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墟电影”杰作,列德国影史第六位。表现主义手法,尤其注重光影运用。非平衡构图,仰拍脸部特写,高对比度布光,诡秘的道具布景,刺耳的环境音,甚至还深受苏联蒙太奇影响。到处皆断壁残垣,墙里屋外,人心左右。抚慰创伤的同时,不忘抛出重笔:无法审判,可以申诉。 |
|
柏林残穹下,芸芸众生相,黑光白影间,爱比死更冷 |
|
好吧,我承认一直被刘德华冰雨里的“筷子手”误导,直到刚刚搜片名《刽子手就在我们中间》标记。 |
|
看看这个再看看布达佩斯之恋就知道什么叫世风日下……4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一个事实——想杀就杀吧 |
|
新现实表现主义 |
|
在剧本的初稿中,默腾斯真的击毙了布吕克纳,后来按苏联有关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传自行裁决。影片充分利用了光线的明暗对比手法(好几处的灯光投影不错,尤其是结尾刺杀上尉的那场戏,给力!),反映出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回顾了德国的“昨天”,探讨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导演的技法加分! |
|
悬疑片的路子,将嫌犯定位在了两位男性身上,最后由他者揭开帷幕。内核是反战反保守主义的,要求对过去犯下罪行的坦白、忏悔。 |
|
可以看出这部拍于1946年的电影对于德国人的重要意义。 |
|
这个电影的设置我太喜欢了,但是怎么一路下来各种费解的发展呢,我很疑惑。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我觉得是他本人验不过女主角在发疯,女主角很好,一上来怼脸拍,她就很好,不过中间消失了一小段,两人的表白西拍得挺好看,但那场戏我仍然费解,这电影倒是不遮掩,通篇哲思性的对白很多,男女之间的对话也隐藏着许多解读,还有影子的对白这种表现的单场戏,意义很明晰,但故事离我越来越远。 |
|
The first impressions I got of this utterly destroyed town and its inhabitants were so dreadful that, despite all efforts, I could not put them down on paper. Whatever you may have seen in the newsreels gives you only a feeble impression of the real ext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Berlin. //Hardt U. From Caligari to California: Eric Pommer's Life in the International Film Wars[M]. Berghahn Books, 1996:176-177. |
|
7。中规中矩,用光不错 |
|
东德早期的作品,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斯大林主义,风格方面更接近魏玛时代。前半部有点闷,但仅凭后半部就值得我打一个高分(在此感谢晚安和翻译人员)。影片原定的结局是枪杀刽子手,但剧组后来接受了苏联官方的建议,于是修改了结局。 |
|
战后的伤痕 |
|
战后电影脱离室内剧的狭小空间,柏林的残垣断壁都快成为各方拍摄的热门,多处地点也出现在《德意志零年》。战争犯逍遥法外不少见,因故堕落的医生角色在心理斗争决定寻仇,却被突如其来的爱情打断,编剧安排这样的结局脱离现实,不过再添加一部银幕人性美道德剧。 |
|
8.5,东德战后的第一部电影,隐隐有新现实主义的影子,对柏林战争留下的废墟极大的利用,导演的镜头语言流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战争刽子手摇身变成富商的故事,是不是跟当年国统区的接收大员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哈哈 |
|
废墟电影/零时电影。战后德国拍摄的首部电影,商业成功和评论赞誉;虽然人物脸谱化、剧情过渡极差,但也展现了满目疮痍的柏林外景,并重新思考战争的意义。 |
|
游走于大恶与小恶之间 |
|
光影用的好好,感情戏makes no sense但是是有必要的,除了这一点整个的逻辑都非常之清楚啊,怪不容易的。。。 |
|
46年就开始反思了啊 |
|
幻灭,愧疚,崩溃了的人际关系,即使拍成默片力量也不会削弱,因为摄影淋漓尽致地传递了战争所招致的残酷萧瑟到近乎变态的美。一条命算得了什么?如果和平距离下一次屠杀只差一口喘息?! |
|
德国大妞最喜欢啦。 |
|
论韩剧的高冷拍法(圣母你够了!) |
|
1946年,二战反思电影~ |
|
其实战后第一年就能做出这样反思度的电影还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剧作本身也很不错。 |
|
德国电影的道德倾向在这部战后首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影史地位得益于这段历史转型期的独特过渡性:历史上的大断裂之后,许多情感、身份构建和政治话语却还以各种形式连续着,正如本片本是以清算历史为主轴,却在一团废墟的背景上上继续采取40年代保守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影片以一个女性集中营幸存者的回归为始——她的剧情线是如此不可信,好像是在为两个男性角色在争夺历史解释权中抓破的脸皮去贴上宽容大度的、温柔体贴的膏药,没了她的宽恕就没有真正日耳曼人在历史道德上的最终决定。而影片在苏联人影像下的结尾则一种英雄式藐视把正常道德审判终结,好像在说,凶手就在我们中间,而这又怎样?受害者都原谅了我们,德国还是能勇敢向前。 |
|
战后题材。有那个年代平稳 |
|
结尾太有力量了 |
|
战后德国满目疮痍的城市和人们,等待儿子归来的老人,雪夜在教堂的平安颂歌看着难受。。。ps:上尉的选角像养鸡场场主 |
|
战后心理创伤及反思。 |
|
7.影片结尾回归出色的表现主义传统,有力的抛出了对道德与战争反思的倡议。战后破败的城市废墟,时而映射着人物心理状态,时而与片刻的温馨时刻形成对比放大审美效果。 |
|
西德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吗? |
|
德国二战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最后有一段延续了经典的表现主义传统 |
|
德国在二战后的第一部电影,因为有柏林的战后废墟而著名。经历过劫难的人们中到底还有多少刽子手没有受到惩罚,反思战争。看到风铃和楼梯阴影那段后感觉好像以前应该看过。北影。 |
|
2014 BJIFF 第二场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战后德国 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反思故事 脸部特写 诡异的背景音 非平衡构图 搭配战后柏林的残垣断壁 |
|
“该片位列最伟大的一百部德国电影第六位”,看完并没有感觉有那么好。可能是跟历史背景有关吧,作为二战结束后德国拍的第一部电影,属于最先的“废墟电影”。里面的光影运用地很得当,但演技较干涩、符号化。没有冲击力,并不是差。立论先行的片子。 |
|
飘散着丝丝新现实主义味道,有时还隐隐有点战舰波将金的影子,到医生准备开枪干掉上尉时瞬间穿越回表现主义……说实话,叙事有点意思,但总体很中庸。竟然能排名第6 |
|
看睡着了,不敢恭维 |
|
《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德国战后“废墟电影”,最后三分钟的正义审判,“影”逐步由小到大与刽子手。 |
|
整个representation问题多多⋯⋯但是电影formally质量还行 |
|
有很多新颖处:1. 开篇就告诉你这群人中有两个死了,其中一个是凶手。但这种剧透并不是剧透,因为第二个疑似死者并没有死也并非凶手假死的戏码。2. 最后打飞的不是毒药而是解毒药,侦探的失算。3. 侦探的结尾是这不是他最满意的案子(失误导致凶手死亡),但提交辞呈后表明:“衷心地希望您千万不要接受这份辞呈”。 |
|
【7.7】
1、故事发生在德国🇩🇪,二战之后,男主作为德国军人之一,还有良心,当时他的上司下令杀了百来个男的女的,还包括儿童。男主恨上了他上司。战后,男主偶然间发现上司不仅没死,还成了企业家,继续剥削工人👨🏭。他就想用当时就给上司准备给上司自杀用的枪现在再杀了他。最后一刻,女主赶来了,女主叫什么珊的。女主拯救了男主
2、女主也是受到战争的心理伤害,男女主都是,虽然全须全尾地活下来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却遭受了巨大的伤害(电影是这么说的)。女主通过耐心、爱心帮助男主获得救赎和意义,男主通过自己作为医生的身份拯救女孩、刺杀上司为民除害获得存活的意义。最后,他们互相拥抱,对方成了彼此好好活下去的意义
3、黑白电影,内容比较单薄,男主有点发疯的感觉,女主挺好看
4、还算顺畅,一口气看完 |
|
在苏占区制作完成,反映了德国为释怀过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
|
优缺点都很明显。在风格上像表现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复合品,部分镜头运用非常优秀。文本层面很潦草,尤其是纸片人般的女主角和完成任务一样的爱情线。最后的“提起诉讼”大幅度减分。 |
|
神经病……女主刚从集中营回来马不停蹄就爱上破碎国防军男主开始拯救其于水火,别逗我了……他俩的爱情比拉肚子还快,说来就来。战后的德国只有男人有伤痕女人就是工具人是吧。还有镜头语言能不能告诉我一直对准女性三角区和裙底能如何彰显你的艺术性 |
|
http://kuai.xunlei.com/d/zZgFBAMSDwCn5bNR109 |
|
被片名误导下错了片,不过也不错。二战后德国(苏占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柏林的废墟就是天然影棚。学会一个新名词Rubble Films(废墟电影)。落魄的男主走在断壁残垣间的画面让我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镜头(长的也像《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男主)。摄影有强烈的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的特征,充斥着各种倾斜构图和用阴影作画的偏好。很清晰地看到美国黑色电影视觉风格之源。德国影人自此开始了对二战的无尽反思。 |
|
德国这么早就开始拍反思二战的片子了 |
|
战争的伤痛历历在目 |
|
表现主义废墟,像是对此时倾颓德国电影的呼唤,过时的夸张;战后创伤的写作一般,“凶手”的模糊性算有趣 |
|
补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