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是看了烂透了的翻译(这部千万别看tlf中字),还是最终确信了马特尔的作品不会让我失望。该作比之《沼泽》几无成长,看出来更多的是适应于题材作出了恰当的微小调整:近景、短焦(很赞成“一种截取”的说法)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在把人物从空间上隔绝开来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主体间复杂的视线网络——这是以一种包含“绝望地期待、恐惧地期盼”的相互凝视(窥探)为形式出现的。“圣女”混淆了自我献身之神性理想和性冲动的肉欲需求,她与成人世界隐秘的试探/冲突,即是这一“凝视网”的中心——全承载在那矛盾(…淫荡的、纯洁的)目光中了。
在对新世纪电影的比对中,《圣女》最值得赞赏的恐怕是收尾之坚决,大概是马特尔“散漫成性”,但如今,对叙事冲动保有高度自制和警惕实属不易。 |
|
绝妙的收尾,意犹未尽又拍案惊奇。(可惜字幕太烂了,感觉很多地方理解不了,甚至会错意,急需一个好字幕重看) |
|
#HKIFF# 在被困与倦怠的封闭空间里探讨宗教、欲望与女性身份。水的意象、以声音作为主观视角以及切片式展现内心状态都是Martel一以贯之的手法。 |
|
醫生:「扮演他人是一種極佳的自療。」老闆娘:「那你治療自己的時候會扮演什麼?」「扮演醫生。」──同理,誰又是聖女(The Holy Girl)的演員呢? |
|
29/3/2005 2:30pm City Hall |
|
冷感而悶騷的作品,迷離的運鏡反復強調身體的細節(背部,脖子,手),在留白中反而製造了韻味,主題就像是「我從來不相信宗教」 |
|
让你顶我! |
|
有点太直给了,但是倒和《沼泽》能看出来相似性。黏糊糊的。 |
|
维克多的淡入淡出和叠化,
杜拉斯的画外音,
马特尔捕捉的环境音…
最好的电影发出最简单的声音,
甚至是过时的语言 |
|
3.5//好像较之以前更容易接受马特尔的风格了//内化的情欲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下状态里对爱这种能力的消退 而承认“无能为力”才是他者出现的前提 他者的出现也使得人能够对照自身看到另一独立个体所俱备的“异质性” 体验这种异质性的过程或能换句话说即是爱的过程 |
|
大师级收尾 |
|
非常慢热的电影,镜头语言是大师级的。内向女孩与秃顶大叔暧昧的故事也可以拍的这么好看。说到底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感情中是非常被动的,为什么偏偏是毫无魅力的中年男子,答案可能是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也同样的困惑被动。 |
|
4.5马特尔毫无顾忌地隐藏了所有关键信息,只呈现分割和断裂的细节,那些关于五官和脖子的特写镜头和不明所以的头部消失,无不暗示着完整的缺位,少女的“父亲”形象模糊不清,不可避免地与“上帝”的脸庞重合,宗教是她寄托与解脱的渠道,医生本来是治病救人,但却深陷在欲望的泥潭之中,正常早已与他无缘,医生的猥亵让少女想去拯救他,实质上就是自己欲望的出口,母亲虽然褪去了青涩,但仍然嫉妒着前夫,自己的生活中却缺少男人,医生的外人入侵角色让母女两人的心天翻地覆,犹如帕索里尼的《定理》,马特尔同样批判了宗教,它是人逃避的躯壳,呆在其中久了,我们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旅馆同样如此,那是现实生活的牢笼,扭曲与变态、道德审判的阴影笼罩,少女需要劈开荆棘才能认清这丑陋世界的真相吧 |
|
1.影片结束在——稳定、和谐的境况即将瓦解,有些人浑然不知,有些人蓄势待发,有些人心有戚戚,很有戏剧张力的结尾;2.影片对于处理母亲-医生之间的暧昧感,医生-女儿之间追逐感(一追一避),令人瘙痒难耐至开始着迷。 |
|
我为什么要浪费两个小时看这个电影! |
|
哪个不看电影的无良盗版商胡乱翻译的“没有圣诞老人”囧rz |
|
和该电影导演的另外一部電影《沼泽》一样,她表现出来的所谓情欲戏都是涌动在人物的情绪里,只能意会或者从她独特的镜头里体会出来。看似骚扰与被骚扰的故事,其实就是人们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欲望与情感在作祟。还有就是電影对欲望的深层次提现,没有感官刺激的画面,只是一种情绪在其中。
【2021-6-23重新修订字幕DVD画质下载再看+《沼泽》CC蓝光影碟】 |
|
8.0/10。①少女同时经历着性觉醒和对基督教的狂热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她与一个中年秃顶男A产生了各种暧昧(起因是A性骚扰她,她觉得不适,但出于教义认为这是上帝派她去拯救A,于是她开始靠近他)。②粘稠闷窒的氛围(正如少女的生活)的营造:极少定场镜头与画外配乐;大量的内景、低照度、前景遮挡、虚焦镜头、画幅限制(《扎马》中解释过);手持与常规运镜的交叉混用(同质于《沼泽》);潮湿闷塞的音响;各种泥泞湿热的视觉元素(比如水)。③作为情节导向型电影叙事脉络实在复杂+角色心理曲线/主题表达实在模糊/不深入,扣2分。 |
|
只有构图是好看的 |
|
哦是的,那嘀哩咕噜的水!水就是电影,它流动着,没有形状,但似乎能包容整个世界,这是画外空间的声音力场,是有形或无形的音乐韵律,也是马特尔作品中突破其看似冰凉的身体切割与浅焦凝视之外,最超验灵动的地方。 |
|
马特尔的电影都是直接截取展示,而非提供信息给予解释。 |
|
一面是叙事指向的模糊多义,一面是母女间明确的比照模型——优雅/挑衅的姿态、填补/破坏空虚,其他角色均可视作映射欲望的镜面。情节循序展开无须收束,紧景别框住了视界,而画外的动响无时无刻不引诱着人物逃逸(注定失败的)。 |
|
這個收束的節點選擇得太好了,我也會選擇結在這裡,青春和水都是中性的,或氾濫或無知,但也可以溫暖地包裹著什麼。 |
|
#HKIFF# 不太能get影片的主題 是想說明宗教的虛偽還是人性的虛偽?小女主感覺總在走神 眼白太多 有那麽幾個瞬間以為她在演鬼片或懸疑片 有時候又邪魅一笑 不知所云……不學西語之後就沒看過西語電影了 聽到好多熟悉的單詞 小興奮
|
|
如此自由舒适的调度和构图,温柔残忍俱全,相见恨晚。 |
|
静水流深;囿困于力比多的泳池如羊水。 |
|
卢奎西亚马特尔是多么热爱游泳池啊!她镜头里的灵性让我想起克莱尔,上一部沼泽也是的,好的导演可以接近完美地调动身边的所有元素包括群演然后再恰到好处的溢出一寸然后我就醉了,字幕超级烂,太多细节看的昏昏,希望哪年哪月哪天哪个好心人用心翻译一版,二刷是一定要的! |
|
真“圣母”,少女被性骚扰后对猥琐男产生兴趣,理解不能。 |
|
开放式的结局。但所有的讯号都在暗示,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少女情窦初开遇见性骚扰,夹杂着宗教般救赎的心态接近骚扰者,真是荒唐 |
|
A / 在滑向失控之前干脆利落的大师级收尾。片头看到阿莫多瓦的名字,然后果真看了个马特尔式的阿莫多瓦故事。 |
|
8.8;Las Meninas de Diego Velázquez |
|
由人性《本能》主导的《春梦》是带来女性意识觉醒的福音,同时也是引诱《圣女》自愿跳进《沼泽》的诱饵。由科学和道德主导的性教育在马特尔这部探讨两性关系流动性和辩证性的作品里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被强权灌输的宗教文化。西方女性导演最值得东方女性导演学习的地方在于,她们懂得如何在日常化语境中将政治与个人之间建立起联系。马特尔并没有特意将男性角色政治化、污名化或者妖魔化。相反,她把成熟男性塑造成一个具有拯救职责的医生角色。他的嬗变性、虚伪性和悲剧性最终被《圣体》包裹起来,因此吞噬灵魂和身体的《沼泽》也变得圣洁和透明。两个少女在被《基督圣体》遮蔽和保护的死水里毫无警惕地游弋真是危险而又幸运。影片通过对单亲母亲的情感生活以及女儿青春期性启蒙的分别刻画,试图将健康的两性关系与病态的两性关系进行厘清。 |
|
FIFF#33 环境音延伸观众的空间,水声给予了影像一种潮湿感;前景遮挡不断逼近人物的小景别镜头,浅焦,不时出现的手持段落。第一部马特尔,喜欢她的影像风格,感觉相比于宗教——性别的议题性更加倾向于描述人物/环境景观的情绪状态。最后一镜确实余韵无穷。 |
|
青春期少女的执念,外加一个中年男人的尴尬婚外情。救赎的主题过于突出,反倒显得世俗的生活越轨之难。三星 |
|
#WEB(8.5/10)
时隔近一年再看马特尔,完全被吸引住了。近景,浅焦镜头对准被分割的身体,碎裂的影像由动作与视线指引,在迷人的声效中实现了惊人的流动性。不够满意的点是比较完整的事件和直白的人物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像的通感。 |
|
沼泽旅馆 |
|
看卢奎西亚·马特尔的电影,有种和她一起洗澡的感觉。 |
|
实际观感是少女抢夺了一切注意,她母亲几乎被架空了。我觉得叙事不如《无头的女人》圆熟。 |
|
特写漂亮,脸庞好记。 |
|
近景、短焦,截取了画面的一部分,甚至感觉都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这个导演的画面总觉得很奇怪,并不是不好,就是确实也好看,经常不表现人物所处空间环境,大量的近景,特写,有2个地方非常打动我,一个是最开始屁股被男人蹭时候的表情,一个是最后DIY的整个头部的皮肤的泛红。总之比较好看,但是这个导演之后拍的不太理解了 |
|
那圣的与那禁的,皆是欲的。 |
|
Spirit on the water |
|
大量的特写、人物切割,逼仄的压抑感。肥内老师写过《马特尔与她的听觉沼泽》非常值得参考~ |
|
Lucrecia Martel 的几部片子都蛮喜欢的 |
|
水,静静流淌的水
还以为此作是马特尔的处女作的,毕竟是处女心经… |
|
马特尔开始尝试去讲比较有目的的故事,极少继承沼泽,不追求状态,有意雕琢故事的修饰,缺乏力度 |
|
很扎实的剧作 |
|
4.5 |
|
(待重看 |
|
在神圣空间中培育的集体尝试将善给世人,但道德和知识却让后者继续沉沦;两者间的屏障在景框的界限中一直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