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得有点文艺艺术影片的感觉... 作为纪录片,及格分了。3星
影片获得芬兰电影胡西奖-最佳纪录片奖。戛纳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还行吧 |
|
看名字还以为是个恐怖片,实际上就是个恐怖环境记录片。
台词非常少,拍摄的人没有几次说话,很多时候就是静静的展现,让观众自己去看。
这是别人的生活,也可能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可能是未来我们的生活,没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空调房里。 |
|
2023SIFF。从《难以忽视的真相》到《恶魔遁形》,由社会精英发起的针对本土化环境污染的(抱怨式)批判,从世界中心到第三世界走过了廿多年。第三世界的人民毕竟对反全球化更加具有正义性,人类作为这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最终还是让无路可退的最底层全副买单,从这里角度看,我们安然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发展中国家」观众也是难辞其咎的。 |
|
难忘在洪水里游泳的人只露出头,某动物内脏完全被黑色覆盖的特写;牛羊在垃圾山上吃塑料袋,一旁的孩子在分拣能卖钱的部分;镜头里飞向观众的尘埃粒子——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把把射向肺的剑。 |
|
炎热、窒息、无解。他们在黑色的泛着白沫的水里进行祷告和祈福的画面,给了我很大冲击,并没有在看别人的故事的感觉,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事。嗯……电影结束,后排两个不静音手机过程中还讲话的两个上海爷叔说了一句话:“这也好意思拍出来”emmm电影和现实都让我学到很多。 |
|
本以为可以看到Patwardhan,结果看到了柴静版的Arthus-Bertrand shit,一切底层生活生产行为都成了原罪,成为白人眼睛忧心忡忡的注视物,别忘记超量排放的不仅仅是堵车和空调,还有导演您代替白人俯视自己国土时放出的彩虹屁 |
|
虽然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给了《焦虑贝鲁特》,而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更为残酷写实,窒息的污染却发生在一个所谓IT人才摇篮之都。 |
|
很不错的新闻纪录片 画面的组织叙事也很好 呼吸粗重的声音 看不见的微粒毒针 还有水和火 |
|
众生皆苦、人间更有炼狱。 |
|
siff2023 泡沫浮动、雾气弥漫,看起来像仙境的场面却是人类一手打造的炼狱/空气中的颗粒像针一样刺进我们的肺 |
|
影片质量其实不错,但我不喜欢这种讲了一堆事情,但其实一件都没讲清的。这个未来可以当成一个参考文件,但对目前的社会能带来多少思考?为什么不去采访负责收粮食的公司(如果不行)为什么不去探讨农民用刀耕火种的原因?我们一群拥有privilege的人坐在这探讨发展中国家造成多少污染,可问题是,做坏事的这些人只想活下去。这一点让我突然理解了《三体》里的潘寒。一定程度上,人和自然是不可共存的。但毁了自然并不会毁掉地球,只会毁掉人类自己。 |
|
印度啊!神一般的存在……隔着屏幕的窒息感。70分钟,有点短了。展示了What,但没有阐述Why and how result to this。蛮好拍个120分钟的。 |
|
太多触目惊心的场景了,全程眉头无法舒展,片尾略显抽象的蔓延的线条,既像河流,像无法阻止的污染,这不仅仅在印度德里,它以无法阻止的势头扩散,让人不得不想到:环球同此凉热。
不希望自然在一刹那崩溃,然后用一万年去恢复,我们没理由不节制… |
|
SIFF2023 几乎都是镜头了,其余素材不多,镜头很生动但是抛弃记叙之后还是苍白,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着眼点会更好。 |
|
纪实摄影一样的纪录片,摄影构图非常好,也没有很啰嗦,直观呈现污染状况。主题是:经济高速发展下的重度污染,并且承受污染最多的恰是没有享受到经济果实的普通人 |
|
作為跟導演差不多年紀、搶票當天體感51度說著就當作去避暑、今天一整天在室內室外都冷到發抖專門跑回酒店穿長褲路上卻一直聽路人說「熱死了」、來影院的路上聞到一陣熟悉的臭水溝味心想難道接近江邊嗎轉念一想這裡可不是你市臭水溝味大概真的只是普通的臭水溝、高中三年的雨季都在涉水上學放學的我來說真是太感同身受了,雖然前幾個星期都還一直喊著感謝空調賜我狗命,但窩在空調房裡就是充滿罪惡的privilege,誰要啊!最想的還是回到像初中之前那樣不開空調也一樣舒服的夏天🥹🙏 |
|
很值得拍 这种纪录片是可以真的给人警醒作用的 因为自己生活的太舒服 就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 看完之后今年夏天都会减少开空调的次数 每次拿起遥控器都会想起那些漫天黄沙里咳嗽的小孩子 路边肋骨疼的女性 敬畏自然 |
|
#2023SIFF, 7/10. Compared to the ecological documentary 'Into the Okavango' , 'Invisible Demon' is more of an ethnography and a case study. It delves deep into the industry-climate paradox that plagues Delhi. The film presents the theme through a variety of lens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poor, homeless, officials, factory managers, and star-crossed youngsters. This stark comparison evokes an unstoppable cultural and mental shock in the audience. |
|
原创配乐很棒(Kimmo Pohjonen我记住你了),无人机用得很溜,其他地方还不如柴静的《穹顶之下》 |
|
MUBI. |
|
MUBI |
|
……太惊人了,甚至只需要列出实际情况就很惊人了 |
|
导演审美唯美,污染内容惊悚,让我想起自己在德里的经历,燃烧后的灰来形容不为过,呆了几天甚至可以看到嗓子的沙。更加感恩生活 |
|
硬核环保片主打一个触目惊心生理不适,有效地制造出了那种想做点好事又无从下手的观后感。不禁质疑导演已经承认自己特权阶级为啥没去多采点利益相关方,把镜头怼着弱势群体除了看惨也看不出更多可能性了。拍摄和制作是真的精美啊 |
|
比片子视角更白的是white trash一众人打高分的行为 |
|
看太多了,难煽动我又满面愁容~~~ |
|
大光明电影院 |
|
上影节的纪录片展映,镜头很美,结构挺学院的,片里的印度是一个信仰宗教和民主政治的国度。论点是,病都是穷病,穷人都是蝼蚁。奇怪的镜头也引人反思。 |
|
摄影好 |
|
白不白的问题就不谈了。就影片本身而言,作为纪录片拍的有点过于肤浅了,什么都说那么一点,不如深入一个点。无论是素材还是采访,都是匆匆点到为止。而导演虽然叫拉胡尔,但看问题的角度和叙事角度一点也不印度可以说。另外,视觉语言也非常幼稚,像是Youtuber的Vlog,可能都不如。影片中很多次可以看到导演自己和稳定器的影子,而且那几段并不是那种无法重来的决定性时刻,显得太不专业。仓库一段运镜也是,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停顿,让观众十分出戏。如果有难度,可以分镜减掉不平滑的部分,但也没有。所以就影片本身而言,只能给这么多了。虽然我对印度是有偏爱的。but |
|
中文译名很像恐怖片……其实是个可圈可点的环保纪录片,没有在结尾提供什么positive note,挺震撼的。 |
|
可以看看 |
|
没逻辑啊 |
|
河流里白色泡沫飞起,垃圾成山,牛咀嚼塑料。人能干什么呢,一亩三分地,爱身边的人,all we have is people|mubi |
|
竟然看错开场时间然后迟到了这场。《山的故事》就这样具象化了,跟车捡垃圾的争抢人群和恒河泥汤中的礼拜信众,现代社会简直毁掉了一切。也别说什么保护地球,人类灭绝了地球还在。可能就是绝对的神死在19世纪,支配的国王逊位于20世纪,相对的人在混乱迷狂中来到了21世纪,那么你降生于何地,你是什么阶级,你有何能呢?全都吃着垃圾寻找着水和某方净土 |
|
#siff 能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还是想讨论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但是篇幅太散了,没有什么重点,也没有什么逻辑。 但是每一个真实的镜头因为太过于真实,只是原本的样子就足够让人震撼,苦涩… |
|
是一部拍的很普通的纪录片 只是一堆镜头的拼凑 缺乏故事感 除了埋怨政府也没有提供什么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过看完之后真的 完全不想去印度了 这污染真的太可怕了 |
|
触目惊心的现实,让我对印度这个国家又有了新的认知。这居然是我去过的德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
和早上看的完全是两个世界,却又同存于地球。一堆印度环境污染问题的呈现,没有形成原因或解决问题的讨论,70分钟也承担不了这个分量。 |
|
有现象捕捉和收集,可惜没结论没方向 |
|
可惜了这个initiative 完全没有深挖,而且居高临下,连白色泡沫是什么也没有写 |
|
镜头有的时候太直白了反而让人觉得做作。但最后的藏场挺震撼的。 |
|
在甲醛味严重的sfc里看此片,实在是过于应景…触目惊心的污染画面,最后镜头里两位女士撇开圣河中漂浮的污染物,以水净面,完全表现了宗教色彩下印度平民对于命运的接受:平民以受热、肺病、辍学、失业等方式被动承受诸等恶业,如果人们臣服的对象是一致的,大家是否会简单归结为轮回的命数呢?这需要更多的人物心理刻画,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新闻式记录和不同立场的均分结构。几处污染的河流和道路航拍看似唯美的画面,的确有些不知所云。一个钟头出头的片子,看的过程中旁边的大哥睡过去好几次,实在怨不得。牢记带着观众意识去记录,带着人物心理发展走向去记录。两星… |
|
normal |
|
镜头和深度很像我们《1/7》的实习生作品 |
|
当新闻记录片看吧 |
|
睡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