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金鸡奖第二部,周六的下午,竟然迟到了5分钟进场。父母演的很好,特别是母亲,教主角认“丁丁”那一段很好,不想在下水道工作就好好努力!两个良师也很棒棒,大叔还把胡子全剃了,感人~ |
|
为那些因为听力问题被误诊为自闭症的孩子加一颗星(之前有看过类似的报道),为人工耳蜗作为科技发展真正有益于人加一颗星。真人真事的题材非常感人,电影本身乏善可陈,倒是错过最佳语言学习期的孩子到底错过了什么(如果这个描述可信的话)很值得注意。 |
|
除嵌入了一些北欧风景之外几乎没有北欧风格,非常纯粹的故事片,男主和父母都万分立体,是用所有情绪难以克制换来的,真实到让我又开始害怕现实主义题材。叙事节奏有些怪,结局很难感染到人啊。
对家里另一个孩子的设置很有意思,他健康反而被忽视。
2022.11.12 金鸡影展厦门 |
|
波兰大使馆 专业剧作 但人物太独特而非大众现状 |
|
电影最让人喜欢的除了故事,拍摄也没有一处多余的闲笔,非常好看。 |
|
看片尾才知道是真人真事改编,电影利用了很多环境音的设置去模仿主人公的听觉世界,让观众进入他的世界,体验角色的生活,感受他的想法。虽然剧情方面进展神速,但确实很微妙、私人化和感人,讲的是所有人都需要爱和理解,都应该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快乐的人。 |
|
#22金鸡 有种精神病的美 |
|
波兰版我的左脚,镌刻在他生命中的音符终于奏响。只不过除了自由流淌的音乐,影片其他部分,记忆的闪回、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互不理解、学院教条都是那么那么沉重无聊 |
|
下午和晚上兩場電影都有貝多芬的致愛麗丝。太多觸動人的細節 音樂是救贖
11.20金雞 |
|
厦门金鸡影展 如水般清澈的叙事结构 不阿谀奉承的讲诉故事 |
|
3.5 结尾原型出来还是有起鸡皮疙瘩。就角色塑造而言,无人能及当年的shine |
|
实在太乱了有点 |
|
本来以为是老套的听障逐梦故事,没想到还有一些额外的讨论,比如“溺爱”之下男主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比如母亲一直勤勤恳恳为家人奉献却无人关心,甚至还有到底为什么对他这么好的愧疚感成因,这些额外的线显得遥远的故事更具真实感。 |
|
为久违的影院加颗星。 最后的长镜头里抬手那下非常喜欢,控制很好。 |
|
贴图完毕,转战下一个~ |
|
捶打肉排可以化成节奏,敲击琴键自然出现音符。听力受损却爱上音乐,渴望圆满却遭逢缺憾。那场充满危险的手术如同一场豪赌,可人生哪个选择不是在赌。人工耳蜗带来的不只是声音,也拯救了他的人生。听力受损的天才少年最被关注,身体健全的拍照少女却被忽视,谁曾问过听障男孩的母亲,她最想要的什么。 |
|
风景很美,为什么把男主描绘的不讨人喜欢。 可能过高期待了,整体观感一般,出完字幕大家鼓掌再默默离开还挺赞的。 厦门金鸡影展 |
|
【GRFF2022】养育特殊孩童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还得不到回应,无怪家人心态失衡抓狂,影片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声效处理用心,借此感受生活有多难。男主角天赋异禀,能将捶肉排的节奏化为音符弹奏成曲,令人惊叹,可始终无法与他人沟通自如。影片以原型弹奏《月光奏鸣曲》结尾,他作为特例让更多人关注特弱势群体,自有社会意义。 |
|
肖邦故乡太能拍音乐电影 |
|
家庭女老师的细腻观察,才发现他是误诊,并非自闭而是听力障碍。是音乐女老师,发现了他有极强的音乐天赋。每个出现的女性都是那么耐心又果敢。音乐男老师刮了胡子为了让他看清唇语。男主是真不错。父母的喜悦、愤怒、呐喊、嘶吼。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开心的时刻因为短暂才更令人回味无穷。另一个孩子的这条线表达的很隐晦。最后转到真正主角上,以一曲Sonata结尾,曲终人散。 |
|
……这拍的是啥 |
|
昨日在厦门万象城看完此片。(很不幸捂脸看着电影,因为不幸运,身边坐了一位全程刷手机聊天的mm,好奇她为啥来影院刷手机。) |
|
在琴岛边看钢琴电影 |
|
虽然都在吐槽系统 但途径的每个人还是都为这个系统开了一扇门 在二二年 大荧幕上放了一整首贝多芬 欧洲福利国家公立医疗&教育宣传片 |
|
…期待太高 |
|
虎头蛇尾。比起画面来说,声音果然是且的确是讲我们解放和摄入的电影方式,一部关于听的电影,却不止于听本身,可惜虎头蛇尾了。 |
|
有种大家都有病的感觉。看完觉得我也有。“精神状态稳定一分钟也很厉害了呀!”大概就是这种想法吧。时而安静,时而吵闹。
2022金鸡国际影展 |
|
感觉剧作结构稍微有一点点问题。有一些视点嵌入得挺好,系统与人,需要被家庭忽视的隐忍女性,等等。最后终于音乐本身,极好 |
|
身为父母怎么为孩子负责,或者彼此都怎么为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