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格意义上的塔吉克斯坦电影(与维吾尔族真像),小女孩都是美女。1.影像稀释—特写(浅景深、水作背景)—脸—心灵。2.莫森的电影语言:简单、笨拙、质朴(与阿巴斯的质朴区别)。3.色彩的临近感:民族服装上的色调。4. 民族诠释的第五交响曲。 |
|
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做作且毫无灵魂。越强调某个动作,越去“经营”画面的美,就不可能纯真,不可能自然。要拍女孩的樱桃耳环和鲜花指甲,女孩要侧过脸,将手放到脸颊上。一个像杂志封面摆拍的姿势,刻意展示给镜头。莫森的控制欲太强却不会藏。这点阿巴斯才是浑然天成的。 |
|
看到一半,暂停,出门拿快递。回来发现3岁儿子在看,很难相信,他居然说喜欢。剧终时,他说要“重来”,索性我也跟着重看。期间需要不停回答他,诸如“什么是盲人?”、“小男孩为什么要闭着眼睛,伸直手臂行走?”之类的问题。可能是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声音设计吸引了他。本片的视听确实颇具想象和魅力。只是...在这样一个燥热的下午,还在为生活焦虑的我,着实不太想思考家国命运这样的“大命题”... |
|
一出关于声音的蒙太奇,行走在路上的耳朵和心灵,万籁俱寂,沉默如海,世界再喧嚣不过是舞台;大量特写,简单,纯净,就这么不加修饰地、定睛望着镜头,一组组叠加的“描述”镜头制造出童稚的质朴之美;很喜欢女孩浆果为耳坠、手指染嫣红、曼妙舞身姿。 |
|
导演是伊朗帕拉杰诺夫吧?色彩真是绝了,把盲童和小女孩(穿红底白花纹衣服好美,好多名场面都是小女孩的,比小男孩更迷人)当做主角真是太聪明了,虽然漏洞百出,但是儿童的天真爱幻想,很有代入感,才能让小孩子敢于独自坐车,开篇摸馕(好像选美比赛,褒义的),跟小女孩翘班,在巴扎闲逛,把巴扎拍得好美啊!雨水打在身上何其美,小男孩拉车又是何其辛苦,而盲童听得见所有的声音,此时眼盲也没什么无法忍受了!校长说盲童老板的琴不合格那段,还是让人觉得心酸又好笑,弹琴是他们的必修课吧!国内所有拍文艺片的导演都应该看看这部片子,不是非得暴露肉体doi批判才能拍文艺片,万籁俱寂小鞋子诞生地限制不会比我们少,但人家的文艺片更真善美,所以别再怪审查制度了!妈妈和人钓鱼聊天,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妈妈也挺不容易的! |
|
色彩悅人眼目,以為在這飽滿的色彩下包裹著一個悲傷的故事,然而卻什麼也沒發生。電影沒有試圖鋪墊什麼,純粹是一幅幅空有唯美,沒有靈魂的圖畫堆砌。飾演盲童的童星欠缺幾分靈氣,表演有點笨拙,完全是被導演調教出來的樣式,實在難以捕捉到盲童與音樂之間有什麼關聯。最後的演奏雖算是點睛之筆,卻難掩幾分做作的痕跡。 |
|
在经过绚烂的异域影像新鲜感后,电影就变得乏味。人物的特写跟色彩似乎相背离,声音的运用和发现也没有特别出彩。 |
|
熱瓦甫、都塔爾,瓶身與鍋底的《命運》。在生活場景中穿梭,馬克馬爾巴夫全然不掩飾深度個人化的"妝感"。講退無可退的困境、在貧亂交加的國時,可每個人是要齊整美麗地入鏡,巴扎上果蔬飽滿閃亮,就連瘦到爆骨的馬也潔白俊逸,拉車男孩虛脫著咬牙的臉,是唯一的一根明刺。 《萬籟俱寂》 |
|
耳朵有时也会欺骗你。就像最长一日中那很悲催的两声“响板”。相对而言,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敏感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而更适于出现在思辨气质的文艺片中。当然总难免小有争议:用以看为本的电影载体(纯听算广播)来表达听觉至上的玄妙理念?……“布列松是一位不属于任何电影浪潮的真正传奇。他就是他自己。艺术、道德、人性与纯电影的完整浪潮。今日世界极为罕有。布列松对他人苦难自觉有责,力求用自己拍的每一部电影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莫森·玛克玛尔巴夫2015威尼斯电影节罗伯特布列松奖之获奖感言。 |
|
很纯粹的一部电影。盲童眼睛看不见,上帝却给了他敏锐的听觉。用心用耳去感知这个世界,而声音给他构建的世界也是无比丰富的。导演用视觉去表达听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都可以是有韵律的。很喜欢电影里的小萝莉,随着音乐舞动,用樱桃当耳坠,用花朵染指甲,感觉是形式大于内涵的电影吧。 |
|
樱桃作耳环、花瓣作指甲的小女孩 |
|
色彩艳丽;音乐动听,确切的说,真是美,且独具匠心,无论是前段那个收音机,尤其是那把跌落的琴被雨滴桥当的声音;小女演员们都很PP。 |
|
万籁俱寂。只识得好声音。看之前没想到是这样美的电影。诗意自然而然呈现其中。几处细节甚至非常美妙。。只是不太喜欢小男孩妈妈 |
|
对比与《魔毯》而言,除了小孩子本身的表演灵动性,我更喜欢《魔毯》,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莫森导演的伊朗电影是从《魔毯》开始的,给了我比较大的思维冲击,相较于《万籁俱静》,就没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的地方,影像风格上,景别构图固然是独具美感的,但并没有太多创造性的场面与设计,因为这次主要是放在了声音上。 |
|
万籁俱寂只剩下音乐~美的不可言语 |
|
Get lost to find. 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视听表达,纯真美好,同时有背景有层次。PS. 那个大市场空间很难忘,水晶宫的感觉啊 |
|
被严重低估,贴近真正的电影本质。
贝多芬失聪但创作出《第九交响曲》,男孩失明但通过音乐得以感知斑斓色彩。《还有明天》里用舞步呈现家暴,而本片早已用寂静代替老板的怒吼。呈现苦难难道就是尽可能惨烈地塑造苦难吗?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刻,有自然的流水与蜂鸣,还有质朴善良如自然万物的人的音乐。严肃看待苦难就应打破“强者消费弱者的叙事”,总“有”人会如马蹄奔腾般越过生活无尽的坎坷。 |
|
有的蜜蜂就是会遗憾的落在粪便上,恐怖型的人生也会遇到带樱桃耳坠的彩裙姑娘,也会马一样的追寻美好,也会发现细小的、美的,自己逃离苦难的小树洞。
人生啊,是很过瘾的。 |
|
水代表命运。当小男主捂上耳朵,就出现水的声音,他开始接受现实,命运将他包围,只有音乐能让他暂时逃离。大雨是命运的惩罚,将小男主击倒,代表艺术的琴也掉在地上。但是残酷的命运也在奏响着音乐,在大雨结束后,小男主可以在命运的河流中畅游。老板和房东都是命运的使者,所以每次敲门都是四拍,是命运交响曲的节奏。他们有操纵别人命运的力量,所以当小男主迟到,老板会揪住他的耳朵。流浪艺人给了小男主另外一种选择,自由追求艺术。虽然他们是羊群,但是只要他们作出选择,也会变成奔驰的骏马。当赶出家门,小男主彻底逃离了现实,像骏马一样飞奔而去。他指挥了一场宏大的交响曲,所有底层劳动者都为他演奏。虽然他们无法脱离命运,但却可以在命运中奏响命运交响曲。我们是命运的奴役者,也是命运的主宰者,做出正确的选择,别迷路,别走错路。
|
|
境界过高千万别看这部电影,因为会为之“疯狂”。 |
|
很妙,可以看得出想表达的东西挺多,也融合的很好,就是可惜我不懂那个时代背景,所以感觉漏掉了不少。这才叫一个优秀的导演啊,主角小男孩的演技可谓稀烂,但导演可以用优秀的台词和镜头把一个故事建立起来,演员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乐器而已。 |
|
因为色彩画面而出彩的电影,讲的是盲人寻找音乐的故事,取名却叫万籁俱进,这三个矛盾体融合,看到了很多。伊朗的苦难,路上小孩拉车,女孩应该是被包养了,盲童也要支撑起家里的经济支柱,青壮年都没钱在游荡,老年人也是自己买不起面包,通货膨胀加剧苦难,不是很直白但却坦诚给你看。但是人人都很善良,互帮互助,女孩爱美,她聪慧懂得循音找人喜欢音乐跳舞,喜欢打扮,掌握老板情绪,她也有自己的苦只是不说。路上拿枪的士兵也爱音乐,男孩对音乐热爱胜过现实苦难,音乐世界里是美好的,他沉浸追逐,但最终命运无情,让他面对现实,工作没有了房租付不起只能流浪,流浪汉就是他的未来,这个色彩明艳人人漂亮的民族,因战争而如此破败穷困,但依旧热爱艺术,不知道,该让人赞叹的是那份热爱乐观,还是该让人喟叹现实无情残酷。女孩起舞太美了 |
|
有音乐的方向就不会是地狱的方向。先裹好头巾,自然的就被领过去了。 |
|
房东敲门是“ba ba ba-bom”。最后男孩在水边跑起来好像变成了一匹奔跑的马,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万籁俱寂中的男孩只是“停在腐烂的花朵上的蜜蜂”。 |
|
色彩繽紛。喜歡結尾男孩與馬的蒙太奇,男孩與女孩在市場走失又依靠音樂重逢,建立連結。非「現實」的,開場戲敲門到母親拿起頭巾,男孩起床畫面構建的方式就是為了建立這樣的認知。 |
|
影片就像片头那些站成排卖馕和水果的女孩,一种排列整齐的呆若木鸡的表演方式表现出的美感。房东催租的敲门声就是命运的噩耗,直到影片结束男孩的房租也没有得到解决,男孩像马儿一样奔跑着,指挥着命运交响曲的演奏,但指挥不了命运。 |
|
声音的完美运用。 黑暗世界里五彩般的生活。伊朗片子总是在困苦中寻找温情。 |
|
独特的镜头美学可以弥补部分叙事上的明显缺陷,色彩、构图都设计得不错,但相比同类型的伊朗儿童电影,差距还是蛮明显的,总觉得伊朗电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
|
两伊战争之后90年代的伊朗,还保留着巴列维王朝的遗风——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还不用戴头巾的时代,国家只有老人、女性和孩子,老人和孩子都在艰苦的维持生计。故事很简单,关于交不起房租和爱好音乐而工作迟到要被开除的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本片的“麦格芬”,盲人小男孩因为听到街头艺术家弹奏中融入了《命运》最有代表性的第一小节“当当当……当!”而魂牵梦萦,他说这是夜里有人敲他家门的声音,于是在各个地方找声音的出处,当然也是为了找到这个人来证明自己是被声音吸引而迟到,最终丢了工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运”吧。叙事显然是浪漫化了的,又美又丧又无奈,仿佛看了个西亚风情“贾樟柯”的感觉。 |
|
矫揉造作 违背儿童天性
明明要讲听觉 仍用视觉吸引人
跟老帕的电影很像 一样让我接受不了 |
|
原来并不是关于盲童题材的绝赞,盲童克尔斯特人物设定的就不合情理,音有优悦噪杂之分,但盲听凭何判定物之优劣。剧情编排更是漏洞百出,导演因为有意渲染故事,而忽视孩子天性,这片也就小学音乐课上放放的水平。 |
|
伊朗电影基本上都是只记录苦难,
充满温情却又不含泪水。 |
|
说的是声音,而不是Silence。 |
|
没有什么波折的剧情,像一副会动的塔吉克斯坦风情画,色彩鲜艳、弦歌不绝。和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似。
没有复杂的镜头调度,定镜头较多。巴扎的大全景,天光倾泄,人声鼎沸,一半处在明亮之中。
对美的捕捉。摄影构图极好,孩子们的脸,艾德莱斯绸做的裙子,民间的都塔尔弹奏高手,四条细长的黑辫子,满月般的脸庞,染指甲的花瓣,樱桃🍒耳环,湖边的演奏会,船上的镜子在湖面的反射。
对声音的运用。盲童辨音,追随乐音,躲不了的噪音。
最后,民乐版的命运交响曲。
叙事节奏平淡,但有些台词直指战争创伤和社会矛盾。
缺点:对女孩的嘴唇、手指的特写和展示稍显做作,令人略感不适。 |
|
突然能理解电影课老师讲的意境美,拍出了一种不现实的静谧和纯粹,整个人原地进入贤者模式
i人天堂 |
|
一部试图描述听觉的电影,打动人的却依然是视觉层面的东西,雀斑女孩半边脸的特写以及伊朗女人那花花绿绿的裙子。 |
|
结尾那啥色彩也太浓了,所有伊朗片唯一的主题? |
|
或许是我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遇到这部电影,看完后只感受到别具一格的美,艺术色彩十分浓郁,但却不适合我这种想看故事的人。 |
|
1.盲童通过不安的双手去摸索生活的旋律、感受自然的生命,那些到处存在却鲜被倾听的动人天籁,一如人与琴、雨和浪,风风韵韵,余音袅袅。即便眼前所见只是黑暗,但心灵若因感知艺术而行走,喧嚣人世亦可化为诗意漫溢的徇烂舞台。2.“秋天的落叶满地,河边的花朵怒放,小女孩的花裙长辫如月脸庞”。塔吉克少女用花朵染指,以野果佩坠,她的舞姿婀娜且曼妙,她的服饰饱含民族风情,鲜艳靓丽却不失质朴之美。3.频用大特写&如入异境的纯色背景。4.男孩女孩依靠听摸声音找到彼此;天地并奏雨之一曲;房东催债敲门及岸边众人求情;锅炉店铺联同学徒合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意指艺术与美不惧命运磨难。5.“讲述苦难的伊朗电影只有希望和生的力量,没有泪水”。 |
|
Gorgeous film. What a vision! |
|
少年紧闭双目,依双耳倾听世界内在的律动,似先知一般。
PS:玛克玛尔巴夫应该看过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电影 |
|
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这几个月观影以来最好的视听享受了!失明但不失聪,对声音敏锐的伊朗小男孩会用一双局促不安的手去摸索空气中声音的旋律,然后感受与声音融于一体的快乐与欢愉,自然之音实属天籁,乐器之音涤荡心灵,小小指挥家的成长是要在困难的生活面前依旧有自己的追求和提升。美的场景非常多:男孩与女孩靠听摸着声音在走散后找到彼此;男孩和乐器趴在滂泼大雨里;男孩诗意地躺在落叶铺满身体的秋天阳光里和最后感受敲击乐器里天人合一的指挥合奏等等,能在伊朗的下层人的困苦生活里活出诗意和美好,在有声嘈杂的世界里觅得“万籁俱寂”的境界。叙事性确实弱,很多刻意倒也因为孩子们的灵性而成了最棒的组织和编排。 |
|
展现了与帕纳西镜头中不同的伊朗,与阿巴斯镜头中少年不一样的童年。没有讲述太多的苦难与残酷的现实,而是通过油画般的空镜,构图和色彩组成了少年的一场音乐梦。最后结束在有点儿抢拍小贝多芬的指挥中可爱又美好 |
|
4.5。至今最爱的穆森电影,尽管其中虚构的成分十分显眼,穆森本人也无意于去遮掩。但其中美丽的人和自然,活灵活现的伊朗的人,都迥异于那些灰暗的苦难。即使魔毯用神话的方式讲述了自然里凄美的故事,但至少形式上来看,万籁俱寂更胜一筹 |
|
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 。 什么时候得好好地再看一回 |
|
视觉很美的听觉电影,非常喜欢莫森这些空灵清寂又古朴 还夹着魔幻和神性的民俗小诗电影~ (把樱桃🍒挂在耳朵上当耳坠这种操作也是本人小时候的日常了😌 |
|
我所追随的是音乐,是好听的事物。电影追随着男孩所听到的世界,每日探索的过程犹如一则寓言超脱了故事现实所映射的凄凉境状。弦音拨动的西塔琴,少女耳垂畔的樱桃,点染指甲的大丽花,潺潺流水声中垂钓的母亲。一弦一柱,一槌一鼓是纯粹的声音美学。 |
|
走路音乐片? |
|
真不明白阿不明白 |
|
【三星半】形式大于内容,以音响赋形的过程中却被精致的视觉画面所干扰,万籁俱寂,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冲淡涤荡之境,莫森确有些失去当初那份「纯真时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