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360度的迴旋鏡頭實在是太威了... |
|
父权亡于神圣的罗马阶梯,钱包丢失是脱离父亲控制后的经济障碍。随之而来的是绝妙的一见钟情场景调度:360°旋转,神似行星旋转,实则为无形牢笼。法斯宾德在此片的色调,构图,镜头调度的设计感很强,支配着角色之间的关系。结局回转又似恐怖片终身无法逃出牢笼。基督象征雕像多部影片可见,伪善的信徒,虚伪的信仰都是虐待狂。 |
|
人是很容易从一个牢笼跌入另一个牢笼的。家庭,学校,工作,婚姻,离开一个盒子迅速进去入另一个盒子,蓝天大海高山星空,短暂的逃离之后又让人无所适从。 |
|
“他送我礼物,然后让我好好听他的话。”法斯宾德大部分时候表现夫权如何吞噬女性的自我,开篇也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家庭中女性的压迫,尤其是她母亲为何自杀都不愿意看到女儿结婚,剧情很有张力,演员表演很出色,剧场特征和长镜头中的场面调度结合的恰到好处,构图精雕细琢,法斯宾德最好的电影之一。 |
|
Jesus Christ.....舞台剧,过于stereotype,和50年代歌唱祖国山河一片红的电影有啥区别! |
|
第40部法斯宾德,康奈尔·乌尔里奇原著改编。1.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专制压迫实在让人窒息,罗马阶梯上的意外死亡导致父位伴随金钱的丢失而短暂缺席,然男权之怖却是不容置疑的。法斯宾德在玛尔塔与赫尔穆特初次相逢的时候,便透过一组炫目的360度运动镜头,将命运的无形锁链借由回转的反向力道授予其身,并在此后的数次对峙中愈渐激化。值得注意的是,玛尔塔和赫尔穆特的关系并非只是单纯的施虐/受虐,二者间应存在更为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病态追求,法斯宾德想呈现的亦是两性之中自私残酷的欲望本质。2.晒伤交媾;弑母亵父;电梯门闭合的刹那惊惧。3.“生活就像过山车”。4.卡斯滕森的特写专场。较比许古拉,前者更善以身体官能的情绪外化表达游离于绝望边缘的歇斯底里,令人深感折服。 |
|
瑪塔在父親死亡後投入一段恐怖的婚姻牢籠,她被丈夫訓練操控,肉體和心靈都被囚禁,激烈的性與愛竟帶給她死亡般的恐懼。女主角對父權的依賴迷戀和對抗的矛盾,雖然駭人,但總讓我覺得有點疏離難以投入。法斯賓達總是用固定的演員,這個女主角已經連看了三部。 |
|
男的就一虚伪的施虐狂,把虚伪包装成表象的优雅,实质却是残忍个冷酷的流氓,像残暴的纳粹,人面兽心,心术邪恶,沉迷于女性充满恐惧的服从。女的就一自我欺骗的受虐狂且心智不全,疯了的可怜的神经病。 |
|
78/100 人物和情节上不免相对单向度,更像是一种类似于《玩偶之家》或《海达高布乐》等类型的戏剧女性文本,或者更象征性的德国战后被殖民的隐喻(如一些像玛利亚·布劳恩等法斯宾德其他作品)。好在有水平非常稳固的镜头审美、摄影上的高度控制:批判继承表现主义的色彩,限制性的构图、特写与变焦等。待补一些赛克。 |
|
玛尔塔是男权阴影下的一块伤疤,好不容易摆脱了父亲的精神控制又落入丈夫的圈套中。驯养、虐恋、受难这些元素构成了法斯宾德电影中的爱情观——因为都是他本人喜好的投射,在本片及《柏蒂娜的苦泪》《狐及其友》中尤为明显,恋人之间一方必须强势地驯养另一方,施虐者按照自己的审美塑造受虐者,暴君和奴隶都找到了心理舒适区。他的电影里永远没有平等一说。 |
|
形式戏剧化在线 内容扁平 德领馆女性主义放映会 认识了好多很棒的姐姐 交锋与共同体太棒啦 又开心地在大街上跑 我爱女性! |
|
法斯宾德是不是认为基督教是灭绝人性的源头(毕竟同性恋被严厉禁止)女主原生家庭餐厅里的大幅基督受难的油画,和老公一手包办的新家的含泪圣母头像形成对照,暗示从一个魔窟逃往另一个?合着基督教文化是父权男权压抑妇女的帮凶。女主被逼无奈在基督教音乐中学习混凝土水灰比真的喷了。N次出现的温柔弦乐配合女主的心情的同时产生巨大的反差和离间效果是非常牛逼的配乐用法。剧情因为多次“怒其不争”而稍稍无聊。 |
|
初遇可以拍得更好,依旧觉得有些不流畅。施虐与受虐,父权归属下的女性,精神失控的女性。玛吉特·卡斯滕森演得流于形式,太戏剧,太fake了。 |
|
weirder than "Of human bondage" |
|
7.8;婿承父業 |
|
要会背诵大坝修建手册里的参数要求,就可以重燃爱情信念?。。。前十几分钟好强大的运镜和构图!主题高度不如导演的其他力作。 |
|
【4.5】Martha身体虽然早已成年,但内心还是个被管教过严毫无个性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小姑娘。瘦削的身材,洋娃娃似的连衣裙和妆容;做了“错事”会默默流泪面壁思过。直到在和扮演父亲/主人角色丈夫的婚姻中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学会了反抗,但还是逃脱不了被支配的宿命。与其说它讲的是婚姻对女性的压迫,我更倾向理解为亲子关系的诅咒;因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爱把“我都是为你好”挂嘴边的父母。 |
|
时长缩到100分钟以内就更好了,但现在这样也不妨碍我这脑残粉继续喜欢法斯宾德,我心目中的“妇女之友”导演。标签式的舞台剧效果与室内外景别无关,演员一旦出现在法斯宾德的影片里,都会带有强烈的符号感和道具感、为导演所用。本片在很多场景中都有旁观者出现,既表示着导演的存在(他也确实在片尾露了一脸),也代替观众进入了片子所设置的“舞台”。虐恋故事,父权夫权,以此片为媒介,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施受虐关系也呼之欲出。 |
|
不小心晒伤的女人。
奇怪而无趣的丈夫。
有个变态的丈夫是多么可怕。
丈夫不让她生孩子,不让她出门,不让她养猫,要她看堤坝混凝土的书,还性虐她,不停地给她种草莓。
面对着上帝的决定,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
|
德国人不需要《罗斯玛丽的婴儿》,他们有《玛尔塔》 |
|
哦哦弗朗兹殿下一派谦谦君子风度演个千古极品虐待狂,回顾最初“一见钟情”时的360度大回转,哎呦妈呀。 |
|
我的一位友邻朋友说得真好,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婚姻对玛尔塔的规训与束缚,不如说是家庭血脉带来的宿命般的人生。伍尔夫的一间房间和年薪五百英镑的设想在当今依旧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力,没了经济来源玛尔塔只能逐步屈服于丈夫的高压控制,身体虐待与囚禁束缚、精神折磨与疯狂打压、兴趣爱好的贬低、发型肤色身材的审视等,压得玛尔塔乃至所有站在她立场上的观众喘不过气来。不觉得奇怪吗,母亲在第一次见着两人交谈的场面就宁愿用自杀来阻止女儿的恋爱,不正是她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自己盲目崇拜轻信跟从男人的模样嘛。360度旋转视角玛尔塔表情是困惑不解,而男主表情试图掌控并凝视她的一切;玛尔塔第一次去出租屋时被禁止抽烟时她镜子的倒影远比丈夫小;被指责自己听的音乐是垃圾时她镜子里的倒影更小;他站着她坐着,他面无表情她挤出微笑,婚姻?昏晕!! |
|
相比起目前看过的Fassbinder其他作 没有很强调封闭有限的狭小室内空间 但人物站立的位置 远近关系 布光方式 色调构图无不在突显出室内的阴冷灵异 Martha的外部形象是内心状态的写照 她始终处在一种奇怪的隔绝中 强猛的父亲和丈夫 扭曲的母亲都在迫害她 所有的"爱"都是假借"爱"之名的控制与施虐 她被精神控制 沦陷在掌控中 背诵书本机械的论述说明她已催眠自己强行在病态关系中找到被编造出来的乐趣 尖声惊叫处真的太恐怖 Margit Carstensen好美 演得太好 Peter Chatel好迷人 Fassbinder的常驻cast身上都有一股莫测的 优雅 偏执 变态 神经质 精神分裂的诡异气质 也或许是表演方式和妆造及整体视觉设计 构思需要达到的效果 带来此感 |
|
布景很精致,人物走位有设计感。
故事是很典型的男性导演眼中的“女性主义故事”,女主角也是很典型的男性导演眼中的女性,而导演给予女主角的结局也恰如父权对女性的惯常处理。(影片中的部分虐女情节甚至能触摸到镜头背后男导演的快感,令人恶寒)
观于德领馆,映后环节女性观众的观点分享非常给人启发。 |
|
因为那个360度的环绕镜头找了这片好久,没想到在法斯宾德这儿呢。演员跟摄影机的反向旋转,视觉效果好像是转了特别多圈,实际都只有一圈。这个镜头也几乎奠定了全片的基调,一是象征着男女主初见被爱情击中的晕眩感,二是预示着她在即将陷入的梦魇陷阱中晕头转向、求生无门。故事其实毫无意外的是关于pua,但法斯宾德拍起来太直白粗暴干巴巴了。 |
|
3.5。
继承斯特劳布的基础上引入并加重情节剧的占比,间离的形式逐步架空玛尔塔的神形,也正好剥夺掉社会惯性反应,剖显出她的不成熟和部分童稚气,往后反复出现的镜子投射/镜像阶段便是对此的进一步刻画,而在镜子之外的特写时刻,玛尔塔便多是空洞和受挫的。
刚开始在镜子里,男人有多靠近前景,则在现实里,就躲藏得有多深,前后景纵深站位也反复提及这一关系。最后玛尔塔被男人入侵自我未完善的镜像阶段,并被挤占掉完整投射的人像占位,相对位置被颠倒,也表明了操偶师来到幕前不再隐藏引线的存在,而瘫痪则意味着玛尔塔彻底的被木偶化。
会让人觉得过多的镜像的应用让拉康化的分析切口过于袒露,好在斯特劳布式的间离对此有所平衡——少经验表演,多作特殊的切面,但即便如此,两者的融合也显得有些直白甚或强行,法斯宾德最终得选一边 |
|
一直觉得希区柯克和塞克在美学和主题上是相通的,这不在法斯宾德惊悚的《玛塔》里就得到了极好的融合,再加上法氏情节剧里的间离和解构,成就了一出关于市民阶级婚姻中男女关系的及其恶意和黑暗的讽刺剧。女主角在女孩的独立任性与人妻的唯唯诺诺之间挣扎,最终蜕变成为完全的婚姻俘虏,心甘情愿地钻进丈夫/父权的牢笼里。 |
|
第一次看法斯宾德 还挺恶趣味黑幽默 @berlinale |
|
法斯宾德才是妇女之友,他对女人的厌恶如同阿莫多瓦对女性的崇敬,一个冷眼旁观,一个热切参与,有点接受不来这个主题,还是倾向于《寂寞芳心》 |
|
(8.1/10)还不错,视听做得相当好,比前期那些干瘪的影像好多了。360度旋转镜头帅我一脸,一些适度的推拉也使人物心理昭然若揭。第一次理解到法斯宾德的间离的妙处,配乐用得相当好,温柔的弦乐塑造了反差感。女主演技完美。至于故事,嗯在现在看来是单薄了一些 |
|
茜茜公主系列中温文尔雅的Franz Josef陛下—Karlheinz Böhm,尽毁我三观的同时,确实成功塑造了一位冷漠无情、疏远克制、控制欲超强、爱玩性虐的可怕丈夫。Carstensen扮演的妻子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丈夫,可谓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父女版演绎。新认识一位作曲家Orlando di Lasso,丈夫强硬推荐的曲子很赞 |
|
从21岁看到22岁。 |
|
看到被pua的女主对男主三言两句的甜言蜜语就泪流满面千恩万谢时就想到 流量费的粉丝juàn。粉头还要领颂“让我们谢谢流量费”。🙄 这部和苦月亮的虐有的一拼。这是你的底色么,流量费? |
|
2022028 结局夫妻的静止等待,电梯门关闭,片名再次出现,电影落幕,是女子命运之门的闭合,更是全片惊悚氛围的至高点。 |
|
「也許你愛這人,是他能給你帶來痛苦之故」。當女主在偶遇男主的那一瞬間,那個令人神迷目眩的環形運鏡,正正隱喻著女主注定避不過這段愛與恨和自毀性的感情的宿命,而最後男主為女主推著輪椅進入電梯,在電梯關上門前的一刻的女主臉上的神情,我們可以肯定她不是在享受著這種被愛與痛所煎熬的感受之中嗎?--環形運鏡(男女主初偶), 隱喻性構圖(家內的擺設-與世隔絕的森林), 結尾開放, |
|
古早版PUA,男主就是那种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斯文败类,但这样有料的一个题材最后却被拍成这么无聊 |
|
總是神經質的人,總是被壓迫的瀕臨崩潰的女人。當瑪爾塔被抱著時,她細弱的身體像是要被折斷的木偶。精神的錯亂,對自我命運的無情嘲弄,人格的變態,這就是法斯賓德所要毀滅的生的希望,如此絕望的法斯賓德。 |
|
这部的镜头调度设计太精细了,是怎么想出那个360度的旋转镜头的,对父权与夫权交接的隐喻,永远活在男权阴影下的女性,婚后的窒息生活像惊悚片 |
|
有名“青楼怨妇”,怪不得查不到~~ |
|
剧情太单薄了,一看就是老法初期的作品,和他后期的作品比,思想深度差了很多,不得不承认那个初遇的镜头很炫。道具服装都很精致。 |
|
非常stereotype的剧本,不知原著如何,但交由法斯宾德来拍实在是适合。故事里的男女并非血肉丰满的人物,而是内里空洞的人偶,只能算作两个符号。用符号讲故事的优点在于不会冲淡结构性矛盾。布尔乔亚丈夫借柔情凝视行压迫实举,将自己的意志加诸对方的铁拳,不管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不管对方是否为完美受害者,都无法掩盖其虐待狂的本质。卡斯滕森奉行的是法斯宾德式玩偶表演法,干涩呆板,伯姆依循的却是另一套程式,好莱坞正统做派,两者搭在一起多少有点滑稽。。唱片、轮椅、镜子,契合法斯宾德的惯用伎俩,猫咪、抽烟场所、掐断电话线,是剧本自带的stereotype,晒伤的女人,这倒是唯一新鲜的玩意儿了。不知在这个故事中法斯宾德看到的自己,是受虐狂妻子呢,还是施虐狂丈夫?估计两者皆有吧 |
|
想到33说我妈是因为恐惧所以接受我爸,那还真是悲哀啊。 |
|
Dasselbe wie an jedem Tag. |
|
我看到生活中很多的玛尔塔,也很多的玛尔塔丈夫... |
|
父权,暴君丈夫,婚姻囚笼,禁锢了个性与自由。人物符号化。站位设计,镜像构图,压抑暗色。 |
|
6.9 玛尔塔失去男性支撑也就失去了金钱支撑,在父亲的缺失没过30分钟立马和一位男人来了个360度的死绑,只是不太理解法斯宾德为何要安插一个她拒绝求婚的桥段,那里太多余了 |
|
首先是病态,再是对病态的习以为常。金翅鸟的梦,未死就进了坟墓。 |
|
虽然法斯宾德的风格里一直有点心理惊悚的元素,但像这部真正在故事上往心理惊悚类型片去做的片子其实还是少见的。场地和镜头设计比平时多样,看得出这次预算比平时要多。女演员选的高大却病态瘦削,很符合女主的人设。 |
|
pua教学片,法斯宾德有时候对自己的角色是真狠心···(剧情简介在胡说些什么 |
|
一个需要不断重申自己幸福以自证的人,本就是不幸和小心翼翼的,更不幸的是遇到一个让她的脆弱变本加厉的人,感情残暴又凌厉的男人令人心惊胆战。
美好表象之下的隐隐不安,前半段情感怪异如被堵塞的溪流,为后半段的歇斯底里埋下伏笔——被圈养和奴役的女人终将爆发,重蹈母亲的覆辙。
慵懒沙滩下,两人日光浴,男人看的书已是伏笔——《被剥夺的信仰》,身体奴役从头脑的奴役开始。
建议所有女人把这部电影刻在脑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