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材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将乡村景色拍摄得如此令人如痴如醉的胶片作品,内心默默加分。 |
|
“The time will come, for you and me. We will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 but I will always be by your side until we leave together in the doomed time. Then you will find that you will bathe in the sea of love and happiness…” |
|
4.5 意外的相逢与无因的告别,描摹两位女性生活情态的部分非常舒适,蓝色运用登峰造极。Georges Delerue的这首电视片配乐拿来做theme真合适,跟乡间风景和轻缓的横摇摄影交织,漫溢着古典的忧郁。(服装不少都是Karl Lagerfeld和YSL的,超好看) |
|
因胶片光感的氤氲和侯麦式打光色调/室内布景而美到词穷,微风掠过树林的窸窣声,窗前的凝视,远景的开阔,每一帧都极具油画感;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心灵与心灵的共情共振,使相遇和分离都成为一种胶着的神秘,这神秘中有爱,有不忍,最终因为生活的灵光一现而重启“新生”。片头序幕的壁画,开场瘫痪少年的学历史背景,与后半段的“神启”呼应,她望向因玻璃介质而扭曲的影像,暗示超现实场域,也捋顺叙事逻辑;命运里有多少不可言说的伤痕,就有多少意外的热泪和击败死神的治愈之手。 |
|
好美的电影,只能是电影的电影。两位女性的相遇,打开了心灵的世界,她们的故事有开头,有结尾,但这始与终并不是始终。我们像是偶然窥探到神迹一景,摄影机带着羡慕又笃定的目光关照着这个故事与这片风景,我张望着,盼望投去的目光也会被眷顾。世界是悲伤而又美丽的,这部电影不就在谈论这件事吗,它轻轻柔柔的鼓舞了我。 |
|
3-3.5吧,这和后期作品差距明显 |
|
大概是很久没看到这样柔和而又带神秘质感的电影了。色彩衣服让人想起侯麦的双姝,尤其是骑车或是除草的片段,对白差一点,毕竟主旨很不一样;神秘和关系也当然不如假面。不是说瑜伽或者宗教一定可以拯救谁,而是自己可以拯救自己。最近一位前辈一直教怎么感知身体和心灵,虽然不得要领,也不知道这个方法能不能实现自我救赎,但至少不至反感,这个时刻看到这部电影,也算是巧遇。 |
|
侯麦式的法国小镇美景,平凡生活意趣之中流露着神秘与缠绵,同时富有宗教和百合元素。光是摄影布光就可以给满分,配合高清画质帧帧如同巴洛克式风景油画,这样的电影再来上一百部都不会腻。 |
|
“我希望帮助这个世界自痛苦中解脱” 布里索 当之无愧的新古典派大师 将姊妹之情拍得如此舒展浪漫 真切丰盈 圣灵充满 在群星中寻找失落灵魂的印加人 写浪漫情诗的轮椅男孩 走向森林深处的姊妹 中国边陲的宣教圣女与守在她身旁的天使(当你轻抚我的脸庞 就连死神也胆怯了) 一幅幅古典的 优美的 神圣的人类情感图景让我永铭于心 可用在交互艺术里/4星半 |
|
在我最痛苦的时候,你用光照亮我,引我成圣,我必回以圣爱,真光永佑于你。影像完美到让人流泪 |
|
3.5 |
|
练瑜伽可以飞升。 |
|
被神亲吻过的图像(我的领域的五星 |
|
侯麦式的电影里嵌入了伯格曼的灵魂,从超现实到超世,塞琳娜从自我毁灭到治愈生命成为一个“神”所向人间广施爱意的介质,冥想中的疗愈渐而直达哲学的终极形态归宿:我是谁?我从何而来?要去向何处?几个冥想通达另一个世界的超现实镜头仿佛一种直达宇宙的心流体验。看到延长生命意义的电影总是要收入进私人硬盘的,摄影和镜头语言极致美,宁静又自然。 |
|
原来你才是保护我的那个人。”Never be afraid again.” |
|
很清楚 |
|
好美的片子。布里索我要爱上你了。 |
|
灵魂吹拂原野 |
|
自然主义、神秘主义女性故事,像是脱胎于《双姝奇缘》。 |
|
跨越恐惧的电影——推镜头夹带着我们的心理,带领我们穿过那象征类型片恐怖技巧的窗户,随后超验之光便写在了大树与绿草,和身体的温柔舞动中。 |
|
也算是奇绝之作了,想抛弃社会属性就要皈依宗教,极致的孤独就是极乐,神力难填世人欲壑,却能帮真情交付之人驱走死神。法国导演对超现实总是若即若离,后半部分显得拖拉,又想呈现迷幻朦胧的气韵,又不想丢失故事性,还不如金基德那些“禅意”电影。布里索算是一位女性主义导演了,能把女人拍漂亮的人都不会差。喜欢中期恐怖谷色彩的吊诡美学…… |
|
双人瑜伽 |
|
光影阑珊,夏日走过山间,微风拂过树林,轮椅少年与瑜伽女孩,不曾想过诗意的栖居也是一种朝圣,不曾想过瑜伽可以治愈疾病,爱与生活治愈流浪的灵魂,我们匆匆忙忙出逃,最终以某种方式回归。 |
|
【4.0】 |
|
當侯麥走進Manoel de Oliveira的電影世界。 |
|
极其“好听”的电影,像爱人的声音,在耳畔絮语,看似不经意,但每句都在叩击我的心房。风轻云淡间,道出世事无常,所有悲喜,相遇与分别,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布里索真真正正进入了女性身体里那个小宇宙,所以结局,才显得如此悲拗,动人,她们早已彼此分不开,可一切都都无法逆转了。生命的圆圈,像个被操控的“局” |
|
注定以悲剧收场的电影《白色婚礼》为正在看电影《绿光》的老师同学敲响了黑板:看电影,警惕被电影看。显然,那对师生都被「高妹」带去了海边。幸或不幸,只有学生被「深渊」带去了彼岸。作为一个有「自杀」倾向和「自救」意识的小资产阶级,其两面性在布里索侯麦化的作品里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在扮演被养父《领养》调教后致郁的「女患者」角色,一方面在扮演尽职尽责的「女护士」角色。然而,光喜欢「看电影」和模仿侯麦「拍电影」是一场徒劳。因为侯麦镜头下的「自然主义」美学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透过「神秘」现象揭示「普遍/两性/统一」关系。幸或不幸,仍在试图生产和发展「特殊/人神/三角」关系的「神学」导师已通过前作证明「自我教育」再生产的失败,且不适合在「历史长河」这个历史大舞台上继续「开药方」扮演「精神/哲学」导师角色。 |
|
起风了... |
|
摄影极美,侯麦式风光。双姝的设置,互助以解脱,一以物理的治疗,一以精神的抚慰。神迹启,撒旦灭。
大痛之后,遁入空门。西方电影受宗教影响,在使用东方思想时,似乎总要“造神”,现实里出现身体悬浮等超验现象,其实未得法门。 |
|
只有静谧的乡村生活像侯麦,而里面的神秘主义,宗教,瑜伽,安置的如此柔和。喜欢所有从房间里透过窗户拍草地的镜头。 |
|
全程看摄影、灯光、美术、服装,剧情嘛,无所谓了。窗户的光,红蓝衣服的搭配,光着两点就够看一部电影了。 |
|
22/3/15:克洛德·布里索的剧本总能用超自然去掩饰悲观主义 |
|
自然之美,胶片之美,青春之美,尽在其中,开始还以为想说的是小资式的小惆怅,多活动,多接触自然,倾听风吹树叶,孤单与不快乐或许会一点点消失,但剧情的走向却突然出人意料地神展开,然而在光之尽头,在凝视的窗台,也许终究是女人之间互相救赎的人间四季;《绿光》里她抱着一黑猫,这里又抱着一黑猫,布里索不仅用镜头,是不是也在用可爱的小彩蛋向侯麦挥手致意 |
|
两个女性之间,一些互相救赎,一些向内冥想,侯麦+伯格曼的感觉。
很美的乡村风景,偶尔几段神性时刻。 |
|
绿 green peace silence |
|
3.6 |
|
我的心路历程:这是部画面很美的心理疗愈作品,怎么又带出了灵性元素?难道其实是关于宗教觉悟的? |
|
好怪的走向,sorry啊我真的对瑜伽冥想这些东西过敏,就不能让她俩好好谈恋爱吗搞什么神秘主义😒 |
|
这部太美太温柔了…JCB真是个充满爱的导演(哭 |
|
景和摄影太太太美 没想到是这么个故事hhh大型yoga宣传片 |
|
3.5 油画般的画面在青翠田园中更显别致,饱和色调,大量中景拍摄,基本上都是为构图服务,以至于情节为通感而通感,略刻意 |
|
塞琳娜 |
|
震撼心灵 |
|
好美 |
|
前面被油画般明媚秀丽的风景深深治愈,后面超现实的走向不太理解 |
|
神性、爱与救赎。 |
|
开头以为是普通文艺片,后面变成魔幻片,外景镜头绝美,讲一个女孩经受了巨大打击想自杀,女二通过教她学习瑜伽和冥想来平复心境,结果女主顿悟进化成了圣人然后各种人来找她见证神迹,女主发觉自己已经无法适应尘俗生活就离开了,结尾还写信要去中国(?留女二继承了她的财产,前面其实拍的很舒服,就是后半段感觉导演也有点驾驭不了,节奏有点崩,单纯继续刻画两人的友情就会是一部佳片了。 |
|
莫名其妙看完了?前半集胖女主穿的好好看,后半集变成鬼片了,再后来原来是瑜伽宣传片吗 |
|
南法乡野的一个盛夏,Celine从自我走向超我。 |
|
网友自译中字资源 看法国乡村美景 看摄影 看两位女主的相处 依稀看到了侯麦的镜头 只是哲理和人与人的相处变成瑜伽和神神叨叨的超自然能力 腾空而起与骨髓自生 哪怕不要遗产依然可以衣食无忧去任性 两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