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电影太难看了... |
|
前2/3提醒了童年,后1/3提醒了现在。电影固然不成熟,分数给的是故事 |
|
威尼斯影评人周。“在我们这个国家,法语是有钱人的语言”。莫名其妙的剧作文本大概是合拍片机制里面要求“必须有XX%的情节发生在瑞士”的条例规定下的产物。工艺还不错,不过留白和不交代因果等等手法,电影跟小说的用法还真的不太一样,换回小说可能就通顺多了…… |
|
好看 |
|
导演说的一切都愕然停止,让人感到奇怪的同时也产生枉然之感。又因为自传,更是万千。镜头语言简洁干净,非常舒服。 |
|
人生的跨度十年,让我们看到男孩为什么会选择逃离故乡,导演也没有太多实验的元素,他也没想去叙事化,他只是不知道什么叫叙事节奏,他在这部处女作里唯一做到的就是堆砌各种自传性质的情节,然后用一堆镜头堆积出来这么一个空洞的玩意。导演该去补脑些好电影,有些满脑子诗意的观众该去读点诗歌。 |
|
看来作家改行当导演都是噩梦。知道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是这东一锤子西一斧头无头无尾的讲述方法实在抓狂,最可怕的是前后两段太过割裂,好好讲其中一段不好吗?或者加一个小时没一段都更完整一点,可惜了“摩洛哥第一部同志题材”这样的噱头了。 |
|
正如同性合法所在国家一样 同志也同样趋向去往那样的国家 同性电影真的和网球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啊 是选角的问题还是 觉得西亚人种比北非好看 |
|
摩洛哥第一部同志电影。镜头语言很不错,北非异域风情让人联想到另一部同影“白丝线”,可惜情节太空泛了——据说是作者自传改编?那么作者的人生阅历显然还不够... |
|
和不久前巴西的《未来海岸》一样,当发达国家的gtm已经在重点聚焦平权主题,欠发达国家的作者们依然在描绘着基佬们逃离故土、寻找自由以及寻找过程中的跌跌撞撞和迷惘彷徨。最后一部门竟然越看越伤感,转念想想片中的少年现在已经成了作家和导演,又觉得欣慰了。 |
|
演员都不错,角色完全和故事融为一体,摩洛哥平凡一角很真实,镜头感非常好,压抑的家庭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期让人有共鸣 |
|
主人公好不容易逃离了祖国、家庭,在苏黎世救助站让室友老乡唱自己年少时记忆中的歌谣,是怎样的心境?人不停抗争命运,但无法抹去身世的烙印。 |
|
生活的汪洋里,一两滴甘甜泉水的滋润显得那么弥足珍贵记忆难忘,却又那么无济于事。可以理解前半段的冗长铺陈与生活细节展示是为了说明逃离的必要性,但仍然太过冗长了。摄影很棒。 |
|
笑贫不笑娼,未来一片白 |
|
电影不能总是依赖镜头语言和还不错的风景,这些都不是决定一个片子的重要因素。电影在剧作方面做得太差了,即便是自传改编,缺少的并不是经历,而是那些愿意并能够拿出来的细节,并不是一味的让观众补脑。 |
|
自導自編自傳。揭示環境與自我掙扎。整部電影聚焦於作者年少傾慕、幻想直至成長後的迷惘、無可奈何。但整體內容過於空泛作者化。 |
|
为什么现在小基片都流行这种讲故事就是不讲重点的模式★★★☆ |
|
导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故事其实应该是很有看点的,男主的父亲一直默许别的男子对男主进行性行为,然后获取一定报酬,而男主从小崇拜的哥哥却跟一个女人私奔,于是男主的渴望离开摩洛哥去别的国家重新生活。然而时间跨度大,细节太有难度,导演留了太多的空白,让观众根本无法入戏,差评! |
|
因为导演 |
|
突地一下,十年过去。骚年变成了酒店的前台...(原谅我脸盲... |
|
2014/06/20 上半部又缓慢又诡异,少年对于哥哥的爱慕,出卖身体,家庭制度森严,贫穷的社会面貌,杂糅在仿佛套着灰色滤镜的镜头里,用一种及其克制的方式抒发情感。下半部故事性大大增强,短小精悍,尤其收尾方式颇为出人意料。不过我挺喜欢的。 |
|
350M。自传改编!最后通过骗取一个瑞士人的感情,成功到了瑞士去读书,逆天改命。家里真的生太多了!!还是要计划生育设一个上限。很底层的人,有的时候真的只要通过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改变命运。从他默许船夫要他配合,要三倍的价钱,就知道他对瑞士人只有利用,没有感情。 |
|
还好啊,为什么分辣么低。 |
|
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一部同志影片。经历平淡但是真实。无法体会到片名《 Salvation Army》的含义,有知道的人欢迎来告诉我 |
|
作为第一部还是不错的,支持一下。 |
|
第三世界朝向第一世界的逆向黑暗之心的道路。然而从阳光普照的第三世界终于逃到了阴郁灰暗的第一世界之后,却只能靠着故乡语言的老歌来怀念故乡了。这是新移民无法言说的悲苦,求仁得仁的结果就是一边自豪的宣布自己的自由,一边打落牙齿和血吞进而面对一无所有前途茫茫的现实。 |
|
片淡如菊,这样不好。 |
|
3/5.6 我晕 这故事就是说一个男的长大到国外留学 然后没有然后了... 作为作家电影 最重要的是你愿意分享 对吧? 你这样 什么都藏着掖着 心理想什么不说 经历了什么不谈 挣扎过什么不倾诉.. |
|
影像风格非常的欧洲化,看不出一点摩洛哥风情,全片更是不知所云,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作为导演的自传经历来说,实在有点寡淡无趣了点,谁没有自己爱慕过的哥哥啊。★☆ |
|
十年前后非常割裂,缓缓刻画的摩洛哥少年隐秘心事倏忽之间崩塌,不知何故迷失在日内瓦的街头。作为Abdellah Taia的自传,其本人分明比电影中的角色要好看许多。 |
|
这是老外mb?
老外的性似乎很开放,同性间的这种事,大概纯粹就是为了自我的满足感,没人考虑男孩的未来,未来一片白 |
|
无趣 |
|
内容空洞,段落的衔接生硬且脱节。 |
|
导演离导演差了十万个四娘,能看的除了那么一丢丢演技,其它也没啥了。 |
|
假细腻 从dix ans plus tard后导演的野心开始显露出来 但几段家庭关系都没处理好导致后半段人物发展完全架空 小男孩为哥哥洗头拿镜子全片最佳 其他对话走位就像设计失败的僵硬舞蹈 |
|
导演也太不考虑自传性的东西,没有完整讲故事的话能有多少人看懂了吧。穆斯林少年童年过得很凄惨,成年后出了国,稍微好了点,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了。 |
|
电影我愿意给五星的 但是导演映后谈表现出的教养和知识结构都令人汗颜 一直在与假想敌进行复读机式演说 但也是一路上受伤太多了吧 可还是汗颜 非常独裁者的做派 在战斗化结构里久呆的人都会狭隘(自省 |
|
男主角敏感内敛。但角色没有深度,十年后完全不知道在干嘛。 |
|
我們是自己的救贖 |
|
真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成长和逃离?前半段倒是有那么一丝青春期性懵懂的觉醒,后半段就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电影不是文学,不能留那么大的洞让观众去填,而且镜头真的是克制到家了 |
|
额... |
|
从破落的摩洛哥到发达的瑞士,从拥挤的家庭到宽敞的救助站,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一种成长的变迁。压抑的节奏缓缓铺展,无论是对哥哥的向往,对富人的献身,无非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与梦想。离开家乡摆脱贫困,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信仰。一路艰辛地走来,不计其数的付出,却也是无可挡 |
|
电影内容很压抑 很难过 一个孤独的少年过着的监牢般的生活 男主侧脸好帅 喜欢这部电影的色调 跟剧情很配 |
|
感谢跟我一起看到最后的弹幕 |
|
真的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_┳)... |
|
知识改变命运 |
|
摩洛哥 |
|
想表达很多,又没表达好的感觉 |
|
摩洛哥是个神奇的国家,一家10口3间房,男主人1间,大儿子1间,其他8个人1间。。。 |
|
一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