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兒與哥哥的關係最後約半小時的劇作呈現:哥哥計劃去做畢業旅行,妹妹想一起參與然後答應為他保守秘密不與父母說。轉頭女兒發現房子要賣了但她是家裡最後一個知道實情的人,哥哥早就知道了。在這一刻兄妹之間因為秘密建立起來「信任」就輕易被摧毀了。因為我為你保守了秘密,但我卻不知道你們的秘密。所以女兒最後把哥哥送的圍巾扔到海裏,在結尾的聚餐會,迫不及待說自己去希臘的旅行規劃,就是要一種刻意的割裂——我不跟隨父母,也不與哥哥一起去旅行,我有我自己的規劃和步調,是對你們不重視我拋棄我的回應/復仇。結尾zoom in的特寫,是一種帶有挑釁性質的回應,你看我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你們了。但背後藏著的悲哀是非常讓人難過的,因為這個「長大」是被迫的,是無奈的。反覆給到的鞋子的特寫,是對舊時光的迷戀,也是「前行」的標誌 |
|
4.5 最后的家庭聚餐宛若神迹降临,那是一个足以让我们看到真实世界的瞬间。黯然失色的神情开始重新焕得光彩,被封锁的磅礴能量终于在此刻收束得到释放,像是猛然惊觉了困惑已久的真相所在,为我们呈现情绪底色的多变光景。小索朗日不再执着揭示不堪的欢语,不再驻留不舍分离的童年,不再寻求恒久不变的依靠,而是即将在不远处复辟的新生实现真实热烈的存在,生活的旋律总在完美缺口处缓缓响起,和那些带领人们走入天然纯真的少年剧一样,心理状态显露懵懂的过程像等待浮出水面的惊奇,电影组织素材的方式与我们年少时的感知密不可分,她(它)让观众不可避免地向现有世界投出质疑,回想起我们每次濒临爱之边缘的孤独般无助——这是独属于法式情节剧的神奇、来自过去的时间枷锁能够突破未知,年龄的限制仿佛不复存在,沉着坚定地朝着故事的终点走来。 |
|
离家是每一幕行动的起点,沿着不同的方向演进——回家、等候、出走、告别。反对语言,用对物的注视展现人物心情,几度心口不一,直到推镜定格后无法避视的眼神,终于柳暗花明。喜欢雨夜中游荡于城市的那场戏,配乐与环境音同时响起,那一刻女孩应该明白了:失去家,才是出走的意义。 |
|
家长是不是体会不到孩子没了家庭的那种切肤感受? |
|
父母恩爱的婚姻逐渐走向破灭,很真实地呈现了女孩在家庭关系破灭时的应激反应,破碎的家庭,破碎的自己,估计此后的一生都要为此疗伤。 |
|
B / 女主的内心被不断向外投射到光潜在的延迟运动中,因此当闪着亮片的丝巾与粼粼波光相融时,观众能感受到这种粒子间的吸引与碰撞。生活场景的戏剧化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这种近乎物理学又超越物理法则的牵引,所以那些内心世界刺穿边界继而引发局部现实的破裂的时刻也尤其惊人。但问题是,影片在结尾之前都没有足够敏锐地构建起更直接更内在的人-物感知(尤其是对于家宅空间):当索朗日在结尾庄严宣告自己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早已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感知逻辑时,她的话语显得颇为苍白。因此动人之余仍有些不完整。或许结尾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具象的说明?继续将宇宙-戏剧-家庭的逻辑执行到底就好。 |
|
#27th SFF# Kinoscope。前入围2021Locarno主竞赛(然而洛迦诺在线并不能看哈哈哈)。13岁(中二!)少女面对父母离婚时“童年的消逝”,这算是电影学院学生短片最爱的题材……不过拍得真是复古。结尾段落拿捏得真是好。 |
|
目前的年度最佳。极度情节剧的表面下玄机丛生,大致可用两场戏概括电影:首先是序幕及其复现,序幕是凝练、紧致的,在情感基调尚未形成时调动观众,而当它再次出现时已散落成松动的日常。然后是最后的餐桌收官,在小索朗日的讲述、发问间,父母疲乏地应对,镜头高速流转于人物,此前由她内敛在情节中的精神空间随之外延。小索朗日在压力下急于成长,急于释放宣言,所言背后是巨大的空洞。 |
|
父母情感破裂的根源缺乏交代,这点不用角色视角的封闭来搪塞,因为视角不能等同于叙事,何况开头设置了家庭和睦景象的铺垫。一定要对标《四百击》那么最大的落差就是童年之哀的描述太单维了,还不如把主体转向离婚本身。 |
|
“生活很艰难,虽然没有人告诉过我,但是我现在要努力去活” 来自14岁的感言。家庭和美的幻想,仿佛只要不说出裂隙,就不会被颠覆。她最终得到了主导权,小鸟飞回,变成了人。 |
|
7/10。濒临解散的家庭下少女的细腻情感,竟看出了杨德昌式的家庭螺纹。“我们要继续活下去”,这是女版《四百击》啊!喜欢看这类专注讲好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电影,视角一直是从女孩出发的,做到极大限度得让人感同身受,实属不易。 |
|
很厉害,电影看似通俗却又不俗,几乎每位演员都如无声电影般传递了一切情感,并带动周遭的世界,序幕中静止的物体精妙地形成“小马德莲娜”效应,将时空拉长。 |
|
【4.5】一切都从小索朗日的眼睛中延伸,在通俗情节中抵达情感的纯粹,在人物们各种片刻的崩溃或逃离后终于呈现出巨大的撕裂,小索朗日的反应镜头被隔绝于真空,那是她此刻的世界。 |
|
复古风格 |
|
268 |
|
84/100 非常简要的电影,家庭情节剧内部情感的权力结构从未显得复杂,一大原因是对索朗热主观性的观察面足够窄小。简单的镜头移动、定格,加上一些音乐性,部分场景显示了比较古典主义的情感力量。导演应该对戏剧也很有兴趣:布莱希特、契诃夫甚至小索朗热也可类比悲惨世界里的小珂赛特。 |
|
少女的主观世界被以一种文学-宇宙学的方式被无限放大。如同19世纪的自然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文学,实证科学以及神话意象总是与人物的内在认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而《小索朗日》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以太-影像,起源于科学实验课中,不可见的绿色光线在黑暗中显型,或是投影映射在索朗日的面孔之中作为一种褶皱材质,并在结尾的餐桌中得以爆发。而光由于运动速度在宇宙中形成的非均质正如同家庭中的情感变故(分居,卡维尔式道德喜剧的反面)在延迟之中被这个幼年的主体-宇宙所反射,对于年仅13岁的索朗日而言,它不仅仅是伍迪·艾伦或伯格曼的七年之痒,而是原始充盈的家庭宇宙学的崩塌,前两者巧妙地通过“子女不存在”避开了这一侧面。但影片不仅局限于情动-影像,也映射了欧洲的痛苦意识乃至行星级别的生态学,作为一种取代基督教意识的超越性。 |
|
真诚但注意力涣散的旧电影。导演对表演的指导非常糟糕,人物状态似乎没有一刻是能凝聚在当下的,反而索朗日单独一人行走、等待、游荡的部分比较击中我。有点像《世界末日》,但还是比较喜欢后者。 |
|
由纪念日—-命名日—-生日 有好多场外的道具参与了叙述,它们就静静地躺在那儿,作为定格画面出现,真的好喜欢这种方法,就像一切都没改变之前的少女,将灵魂附着在所有的道具上.这似乎就是一种灵性的画面体现.全片充满了侵入性的音乐,或许是成人世界的情绪在不断侵入她,全片也挺像她的一种思绪.共同见证着一个少女走向成熟,她开始理解爱.她从相信每个人的每句话渐渐变得失望,但是这失望又是她振翅高飞之后所必要经历的 |
|
随着牢靠的整体家庭关系细碎成与单独成员间的关系,闲适的日常突然变得紧绷,家庭内部不再维持同一个方向,反而带来了相互间力的拉扯。此种情形下,索朗日仍然试图将分散相斥的力顺到同一个方向,自然未能施行,最终只能以一种自身的转向迎接多向的变动。 |
|
孩子就是父母關係裡的情緒容器,總是會錯誤地過量裝載而無法倒出,久而久之變成了性格的一部分。假如要做父母,一定要記得哪怕是自己本身,也得理解一個道理,婚姻並不是一旦確認便固定不可變的關係形式,尤其是有孩子的婚姻,如何分開而不傷害孩子的情感認知,是很重要的需要學習的課業。 |
|
失望.. |
|
#SFF21,法式浪漫,最后的生日收尾有点草率·· |
|
3.5 |
|
青春期的少女敏感、早熟,总是为周遭发生的事情与自身的变化想太多,不容易感到快乐,而成长的契机来得那么轻巧,在她还没有来得及察觉的时候,生活已经给出了答案。 |
|
身处家庭变故中的女孩,她不再只是“小Solange”,却在不停地被推动完成成长。咖啡馆等待中的逐渐崩溃,重要节日却被遗忘的无奈,选择用偷窃找到刺激;非常小的视角和细腻的情绪捕捉,都帮助这番探索做得足够好。但抛出的一些线以及模糊的留白,比如留堂的男孩、哥哥的更多故事还有跳河到接受治疗的部分;会很是刻意,并且语焉不详。和《十六个春天》的“碎片”感,很相似。 |
|
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本片是继《完美普通家庭》之后又一部将青春「叛变」期与中年「归附」危机用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展现出来的作品。这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共时性」主题本质是「灵肉分离」人与时间的失调,而过去、如今和之后《三者错位》同步的关键在于人如何「灵肉合一」找回自己。可惜,中产阶级充满「形式主义」美感和「浪漫主义」情调,濒死的婚姻生活刚刚进入「第二幕」就有了光速般的变化。我们注意到,女孩的母亲是一位喜剧化的悲剧性人物,有差异的重复扮演「同一」角色不仅让她失去了自己,同时,也让她和她的子女失去了伴侣。幸或不幸,无论是爸爸,还是哥哥,成人「气质之性者」们在遇到两者「同出异名」难题时总是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探索科学而永恒的「男女」关系则成了一道有待《少女索朗日》领会的思考题。待续 |
|
三倍速都要打零星的小学生作文水平。谁父母还没离个婚了。 |
|
#百老汇法影展 3.5。简单紧致的情节剧,但过于密集的争吵及负面情绪让情感还未凝炼就已经消失殆尽,本应有更多松弛的空间让情绪流通,撞见父亲偷情的戏处理得也比较死板。同样不喜欢人物大部分时候处于低沉克制的情绪状态,背景音乐却处理得如此外露。有一些轻盈自然的时刻,如开头结尾的家庭聚会,以及关键的人物特写和推镜定格,但显然还不够,其余时间还是太紧绷了。 |
|
有种看黑白片的感觉 |
|
重复强调的“布莱希特(戏剧手法)”用于全片,除部分夸张表演与大量配乐外,还有两次明显两次跳轴——哥哥目睹的长廊吵架(大量跳接),结尾女孩自我独白(侧面浅景深)——分别让观众和女孩都作为了局外人。而朝向希腊旅行的安哲式“流浪”拍法(黄衣、乐队、水流、抛物乃至时间过渡),同时带出近乎超现实的电子钢琴,回溯莫名登场的长发男孩:那个代表对固有的制度系统对抗的个体,也正如那个逐渐从现代科学游离至艺术美学(且是自发的)而成长着的索朗日——人生是无法精密测量的,科学终将成为过去。开头大量的静物仿佛都在暗示逃离,却似乎有东西永远停留在13岁,就像与哥哥信任断裂后丢下的围巾,只能停留在时间长河中。 |
|
Jade Springer 演得太好了!这次法国影展欣赏到了很多优秀的小男孩小女孩自然又充满灵性的表演。 |
|
4.5 |
|
作业本上难解的习题、物理天文其中的奥义,都比不过意识到家庭的分离带来的冲击。借由索朗日的一双眼睛,我们凝视旧物,也凝视新的人生课题。终究是父亲给她说的那句话,孩子和大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了…… |
|
【BC法影展】快速拉近变焦镜头的运用远比两次定格有效得多,比起定格少女的脸,还不如前者快速将环境剔除、聚焦少女内心更暴力。 |
|
很细腻的少女内心故事,前面都蛮好,结尾的对白有点乏味。想想当下的法国孩子还会那么在意父母离婚吗?法国人的衣服还是蛮漂亮的,学校课程倒蛮不错,文学课很棒。 |
|
挺轻盈的但是结束得有些仓促。 |
|
一个家庭的破碎带来的少女心灵的破碎,成长太难了,就算是不幸的事也只能接受。 |
|
少女侦探一路抽丝剥茧,最终挖掘到一个不愿承认的真相:“成年人的世界是很复杂的”。
配乐用得惊艳(尤其是点缀的钢琴、电子琴),这种复古意味的配乐和轻盈的时空变换也是它与短评中经常提到的日本电影最大的区别。结尾一整场餐桌戏都处理得厉害,自然的情感流露,无痕的时间压缩,偶然巧妙的光线变化,看不出技巧但极度见水平。 |
|
离婚使娃成长。。。 |
|
23.05.07 万国城 |
|
(最后一轮解噤补标记)这也太痛苦压抑了吧!十二三四岁的少女,正是最最敏感的时期,而欧洲家庭大概也不会为了孩子就勉强自己痛苦在一起。一个少女,怎样有心无力阻挡这一切!心都要碎了。最后回到她的“家”,感觉连呼吸都是痛的。无解的话题和故事。想到很多……自己小时候以及LR,又想明白了一些事。索朗日的闺蜜莉莉好像男孩子啊!!3.5星吧。内嵌中字。翻译很仔细,歌词等字幕放在右上角。迟到10分钟没看到片头有没有版权公司的标志,散场vow问我豆瓣还要封多久😅,在二楼墙上看海报vow给我指说这次好多片子都有内嵌字幕有版代,一看这部左下角印着和观。晚场《爱你活该我倒霉》想看看不了又得奔郎园了!2023第二十届法国电影展映。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约5成满。2023-5-14。 |
|
+ |
|
父亲在结婚20周年的说辞中说他们两个小孩一点都不像他们,但他们都是最好的小孩。其实他爹错了,女儿像他老婆,多愁善感,文艺得不行;儿子像他爹,家里有事就远走高飞。
少女的成长,是从圆满到残缺,再修修补补到释怀。结尾看起来不错,至少14岁的那天,她开始接受生活不同纬度的残缺了。 |
|
71/100
刚看《洋子的困惑》就看这部,虽不能放在一起对比但有很多互通的地方。单说这部,喜欢它的态度——既然错误都是大人给的,又何必在他们身上流连?于是摄影机间或在情节剧与外部塑造之间流动,直至最后的“宣言”。影像的“位置”先于风格,是最好的地方,而音乐就有点过载。饰演索朗日的演员虽然很棒,但总让我感觉年龄太大,不符合12岁的设定。 |
|
细腻的少女视角。合唱队一节颇有Fellini的意味。 |
|
在医院艰难的环境里看完。即将返上海和怎么平衡照顾父亲的心情错乱,多少有些走神,一不小心就会滑向“你们这些法国中产婚姻有什么好重要”的偏激。但这肯定是不对的,既要体察自身的痛苦,也要理解16岁少女面对家庭变迁的迷茫。这才是看更多电影的意义。 |
|
【B+】关键的推镜定格人物,通俗音乐的满溢构成影像的律动,最后的餐桌戏如同「秘密与谎言」,只言片语与微表情,紧绷的静谧下情绪如同潮水般涌动。此外好久没见到这么灵气逼人的小演员了。 |
|
8.6
如此古典的家庭戏剧式电影,却有着一个迸发着情感与成长诉说的结局。从来不会怀疑任何一个法国导演情感的细腻程度。 |
|
#吉祥航空VOD# 4.0分。想起《搬家》也是少女如何应对家庭的分崩离析,当然《小索朗日》很安静地从女少女的视角去完成一次抗拒到最终接受的过程,静水深流、复古而细腻,在关系中哥哥选择逃避(物理和心理的),但对于小索朗日这俨然是一次分离(真正意识到自己无法依凭过去无意识完全相信的完整幸福家庭的想象),能感受到撕裂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