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遍意义上的同性恋、恐同人士、记者、艺术家、左翼斗士。普遍意义上的黑暗时代。唯一的不普遍在于主角法庭上的消极,他拒绝政治狂热、拒绝自证清白,他用虚无杀死自己,将时间铸作爱情的墓碑。 |
|
前后两段视角切割得太生硬了,但和“伟大的自由”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没有受害人的犯罪。师徒间的双向奔赴因相同性别而被人间律法审判,讽刺的是法律还是纳粹年代制定的。男主自始至终不辩护的态度让我共情了,“即使把我放进一个核桃壳里,我也要做拥有无限空间的王”。 |
|
#79威尼斯#要是知道我一大早起来挤公交船是看这个电影,我宁愿睡到自然醒。没有新意的题材,无聊的情节,自以为有趣的无聊台词,自以为是的比喻,冗长的镜头和漂亮的意大利乡村风光。后半程,我时不时在想这个镜头为什么不删?这演员能不能走快点儿?这句话真的有必要说吗? |
|
“交流发生在一瞬间 简单 明亮” 相爱是可怕的 任何形式的对爱的诋毁也是可怕的 相爱弥补了活着这件事的缺憾 “变态 要么治疗 要么自杀” 妈妈那句“我不听恶意 嫉妒”在心里凿开了一个豁口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 你真的真的真的接纳了这个人是多么多么多么难的事啊 多么深刻啊 母子俩那样的对视 而那个只想“治愈”孩子的 并不是母亲 只是一个人而已 所有所有的最后 是埃托尔的逝去…… “他们从自己发明的罪名中汲取力量”“同性恋与法庭无关”这个法庭需要一个接受“治疗”的人一遍遍重复什么是对彼此重要什么是本能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爱 就像这个世界需要一次次死亡和失声去证明一样 |
|
取材于真实事件,以意大利艺术家阿尔多·布莱班蒂因同性之爱获罪为主轴,折射了意大利20世纪60年代新旧思想的激荡与碰撞,他和自己的同性爱人埃托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影片叙事结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段是一出“大叔鲜肉双向奔赴”的恋爱戏码,而以阿尔多被逮捕为转折点,后半段交代了阿尔多接受庭审以及记者为他伸张正义奔波的过程。整体上仍然属于比较传统、老套的叙事风格,对于两人感情线的也较为刻意,也和新人演员莱昂纳多·马尔特斯的演绎尤为精彩,他把埃托里恋爱时的意气风发到被家人送去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后的憔悴拿捏得恰到好处,与意大利影帝路易吉·洛·卡肖对戏也不落下风。 |
|
大概是《圣蛛》的思路,大叔和小鲜肉的爱情故事越美好,后面的法庭审判戏越能完成社会议题的表达。包括男二记者在内的三个男主角都很出色,最后有一个今年最漂亮的结尾,雨滴来得太凄美了! |
|
无比克制冷静,沉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压的哭不出来,而后哭得停不下来。那种无力感,心脏疼得抽搐,抓心挠肝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是喜欢同性而已,为什么就要遭到这样的对待?
也想到,同样是同志剧情,比起浪漫喜剧,我一直更偏爱厚重点的悲剧,而审判戏又更得偏重,是不是因为总把自己代入被告人,绝望地等待着父母家庭社会的审判?
可是为什么可是为什么啊啊啊为什么😢😢😢😢没再见面啊?太阳雨那么美好却又那么悲伤,明媚的阳光和拥抱抚慰了所有人,零散的雨滴提醒着惊愕呆滞的我们。 |
|
即使把我放在一个核桃壳里,我也要做拥有无限空间的王—哈姆雷特 无法为本不该存在的罪名辩护,于是转身沉默。雨中的最后一幕要把分数打满,小男孩太惨,这样的家庭断绝了还会祸害余生,好在他终于逃了出来,虽然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他已成为他,他是自由的。ps:记者和抗议者们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
|
影片中的思想剽竊罪讓我想到了國內的的流氓罪,同樣是莫須有的罪名,同樣是時代的悲哀,平等地去愛人成了奢望,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剝奪你的人生自由。只願我們都能做自己的王,而不是被教化的“正常人”。 |
|
整部电影沉稳而有力,如那铿锵洪亮的歌剧之音。一场没有受害方的审判,一场无道德的判决,他们用尽一切手段只为拆散两个相爱的人。在彼此分别的日子里两个人都在各自隐忍,一个人等到了自由之身,一个人习得了人生之苦。 |
|
可怕的真实 |
|
一个还不错的关于平权的故事,有对时代的抨击,也有一些哲学和艺术点缀的激情,编排上有点乱,如果从始至终都是记者调查这条线会清晰一些,这个人物有值得挖掘,或者说更能让大众代入这段莫须有的审判之中,虽然叫蚁王,也只是说了蚂蚁群居,不背叛,好像联系有点浅 |
|
很像《伟大的自由》,却比后者时间线畅顺得多。平铺直叙中融入情感,将一场无耻的「审判」拓展开来,观感却只有愤怒。当信仰与崇拜被「莫名」抹煞,若彼此相爱亦能成为「罪过」,我们能去责怪什么,我们又怎样辩护怎样反抗怎样脱身?浪漫的「追随者」始终都是悲情,尤其是身处那样一个极度「荒淫无耻」的年代之中,便只能感叹命运的渺小、卑微与不公罢了!真实事件改编,剧本、编排、表演无可挑剔,情感铺垫与发力相得益彰,结局亦感人至深。「我永远不会把你投射到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因为,他们毁掉了它」。佳作!!! |
|
视角跳来跳去切换得非常突兀,这就导致叙事上的混乱,许多人物也都比较脸谱化。众多瑕疵当中,依然打动我的是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是两个男主、男主与母亲之间纯粹的包容与爱,庭上那一份清高是发自内心不做状的。动人。 |
|
中间刚好一小时左右切换了讲述视角,导致整个剧作割裂感略重,而且感觉也没必要拍这么长。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本身还是比较传奇的,尤其是放在那个年代,观照当下依然很有启发意义,当然整体讲述的比较平淡,张力营造也一般。印象深刻的一点反倒是,结合当时意大利的政治背景,记者所在的官方媒体身份也会对他的工作内容进行严苛的审查,这一点实在是狠狠共情了…… |
|
2023.01.08 |
|
原始的。纯粹的。前卫的。 |
|
5.0。簡直和《聖蛛》共享著同款的混亂敘事順序和視角,庭審戲更是因此乏味到催眠的地步,只能說所幸還沒到後者用各種強行反轉剝削議題的程度。部分橋段的攝影似乎想要模仿索倫蒂諾(貌似也真從那裡拽來一個B組攝影當dp),但所有橫搖鏡頭都直接暴露了數字攝影劣勢,更是讓復古置景呈現「片場感」。嘗試塑造主人公博學的形象,導演知識所限以致於實際效果不過是用粗淺的元素貼標籤,作為片名的「螞蟻」甚至都沒出現幾次。只能感慨,同樣是博學daddy+忠犬的同志苦難題材,霍蘭的《江湖醫生》只去了柏林的展映,巴貝拉怎麼這麼好意思看著義大利血統收本片進威尼斯主競賽的。而且這屆威尼斯看到現在這部居然算中等偏上⋯⋯ |
|
大家都在致力于拍出2022最烂庭审戏。 |
|
5.5/10。好老派的传记片,导演一看是40年代的也能理解。文艺中年爱上小鲜肉后两人遭受迫害,那么多同类型故事里这部完全没有打动到我。原型是著名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和导演,但电影没有展示出他一丝才华。 |
|
如果硬要给人类找一个共性的话,那就是无论什么国家民族、什么政治制度、什么宗教伦理,都有过(或者依然进行着)对同性恋者的系统性迫害,这件事上居然人类大同了。有着意大利电影的好传统,耐心从容优美,但记者那条线还可以多点戏挖得更深点。 |
|
有一些触动吧。 |
|
故事好陈旧,看完和没看差不多,和《阿根廷,1985》有得一拼 |
|
由《灿烂人生》至此,差不多二十年了,Cascio还是在时代荒谬的洪流里继续那种问心无愧的灿烂。远方过往的恶臭病态宛如当代史,我们需要为莫须有的罪名自证清白,而这些镜面,在此间「暴露最落后、最狭隘和最险恶的一面」,我们如此习以为常,所以Aldo不屑辩驳的傲慢,就是罕见的姿态。很苦涩的控诉,很遗憾的人生,像是落单的蚂蚁找不到归路,实在势单力薄。三个男主和母亲,演得真是好。三星半。 |
|
“爱是世界上最大的残忍。” |
|
看完感觉很像意版的《费城故事》,当然内核不再是艾滋病,反而架空了。但是围绕故事文本的还尚且一致,诸如医疗、法律和媒体,在《费城》中充当正义角色的是法律,在本片中换成了媒体,医疗和法律却成为了罪魁祸首,但这里却始终存在这一种永恒正义的角色,那就是文学艺术。另外,本片还指涉着一种存在,即communismus,在充斥着新自由主义的当下,所有回顾历史的电影似乎都秉持着这一思想进行着表达和传播,尤其是此类以同性恋受压迫的历史为文本的影片。但上述这些仅仅存在于西方世界的历史回顾,大陆没有历史,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历史。回到影片自身,镜头运动感强烈,以致观众理解割裂,但也正好防止观众沉浸于历史性的叙事,避免陷入一种唯历史论的深渊中。 |
|
试着借用一起时代悲剧,重新唤起对当段黑暗历史篇节的记忆与审思;那些恶行与伤害,对表达自由的追求以及被禁锢于陈腐之下的压抑之间的矛盾,都得到最饱满的呈现。佐以出彩的表演以及扎实的讲述,它拥有亮点;只可惜中段将大量篇幅都放在了冗长缓慢的庭审戏上,还打散了记者视角的建立,就渐渐开始变得凌乱。似乎是很出色的材料,却是让人失望的表达。 |
|
沉稳老派,似乎是为电影中那个时代出生的年迈保守人士们准备的教育片。剧作上给男二号准备的Oscar moments有些过多过硬了,情绪感染力远不及乔纳森·德米以细节取胜的《费城故事》。 |
|
完全错误的电影,把Braibanti当成Pasolini来拍了,就好像因性取向受到迫害的是一个理型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一样。导演的世界仿佛永远停留在战后而从未进入60年代,要知道60年代意共宣传口是全力声援Braibanti的。注意这不是说明意共比电影中刻画的更好,而是说明导演把事情的重点完全搞错了。B.事件反映出的根本不是传统的、保守的道德如何强大,相反恰恰是它已经在失效了【而依赖它运行的权力体系却没有意识到,所以才呈现出某种貌似疯狂的状态】。这就跟Circeo这种“前所未有”的残忍性犯罪会发生在女性主义的极盛年代一个道理。本片对60年代末意大利政治现实的理解相当于为了表现一个21世纪天主教神父的宗教热情而安排他狂热鼓吹地心说。唯一的亮点是演他男朋友的演员有点像Trintignant。 |
|
Lo cascio这个年纪才开始演搞基的角色真是暴殄天物!!没关系,还是好配! |
|
#Venezia79 啊!其实非常好的制作,各个方面都classic,但是最大问题是,134分钟就要考虑收尾了。一直到庭审都很好,庭审之后单独看每一场戏也很好,但是连在一起高开低走就让忍受134分钟的观众太难受了,最后的节奏需要让观众忘记时间,不能去想怎么还没完。导演如果再年轻一点,不知道会不会再多给点激情,一点点就够了。大男主和小男配很棒。 |
|
比较传统的传记,写意大利艺术家因同性恋行为被起诉并入狱,涉及人物有宽容的老母亲,迂腐的亲友,某些意识形态下的大量民众,左翼记者和学生等等,应该说也是个群画像吧,拍得并不激动,波澜不惊。最后那场夕阳下的太阳雨中告别很美,算给这段历史画个句号,凄厉却依然美不胜收。 |
|
社会意义大于影片水准。剪辑拖累了叙事,致使记者线显得很孤立。最后那场夕阳下的太阳雨,非常唯美。 |
|
对不起这个片名对不起随便怎么拍都很文艺的意大利啊 很难想象也就一九六几年 意大利还有思想剽窃者这种罪 怪不到到现在都还没合法化 |
|
客观3.3,感情分3.8星。诗意悲伤得像文艺片,平淡克制得像纪录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和导演中老年男主和学生发生关系被发现进而被审判的整个过程。在男男爱情和上船有罪的年代,还有敢在法庭上坦诚一切真实感情的少年,悲剧中人性的闪光点。 |
|
前后两个视角看似割裂,其实前面的爱情戏给后面的法庭戏做了太多情感上的铺垫。是心随戏动的必要条件。拍得很稳,没话说。 |
|
【X】陈旧的,杂乱的。 |
|
除了记者以外,全员表演僵硬 |
|
最近的类似电影有《伟大的自由》,本片相比不太行。不行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电影前后半段割裂严重,不像同一部电影。前面像是爱情电影,后面则全部变成记者试图寻找真相和庭审的故事;二是怎么看老师和学生都不太像真爱,至少一开始不像。不仅没有日久生情,而且感觉老师特别渣,见一个爱一个掰弯一个,喜新厌旧,有新人之后老相好马上抛弃。所以男主的哥哥才会那么憎恨老师。于是,最后把老师判刑了,不仅没有感觉很愤慨,反而有一种渣男终于受到惩罚的感觉。无法共情他们的爱,哪怕加了许多艺术元素,最后的太阳雨也很美。 |
|
相对比较写实,又在法庭上花了不少时间 |
|
with Q&A |
|
3.5 |
|
“思想剽窃罪”莫过于最莫须有的罪名,当法律成为先入为主质疑人性的武器,公平就不再存在。前段的铺垫有些冗长,中段开始的庭审戏逐渐进入节奏,四平八稳但不失力量。 |
|
两人之间看不到火花,但男配一人就撑起了爱情。 |
|
跨年夜电影,先啃的英文字幕再看中字。真实事件改编,尽力还原了历史。导演野心很大,还想探讨法治/宗教/哲学/诗歌/歌剧/绘画等话题,但点有些散,呈现出来的效果不算太好。从和学生/爱人的精神交流,切到残酷的庭审,可以处理的更好。影帝Elio Germano和新人Leonardo Maltese演的真好,看到结尾的拥抱和“再未相见”的补充,忍不住湿了眼眶。“即使把我困在核桃壳里,我也要做无限空间的王。” |
|
“爱最大。”--李安 |
|
#🇮🇹大使馆周四放映 配乐太美妙了吧,从The girl from Ipanema到结尾的AIDA,还呼应了罗马公寓窗外的金字塔。男主是《灿烂人生》的Luigi演的,天呐。只是叙事有点乱,我以为记者也是姐妹。蚁后得要没了翅膀才能繁衍后代,还没想明白这跟同性的去罪去病化有啥关联 |
|
又一次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是在博噱头,擦边球。 |
|
人们用人物传记对抗的是沉重的现实。现实沉重到发现不了光,于是,曾经存在并闪光的那些人物,同样被黑暗所吞噬的整个历程,是唯一可以和当下所感受到的,产生共情。(王浩成) |
|
2340。师生恋流水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