镜头的“凝视”手法,观感很像是在看一本还算浅显易懂的自然百科全书,写得挺好的,也都能听懂,但就是有点不太能进入。对于这种性质的纪录片,我的感受总是很类似:辛苦老人家了,但是人类好像也不值得救,就爱咋咋地吧……(法文这次的片源居然是内嵌中字的,这个赞一下)
      • 石林里爆发的耀眼翡翠 沙漠中点缀的璀璨雪花 还有淌过冰川倾泻而下的湛蓝血液 如此鬼斧神工的色彩碰撞 如此动人可爱的巨物戏水 都抵不过如垃圾般卷起的汹涌人潮 就像《巨变之后:人口为零》的假设 毁灭吧 人类不值得
      • 给真挚一颗星
      • 听君一席话
      • 法使馆#前半段昏昏欲睡,后半部分议题很精彩,人脸那部分很棒。
      • energy作為論述主線
      • ❤️
      • 要是十年前看我肯定很触动吧,现在看只觉得说教感太强了,人类就是这么自私,毁灭吧,没救了。
      • 画面真的好看,很多角度我没有想到,总结一句话就是能量守恒
      • 三星统统给画面。基本可以来看作老爷子的遗言了。人类发展简史+听出老茧的环保理念。讲到人口增长竟然用了国人节假日,在波浪池里戴着泳圈,人挤人的镜头。。。
    • 豆瓣 8.1 IMDB 6.2 正片
      Brainwashed: Sex-Camera-Power
      2022
      纪录片
      美国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Brainwashed: Sex-Camera-Pow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之前在IFFR听过Menkes的这个讲座,纪录片加了更多影片片段和行业人士讲述来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是如何系统地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创作者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 Sundance2022第4部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想要把所有人叫起来熬夜看的程度。lecture的形式以及每部clip都由Nina Menkes自己坐在通常“男”导演坐的位置凝视一遍,这样的呈现正是deliberate且precise的选择。分析的影片资料的选择也非常diverse,不仅覆盖了intersectionality甚至用种族关系作为例子点出了镜头语言不公的本质——与性别无关,只与权力有关。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女权意识觉醒了以后,对性的想象怎么从头开始,这部片子真的是很好的解答。至于女性劳工权益和性骚扰文化的部分,这部片子本来就只是讲诉两者与镜头语言的关系,如果要看社运历史看《诸法皆变》就好啦。
      • #日舞影展2022# 上了一堂获益匪浅的课
      • 八成叹号两成问号,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
      • 经年累月的观察和亲历后,不满和愤怒让导演将这个“不愉快”的话题摆上台面,让影像消费者意识到“男性凝视”这个已经被内化的动作带有的强烈剥削特质。
      • 柏林全景单元 像我的论文哈哈哈哈 但是能把这些做出来让每个人都试图去理解是不容易的 也是必要的
      • 3.5
      • @Sundance,本来以为我已经hyper aware of电影中的性别与权力问题了(这两年从subconsciously变成consciously发现自己无法与教父,指环王,以及绝大多数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影像共情,从来开始consciously寻找female narrative以及herstory),没想到还是学到了很多新的信息。可是真的太长了一点,剪成90分钟可能更合适
      • 【Thessaloniki 2022】涉及影片非常广,包括两部华语片《灼人秘密》和《别告诉她》
      • 内容文本上的分析探讨非常有效,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深入,但是作为影像作品来说,它本身的呈现实在太差了些
      • #LFF37 是对穆尔维“男性凝视”的一次essay film风格的具象化与理论发展。抄送现存的全人类一起看一下。
      • @Berlinale72 非常非常棒的essay film, extremely concise, powerful, illuminating and inspiring. 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的性别教育教科书。 #Be a better feminist everyday
      • #Sundance2022# 尼娜·门克斯在讲座上播放那些观众鲜少察觉,却实际将女性置于被凝视位置的镜头,影片加入了几位身处行业之中的女性的叙述,分析在男性导演与男性摄影师占95%以上的电影制作体系里,男性凝视是如何渗透,并影响着电影的创作。还包括一些与之相关的乱象,当然这些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分析讨论。喜欢瓦尔达所说的”OK, you’re looking at me. But I am looking right back.”
      • 不假思索地接受集体规训的审美是低级的,有必要重新审视所有男导演的作品,let’s fucking start from the scratch!
      • 很有启发,而且用影像论述得很直观。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影像如何使女性落入一种文化结构上的沉默。男性总是作为影像主体,担任画面中有行动能力的牵引者。女性仅作为作为无行动能力的客体存在,被剥夺了叙事性。很难想象这种叙事结构将怎样长期影响每个人的身份感知。
      • Laura Mulvey ABC
      • 分析解構剝繭抽絲,絲絲入扣,非常犀利而毫不過度,絕對是教科書,絕對是電影學院學生必看的良心之作,外部價值巨大,一個大的salute。看完之後神清氣爽,還好早已遠離Hollywood shit多年,各種意識形態滲透和影像輸出真的是無處不在。對於父權制+白人male gaze+電影文化工業的一次全方位解剖
      • #2022 圣丹斯&柏林# 由多位女性导演,影人,精神分析师,记者共同解读男性凝视镜头中的女性,涉及百部以上顶级导演作品,从库布里克,戈达尔,斯科塞斯,维伦纽瓦,昆汀,文德斯,柯西胥,PTA,范桑特,阿克曼,席安玛等作者导演到漫威,DC商业系列,以及华人女导演Zhao,Lulu Wang,片单跨度百年,以最直观的形式辅助理论分析性别特征,值得收藏入专业电影研究者的必看片单并反复观看
      • 看到好多喜欢的电影 所以更喜欢这个片的指认了 我们可以不必如此
      • 强烈推荐。一个女导演用大量经典电影的片段当例子解释了当今男导演男摄影师主导的电影产业,是如何把男性凝视注入到视觉语言的,看完之后再看其他的电影会不由自主地衡量镜头是否是男性凝视,很好的反思纪录片。
    • 豆瓣 7.2 IMDB 6.8 HD中字
      Futura
      2021
      纪录片
      美国

      未来

      Futu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9/100。#Toronto#感谢这三位意大利导演有心去用这么长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去了解我们这类人的悲喜,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愿意去关心我们这些处在过渡阶段的青年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让我知道了其实哪里的青年人都一样,全都在长大的道路上徘徊挣扎、不停思考、蹒跚向前。毫无疑问是我近期最共情与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 洛尔瓦彻和马切罗审美太棒了(另一位不熟哈哈哈),16mm有种来自过去的复古颗粒质感,而采访对象是意大利各地年轻人,采访内容又是直指意大利的未来,所以影像整体呈现出不受时限的隽永,不时插入的历史影像资料扩大了思考和情感空间,洛尔瓦彻的画外音和抒情配乐则赋予了悲悯和关怀的情绪。
      • 可能就像影片最后讲的,十几二十年以后作为时间胶囊回看会更有意思,在当下来说这些年轻人的焦虑也好憧憬也罢,并没觉得有太多新意,又或者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罢了。16毫米胶片的质感加上极少手机屏幕等“现代科技”的入镜让本片更加有了一种“做旧感”
      • 和欧洲年轻人一样贫乏与无聊。 @IDA国美南山
      • 50年后,去街头采访不同阶级的青少年,让他们描述一下未来的样子,穿插上这部纪录片的镜头,也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现状吧。或者换个思路,不同国家的导演都可以拿这个当命题走一波,都说年轻人是未来,刚好可以去记录一下不同国家的未来可能会有的样子,去看看年轻人的焦虑。这三位意大利导演在影像风格上非常强,把纪录片拍出这样的质感,也是绝大多数导演比不了的。
      • 私心多一星。胶片一如既往的美。但是真的太长了,没有递进没有升华,就是重复而已。后面还夹带政治私货。
      • 好像方方面面都触及到了,理想的职业、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但是的确很松散。跟着巡游了一下意大利,想念威尼斯、米兰、托斯卡纳……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足球。研究文学、哲学等在当下的意义。哪儿的年轻人都有其相似之处。
      • #74th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导演双周。可能期待过高看,看了看觉得不太行。方法和观念都挺老的,《夏日纪事》式的真实电影,而且真的可是说是“重回60年代”(片中还有几处引用60年代意大利纪录片的地方)。罗尔瓦赫尔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不听声音时候都能看出来(不过三个导演风格统一得还挺好的)。比较意外的是“日内瓦”段落,cue到了2001年“迪亚兹”事件。因为疫情原因,素材编排不太看得出来系统(原本以为是个地理数据库式的东西),大致是按照阶级从低到高和疫情事件顺序来拍的。被意大利年轻人的绝望和经济压力惊讶到了,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15-20岁年轻人都想要离开的地方……(75min有一处台词可能导致没法内地电影节上映)。
      • 私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导演不要有个预设的东西然后把拍摄对象往里套。这部绝对没有,用极其平等的态度去凝视年轻人。而本来在狗不理的年纪的孩子们也都放下了戒备,非常真诚得解剖自己+评论他们眼中的世界。想看十年后的后续,但其实好像看不看也都一样。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各种阶级都有捕捉到,对比起来有些心酸但也感觉这样的记录非常珍贵。actually整体都挺珍贵的,有捕捉到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也应验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部分东西是在重复的主题。
      • 10/25@国美南山 IDF闭幕片 后疫情胶片访谈意大利各地18-20岁样青年,如此真实开放地对待该群体,有种工作续篇错觉。中后段素材有叠复。“你对未来乐观吗?” “并不,看看今天的朝鲜和中国。”
      • 探寻当下意大利青少年对未来的定义 于是得先定义何为青年 以及青年存在的多样性
      • IDF 2021 闭幕片 南山校区 采访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关于未来的念想,于是有了这本《未来百科》,看到了年轻人的百态。结尾的变焦镜头追逐着被重重雪山包围的孩子(世界的希望)。孩子奔向雪山,雪山就越高,那又怎样?
      • 一部由对年轻人的访问所组成的纪录片,他们的愿景,以及对未来的认知- -模糊、无意义、或乐观或悲观的。疫情的到来,飞速撕裂的世界,虚假新闻,那些热切或是不愿意触及的表达…在这个世代,事事都如此不同;对成人世界的批评和大胆建言,更或是压根不在意,都存在于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有太多归纳的观点或是很具方向性的整理,更多像是以前看Kimmel秀的街边采访那环节的青年加长版;尽管也会被感染,也同样为精神所振奋。最后部分的片段有升华,也更点明主题- -它的结构或许适合让更多区域的青年们参与进来,也值得若干年后的回望跟踪。
      • “你对未来的看法是什么?”皮耶特罗·马切罗、弗兰西斯科·穆尼兹、爱丽丝·洛尔瓦彻三位导演作为采访者,对意大利各地的15至20岁青少年展开发问。不同主体的个人解读,却有着大量因意大利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历史沿袭所产生的共性表达,懵懂可爱的口吻中透出年轻人难以突破的国家症结。影片并不想一味激化矛盾,而是想通过美妙视听语言的留存,把这些观点永久置于历史中,作为最有力的参照。
      • 竟然吵出了共产主义!意大利“后浪”
      • 【3】至少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未来。
      • 胶片颗粒感适度营造美好与虚无 能够表达就尚存希望; 非常喜欢阿莉切的结语 20年后这些年轻人会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They will see it as an archive that questions the future. A time that doesn't exist yet. An imaginary land. 人类注定带着永恒的疑问奔向光明的未来。
      • 好看的意大利男人真他娘多啊,而且个个低音炮自带共鸣!
      • #CANNES2021 16mm
      • 有点平,但作为给未来的archive还是有意思的。
    • 豆瓣 6.9 IMDB 7.3 HD中字
      The Story of Film: A New Generation
      2021
      纪录片
      英国

      电影史话:新生代

      The Story of Film: A New Genera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对这种超长的影像论文,只能说导演的阅片量很大,善于联想,他选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只是算导演个人的观点。相比新一代电影人的创新,我更恋旧。
      • 能够理解戛纳为何将此影片作为第一场媒体放映,毕竟疫情一年,大银幕集体观影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需要某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再次宣告对光影的热爱。只不过,这内容,怎么看都是一篇命题作文,论述尚属扎实,角度却相当平平。内容集中于千禧年后的”新作“,从《冰雪奇缘》到《幻梦墓园》,从《小丑》到《大象席地而坐》,编织出一段工整的新经典史。但,再甜美的情书翻来覆去180分钟也难免考验观者耐心。#Cannes2021
      • 从《小丑》到《神圣车行》,从豆瓣到Metrograph,满眼皆是熟悉的内容。过去十年是我大规模看片的第一个十年,160分钟显然无法把对这十年的电影发展做到面面俱到,整体的节奏加上Mark Cousins浓重的口音也让人有点不耐烦,但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电影院关门,以这样一部影片开启今年的戛纳还是很有意义的
      • 相比较前作,这部“续作”显得更加“论文化”,导演是绝佳的影史叙述者,跟随他的逻辑在新生代电影的语言创作中游荡,看到的是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屹立不倒的信心。
      • #74th Cannes Online# 特别展映。卡曾斯对2010世代电影的回顾(算是他电视专题片的最新续集)。有佳句(主要集中在新媒介方面)而无佳章,套路就是“这部片子的XX拍法电影史上早就有了”(可以拉去跟波米练练哈哈哈哈哈)。加上卡曾斯的选的角度也不是特别刁钻,基本是一个超长的video essay的水准(K B Lee比他强太多了嗷嗷)。入围戛纳也很逻辑,里面提了多少部戛纳的片子啊我的天……亮点:惊现豆瓣(每月1500万啥啥,没听清……);“慢电影作为类型”一段的分析。
      • 一半时间在看过的影片里共鸣 一半时间被种草想着回去一定要补片 疫情真是把电影人逼疯了 思考来思考去感觉电影这个东西都快完蛋了 又或者说随着数码时代和技术革新 电影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显然是低于一切现实的存在 包括纪录片 …… 虽然在散乱片段和长论文里几度走神 但结尾出现的时候又喜欢了起来:进站的不是火车,是我们
      • 片子结尾的话音落在了一座纽约某出戏院“我們希望文化悲觀主義者都錯了,就算在艱難時刻,尤其是在艱難時刻我們都想前往新宇宙,過去十年來這個電影新宇宙持續成長,更多人在拍電影更多類型的人,帶來更多元的觀點,這是我們的棲地,屬於我們這種暗黑生物,我們的生命在這裡被重新點亮,我們在這裡天馬行空、感受恐懼,我們在這裡遇見電影、窺伺、框限,一如《花都魅影》(神圣车行),我們所熱愛的電影近在身旁,就在隔壁房間,在哪房間裡的時間,永遠像是星期六”。或许是整个10年的观影经历一一被导演所戳中,到缓缓驶出光亮的片尾字幕眼泪不自觉掉落了,这10年确实见证了很多新电影,打开这电影最佳方式就是需要优美中字加持,一路以来确实在累中获得了很多,也在不理解中走到了现在,每次说做好准备或许太俗,但下一次永远才是最好,献给自己~
      • 【2021 TGHFF】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近3小时的电影论文。在马克·卡曾斯梳理的新世纪世界电影版图里,亚洲电影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份饱含深情的电影片单,虽非真理,但也足够真心。(片中重点提及的五部华语片是杜琪峰《复仇》、侯孝贤《最好的时光》、胡波《大象席地而坐》、蔡明亮《家在兰若寺》以及王子逸《别告诉她》)
      • 2010年代补片指南
      • 既松散也缺乏理论逻辑(这可是数字转型的二十年啊,最后沦为一张亲切的片单,一段我们亲历的电影史。
      • 好像在听李迅老师讲课(误
      • # 74 Cannes # 从阿彼察邦到侯孝贤,从Lulu Wang到胡波,亚洲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 我们重新来看看这个世界 我们就是电影的家
      • +0.5 大型种草片 放在戛纳第一场 很合适
      • (2021TGHFF)
      • 不错的学习材料,影节场合不方便拿手机,回家已经不记得几部了。既有概括性的专业语言旁白,也有直观的镜头对比。//大象席地而坐和豆瓣惊喜出场。
      • #Cannes2021SpecialScreenings
      • 影像论文+补片指南。第一章中关于「身体」的表述非常精彩,从《月光男孩》到《地心引力》再到《我失去了身体》,洋洋洒洒,完成对其的探索。而其中穿插出现的华语电影和豆瓣(?)更是打破了疫情尘封的壁垒。看着21世纪熟悉的作品接连亮相,尤其是在你最初接触电影时看到的那些影像再次出现在你眼前,你会回忆起当初爱上电影的那个幸福时刻。
      • 久别重逢电影院,作为真正的开场非常合理,手把手教人重温cinema,很感动。以及提到了豆瓣的时候真是非常惊讶……
      • #Cannes74 film review
    • 豆瓣 7.4 IMDB 6.6 BD1280高清中字版
      Tipografic majuscul
      2020
      剧情片
      罗马尼亚

      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 Forum 装置感极强的戏剧场景(面无表情读秘密警察讯问记录和还原窃听到的对话场景),与穿插其间的文献影像相映成趣。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死亡纪事。密布监控压抑与背叛的生活,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
      • 一种更加彻底的去演绎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种同样更加彻底的媒介自噬化。历史中的影像和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实在,若不是,那么这一切的背后又躲藏着何种真相,同理,我们今天的回想又真的是准确而恰当的吗,可能同样也是为了让观者接受某一特定的观点和看法。关于记忆遗弃与拾捡的悖论,拉杜·裘德处在一个创作生涯空前的怀疑和探索相交织的节点,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引发出对电影乃至所有媒介属性虚伪与无为的思考,进而实现真正的档案意识独立和观众理性解放,成为能够站立在权利机器统治对立面的客体,让我们拭目以待。
      • #6900. #70th Berlinale#论坛入围,罗马尼亚点映场+导演-制片人等映后。7分,不算最好的拉杜·裘德,不过倒是他最近创作中对既得影像思考和研究的成果。1981年北方小城Botoșani一起“反动标语”案,由国家电视台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节目的档案影像,和根据此案改编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构成,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舞台纪录片-archived footage纪录片。不过电视影像资料只是用于气氛创造,用了很多齐奥塞斯库的段落,跟案件无关,其实算是滥用了。对案件的搬演方面,因为有“纪录舞台剧”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很注重间离效果(还有一处暴露剧场机制),对小地方秘密警察的工作方式有着不错的展示。
      • 是在舞台剧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电视新闻还是在纪录片里插播现代戏剧我已经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异常自如,洛兹尼察是用历史影像写电影,DAU是用电影再造历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
      • 舞台 僵硬 一开始有趣 逐渐审美疲劳 不如光剪一个纪录片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场鼠辈最后的晚餐 突显光芒(大概只怪时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个个愚蠢保守的逻辑闭环 消灭政治话术
      • 非常好看。为了一个高中生动用了成百上千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真的是相当荒唐。拉杜·裘德拍纪录片的办法真的太多了,如果说《火车的出口》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沉重的效果,《大写印刷体》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达到体现最深刻的含义:舞台分区把几个空间和势力有效组合,角色扮演让死去的档案活了过来;剪切成为导演体现态度的关键,对于政治宣传立马切掉毫不留情,对受害者给足所有时间令人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看似毫无章法,实则侧面完整展现了齐奥塞斯库时间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且极大增加了趣味性。结尾非常悲伤。
      • Kafkaesque forensics
      • no use working with cowards,吃人时代普通人的循规蹈矩造就了鼠辈之恶,舞台剧效果不错,浮夸风的宣传在今天看来处处都是笑点,断手还要继续工作的画面实在太可怕了
      • 8.7 舞台上演员的僵硬表演是编排好的,电视机里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真实影像也是假的,可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却产生了“真实”的情感:畏惧着旧时代的政治恐怖,又为完全的变革感到庆幸;而最终这种感觉又被另一层“纪录下来”的“自述”给完全摧毁。罗马尼亚真的改变了么?一切都在重新上演,舞台剧能不断重复,历史也是。在这场荒诞又绝望的谋杀纪实背后,拉杜裘德所想表达的远不止旧时代的罪恶。
      • 戏剧感与喜剧感包裹的民族历史。德国人要么热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现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这段历史于我来说陌生遥远,但是谢幕前最后一个标语,不懂语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
      • 装置舞台和历史胶片组成的电影实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见证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告密和迫害,就像一场草木皆兵的噩梦。大写在墙上的印刷体标语,隐藏着苏东剧变的时代预言。不是我说,导演的拍摄手法越发匠气了,观感还不如上一部...
      • 用虚假的形式演绎真实的内容+用真实的形式演绎虚假的内容
      • 诵读的共振。
      • 對歷史的追索和對形式的活用,拉杜裘德已經是我的知識分子型導演第一名了
      • Humburg 2020 好看!舞台剧+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为了再现40多年前齐奥赛斯库时期的图景引用了’securitate’的档案,再现一场悲剧。既是一个个体故事的引申,也用此讽喻极权政治的滥用。拉杜裘德对舞台剧的运用更偏重“离间”效果,这也与他对历史的整体态度有关。实际上他在避免提及过往的伤痛,而更希望通过创造一种亦真亦幻的超现实风格来反思历史,而非绝对评判。齐奥赛斯库的乌托邦亦是媚俗的极权想象,这一点裘德把握得很精准。
      • 90/100。#FNC线上第六场#拉杜·裘德延续了自己在《野明留史又如何》里的那种东西,却是用了一种更为极限的方式去诠释它。舞台上人物间近乎面无表情的冷淡对话和所谓的歌舞升平的社会“干涩”地剪辑在一起,那些把泪吞进肚子里说出来的每一句身不由己的话和站在台面上露出的标准的油腻微笑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年轻着却早已失去了生气的脸和对着自己“搭建”起的一切沾沾自喜的脸拼凑在一起。它们看起来机械地碰撞在一起,内里却并不是毫无关联。 他们把他的大写印刷体擦掉,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他的身体上没有红肿的伤痕,却因为自己一点都没有错误的行为在心里被人刮了一刀又一刀的伤痕。那些曼妙的歌声和舞姿多优美啊,那些繁华的街道和商铺多热闹啊,可你把它们剥开,看到的是什么呢?那是插着鲜花的坟墓,是咽下一切的孤魂。
      • 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意外死亡,对于装置、戏剧与电影形式的混用彰显了拉杜·裘德在媒介上触碰自由的野心,历史档案的复制与重建,主观移情与客观陈述的跳转,都基于这一明确的目的性。但可惜即便在形式上花火四溅,影片行文却让让人止不住地感到审美疲劳,也许这种“疲劳感”也是导演追求的效果之一?
      • 呈现罗马尼亚1981年的反标案,取材于秘密警察“当事人的交待档案”与监听记录,背景混剪的当时的一条条新闻简报里则是“祖国一片欣欣向荣”……过于真实!
      • 3.5 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历史,虽然无法共情,但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可能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远都不可能停止的事情;尤其当你来自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
      • 比较风格化的影片,根据一部话剧改编。不过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另类纪录片。其故事及台词,均是来源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案卷,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中又穿插了大量当时纪录片及电视中的镜头,与演员所念的证词、监视报告及处理说明等,形成互文,说明并丰厚了故事的背景。齐奥塞斯库晚年统治的情景,成为很多影片的灵感来源。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