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爱比死更冷 Liebe ist kälter als der Tod (0)

    最近更新: 2025-06-28 第01集
    • 主演:尤利·隆美尔  /  汉娜·许古拉  /  Ursula Strätz  /  Liz Soellner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
    • 年份:0
    • 更新:06.28
    • TAG:法斯宾德,德国,德国电影,爱比死更冷,RainerWernerFassbinder,Fassbinder,1969,1960s,喜剧,犯罪,爱情
    • 别名:爱比死更冷酷@@@爱神比死神更冷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 片长/单集:88分钟
    • 豆瓣评分 7.2 (6163票)
    • IMDB评分 6.5 (3,539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70%
    • TMDB评分 6.40 (热度:2.98)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电影《爱比死更冷》的免费在线观看,《爱比死更冷》是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担当编剧,由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由尤利·隆美尔 , 汉娜·许古拉 , Ursula Strätz , Liz Soellner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等领衔主演,对白语言为,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名著影视混剪】《安娜·卡列尼娜》—“爱比死更冷”

    作者:剪刀手艾德琪

    反基督还是反女性?爱比死更冷

    作者:帕平的黄昏

    赖纳·沃纳·法斯宾德《爱比死更冷》偷墨镜片段

    作者:地表最强SAITAMA

    暂无剧情简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0 IMDB 6.4 高清
      Götter der Pest
      1970
      剧情片
      其他

      瘟疯之神

      Götter der Pe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愛比死更冷的續集,只是主角換個人來演。雖然畫面鏡頭比前集更有力量,但連續看好幾部下來難免對這種緩慢近乎沒有劇情、角色充滿風格姿態又全然虛無的電影感到厭煩。這幾片裏面的男性都是混混,女性都是花痴,類似的元素重覆出現,似是自成一個宇宙又像是個冷笑話。
      • [2019年9月法斯宾德]√。法斯宾德风格的黑色电影,算是没钱的拍法。对君特·考夫曼的用法蛮剥削的(大猩猩哈哈哈)。也就看看汉娜许古拉……
      • 虽然镜头语言更丰富,对灯光景深的运用以及调度摄影都日趋成熟,但总觉得缺了点《卡策马赫尔》那样的灵气。不过还是有残余的法斯宾德标志性固定长镜头,舞台剧式的表现方式,以及局外人的主题,和对女性的不信任。
      • 法斯宾德好像总能很好地贯彻所想,突出的个人风格中始终凸显不同时期的不同创意。“融合美国黑色片与法国新浪潮”,算点到了,不是模仿杂糅,因为他吸收转化能力超棒!这里有Dietrich,有筋疲力尽式的挣扎,还有"Hush... Hush, Sweet Charlotte"…这是他的品味
      • 横向跟移的镜头很多,《爱》也是如此,也许是法斯宾德的个人爱好,从电影语言上,相比之前丰富了很多,景深镜头,俯拍等。这次,仍然是一个关于犯罪的电影,可见法斯宾德受好莱坞犯罪电影的影响。同时,罪犯角色的设置,仍是法斯宾德一贯认同饿局外人角色,他无法融入社会,无论是和女友汉娜还是那个前同伙乔(乔住在乡下,有家庭和房子,向往安静生活)主角仍然只能继续犯罪(和刚瑟及玛格丽特的聊天中透露对爱及乡下安静生活的向往)汉娜再次饰演一个因爱告密的女人。法斯宾德客串一个买色情书的男人,艾玛饰演一个售货员小角色。镜子的出现,更多
      • 这片受法国电影很大影响,梅尔维尔警匪片的宿命主题,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戈达尔阴影。正是因为这两点,导致它在后来的结构上分裂。假若它一心一意去拍警匪片的话,或许会很成功。
      • 卡文拥抱汉娜,帅哥难拒死神,德国黑色电影,法斯宾德作品,时年二十五岁,已显天才触觉,节奏略显青涩,氛围把控老道……
      • 2013/11/04 延续Katzelmacher关于金钱和欲望的主题,这是一场关于背叛和出卖的游戏,最后谁都没有好过。不过以伦理文艺片的节奏拍犯罪/黑帮/Film Noir,还是不够带感啊。不过好想振臂高呼,法斯宾德的镜头会动了!动得还挺好看的!
      • 情节基本和爱比死更冷一样,不过拍得比那片好.最最英俊的Harry Baer就在这里了.
      • 一味说小法冷而忽略了他的幽默是不对的啊,我看了半小时后又开始觉得好笑了,还有这份家人亲友齐上阵草台班子拍大片穷逼制作还要炫摄影的心。男女演技落差触目惊心。就个人口味而言Harry Baer比Uli可爱多了!配乐杂得一逼但超级好听
      • 7.7;错位正反打
      • 在电影中,演员说不上表演,也根本不值得说。面无表情的从开始到结束,明显夸张的动作,所有的形体表现都似乎在要表现一种颓废,无所谓的状态。哀莫大于心死。
      • 20100716 @ agnes b. cinema : 多加一粒星給Hanna Schygulla
      • 2010/7/31 5:30pm Agnes.b cinema
      • 过3⭐ 和处女作《爱比死更冷》一样的故事结构,两个男的打算抢劫,结果被女人告密害死了,而且女人还都是许古拉扮演的。法斯宾德早期电影明显才华外露,一点都不克制,时常在电影中玩票,乡村那段挺有意思,但是用降格镜头拍打架是真是胡闹。 德国年轻人的无政府主义,应该是这时候法斯宾德的主题。
      • [2+] 並不喜歡這樣的用極少對白、緩慢又冗長的風格去拍一部gangster片。
      • Nothing better than swimming in his pool of destructive beauty.
      • 这么新浪潮,让我怎么看下去
      • 瘟》作为导演1969年度第三部拍摄的黑白影片,可谓承前启后。其感染力弱于《爱比死更冷》,精彩也逊于《卡策马赫尔》,叙事却强于后面的《R先生》,但艺术冲击力又低于《R》。在摄影方面,导演想表达的更多元,但很节制,突出角色脸部表情的多棱角,以及背景之下的踽踽独行。
      • 弗朗兹的发型很酷。还没抢劫就被毙了。偶尔露点。更像是法斯宾德的测试作品。
    • 豆瓣 8.4 IMDB 7.7 第3集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剧情片
      法国

      精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
      •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 我不高興是因爲我不自由,我不自由是因爲我不高興
      • 一部视观众为无物的电影
      •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 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
      • 戈达尔那销魂的跳切哟……结尾房间里那个1080°的长镜头太牛逼了!梅尔维尔的客串太有趣了!
      •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 如果你不喜欢高山, 如果你不喜欢城市, 那你就完了。
      • 加缪存在主义小说的另一版本
      • 新浪潮最重要之处就是表现你熟悉的事物。我们不懂巴黎,所以不懂戈达尔
      • 对好莱坞剧作法的奉行者来说,《精疲力尽》肯定是业余的、滑稽的、乃至不可理喻的。和《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一样,从一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常理与常态。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两位新浪潮的主将朝向不同的方向,后者在寻找与捕捉,前者则在背叛和破坏。跳切,跨越轴线,全是语言实验;以将近半小时的室内闲聊为代表,全是“恋人絮语”。抚摸嘴唇是为了什么?渴望你的吻。我皱眉,我想吐,我爱你,我死去。mla唱:“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 贝萌哥捂着后腰的枪眼,扭大秧歌似地往前跑,嘴里的烟还哧哧往上喷,然后pia叽一下倒在巷口。看着心酸的同时又想笑。小时候不懂。现在看出戈达尔任性得多么别无分店。他跟贝萌哥是天生一对。也只有那种彼得潘气质的,才能一直一直对女生说“我想睡你”啪啪啪挨着耳光却一点不招人厌。
      •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 新浪潮啊新浪潮~!这片子就像里面的女孩一样,喜欢爱情的刺激,享受逃离的快感,却又无法放下自由的诱惑。对于这种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电影毫无抵抗。男女主角都潮爆了(尤其女孩,喜欢她的每套衣服!)。
      • 破墙,破坏时空连续性,往往是一个长镜头后突然接一个略显突兀的跳剪,破坏性十足;但也只有这般的大胆才能破旧立新,并且从此以后耽误一堆文艺小青年。
      • 2021-1-10重看;最爱的戈达尔时期,意外的好看;弱项变特点的跳切、环形漂亮镜头、日后衍生扩展的系列命题,充满力量与生气;不仅形式上开创新风,主题内容亦如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个局外人式的存在主义者,吉田喜重《一无是处》与之相似,东西方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 “在接吻的边缘,时光流逝得飞快。生命有点像我们跳舞的时候。”开场他看见有个人被车撞死,不安的战栗就升上来,这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初遇沃伦斯基时的某种寒冷感,巴黎的街景如流动的盛宴,他们是幕布上朝着那不可控制的方向滑下去的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太累了”,因此他后来的放逐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 豆瓣 8.5 IMDB 8.0 瑞典语高清正片
      Jungfrukällan
      1960
      剧情片
      瑞典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拖沓。上升到质疑信仰的高度就深刻了?从如今的标准看,片子很一般。女儿没有防备意识跟人走,牧羊兄弟知道女儿住哪里还跑去借宿,傻到把剥下来的衣服卖给女孩的母亲,母亲居然很镇定,告诉丈夫。丈夫有工人不喊居然一挑三,还打赢了。神经病一样的孕妇居然没有受到处罚。好吧,一颗星平衡平衡。
      • 伯格曼出于对黑泽明的迷恋而尝试的仿效日本电影之作,不料在很多年后让另一个人由此迷恋上了电影,那个人姓李名安。
      • 晓风曾说:“相传佛陀初生,下地即走,而每走一步即池涌金莲。至于我们常人的步履,当然什么也引不起。在我们立脚之地,如果掘下去,便是万斛池泉。”东西方宗教文明中的救赎意象惊人一致。伯格曼朴实而圣洁的一部,李安十八岁时观看的第一部文艺片。196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伯格曼问的是无解的命题,什么是罪恶,什么是宽恕。罪与罪相继发生,返回去去找不到源头,当发下誓愿用双手赎罪,一泓清泉就涤净了染过血污的那片土地。片子冷的让人不习惯,直到最后才有隐隐的音乐响起,灵魂被引领飞升。
      • 最好的电影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因为这样的电影是绝对尊重观众的。如果说这是一部质疑信仰的电影,那它也是一部坚持信仰的电影——也许,信仰必须是质疑与拷问中继续。
      • 我总觉得伯格曼是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人物,虔诚的宗教感拍摄得非常到位。另外,对电影里卡琳的遭遇毛骨悚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真理中的真理!
      • 神不在场,最后的泉水也只是对生之不安的一丝抚慰
      • #北影节#第一部大银幕的伯格曼,黑白画面,光照充盈,自然声收得清脆,整座森林能把人拢住。一个圣洁的故事。其后,是处女对陌生危险的一点点忤逆期许,是母亲对女儿的一丝难言嫉妒,是养女在身份焦虑下的一种怨憎,当未必经心但隐隐顾盼的诅咒降临,“献祭”引出了一道诡异的泉。对打那段略失真。
      • 重看,伯格曼这部探讨的是不自知的罪,片中有罪的看似只有奸杀凶手,但实际上其他角色也都有罪却不自知,母亲的傲慢、父亲的狂怒以及Ingeri的嫉妒之罪,上帝允许罪恶发生,是为了惩罚并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同样有罪,只有真诚地向上帝忏悔后,主才会赐予原谅与慈悲,片中上帝慈悲的意象便是这泉水
      • 罪与罚。他的电影里人都是透明的,透明的看的见灵魂在摇摆,心在跳。
      • 处女泉,一个堪称伟大的意象。结尾泉水喷涌,既是父母无尽的眼泪,也是上帝及时的回应,也是女仆洗刷罪恶的悔恨,还是卡琳虽遭奸淫却仍然纯洁美好的象征。难得伯格曼如此有人情味儿的结尾,把人与神,道德与宗教,亲情与复仇,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结合得如此完美!
      • 废了很大的功夫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 这是目前为止看得最辛苦的片了,用电驴档了一天发现没字幕,下了字幕是英文,一年多没碰英语早飞了就开着金山在线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核对(还是有不少乱翻),又花了几乎一天把字幕译成中文,今晚TM看的时候都感动得快哭了...看了一半多都很卡最后终于顺顺利利看完了,此刻我心已成油浆...
      • 伯格曼代表作,196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这出宗教寓言的复仇架构后被克雷文翻拍成[魔屋]。2.虔诚如此,复仇烈焰终究盖过了信仰基石,直至背对摄影机提出天问:上帝为何允许罪恶与苦难在世间复现轮转?3.摄影考究,暗调高反差布光。4.牧羊人,拔树与洗澡。5.李安说,这是他看的第一部文艺片。(8.5/10)
      •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 Bergman难得不晦涩的简洁。对上帝的质问求索与自我矛盾。一个段子,这是李安在十八岁看得第一部文艺片,而他的电影道路正是由此开始。
      • 在豆瓣上标记老电影,常常能看到友邻10年前、11年前的短评。
      • 从基督教视角,对犯罪、救赎、复仇、信仰的探讨。 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好人被坏人杀死,纯洁被罪恶侵犯?这和旧约中约伯的故事一模一样。约伯遭受苦难,并不是他行不义,无信仰,反而,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信仰坚定的义士。 那么,如何理解「好人没好报」这种现象和真理/信仰/上帝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来看:这个世界不是一个「if^then^」的「简单系统」,反而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if好人then立刻好报;if坏人,then立刻遭报应; 反而,真实的世界复杂的多,很长的历史阶段,罪恶横行,腐败占上风,信仰崩塌。但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当好人做好事有信仰求真理,这样的人终会找到价值,以某种方式。 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直接的if^then^,信仰不是利益权衡,不是买卖,正因为如此,真正的信仰,才是有价值的
      • 震撼到了。从没见过这样一部电影,安静至极,压抑至极却又紧迫至极。
      •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上帝是否存在,是个伪问题。因此,我无法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伯格曼。
    • 豆瓣 8.2 IMDB 7.4 正片
      L'argent
      1983
      剧情片
      法国

      L'arg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后确认这是布列松生平最佳发挥,个人电影美学最集中的一次淋漓爆发。人模、声音空间、特写镜头、极端简洁凝练的叙事结构与他最痴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灵魂救赎母题无缝对接。
      • 他的电影没有演员,只有“模特”。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虽然多少显得有些“生硬”,毫无职业性的“自然”,却揭示出人们对电影媒介习而不察的“欺骗性”。布列松的手法有点类似剧场,他的模特就像时刻意识到观者的目光。
      • 神在布列松最后一部作品里完全缺位,在托翁那里最终还能获得的拯救在这里彻底远离了人类。[钱]统治世界的故事不是第一次见到,但这个极容易拍成宣言式的电影在布列松这里却冷峻地叫人胆寒。他对电影媒介的净化在这里达到了高峰,没有一丝赘余的声画,能用细节就不要运动。这样的精准在结尾处取得最佳效果,让这个故事冰冷的余威能绕梁三日。
      • 布列松这部电影分析了道德的传染性。他通过回避核心事件、省略关键动作、插入特写镜头凝滞叙述等手法表达了他形式感极强的电影观念。
    • 豆瓣 8.3 IMDB 7.6 HD中字
      Pickpocket
      1959
      剧情片
      法国

      扒手

      Pickpock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 7/10。特写和声音所形成的狭窄空间把米歇尔的心囚禁起来,初次偷窃和最后的偷窃都在赛马场,特写刻意把双手之外周围的警察排斥出画框,疾驰的画外马蹄声时刻令人提心吊胆,当米歇尔掏出一叠钱的手被拷住,他几乎自投罗网为了从罪恶感中得救;与警察谈话时手有节制地停顿一下再大力扔书,他冷酷的行为从停顿中有了挣扎。布列松擅长运用期待镜位,譬如在地铁站镜头对准失窃者的脚,脚转过方向朝着米歇尔,当众要回钱包,这次失败让米歇尔心生恐惧,摄影机选取楼梯底部的位置,仰拍他警觉地放慢脚步,镜位没有提示危险源,米歇尔探望母亲时也将期待镜位选在家门前,等米歇尔入画他却转身离开,暗示与他人接触心灵的期待落空。宗教的救赎体现在警察带来珍妮的信,牢门打开,一束光驱散了囚室的阴暗,他愿意接受爱的距离,但这种严肃深沉的劝诫不是笔者的菜。
      • 10.0;電影中的主視角在電影本身的敘事中往往是作為全知視角的一部份,布列松在此片中無疑將自《死囚越獄》中引出的主觀性敘事帶入了幾近純粹的地界,攝影機的移動與時間的對切不可思議地劃出了內心動線
    • 豆瓣 8.6 IMDB 7.6 BD高清中文字幕
      Bande à part
      1964
      剧情片
      法国

      法外之徒

      Bande à pa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直被致敬,从未被超越
      • 无聊,知道早年戈达尔在做类型片游戏就可以了,戈达尔早年的作品从水准上说不值一提。跟后来相比,戈达尔这时候好像还没从古典油画和音乐中汲取足够的养分,而且性格的躁动也不如后来有深度
      • He says England's finished, China will win, so he's learning Chinese 四五十年前戈达尔老师就有这么高的觉悟了 真感人
      • 这姑娘太美了,静默一分钟,三人舞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