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奥斯卡主题——美国妈妈牛逼死了。《伯德小姐》《我花样女王》《大病》《三块广告牌》拜托把这几个妈妈凑在一起吧,光聊天吵架就行,比超级英雄联盟好看一万倍。 |
|
麦克唐纳真的太会写对白了,女主每次怼人都怼得很精彩(怼完神父全场掌声雷动hhh),而她怼得越畅快,就越有“一人对抗全世界“的孤胆气概;越坚强就越寂寞、越寻找就越绝望,这是属于小人物的日常英雄/反英雄瞬间,是麦又一次用十分擅长的荒谬口吻讲述了一个沉重的、很人性的故事。 |
|
胖牙医十分可疑 |
|
这部竟然拍得非常温柔,有点落寞和伤感,看完会被人的善良所打动。虽然确实有些天真,但还是好爱这样的电影,会让你很享受这个故事。当然,导演之前擅长的喜剧部分仍然很到位。几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女主和两个男配,写得好,演得更好。挺奥斯卡的片,应该能有斩获吧。 |
|
一直觉得马丁·麦克唐纳是继昆汀·塔伦蒂诺之后最有才华的编剧,他的剧本每次都是超高的难度,既有一流的编剧技巧又有严肃的文学性。他总是以黑色和荒诞的东西先爽到你,最后再慢慢的用正能量感动你,让你在残酷的生活里看到一丝人性的暖色。这次的人物塑造很厉害,最佳群像表演也是这个剧本的功劳。 |
|
今年两大最政治不正确电影之一(另一部是《凭空而来》)。愤怒是活下去的动力,怼天怼地才能内心平静,麦克唐纳用冲天戾气和负能量熬出一碗悲喜交加的心灵鸡汤。科恩嫂的表演太炸裂了,枯瘦的身躯下隐藏着滚烫的力量,全片仅有的一次笑容锁定奥提... |
|
我的情绪和观点在这100分钟里面不停地翻转和颠覆 |
|
这题材太适合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完全贴合美国社会热点。人物和结尾写得不错,洛克威尔是目前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男配。Burwell的配乐动人。但是麦克唐纳再次证明他是一个精于算计的戏剧编剧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以及大家称赞群像表演时请把艾比·考尼什排除在外谢谢。 |
|
三块火一样烧红的广告牌,三个人,三封信。角色的面目都是逐渐清晰起来的,就像警局里前一秒两人还针锋相对,局长意外吐血,米尔德脱口而出一句“baby”。全片就是充满那样意外又令人心软的转折。 |
|
老套的寻凶复仇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编剧值一颗星;情节似层层剥笋,露出的是七八个清晰、独特、复杂的人物,两个星给予出色的女主演及男配角;将视觉场面、音乐服化等手段与叙事有节奏的、完整地掌控融合起来,应是导演获得的一颗星;结尾高明的情节逆转和开放式,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最后一颗星。满分! |
|
可能我心里还是戾气太重,这种最后落脚点是弥合、和解、宽恕、理解的电影,总觉得太温和了,尤其是当那种冲突和对抗,可能无关于那位警长(当权者)人格的优劣,而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可调解的时候,这碗鸡汤我是不喝的。黑人、同性恋、被侵害的女性,这些深度撕裂本身也无法用一句理解来弥合的。 |
|
一晚上居然写了三封信!厉害了Woody叔。环环相扣,宿命轮回,错与对的双刃剑,比《杀手没有假期》更以小见大,提前预定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双男配演技巅峰,群戏也个个出色,剧本无可挑剔,开放式结局令人唏嘘…“-你确定我们还要这么做吗?-我不确定。-我们可以路上慢慢决定” |
|
我对生活从无迷信,为何对女儿的诅咒却一语成谶?我以为世间应有上帝,奈何却被邪佞玩弄股掌。没人告诉女人在丈夫自尽后的一天该做什么,也没人知道母亲在女儿奸杀后的半生能做什么。在血色晚霞里涂上殷红的广告牌,它早晚会在烈火里被遗弃。幸好在斑驳之前,每个经过它的人都看过上面狰狞的字,正义。 |
|
#Venice2017# 影后已出。真是教科书一般的好剧本,破了不少套路,人物塑造十分生动。再加上导演控制力很强,不乏幽默感,也有不错的社会观察。对仇恨与愤怒的探讨颇有与当下社会状况的契合点。 |
|
太精彩了,实在想不到今年还有什么影片可以挑战。剧情音乐节奏摄影都接近满分,更可贵的是除了女主弗兰西斯的超水准表演之外,剩下所有演员的演出都精彩到可以颁最佳群戏。由于不妥协与不谅解所引发一系列悲剧,但是悲剧中更有合理的人性,戾气重的浪漫诗。从第一幕路过告示牌咬指甲就最佳女主内定了。 |
|
麦克唐纳在黑色幽默和社会正剧之间摇摆不定,结果两边都没搞好。一部很好的颁奖季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 |
|
蹦出一条小鹿这个必须减分了…而且还那么像CG做的… |
|
3.5 电影咋看很酷,美国乡村天注定,被人欺负了24小时内一定要报仇。剧作也确实比较大胆,很大的梗就这样撂下了也不觉得哪不对。演员也都很好,还很好笑。但警长一封信道出了内核的问题:你们这样主要是因为缺乏善良友爱。这不对吧,如果这些红脖缺的真的是爱,一年前他们怎么会去投川普呢 |
|
无关对错,他们只是执意的做自己,可我竟然被这两个近乎疯狂小人物深深打动,他们永远都像濒临爆发的火山,在一种不顾旁人的偏执中狂奔。出色的剧本与惊人的表演相得益彰,让电影里的每一角落都充满感染力。 |
|
或许是今年的高分之一吧。有种去年看海曼的感觉。这个镇子上的人都感觉脑子缺根弦。又名《局长的三封信》 |
|
米尔德里德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判断,和女儿争吵间接引发惨剧;迪克逊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降低了智慧,伤害了莱德。后来,米尔德里德放下偏执,与前夫达成和解;迪克逊收起愤怒,和莱德握手言和。这一切源自愤怒和仇恨,又以大爱和善意结束。因为“仇恨从来就无法解决问题,但是爱可以解决问题”。 |
|
想到江歌之母。这一生我们会扮演很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姐妹……但最执着而有力量的,却只会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
|
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比较欣赏的是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底子维持暖色调的统一性,怒诉了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便是美国呀。 |
|
其实伍迪哈里森演的是一个天使 |
|
年度失望,不懂为何好评如潮。其实我挺喜欢麦姨这决绝到不合人之常情的alone against the world的人设,但迪克森的圣人附体和酒吧偶遇嫌疑人简直莫明其妙到了极点,而且警长这条线想想其实还挺突兀。 |
|
看之前聽到很多人形容為激進、憤怒、荒誕,但我卻只看到溫柔和哀痛。 |
|
男人出生就抽血,建立数据库。有犯罪就崩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 |
|
所有人物背景和关键剧情全都是强设定,真实人性的牌坊要立,黑色幽默的偶性又要加以利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为了反套路而不停抓耳挠腮设计反转,从创作动机到文本都虚情假意的大土鳖。 |
|
平和的,轻快的 |
|
剧本和表演是强项。在点出“三块广告牌”的开局后,并没有去经营案件进展,而是深入角色心理和人物关系,陷入人性对立。故事不断插入偶然性和随机事件,令看似意料之中的发展,带来惊喜不断。在悲喜剧之间恰到平衡,演员藉由角色的人性描述再去发挥出更多火花,表演值得激赏。 |
|
是非常好的电影,但其实一点也不丧,丧只是它的一个姿态,美国文化是青少年文化,骨子里还是阳光,有生命力,充满斗志的。三块广告牌之所以被评价这么高,就是因为它有丧的外表,但骨子里不丧,真正丧的东西,大家是受不了的。大家只是要这个丧丧的样子就好。 |
|
都对了,编、导、演、音乐,一切感觉都对了。和Martin McDonagh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故事线神奇、意外而合理。天才的黑色幽默故事。他是怎么做到的?爱尔兰真是优秀作家的摇篮。全戏骨阵容。看Frances McDormand表演真是至尊享受。 |
|
又一个最擅长“黑色幽默”的导演一不留神走火入魔的病例。当你讽刺到原本已足够荒诞而且压根儿不好笑的现实头上时,曾经好用的Absurdity就不再能轻易帮你解决一切问题了。玩弄观众的心理认同一点都不高明,最终勉强找对了方向,但密苏里到爱达荷实在太远了。 |
|
牛逼,屌,好看,广告牌边的曼彻斯特。 |
|
死亡只是一个开始,三块广告牌是对人类良知的发问。你会看到懦弱的人强装蛮横,心碎的人假装坚强,相爱的人只能互相怪罪,愧疚的心灵被愤怒埋葬。而死亡也是一个结束,良知告诉你去接受人类的复杂,相信那些未泯灭的精神,带着爱重新上路。 |
|
每个对话都写得结结实实的,所有人物都有几层立体的面相(除了俩年轻貌美的妻子们)。 |
|
有点失望。开头情绪很足,人物的性格和动作收得很紧,很克制,越往后越散,从炸警察局开始,后半段彻底沦为口水片。愤怒和暴力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省略了探讨和关怀,唬住观众的视觉,最后弄个公路式结尾,充满”写不好了,算了“的感觉。可以想象,绝对是一堆聪明人在办公室头脑风暴出来的剧本。 |
|
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电影里的人和事都不是真实的,但是这部不是,不但不是,而且把真实玩出花来了 |
|
其实底色还是童话。但啥叫好剧本啊: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的翻转不硬拗,再小的一个角色,再少量的戏份,都有可信的行为、合理的动机。马丁.麦克唐纳一向擅长塑造群像小人物,演员们也集体交出了完美的演技,台词精炼毫无一个废字儿,情节秒秒钟牵动情绪,喜感又悲情,让你大笑着哭出眼泪。个人年度最佳。 |
|
为了报仇发广告,冲冠一怒烧警局。如此政治不正确,已经难见又难得。 |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会怎么收尾,最后的出镇便是离开这个舞台——这个过度理想化的舞台,不管什么人干了什么事都不会被抓的小镇——如果是美剧的话,他们肯定会由于某种理由在下一集(季)中途被赶回镇里。 |
|
生活和命运,都是巨大的矛盾体。仅以那场大火的起因、过程和收场为例,就暴露了整部电影的盘盘设计,街头运动般的冷静作案与歇斯底里的发泄并无不同。以牙还牙的母亲,与那个怼死女儿的母亲,惨遭家暴的失魂妻子,依然是同一个人。三封遗书与三个家庭,更像扑灭不了的血与火。 |
|
3.5;世上所有小镇都涌动着平静而汹涌的「恶」,大众不允许个体撕下道德面具,戳穿真相就是跌破底线,科恩嫂以悍然铁血姿态与之背道而驰;大家都是藉由自身的愤怒与不甘,向外界或他人传递暴力的链接,熹微闪烁的爱之零星最终悄然改变格局;剧本多重转折,有匠气痕迹,涵盖内容过多,结尾收得好。 |
|
他们开车的时候,心里一直想,就停在这里吧,这里结尾多好,然后就黑幕了,骂了句脏话:我靠,神作! |
|
真正的美国电影。没有一个坏角色,火从头烧到尾。与此同时,如此细腻,滑稽,伤感。最佳细节是,把仰面朝天的甲虫翻过来。 |
|
从《在布鲁日》就喜欢马克唐纳的黑色幽默,这次《三块牌》一波三折的故事走向和笑料与泪点的穿插带来了特别的观赏体验,这剧本实在太聪明!科恩嫂表演炸裂,广告牌灭火那一吼,我眼泪就出来了。而悲情的山姆叔,又演了一个让人无限怜悯的角色。PS: 《灾难艺术家》里的Tommy也自己出钱挂过广告牌! |
|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资本主义和谐社会。 |
|
4.5 非常喜欢女主这个fierce woman的角色,为了找到凶手,她不妥协不心软,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但和儿子和前夫的几场戏里又流露出了一个母亲心里的柔软。剑指司法系统的腐化与失灵,但并没有一味诉苦卖同情,将煽情减到最低。 |
|
剧本太棒,赌十块奥斯卡也是它了从敌人到朋友,从愤恨到友爱,温柔的悲伤中渗透着善良的温度,你我从不是敌人。 |
|
世上本无善恶分,只怪爱恨没解药。虽然本质上还是《杀手没有假期》那一套,但能在这么刻意的反套路和强戏剧里不被各种意志拖累,反而籍此找到如此真实的人和生活,一年下来真的也仅此一部了。另外,这是我近四年来看过最能正确演绎“政治正确”这四个字的电影,从这个维度看,非常有站最佳影片的冲动。→2018.7三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