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我最后一次看见澳门 A Última Vez Que Vi Macau (2012)

    最近更新: 2024-01-18 HD
    • 主演: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 / 辛迪·斯考奇 / 朱奥胡格拉达玛塔 / 莉迪亚·芭芭拉
    • 导演: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 (João Pedro Rodrigues) / 朱奥胡格拉达玛塔 (João Rui Guerra da Mata)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2
    • 更新:01.18
    • TAG:剧情,犯罪,悬疑,歌舞
    • 别名:The Last Time I Saw Macao
    • 片长/单集:82分钟
    • 豆瓣评分 5.9 (145票)
    • IMDB评分 6.2 (58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1%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9
    • TMDB评分 6.40 (热度:3.1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我最后一次看见澳门》的免费在线观看,《我最后一次看见澳门》是对白语言为粤语,属于剧情,犯罪,悬疑,歌舞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5.9分,有14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影片导演Joao Rui Guerra da Mata年少的时候曾经在澳门生活。30多年之后,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已然是陌生的澳门,记忆中的那个城市无处可寻。使用这些纪录素材,导演剪辑出了一部对于克里斯·马克尔的《日月无光》以及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澳门》半致敬的作品,在经典的黑色犯罪类型和导演本人标志性的同志视角之间不受拘束地切换。这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影片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澳门。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WEBRip.x265-VXT[1.27GB ] 详情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WEBRip.x265-VXT[1.2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AMZN.WEBRip.DDP2.0.x264-SMURF[5.38GB ] 详情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AMZN.WEBRip.DDP2.0.x264-SMURF[5.3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WEBRip.x264-VXT[1.56GB ] 详情
      The.Last.Time.I.Saw.Macao.2012.PORTUGUESE.1080p.WEBRip.x264-VXT[1.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影片导演Joao Rui Guerra da Mata年少的时候曾经在澳门生活。30多年之后,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已然是陌生的澳门,记忆中的那个城市无处可寻。使用这些纪录素材,导演剪辑出了一部对于克里斯·马克尔的《日月无光》以及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澳门》半致敬的作品,在经典的黑色犯罪类型和导演本人标志性的同志视角之间不受拘束地切换。这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影片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澳门。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7.0 警察形容词
      Polițist
      2009
      剧情片
      罗马尼亚

      警察,形容词

      Poliți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简直闻到了异国的空气,让人想起东欧那些最遥远的市景,既不如东方亲切,又不是西方的陌生。表现“状态”的电影我从来不觉得闷,闷的是那些没来由的抒情。不觉得电影在针对什么集权,而是指向任何权力的附属品,任何化约人性的历史过程。形容词的消逝是任何制度的丧钟!
      • 又是这种粗粝的影像,纪实的风格。长镜头,生活化。平静中暗藏机锋,查字典那整个一场戏把整个戏抬起来了。真棒。
      • 三温暖电影。城市无休止地向主人公泼去寒冷,与人的对话则一次次地让他感到燥热。但是当人和体制合而为一时,就连冷和热也变得无法区分了。电影中唯一可以确认的温暖是小两口之间的对话,而那正好也是电影中唯一打了暖光的场景。
      • 谈歌词(作为意义象征的形象)、说拼写(罗马尼亚学院的规定)、查字典(moral law的缺失),权力机器-象征秩序的编码与命名。paper、board,这些不断重复的文件、黑板(paperwork),划定了界限,让男主人公conscience抗争注定失败。(有趣的是最后在黑板上为捉捕行动画的地图,依然是paperwork)
      • 未免也太淡了点吧
      • 太闷了,开头五分钟就是主角一个人不停的走路,后面还有读一封信也花了5分钟,其他类似镜头太多,这片大概只有几万元成本。看豆瓣分数还不低,嘿嘿
      • 还有更闷的么?
      • 简单到位
      • 导演真沉得住气
      • 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最后在字典里查了“警察”,很点睛地让人回想起片名:警察,形容词。
      • 20110610 kyxq 文艺大闷片。发现我对闷片越来越免疫了,居然没拖就看完了。长镜头动辄超过5分钟,甚至超10分钟。对话寥寥,中间只有一段环境音乐,蔡明亮的精髓在罗马尼亚生根发芽。自然布光,无修饰生活化表演,彻底的现实主义。最后一场戏是影片的最重点。当头儿的确实比下属明了。
      • 真的很闷,我竟然坚持仔细的看完了,很写实让我觉得好像就发生在眼前...
      • 很枯燥很乏味。跟纪录片似地。 竟然豆瓣评分很强大?
      • 3.6 字典、辭彙與生活
      • 体制,困境。
      • 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片子,一个警察在法律和自己的道德准则之间该选哪个呢?我想,字典是无法解释的。
      • 从看12点8分开始,我是比较喜欢波蓝波宇的,但这片不如前作,毛病比优点多。
      • 如此低调的故事,如此黑色的幽默,如此隐晦地以小见大,导演很勇敢也很有才
      • 不错的小制作。
    • 豆瓣 6.4 IMDB 6.4 正片
      Nocturama
      2016
      剧情片
      法国

      夜行盛宴

      Noctura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1.流动的盛宴,夜行的狂欢;非常有争议的波尼洛作品。2.导演声言这是“静止的西部片”,在我看来更是一则现代暴力寓言。
      • 没有逻辑,角色只是导演的扯线木偶,可是导演也没有陈述什么观点
      • 音效设计巨烦
      • 用画面在讲“恐袭”事件,只是旁观,仿佛我们一直跟随偷窥他们。开始20来分钟完全不懂要说什么,突然插入的闪回这使一切豁然明朗,不仅是压缩时间还强迫观众去回溯。在商场的一段很冗长,把每个角色都刻画的很生动,也在变现他们很普通,杀人戏最精彩,表现手法也很炫酷,政府比他们更加冷血和恐怖。
    • 豆瓣 7.2 IMDB 6.7 他的儿子
      È stato il figlio
      2012
      剧情片
      意大利

      他的儿子

      È stato il figli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意大利小聪明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很讨巧,可看性很高
      • #SIFF# 原本以为DP会很好 看下来也就一般么
      • 越看越精彩的电影,沉闷套路的开头让想离开,却在中后端来了个反式旋转,充满了寓意的夸张表演手法,搭配意大利歌剧的恢弘背景音乐,让一部貌似不合理的剧情显现地异常清醒,深刻。
      • 当在银行里唠叨了一部电影时间的男人回到曾经的社区时,天色阴沉,与桥那边的世界各处两极,仿若这段夸张的人生从来就没真实过。此片的海报在故事发生地帕勒莫挂满,可帕勒莫人告诉我电影中的黑手党,在他们城市也从没真实过。
      • 现实下的荒诞悲喜剧,摄影确实有点意思
      • 「传说」中必然有穷苦人一夜飞黄腾达,现实中的「横财」则是一面照妖镜,贫民们对富人生活的拙劣模仿如猴子沐冠。「哀其不幸又冷眼看他们抗争错了地方」,最终归结为一切的重点——暴力与死亡。
      • 6.6 中华艺术宫。具有相当戏剧性的电影作品,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地疯狂。甚至认为更适合戏剧舞台,因为演员实在演得太好,胜过了故事的本身。
      • 中华艺术宫 意大利电影周 --- 2015/06/06
      • 音效画面都赞 故事相对薄弱但叙事很有特色 主演意大利小帅锅来现场了加一星
      • 这些神经质脏乱差的意大利人呦。
      • 有点荒诞性质的故事,一家人两次通过出卖自家人来获利,女儿一次,儿子一次。最后那个奶奶的嘴脸好可怕,巫婆一样。 | 教会我们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可供生存,如影片里的儿子那样的废物,只有顶包坐牢来产生价值了 | 改编自罗贝托·阿拉莫所著同名小说
      • 荒诞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并不适合这个故事,用贾樟柯的方式来拍,效果都会比这好。所以离牛逼还有几步远。
      • 西西里的社会生态,如此暗黑让人心惊。穷人自有穷人的生存手段,穷人也自有穷人做事的逻辑,那样的社会之中,那样的生态之下,不出现黑手党反倒是个奇怪的事了。其实,这样的地方,在世界各个闭塞落后的地方,是普遍形态。
      • 好精彩的一部喜剧
      • 作品理念很弗朗西斯培根,非常棒!
      • 阿甘式的叙事 故事不错 男一号那老头儿居然是《大牌明星》的主演 完全没看出半点怪总统安德雷奥蒂的影子来 牛逼啊
      • 破碎之花
      • 好小众!本年度唯一的电影节。
      • http://kuai.xunlei.com/d/0R6HDQJpSQD3kzFT006
      • 导演技巧很强,但故事本身叙事很弱。
    • 豆瓣 7.8 IMDB 7.3 HD中字
      The Killing of a Chinese Bookie
      1976
      剧情片
      美国

      谋杀地下老板

      The Killing of a Chinese Book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收尾漂亮!(想给Cosmo发个敬业福
      • 科兹莫杀完人并中枪逃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到自己店里,询问是谁在表演,唱的哪一出。封闭的取景方式、低调柔和的打光方式以及贯穿始终的脱衣舞表演把所有情绪都聚焦于人物状态和酒吧氛围,而“谋杀地下老板”,对于主角,对于观众都是无足轻重的一段插曲罢了。
      • 翻译的电影名字很奇怪,难道是粤语杀死的发音?摄影很奇怪,总是好大的脸庞。故事一般般,舞蹈一般般,表演却非常传神,全部混在一起就成了一部也还不错的赌徒宿命影片。
      • 典型Cassavetes式的大特写,也是典型Cassavetes式的叙事思路,将类型元素和前史去魅、简化,同时将主要角色提炼、切片化,然而无论是做这种生意还是掺和派斗,这一题材它是类型片大门类是有原因的…影片很好,但是不好看,实在是不好看,令人发指地不好看,还掺杂着点无法形容的自恋,即使被关影院里也有种想让人提前离场的冲动。
      • 显然是在自我指涉的《杀死华人经济》反映了卡萨维蒂在创作中的矛盾。他所在的娱乐业浓缩为一家脱衣夜店,大环境是声色犬马,而爱他的人则希望他表现主义般宣泄出真实的情感。但他的真实却是一位中年而肥胖的Mr. Sophistication,渴求着爱,却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观众想看到的真恰恰是他的假,是用鲜花、服饰和豪华轿车包起来的光鲜糖果,而背后却是作为独立影人的生存危机,乃至需要孤注一掷和参与谋杀才能度日。我们看着戈扎那张迷人的脸,却看不穿这个人物的真,他的真早已迷失在了洛杉矶光与暗交错的街头里了。
      • 斑斓而多姿的夜色,昏暗而无情的世界。
      • 还是一贯的面孔特写 冷峻压抑 但我就是没法入戏
      • 8.7 这是一个关于只希望投入进自己艺术、生活与爱中,却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人事打断与干扰的“艺术家”的故事,他在台上的化身需要不停地面对脱衣舞女郎的调戏与观众们迫不及待的叫嚷带来的打断,台下的他所愿的一直都只是看着自己的缪斯们在舞台上表演完自己所创的整个作品,然而逼仄、焦虑的镜头总是挤压、遮掩着他的面孔。终于逃离了暗夜与追杀的老板进入了他的脱衣舞酒吧,在节拍中仿佛泪水沾湿了眼眶,这一刻我们也是动容的。如果说Cassavetes沉闷的影像毁掉了电影,那么他不仅毁掉了黑色电影,还连带着摧毁了歌舞电影,因为生存的困境、忧伤的真诚压倒了一切。忧郁的黑夜只是小小的插曲,他真正在意的是那些迷离红蓝灯光。
      • 和卡萨维茨以往的作品一样,影片展示了一位艺术家于资本原则中的生存困境,以及他对权力结构的悲观态度。这是一个拥有挑选且调教演员权力的导演,观众从演员们不断流变的《面孔》那里得知,男主早已厌倦了两性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仆关系,因为在允许纵欲的舞台上,这位被魔鬼撩拨、催眠和引诱的艺术家似乎越来越不确定,自己于这条食物链上究竟是欲望的老板还是它的奴隶。一方面他依靠那些《权势下的女人》来满足虚荣实现梦想,一方面他的「暴利」用来巩固他的权力和保障他的安全。但他越是想要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越是被命运操纵:人的主观能动性制造着一个个具有破坏性的小插曲,但这个受「衣食父母」支配抑或庇护的「孩子」还是要一步步听从于命运的安排。最终,侥幸逃脱魔爪的男主显然有许多举重若轻的话要说,灯红酒绿之下,就让我们且听且珍惜吧。
      • 1976 135分钟,1978 106分钟
      • 至为迷人的一部卡萨维茨,但凡看进去了,怕是都会爱上。1.聚焦一位脱衣舞夜总会老板及舞娘们的生存状况,融黑色犯罪片与歌舞纪录片于一身,但一如卡萨维茨其他作品一般不走寻常路,紧凑的叙事为散漫迷乱的情绪氛围所取代,扮酷与冷峻而悲凉的宿命感颇有梅尔维尔之味。2.又见老卡标志性的手持摄影,特写,失焦,粗粝的影像,以嘈杂自然声或涌动的背景乐渲染情绪。3.即兴发挥的台词,自然化的表演,本·戈扎那诠释了一位既热情和善、又有癫狂执迷一面的反英雄,亦成为卡萨维茨艰难逐梦的导演生涯之象喻。4.血红与幽蓝的光晕时而散溢在银幕上,一股股哀愁与无奈之情亦渗入心底。5.反派在废弃空屋内小心翼翼的持枪搜寻段落,让人大气也不敢出。6.我什么也给不了你,除了爱。7.结尾Credits画面右方的一张张定格照片,勾勒出了脱衣舞俱乐部群像。(9.0/10)
      • 卡索维茨实在不是我的菜
      • 风格很像梅尔维尔的《赌徒鲍勃》
      • 光怪陆离的生活,痛苦被暂时隐藏,也随时可能被无限放大。除了爱我什么都给不了你,这句话对我比对你更残酷。
      • Crazy Horse West
      • 7/10。短短一天一夜塑造了男主的个人世界,他精心买花送给脱衣舞的姑娘,带她去赌博,前去暗杀的路上仍不忘电话询问俱乐部的情况,非常善待自己的生意。手持摄影呈现人物面临的动荡危险,嘈杂街巷上大片的黑影笼罩在行凶逃离的男主四周,其后追杀者跟踪至公寓的空间,边喊话寻找边扣动扳机,令人心弦。 @2016-07-16 01:28:40
      • 始终以近景和人脸特写压抑着画框,两个多小时下来很疲惫。光线与镜头颇为多变,平面移动费了一番心血,结合片名也隐晦地透露了些内心挣扎。总之,不太对胃口。
      • 给事件塑型的不是一种叙事脉络(线条),而是以特写为中心的视觉成像块(色块),包含观察、打望、感触在内的视觉通感,是与讲究对话节奏的亚洲现实主义不一样的风格成型了那样一种事件的“氛围”,而非清晰的戏剧空间——空间由明确线条构成,氛围则由无规则的“块状经验”叠加成, 那么谋杀这一本属于中心情节的事件被反过来偶然化、特殊化、随机化,像是在氛围之外的一次药物刺激,亦或是沉浸式氛围下一丝漏风的寒意,不经意间袭来的一阵寒颤和抽动并不影响这一整体氛围,我们随角色继续回到店内,麻痹式地继续沉浸。 在卡萨维蒂看来,麻痹不止家庭,家庭之外的社会,也是一样,同质不同形。这样一看,原来卡萨维蒂早在70年代就这样拍过这类流行于当下的电影了,超前五十年,简直超神。
      • 笔记(2021.5.29):我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觉得卡萨维茨无可慰籍地压抑(而因此一次次爱上他),他们甚至会觉得他带有某种意义上的轻浮:这是我确实能够理解也永远无法理解的一件事。与《面孔》的戏剧式构造中的反叙事相比,这里那些漫长段落的呈现更彻底地废弃了表观意义。这部电影使你(性)兴奋,然后让它消散;使你迷惑,然后让它消散;使你心痛,然后让它消散;在结尾你疲倦并且谁也不是,正如主人公Cosmo(好名字),看上去像一个“简单的人”,面前永远别无选择,内心深处则是混杂的无法分析的情感的卡萨维茨溶液。摄影无限地优美;当然,出于习惯,导演把至少前半部分的镜头叙述剪辑得反直觉-消费主义,我们必须习惯在连绵的长焦中放弃我们的安全区,而在他没有这么做的地方,他拍了一部关于直觉之运用的完美教科书。A
      • 其实算是卡萨维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 豆瓣 7.5 IMDB 6.5 HD中字
      River of Grass
      1994
      剧情片
      英语

      野草蔓生

      River of Gras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倘若说雷查德的电影在社会意义上和美学价值上有什么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贡献,那么就是它们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父权神话、解放了女性自我意识以及重塑了一种可爱的男性形象。在这部简练而精致的处女作里,父权的倒塌是故事发展的前提也是其结局,而父女之间的共生关系也随着一场绵延的公路旅行逐渐被两性之间的「同命」关系所取代。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野草蔓生》里就像人的「成婚出嫁」那样自然而然,为此我们既能体验到新人们的那种兴奋劲,同时也能感受到老人的那种失落感。有趣的是,同样以男性《寻枪》为基本叙事诉求,中国第六代导演所刻画的男性更多是传统的、保守的与功利的,而雷查德女性视角下的男性却是现代的、变化的和务虚的。这就是我们喜爱雷查德电影的原因:她认为「枪」根本无法帮助弱者重振雄风。事实上,它只会叫人丢失自信,想要逃避。
      • 2022.10.2
      • 与其说是“反”公路片,不如说是一种九十年代症候的蜿蜒式呈现。与性无能同构的是一种暴力的疲软,是欲望体系在重复单一消费社会中趋于瓦解的荒漠化。结尾那一枪,固然是雷查德不甘心的浪漫化一笔,但狂花早已不再,我们的时代没有公路片,只剩下末路。所以说是公路片之死,更加恰当。
      • 气质独特的处女作,对“反类型”的尝试,《野草蔓生》这个名字译得真好,因为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导演都尝试反其道而行之。男人女人没有爱情,公路电影没有上路,杀人犯没有杀人,警察也是不得已为了谋生,蔓生的野草在急促的爵士鼓点中吞噬生活。
      • 对照《邦妮与克莱德》《蜜月杀手》《天生杀人狂》一起观看
      • diamond in the rough
      • 喜欢这种流露出现代性的视野以及独立影像,以及人物那种浑身使不上劲的状态。他们不做爱不杀人不上路,就在原地打转,操tm的。
      • Kelly Reichardt的处女作,像是女性视角的恶土
      • 最后这同一地点扔枪把影片拉高了一个半档
      • 把闷看作是莱卡特的某种创作特质的话 就会对她的作品不再抱有任何感官娱乐的期待 反而在观感上得到一定放松//反类型到某种程度也将成为类型本身 这种特性好像和人一样
      • 上路逃亡前,他用电锯从冰冻火鸡里取出祖母藏的钞票,随身携带一箱黑胶唱片。凯莉·雷查德总是能将文本、影像和声音搭配得当,以此创作一种短篇小说气质的电影。想跟每个人推荐去看她的电影作品。
      • 很粗糙,還有點生硬,但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很喜歡。整個片的立足點就是最尾那句「if we weren't killers, we weren't anything」.
      • 区别于后来沉稳凝练的摄影风格,处女作走的是漫不经心小品风,但女性主义核心一直没有变。3.5
      • 郊区秃顶贝尔蒙多/发福少妇简西伯格/卖不出的黑胶唱片/逃不掉的小镇生活
      • 在迈阿密,假如你误入一条棕榈高速路,就会来到佛罗里达大沼地,在这里,同样有与你相似的人,假如你们遇上了,或许你们会发展出一些奇怪的关系,引出一些本不会出现的奇怪情节,比如翻墙到他人家游泳,误以为自己成了通缉犯,上床,做爱,最后又离开,等等。若是拍成电影,又被某个人在某个疲惫的早上看到,或许那个人会执迷于这样的情节,又或许不会,或许那个人只会觉得,这一切并不值得,又或许那个人只是单纯觉得这些情节是假的,又或许那个人直接陷入了这样的状态,本来要给四星,但是由于太久没有标记五星,手指一点就五星了,如果那个人觉得这样做会高兴,那这样做也无妨,就像你当时无意中驶入了一条棕榈高速公路,然后进入到佛罗里达大沼地一样,也是无妨的。嗯,尽管去做,无妨的。
      • 浮草+浮云
      • 男人裸露的上身,女人梦呓般的喃喃自语,枪与公路,随旧唱片起舞的闲笔……与其说模仿,不如说是在解构《恶土》和以其为代表的一众公路犯罪片,除了少女变主妇以外这俩片的故事几乎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啊! WTF的结尾太有趣了哈哈哈!生活尽管安定但是无聊,犯罪虽然可耻但是有用!Cozy这个名字真可爱~
      • B / 主人公的心理“蔓生”与故事的叙述“游荡”并行,但前者又嵌入后者之中,造就出这团轻飘、幽默而疏离的杂合物。“女性”的情绪状态变化由角色之间的互动带来,一种几乎捉不到中心的隐秘碰撞,释放的能量却又足够“女性”。(真的是一堆只顾凹造型强扭主题的文艺癌“女性电影”学不来的……)
      • 今晚在ifc看的修复版,还见到了导演,另一个producer和她的两个娃坐在我边上竟然!
      • perfect film tbh
    • 豆瓣 6.9 IMDB 6.6 HD中字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1972
      剧情片
      奥地利/西德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维姆·文德斯长片处女作&成名作。1.改编自彼得·汉德克同名小说,亦是两人友谊在电影领域的首次结晶,汉德克对语言规训机制的探讨与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狂热与幻灭水乳交融。2.沟通的不可能亦成为文德斯其后的母题之一,本片中人物的交谈互相不着边际,无法彼此连贯应和,永远疏离而冷漠空虚。3.主角的精神分裂状态契如文德斯及德国战后一代人对美国既痴迷又反对的矛盾心态。而影片对“物”本身的关注也与美国后工业社会的物化倾向相得益彰。4.小津安二郎(文德斯所言“唯一的大师”)对文德斯的直接影响:空荡空间镜头与对过程、无关物体的执著均见诸此片。5.本片还让文德斯得以组成自己的工作班底,在德国电影时期(1972-77)合作频繁,还有永远的男主角福格勒也已登场。6.别看其他球员,只盯着守门员即可;我只会注意到第二件事物。(7.5/10)
      • 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犯罪后反常的神游和无所事事… 没什么说得上的剧情却能牵着观众走,需要看下原著。文德斯早期竟有点像法斯宾德。当年用了许多导演喜欢的流行歌曲(猫王什么的),版权三年到期后导致片子一直不见天日,最近终于把歌全部重买了一遍… 够拍两部电影了,真是贵啊!
      • 這個片令我想到好些不搭界的東西:加繆的《局外人》、納博科夫的《絕望》、耶利内克的《貪婪》、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
      • 影片依循感性主义流行的迷失叙事手法,是一部从未使事件具体化的惊悚片,它从未说明主角杀人的动机又逐渐削弱他逃亡的动机。文德斯热衷于描述物体的精髓,以及物体和角色不安关系,凸显了人物精神分裂困惑状态,也表示了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抗衡。最累的一次字幕翻译,以后我要拍《易啸文害怕翻字幕》。
      • 「风景」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语言滚一边去」片。电影里的人物看似正常,却无法用语言形成任何有效的沟通。男主角否认语言,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他为点球中的心理交换而焦虑,为所有试图交流的荒谬而焦虑,因为这些行为是导致风景偏音的罪魁。当真挚的交流降临时,他毫不犹豫地将之扼杀。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wenders长篇处女作,守门员兼女性杀手的心路旅程,在这部彩色片中,这位年轻人的才气与短板都一览无余,彼得·汉德克的文本本身是过硬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就是犯了罪亡命天涯时的心情写照吗?这种文本的互文实在天才,而且片中透露出虚浮不安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罪案背后的“存在主义”黑洞,都有些加缪《局外人》的赶脚。只是毕竟影像无法概述文字的所有意义,尤其对于wenders那样一位电影新秀。
      • 维姆·文德斯1972年的作品。这是关于德国职业守门员布洛赫的故事。他被停赛了,所以某一天就走出赛场,在城市里懒散地游荡。读读报纸,看看电影,逛来逛去,后来随手杀了一个常去的电影院里的一个售票小姐。他去了乡间,拜访从前的女友,心烦意乱的守门员无事可做,只有等待警察来抓他。
      • 冷峻诡谲
      • 文德斯第一部故事片。真心的,莫明其妙,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热评点赞数5的那条评论说错了,文德斯5月大师班特意说了,音乐还有7首没买来版权©️重新作曲了。这个守门员是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还是面对人生每一天的焦虑?以足球镜头始,也以足球终,不必像我们的电影结局必须“绳之以法”。今夜放映之后豆瓣分数居然涨了0.1到7.0分了。资料馆1号厅约3成满
      • 本来没抱期待却爱上了这Wenders第二部feature. Wenders说他最爱的场景是男主从维也纳离开到郊区的那段旅程戏,直接导致他后来的公路片风格,看的时候我有感受到这情感~开始感觉是Godard+Ozu(虽然此时他还没看过Ozu), 后来Wenders说整部电影都是向Hitchcock致敬,仔细想想竟然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哈哈!
      • 感性主义美学观
      • 除了你在银幕上所看见的,并无其他弦外之音。——文德斯
      • 守門員殺人是被博弈逼的嗎
      • 两难,沟通之不能,分裂,意识的乱窜。拍摄时点唱机里放的音乐在版权到期后导致影片30年无法放映,因为买版权的费用太贵几乎相当于电影制作费用,最终是买了一部分又替换了一部分才修复完成——戏外就这样与戏里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5009184
      • 窗外电车飞机死胡同,给被害者寄一张她在收集的前男友明信片,将房间内一切规律摆设弄乱,看完造假币的电影后留下硬币做线索,与警察雨中夜路相合伞下聊眼珠构造和行为判断……人生如守门员判断点球扑左亦或扑右,进球与否比赛终将结束。又一个后《罪与罚》时代的存在主义《局外人》
      • 从听任足球射进球门起,叙事就开始迷失:放弃清晰的牵引和中心化的尝试,没有具体化的事件和与之相配的动力因。文德斯做了一次“伪犯罪惊悚片”(mock-)的努力:犯罪行为并非是约瑟夫行为的驱动力,甚至前半犯罪的影响力越往后越被消解;或者说是“反犯罪惊悚片”(anti-):没有动机的杀人和不能算逃亡的“逃亡”,一种被解构的“惊悚片”样式。沟通媒介(报纸、电话、收音机、唱机等)被误用而无法达成交流,进而造成事物关系抑或是想象联系的失序(约瑟夫说只注意到第二件事物)。而失序和沟通之无法达成正是片名所说的“焦虑”。
      • 这片非常的晦涩难懂,即使配上导演评论版也只是稍微强点。太多的暗喻穿插其中。看过一遍就够了,不值得再看。
      • 04-01-07 文德斯早期的作品。很有哲学思考。隐喻了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所面临的矛盾、彷徨与无奈。
      • 应该是看过到场人数最少的一次资料馆放映了……原著不好改编,因为涉及到语言学层面上能指和所指的游戏,拍成电影只能选择表现情节上的错位和悬置,最后一幕来了个高中生作文式的点题蛮可爱的。以居中构图的固定镜头为主,营造出一种舞台式的间离效果,可以看出早期文德斯风格受摄影的影响更大一些。几处剪辑有跳切有错位,似乎有从电影语言上表现原著中错位感的意思,但看不出充分的自觉。倒是文德斯风格已经挺明显了,埋了一些梗会在《德州巴黎》里被cue到。
      • 4K修复蓝光 / 下了之前臭名昭著的小易甫翻的字幕,质量果然......最后忍无可忍直接看英字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