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导演群像,诗意的背后 |
|
讓尤拉切克的同齡人伊雷什來拍就完美了。可惜這片上映一年前東歐一哥死了,尸骨未寒之際舒利克就搞了這麼一個片出來,作孽啊 |
|
令人感喟。之前看《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真没觉得好在哪里,日后再重新咂摸吧 |
|
标本 |
|
格列佛部分难以理解的剧情;新浪潮在祖拉契克身上的缩影。 |
|
用日记体记录了一位捷克“胡波”的创作经历,感觉到了艺术家力量的渺小。 |
|
艺术家的生存本就不易,而因为感受性,即使是作为普通人的人生他们都会轻易就经历得如此困苦。这种形式的纪录片也挺不错,影像和音乐的运用都非常聪明。 |
|
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时代的巨变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在我们最狂野的梦中,我们永远年轻。 |
|
太悲伤了。我去他的家,他和他的妻子孩子已经有了新的书柜和衣橱。我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哭,一直到1965年1月24日。 |
|
“工人不能理解我写的东西,我妈妈是个清洁女工。我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我们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坚定不移地前进,终有一天我们能到理想的田园”“医生说,祖拉契克先生,我无法帮你了。社会的疾病,不是我能够治愈的。” |
|
"我每天都在聽說那些根本不可能相信的事情發生⋯我乘坐的巴士殘骸已失控,但司機告訴乘客沒有問題。"祖拉契克在1965年冬天的日記本里寫道。 寶麗萊式甜稠的家庭錄影,會議紀要,弱光里煢煢孑立的夜作人,無影燈般的白日下坦克與悼亡隊伍等量齊觀,他沒有加入,他說"游行只是安慰了我們偽善的良心"。兒子扮演父親,余焰顧映柴燼,如此散場,盛大潔淨。《格列佛最後的旅行》 |
|
2022年5月,阅读一位清瘦明朗的天才导演的日记,对女儿尤迪塔的爱,上世纪60年代的受禁,上世纪60年代,捷克新浪潮,1968,布拉格之春。
“有时我在她的明信片上 仿佛,到她的质问,这一切究竟为何发生”
“1月3日她就10岁 她已经不会写捷克语了“
“医生说,祖拉契克先生,我无法帮你了。社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
黑暗迷漫左右。 |
|
是以pavel juracek于1964-1972的日记为线索,展现了他当年工作和精神状况,以及时局的变化。请了pavel的小儿子扮演他本人,做了很多情景再现,他小儿子长得也太像他了,有时候不知道是6070年代真实影像,还是导演自己拍的情景再现!我发现人生真的有很多悖论在里面,他前妻似乎并不适合带孩子,结果把女儿带走了;pavel妈妈原来是清洁女工,这是工人阶层最底层的工作了,刚开始他还苦涩地调侃说,他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我的问题,因为我妈妈是清洁女工,结果最后又把新浪潮所有的过错推到她身上了,他成罪大恶极的了;一直想拍一部代表作,结果拍完了,再也不能做导演了!
提及女儿,就是她十岁了,已经不会说捷克语了。提及小儿子,就是我们是68一代,他们永远不会像我们那一样,不会理解我们的。 |
|
布拉格之春 |
|
关于导演和时势的纪录片,Pavla Jurácka的个人故事 |
|
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
|
拍电影和写日记都厉害的人不多了啊 |
|
捷克导演 |
|
捷克也有好多好导演,算是打开另一扇门。日记 |
|
哽咽直到嚎啕大哭。 |
|
世界是一台失控的机器 电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街 在新浪潮—我们最狂野的梦中 我们一直都是30岁 祖拉契克和他的祖国一样令人唏嘘…… |
|
“格列佛是我拍给我自己的电影。” |
|
我惊讶地看着格列佛,就像镜子里的自己。看得下去,但是总感觉差好多口气。 |
|
补标 |
|
格列佛依然,依然在继续。出现在教堂两次,身着穆斯林服饰的小女孩。那就是尤迪塔。我咬紧牙关,拍完这一幕。 |
|
最好的年代 汽车开始失控 驾驶员却告诉乘客一切正常 你还没有听腻那些嘀嗒声吗 我的一切都被夺走 唯有回忆 于此时让时代凝固 |
|
不要走,留下来。我们会相爱。 |
|
历史不能倒转,传奇也不可能去重复。 |
|
观影过程里无数次暂停被关于你的回忆打断想起十一月份的北京街头和挣扎过无数次的西南深处的夜晚,如果你至少可以获得现世里需要小心平衡和周全能够得到的安全自由,那么祝你拥有的都能够足够长久 |
|
医生说,祖拉契克先生,我无法帮你了。社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 |
|
特写是最动人的景别了吧 |
|
帕维尔·祖拉契克导演的日记拼贴影像,侧写着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电影创作者们的困境。他在1964年写到:“我好像要掉下去了”…其後對女儿的爱,以及妻子无可挽回的离去,让现在的流逝与滞留在其身上自动形成某种痛苦和绝望的时期。
物质世界的事件转化为情感,被装入沉默的面孔,或在词语中循环。他筹备《为年轻的刽子手辩护》耗时三年,107页的剧本,历时189天拍摄,被共产党官员认为“非常危险”,未得放映许可。只因他坦诚:民主出现问题,社会才会由内部腐烂。
在一个极权国家里,艺术代表的不仅是挑战,还是敌人。他日记本里的涂鸦,官僚巨大、成群结队,充满压迫感,个人被暴力对待,像蒙克《呐喊》,这是只能在相似的现实场景中获得的恐惧体验。而我们都知道,青春和才华在最盛时被埋藏在时代的流沙里,是种怎样的哀惋。 |
|
他的生活里也有着普通人的爱恨得失,有着那个年代东欧人生活中共同的压抑和痛苦。 |
|
好悲伤……“有没有想过是为我们拍的一部电影呢”。 |
|
2011-10-16
编剧是
刽子手辩护的导演
也是纪念 |
|
他的死不是为了证明捷克人都是英雄,他是为了与检查制度抗争而死。 |
|
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