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马兰最勇敢的一次。不再是事先介绍各个角色的“职能”来让人理解和进入故事(与此相对的是,《水中女妖》会事先给出这些特定的角色:守卫者、治疗者、引导者;《老去》则用孩子询问职业的方式代替了这一步骤),而是毫无保留地直面所有的面孔和诉说。镜头的视线总是以微妙的偏差与人重合或脱离,并反复游戏着这种偏差,维持一种保持距离的道德感,正是这种距离让我们能够认同电影的视点,因为也正是这种距离允许我们选择去怀疑电影。浅焦面部大特写如同布道、忏悔、坦白,但这些镜头不是拍向角色的,而是拍向我们的。总是有如此多的“证据”去让我们不相信,但相信总是如此简单:我相信是因为你相信。 |
|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
|
最低只能一星,那这一星就算是给小女孩的演员的吧。这剧情和逻辑要是放在科幻片里可能没啥问题,因为那样的话重点就不完全是逻辑,欣赏视效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心思纠结逻辑。但放在几乎是单场景剧情片里,观众除了琢磨故事几乎没别的可以做,那你还用这样一个背景和世界观不完整的十分荒谬的故事,就显得像是在骗三岁小孩了。很莫名其妙。 |
|
全程airbnb小木屋拍的,闪回全是特写,礼貌神棍和理智夫夫大眼瞪小眼,我忍了100分钟等一个沙马兰反转,结果没有反转。rnm退钱!!!为什么最纯净的爱要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别再给同性恋戴高帽了!只想平凡地跟你们直人一起毁灭可以吗!!! |
|
【B+】浅焦,局部特写,室内场景构成了最基本的类型外观,以及「神秘村」般对外界不可知的前提。用极其愚蠢的自我介绍式开场去进行对主角的说服,随后在不断真诚的讲述中才发现,这又是一部沙马兰式“笃信”的电影,用诚恳与情感的纯真让荒谬与虚构变得信服。但爱与残酷永远是双重命题,结尾走向「天气之子」的反向,而选择早已在闪回中透露,温顺被献祭,暴戾被留下,不被世俗认可的爱却无法脱离世俗面对末日。厌世者带上残缺的情感继续面对残破的世界,打开音乐,因为生活始终继续。 |
|
美国男同伴侣,一个是人权律师,一个是爱哭鬼,收养了一个亚裔小女孩……沙马兰灵感来源《摩登家庭》是吧! |
|
5/10. 集体主义洗脑这回事,总喜欢搞一些虚张声势的大词儿,不论乌托邦还是世界末日。罗恩从魔法学校毕业后是不好混,这龙套跑的,一共拍了几天呐…… |
|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
|
看哭了,沙马兰居然拍出了最好的同志爱情片。因为爱得最纯粹,所以被选做祭品,末日未来、闪回记忆和紧迫现在交替绞杀心灵,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心理惊悚和宗教隐喻。至于恐怖在哪里?——人类毁灭在即,要靠同性爱来创世纪,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吧… |
|
7.9 不太一样的沙马兰,一方面不满足于其人为操作痕迹太重的故事架构和延伸,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它深深触及了人物内心的根源,用一连串真实且切身的感性炸弹取代了以外电影中所执着得理性解释,也从而将这样一个俗套的高概念设定扭转成感人至深的同性恋神话,对于情感的凝聚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之外,巴蒂斯塔的表演是意外的惊喜,几乎是脱胎换骨般完成了一个这样复杂且特殊的人物塑造。 |
|
【C】相较于美丽的浅焦镜头,那些变焦所带来的呼吸质感反倒更加迷人。确实有着惊艳的视觉段落(比如最后一镜倒映在车窗上的云彩),但更多时候还是太过信任角色和特写所构成的心理空间,导致两场逃脱戏的调度显得乏善可陈(不免自主地将其与Us进行比较)。而新闻媒体的几次介入明显更为有趣,注意电视占满画幅的时机,和角色肢体入画打破沉浸的设计,当然也可通过劣质特效看清其低成本制作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天气之子》或《灭顶之灾》的反面,倒不如说更像是《天兆》的凝练重演。只是这一次,奇迹由爱与牺牲引发,让寡淡的情节遏止一切反转的可能,只剩诚挚与朴拙的态度,永恒贯彻于沙马兰的作者风格之中。 |
|
Ben Aldridge现在是好莱坞唯一指定top吗,两位主角塑造得完整,在被仇恨、不公待遇下组成的最完美的家庭。情节是沙马兰胡说八道的那挂,结尾倒不转折了,拍了这么多就按着头叫人相信大爱,我真的不介意是异性恋家庭来牺牲下 |
|
开篇10分钟已经对这个片子绝望了。这种毫无根据的末日设定,我真的全程默念,谁来救救这几个疯子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好好治疗一下,求求了。无语中的无语,故事根本立不住,荒诞无稽,所以整个电影不知道在干啥。如果真的末日了,这有爱的一家三口遗世独立好好生活它不幸福吗?难道这个小女孩见证了一群疯狂暴徒破门而入,满口疯话,一个个互相残忍相杀,自己爸爸也被另一个爸爸杀了,这一系列狗屎,她还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吗?我真的谢谢编剧,用这样假情假意的大义来毁了小女孩的家庭及心灵。如果是我,行,你非逼我舍生取义,救这世界,那直接把我命拿去好了,别踏马叽叽歪歪让我看够一切疯狂和血腥还让我佯装勇敢和自豪。今天这电影票钱花的,真憋屈。恶心。 |
|
退我电影票 |
|
妈的worst movie ever,最烦这种选世界死还是家人死的题材了,而且时候那俩人还他妈found peace了,编剧写的让我想吐,而且对故事整个一个不相信 |
|
我一直以为有反转呢,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这就太无厘头了。 |
|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
|
沙马兰什么时候可以拍个严肃点的题材,看他拍戏,感觉就是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看这部电影,你有多爱沙马兰,就有多么遗憾。 |
|
后疫情时代伤痕累累的受众对人道主义和神性救赎的渴求;完美的爱人是彼此的灵魂碎片,无论是介绍职业还是之前的对白都能看出,一位理性地在世间散播爱,一位慈悲地凭借信仰拯救苍生,但从来没有改变过初衷 |
|
忒神棍了 |
|
8.2 审判日、天启四骑士和耶稣的圣经故事,也是用《圣母》的方式重拍属于美国人的X战警故事。沙马兰诚心设计了众多的可疑之处,真挚地默认观众的多样性,持续地追问观众是否相信:什么是真相?你有多关心外部的大环境?在怀疑变得太过正常的时候电影又是什么?归根到底电影只是在反复追问我们是否还相信幻象,而疫情曾加剧了这些追问的迫切性。浅焦之中圣光与神迹的出现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而大多数人不会看到,更不用说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只有电视新闻和迪士尼产品,在灾难变成数字、死亡变成简报影像时,这个时代还存在笃信吗? |
|
又名《敲敲头(豆友)》 |
|
什么是看得到却令人困惑的,什么是看不到但令人相信的?类型的容器下,交替着一种可疑的戏剧和一种真挚的电影,沙马兰几乎用“不可信”本身反证一切的意义。 |
|
由小景别浅焦镜头驱动的影像,跟《母亲!》相似又相反的《父亲!》,很吊诡的是看完只想知道希区柯克的在天之灵怎么评价该片(如果不是沙马兰拍的应该能给四星,但是……) |
|
《水中女妖》mix《天兆》2.0,残酷真善美童话。真空的外部世界、缺少生活痕迹的室内摆设、夸张的表演、粗糙的闪电音效和电视画面,沙马兰从一开始就让大家自行选择信或不信。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入侵者的形象刻画到极致,极少直接展现暴力,却将“暴力会带来什么”刻在观众心里,任由面部特写压倒性的情绪感染力压倒一切,让观众祈祷暴力不要真正发生,确实是在反写《趣味游戏》。 |
|
沙马兰真是万年不变的神秘主义者,这辈子就打算和看不见的未知死磕到底了,这是叙事格局更小的《灭顶之灾》,是明牌开局的《天兆》,也是没有反转的《第六感》,末日景象,未知入侵,信任危机,集合众多沙马兰偏爱的主题元素,就连电视播放各种灾难的手法也是《不死劫》里玩剩下的,但是即便如此,想象中的惊天大包袱并没有出现,哑火了。反类型的创作姿态一如既往,暴力景观一律冷处理,惊悚奇观全部藏起来,最多最多也就是在四大恶人旁边的镜子里给你加一束光柱,或者闪电劈几棵树冒充神迹,也就这样了,基本上算是类型片观众的一生之敌。就照这个德行拍下去,沙马兰未来要么被外星人抓走,要么去做牧师,他的神秘学未知论太适合搞一些学术研究什么的,或者带带货卖卖书忽悠忽悠粉丝。别再拍这种一眼望到底的所谓反类型片荒野小故事了,浪费时间感情。 |
|
同性恋拯救世界又让顺直人破大防了,同性恋拯救世界就是政治正确。你说在基督教国家用《圣经》的典故拍这部电影是政治正确???笑掉大牙了。可能这就是这种片子拍出来的意义,照妖镜。 |
|
最大的反转是没有反转,但电影还是在沙马兰的作品谱系里找到了对应的反向坐标《灭顶之灾》,其中男女主角间的异性爱情因浩劫的降临而被拯救和成全,然本片中的同性之爱却由被动变主动而成为驱散浩劫拯救众生的关键,这种微妙的变化中可以窥见沙马兰电影内在结构的一种精进,比起虚构世界,他开始愈加关怀起现实,电视荧屏中由其本人客串的推销广告在低劣特效渲染下的灾难播报面前都显得滑稽可笑且不存在一丝引发怀疑的实在价值或意义,成就他再次翻身的终究还是时代的浩然巨变,从社会政治到影视制作甚至包括新冠疫情,同时也是对喜爱观看沙马兰电影的观众的一次大胆试探——我们同样是否相信发生在眼前影像中的一切,本片将自己包装为一出祭给当下的神话寓言,收敛起自我的沙马兰所表现出的敬意和自信,或也预示着其创作路线将向着更加坦诚与纯粹迈进。 |
|
看哭了。Trust in something more than you。我们曾经都相信电影,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导演,交给大银幕。后来我们看穿了魔术,只愿意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那些渺小且狭隘的所有。感谢沙马兰。 |
|
几乎完全复刻《魔盒》的坚定与疯狂,翻滚且浓烈地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掏心掏肺地劝说,乃至最后奋力一击的怒吼。这应当是每一位类型片作者的终极使命,我来到这里,我要让你们相信,我会让你看到电影之神。 |
|
血祭讲数抓草蜢,海啸瘟疫掉飞机,完全凭自由意志选择而来的家庭将为歧视他们的人类选择未来,会炒好鸡蛋的人能做好任何菜……沙马兰的文明礼貌天启四骑士,风味够正 |
|
有意思,沙马兰清楚观众想看什么,此次无反转即他的准反转。在狭小闭路空间里浓缩微珍创世纪,使观众一直游离在半信半疑困惑中,悬疑地基构建在对外界不可知致使的不可信。沙马兰用擅长的悬疑惊悚来致敬真爱(同性爱情、非血缘亲情),这种另辟蹊径是最大惊喜。 |
|
目测沙马兰再拍个两三部就可以彻底完成回气了 |
|
这是什么圣母传教片,好可怕啊......真的是我近几年看过最难看的片子之一,要不是为了小乔,我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 |
|
有趣但也拧巴。现代人已经很难再无条件地接受那种所谓「more than yourself」的东西了吧——要牺牲多少人、见证多少奇迹(或者神罚)你才会相信呢?——这部电影似乎就展示了这么一个过程。当它的结尾落实在真实的末日说,得救的幸存者便是对牺牲者Eric至亲们的最好告慰。宗教原本应该给予人这种心灵的抚慰,但它还是显得有些五味杂陈,就像结尾两人反复把车载音乐《Boogie Shoes 》播了又关关了又播,它做不到《万世魔星》里那种戏谑式的乐观畅达,只要你的重心还偏向于信仰与否,它就总是要和控制与权力纠缠不清。 |
|
1.沙马兰又一部末世寓言,关于一种强迫式的献祭,神意的残酷无情与人心的动情&隔膜(可上溯至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但神&人的动作-反应却迥然不同)被展演到了极致,由此在密闭空间里生发出让人窒息胆寒的压力。2.沙马兰以电影的方式续写了德国浪漫派的诗学:视觉及其代表的主体理性看上去真实却不再可靠(一如对电视新闻影像的种种质疑),听觉和“内在之耳”的感应及被动接受才是能让人接近更高存在与整全真理的方式。影片很大程度上也是听觉的胜利(无论从表演、对白、音效设计、画外音运用还是配乐编排来说都是如此)。3.但视觉上也并不敷衍,对特写及虚焦移焦的处理、两处滑动变焦及一处单个长镜内变换时空(酒吧==>医院)都相当有力。4.故事方面,本片还颇似[林中小屋]的逆转版,亦令人想及[圣鹿之死]。5.悲悯、虔敬又充满希冀的收尾。(8.3/10) |
|
只看爱情家庭线的话我觉得我走不出来了。这么优秀的镜头调度怎么都不至于低到5.3,加上太多极富此地特色的言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升到五星 |
|
冤枉流浪地球了,美国人这也是要你出列你就得出列 |
|
本片最大的恐怖戏来自评论崆峒区引发恐怖,xs,那些受不了被同性夫夫拯救的yxl跳脚戏~ |
|
还是很动人的,分数不应该这么低。一方面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思维在西方世界很难见到,另一方面同志需要牺牲对彼此的爱才能换来世界和平的讽刺也耐人寻味。你是三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你是四人中的一个又会怎么做? |
|
真实的死亡代替了无法见证的毁灭,成为了唯一可信的证据。除了台词平庸之外,故事总体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给三星。但看到那么多破防人嚷嚷正确圣母就想了想,五星!@ Projector |
|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
|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如何说服对方外面将要发生世界末日。本来我是相当期待天启四骑士和同性一家的室内戏,往软科幻方向可以做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类神侃飙戏的,往悬疑方向可以做成《彗星来的那一夜》这种惊悚的,结果就这?选角上就不吐槽了,嗯,不欠沙马兰任何电影票了。 |
|
7.0/10 拒绝就能毁灭人类,还有这种好事? |
|
其实也没有很难看吧,只是。。。凭啥天启四骑士忽然要找上这家人????而且干嘛忽然要审判全人类????这tm才是真正的主角光环好么!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 |
|
极精湛。宽银幕镜头的变焦带来了一种奇异的收缩感,就像震颤时的鸡皮疙瘩一样。喜欢。 |
|
想法有趣呈现非常尴尬,逻辑人全程脚抠地,更适合以黑色幽默或者荒诞喜剧体现 |
|
昨天看的。
虽说沙马兰还是牛哔,但是这次这没看明白他想干什么……也就新冠这种特别明显的能看出来吧。
日后重看一下。
开头那个“抓蚂蚱”的序幕还挺好的,小女孩对蚂蚱说的话和巴蒂斯塔对一家三口的行为是可以对应的。以及这次重新开始用变形镜头的理由应该是为了用特效做光晕,然后变形镜头的经典横条光晕比较魔幻吧。
导演本人惊喜客串和同性恋情侣去华人地区(或者干脆说就是中国)领养唇裂儿童这两段真是太棒了,别的不说,沙马兰这种幽默感永远不会让我失望。
补一句,我也喜欢《魔女宅急便》。 |
|
比old好,封闭空间的群戏把握得不错,节奏感可以,不过情节依然是希亚马兰标志性的胡扯和神棍。怎么说呢?希亚马兰应该改行做摄影指导的。 |
|
剧情本身极度反感,最讨厌一神教动不动就要下地狱,世界末日,审判,烦死了~~~你们自己去审判自己就得了,非要拉上所有人,这种腔调非常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