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玛尔塔 Martha (1974)

    最近更新: 2024-05-13 HD中字
    • 主演:玛吉特·卡斯滕森 / 芭芭拉·瓦伦汀 / 卡尔海因茨·伯姆
    •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西德
    • 年份:1974
    • 更新:05.13
    • TAG:德国,法斯宾德,德国电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74,1970s,RainerWernerFassbinder,Rainer_Werner_Fassbinder,剧情,惊栗
    • 别名:玛塔
    • 片长/单集:112分钟
    • 豆瓣评分 7.6 (431票)
    • IMDB评分 7.5 (3,085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6%
    • TMDB评分 7.12 (热度:5.5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他电影《玛尔塔》的免费在线观看,《玛尔塔》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惊栗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6分,有43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玛塔(玛吉特•卡斯滕森 Margit Carstensen 饰)和个性冷漠粗暴的父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前往罗马度家,途中,父亲突发心脏病不幸身亡。玛塔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相反,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之后,玛塔邂逅了名为赫尔穆特(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 nz Böhm 饰)的工程师,两人坠入了情网。   然......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蓝光1080P(H265)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1080P(H265)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Martha 1974 GERM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22GB ] 详情
      Martha 1974 GERM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2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artha 1974 1080p BluRay x264-USURY[12.02GB ] 详情
      Martha 1974 1080p BluRay x264-USURY[12.0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artha.1974.1080p.BluRay.x265.HEVC.AAC-SARTRE 详情
      Martha.1974.1080p.BluRay.x265.HEVC.AAC-SARTRE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Martha 1974 720p BluRay x264-USURY[6.56GB ] 详情
      Martha 1974 720p BluRay x264-USURY[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artha 1974 GERM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41GB ] 详情
      Martha 1974 GERM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4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玛塔(玛吉特•卡斯滕森 Margit Carstensen 饰)和个性冷漠粗暴的父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前往罗马度家,途中,父亲突发心脏病不幸身亡。玛塔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相反,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之后,玛塔邂逅了名为赫尔穆特(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 nz Böhm 饰)的工程师,两人坠入了情网。   然而,赫尔穆特的个性和玛塔的父亲如出一辙,他不断的侮辱和虐待着玛塔,奇怪的是,玛塔似乎很享受这种虐待。玛塔和赫尔穆特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赫尔穆特对玛塔的虐待相比以前有过之而不及。最终,玛塔决定和自己的同事私奔,哪知道一场车祸不仅夺走了情郎的性命,还令玛塔失去了双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6 IMDB 6.0 高清
      Epidemic
      1987
      恐怖片
      丹麦

      瘟疫

      Epidemi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隐喻一部试验电影,伪记录片。
      • 主角們基本在敘述和笑聲中死亡。
      • 被30岁的拉斯冯迷住了 ( ⊙ o ⊙ )
      • 欧洲感染源……特快降至~激动不已
      • 拉丝在这片里的趣味/颜值俱佳。当然还是非常vicious,安排一个理想主义医生不惜代价去一线抗疫结果发现自己才是那个传播瘟疫的人(此处不知是否也暗婊了理想主义也可以是一种瘟疫/瘟疫的源头),结局的恶趣味意料之中但也很不错,看得和拉丝一齐发出会心的阴暗笑声
      • 開場超好笑,哈哈哈哈哈哈
      • 结尾真的很给力啊~前面的铺垫很值得。
      • 很突兀的材料完全不显突兀是怎么办到的。
      • 优雅的灾难。最后的厉声尖叫挥之不去啊。
      • 欧罗巴三部曲完 戏中戏 三部都是纯炫技 拉斯冯提尔这个疯子
      • 7.4;殺人誅心
      • 累~
      • 没咋看懂 改日再来一遍(看完这片我就感冒了。。。)
      • 还可以吧,其实摄影、表演和导演都自成体系,对小成本或者叫独立电影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也有可看度,但是这片子的问题是,过于无聊了一点儿
      • 铺垫那么久,原来是这么个结局,拉斯太给了
      • 九鼎<欧洲三部曲>之一
      • 神經病。。。。
      • 无话可说
      • very difficult, need to watch it for many many more times
      • 很纠结的表示一部电影只有一般是成功的是不是应该给一般的分数
    • 豆瓣 7.8 IMDB 7.6 正片
      Die Sehnsucht der Veronika Voss
      1982
      爱情片
      西德

      维洛妮卡佛丝

      Die Sehnsucht der Veronika Vos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以1982年的業界標準來看真的是拍得挺糟糕的 粗陋不堪 尤其結尾草率至極 把酒會和自盡這兩段戲混剪作為結尾可能會好很多
      • 法斯宾德拍的是一种社会恐怖片。无感伤和异常冷静的手法,他把社会看作是人的敌人,想要僭入这个堂皇、无形、闭密的社会的病理结构和权力症结。
      • 对法斯宾德,我快无话可说了,是因为被震了!我一看到女医生Katz的寓所/诊所以及她本人的表情和装扮,就知道这是一个死神的形象。我喜欢跟死亡有关的表达和思考。黑白影片,但是色彩浓烈!
      • #我的20thSIFF开幕片# @永华胶片 拷贝一般,但毕竟胶片总是看一部少一部了值得珍惜;似乎是法斯宾德款的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强颜欢笑的女人,在惨淡世界里全靠陌生人的善意,与莉莉玛莲奢华型风格类似,比起恐惧吞噬里的彻骨绝望,此时却潜藏暖意,维罗妮卡低沉嗓音歌一曲听得人又难过又治愈
      • 8.2;法斯賓德遠比布拉姆斯黑暗,在德國之秋之後,他似乎喪失了過分的樂觀,只看到一個止痛等於慢性自殺的時代
      • 有些场景的光影设计致敬三十年代的表现主义风格令人赞叹。不过更有意思的观影过程中我想起八十年代初由皮尔斯布鲁斯南演的一套美国侦探肥皂剧雷明顿斯蒂尔中的一集致敬了本片,不但剧情相似连过气女明星的名字都一样叫维罗尼卡。慨叹的是那个年代美国电视剧的品味真不一般。
      • 法X“女性三部曲”之一,关于演员。|光与影,电影的两个奥秘。|用10年的时间来止痛等于自杀。|瞬时的挣扎与永恒的死亡之间,我选择死亡。|梦工厂是生产梦想的,而不是钱。
      • 开头雨伞段落个人多给半颗星
      • 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终章,1982柏林金熊奖。1.与前两片的甜蜜与忧伤交融及艳丽的色彩不同,本片从头至尾弥散着绝望与死亡的气息,并运用了黑白影像与明调高反差布光,不少场景颇有德国表现主义遗风。2.导演借用黑色电影与情节剧来喻指德国战后极权主义与罪恶的不灭幽魂,无能的记者扮演失败而无谋的侦探,卡茨医生如同女版卡里加里博士,而诊所内的全白配色则耀眼无比,光鲜外表下的黑暗恰与主人公的全黑衣服形成对立。3.大量运用镜像,令人时而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虚实结合,结尾的梦境令人唏嘘,一如维罗妮卡所云“那里(好莱坞)被称作Traumfabrik,是制造梦想的地方”。4.多处仰角镜头与倾斜构图,彰显出紧张不安、惶恐难测的氛围。5.卡茨医生与维罗妮卡间的施虐-受虐似的同性恋关系令人着迷,或是法斯宾德个人写照?(8.5/10)
      • 让人联想起比利的“日落大道”,相轿而言比利显得更黑色,更前卫,调侃得更彻底,而私生活一团混乱的法斯宾德却有着更强的历史情结,深深潜入到历史与人的精神畸变的深层中,苦涩沉思。
      • 光影和调度是最大看点,片头和片尾都拍得很好看,酒会上的佛斯美得如同回光返照,然而能将一个悬疑又奇情的故事拍得如此乏味也真的是……
      • 这部电影文艺气十足,看过了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本片,但是还是丝毫感受不出法斯宾德是如何被称为“德国的斯皮尔伯格”的
      • 用光诡异,虚实交错,幻想的空间里是如此美妙的诡异;为了真相,赔了夫人又折了情人。
      •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这片子简直是最佳选择。很古典的一部电影儿啊,配乐也很复古,法斯宾德还是挺可爱的,虽然他的缺点很明显。他和阿尔莫多瓦有些相同之处,对女性题材的热衷和基友的身份。这就是战后的德国,颓唐,衰败,观之令人充满无力感。法斯宾德的悲观主义是最纯粹的。
      • 一败涂地之后渐弱的尾音,自知失败、且幻且灭;在虚幻的舒适中一路陷下去,即便挣扎也是无谓的,抓不住任何实在的东西,于是无从拯救,只能沉入时间的河流;画面美轮美奂,主持人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八几年看过这部电影后,到现在只记得雨水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
      • <艺术家>肯定从这部电影里借鉴不少。法斯宾德用黑白仿古来拍这个女明星堕落的故事真的太正确了,高调光形成的强黑白落差丶大量仰角及斜拍的非常规构图,以及时代感极强的环境配乐,让整部电影都沉浸在了怀旧又哀伤的氛围里。
      • 2013/11/03 终于完成了影院BRD三部曲!憋尿憋得我想死了。三部里主题最沉重和冷漠的一部。Voss的遭遇让人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怒其不争,但是到最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这真的是个悲剧吗?如此性格之人,与其被人遗忘,或许真的更愿意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吧。
      • 她仍然怀念过去的时光,她一直有着“复出”的梦想,却最终只有在这样的梦想中孤独的死去
      • 我实在是没有想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居然是黑白片,那生硬的影调,风格化的光线(太美了)以及前景割裂的构图,久久徘徊在我心头不能离去,最后的高潮,我的碟子居然因为不配合,没有看见她孤寂的死亡。法斯宾德,德国新电影的心脏,你远比我想象的更加真实,更加优雅。
      • 维洛妮卡·佛丝在自我放逐下被夺走了性命,而在她的身体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已不属于她自己。对强权控制的批判,对媒体良知的渴求,依旧是属于女性的一个悲剧。
    • 豆瓣 7.5 IMDB 6.9 HD中字
      Falsche Bewegung
      1975
      剧情片
      德国

      错误的举动

      Falsche Bewegu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意识流和战后迷茫,很好玩儿很特别的一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原因,每一个行动里只有欲望和冲动。实业家论述的孤独可以说直接给每个德国人判了死刑:哲学只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但对于个人全无助益。所以说,无论文德斯将人物置于何种语境之下,他的内核永远是纯德国的。小津的红水壶! 2019.06.01 资料馆二刷。孤独、颓废、错乱,无缘由的暴力,与守门员一片类似。可以无关政治背景(毕竟改编歌德),但如实业家所说,可以是一种深植于文化的毁灭倾向。错误的举动,永远将人引向错误的方向。
      • 太晦涩了。里面Nastassja Kinski 看电视那段,他们看的是“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吗?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错误的道路却有着千万条,等着你行差踏错。
      • #文德斯影展#“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文本意义大于影像意义,一群无依无靠又漫无目的的人碰在了一起,刚好又都是搞艺术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歌唱的演戏的卖艺的,他们互相依恋又互相伤害,结果组合分崩离析。这或许是wenders当时心态的一种写照,惶惑不安的感觉席卷而来,他连自己追求的也不确定,也在伤害着周围的人的热情。而后来《柏林苍穹下》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中已经基本成型,wenders也不知道未来迎接自己的,原来是那样一场盛大的光影之旅。
      • 1.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在汉德克的改编与文德斯的执导下,俨然成为成长发展故事的反面:所有人都依旧迷茫而空虚,永远漫无目的地前行,话唠、呓语和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取代了刺激-反应式的行动,还有不遵守因果逻辑、略带超现实色彩的荒诞情节。2.汉德克的母题——对语言的质询间或见诸言语;诗与政治的不可调和;一无所知也有权利写作;跟踪与朗诵狂魔胖诗人;一言不发的金斯基。3.火车上以看与被看为核心的剪辑令人着迷。4.公路上几人散步与对话的长镜头调度极佳,真正拍出了纵深空间感与自由变化之姿。5.误入正要自杀的企业家的大宅:家具与陈设散乱叠置,混沌得如此离奇。6.大家一起讨论昨夜的梦,然而即使是梦,也依然能撒谎——对虚幻的虚构。7.冷漠与孤独,如何走出自我与外界的疏离?金斯基与许古拉迷离的表演。(8.5/10)
      • 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写作的冲动;没有了爱人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去爱的冲动;生活抽离到连焦虑都算不上,追求孤独的人是否能描述人的存在?跟错人,进错屋,上错床……至少还能坚持每一个错误的选择
      • #重看#改编自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在抵达死亡终点之前,各怀故事的人们相伴走过一段超现实之旅,不安,萧索,犹疑,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分离;虽是改编,但更像是《公路之王》的另一出变奏,是男主(导演)对创作方向与自我认同的心理辩驳过程。
      • 三部曲最差的一部,德州巴黎里有一段是男主在街头遇见一个演讲的疯子/先知——想象一下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情节;金斯基和文德斯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前者的处女作,其实我基本就是看萝莉/等萝莉的状态下耗完的
      • 3.5 文德斯主办的文艺青年说胡话大赛,战后迷茫的青年群像、生活的际遇感与戏剧性。结尾蛮神,镇得住场。
      • 资料馆重看# 你可以说它是无病呻吟的极致,也是一个人久久凝视自己内心以至于对外在无动于衷的必然结果。开头简直就是影像书写的文学作品,镜头运动与旁白同步,就像是在读一篇小说时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扒手》也有同样的效果。重看时注意到吹口琴的老人、聒噪肥胖的诗人和沉迷于孤独的房主皆为空壳似的男主角的精神外化,而两位女主角则是他根据前女友和街头艺人的形象加工出的幻想。片中他一直在质疑和证明自己能否做个作家,是表层文本,其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他的精神世界。
      • 文德斯的英语真烦人...没少在美国待但还是完全的德语调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歌德
      • 三(加N)人行。在文德斯公路三部曲里,这部算是最晦涩了吧?改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全片充满着年轻人无所事事的迷茫,却又不是空虚,而是随时准备迸发的情绪。娜塔莎金斯基完全没台词也不减她的迷人,而且跟之后性感美女的形象相比,这个背带裤小姑娘的形象真特别啊
      • 2018文德斯电影展。Wenders + Handke让本片更加强调的具有「作者电影」味道,寻找创作的灵感、讨论梦境、每个人的选择与放弃,公路散步这场戏通过镜头转动和角色入/退场,将舞台剧与电影外景戏完美结合,惊艳无比。
      • 【资料馆小西天】剧情七零八落,对白不知所云,人物似在梦游,节奏无比沉闷,但是观影体验太好了,影像和色调让人不能自拔,还有邻座女生香水味的神助攻。
      • 催眠指数,3颗星。角色自顾自地呓语絮叨,每个人都是一场虚无。
      • 在对抗社会无法获得成就感的失落下,走进自然。难以想象70s有多虚无,亲密的疏离,纠缠的陌生,在真实与谎言的交织下,一起同路,彼此倾诉。在文德斯的眼里,也许只有死亡与流血才是真诚,Kinski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真的暧昧。
      • 彼得·汉德克的编剧作品,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两部曲在我今年的阅读计划里,但还没看。我估计其中最巧合的那段戏肯定是歌德原作里有的,汉德克应该没兴趣写这样的桥段;五个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幕堪称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在山上散步的那段也拍得很微妙。
      • 给不出评分,非得的话大概是6.9的样子,就是那种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总之很好睡的电影。唯有金斯基、许古拉能让人打起点精神。其实我还挺喜欢小胖子那个角色的,来的突兀走的干脆。 想起好多年前一个叫三爷的哥们操着天津口音说“法国片”,漫无目的的溜达,说些有的没的,睡觉,跟男人睡跟女人睡,漫无目的的溜达。 说起来,那个年代的导演还可以这么严肃的关心形而上的东西。在今天可挺难的。
      • 故事有些差强人意 演员是足够四分的
      • 我看的版本有消不掉的导演评论音轨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太影响观感了。
    • 豆瓣 8.0 IMDB 7.5 HD中字
      Vargtimmen
      1968
      恐怖片
      瑞典

      豺狼时刻

      Vargtimm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觉得恐怖。只觉得做作和空虚。冯叙多化妆后的脸部特写似乎真的可以跟乌曼混淆。后来读乌曼的书,她说冯叙多跟自己特别相像,一样的害羞、敏感、善良。(简直就是男版的乌曼。)
      • 伯格曼唯一一部恐怖片,呈现艺术家的梦魇并探讨其与观众/批评者的关系。1.Alma女名及阴涩氛围同[假面]。2.晚宴的快摇镜头切换人物,老太现身的瞬移跳切。3.狼之时刻:最多人逝去与出生、睡眠最深与梦魇至真、醒者骇栗之时。4."拍摄"画外音揭幕,以乌曼面朝观众自语作首尾。5.44min20s出片名。(8.0/10)
      • 一位艺术家的自我剖析,他希望超越世俗的生活,追求内心最美的纯洁,却不自觉地陷入欲望的陷阱,他渴望他人的认同,却难以抵抗虚荣心的侵蚀,伯格曼用人的潜意识噩梦和超现实主义来展现一个人走入疯狂的过程,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梦魇不能释怀,在豺狼时刻即将到来之时,伯格曼将自我投入无尽的虚无里
      • 吓人的地方不是鬼影绰绰、画皮假眼、海边凶杀,而是一种被窥视的羞耻感。古堡主人认为艺术是作者精心编排的结果,画家则争辩自己的绘画完全出自于灵感的自动创作。可事实上哪里会有毫无意识的创作呢?画家口中所谓“魔鬼、五条腿的牛犊”不过是他改编过的噩梦。而这种对潜意识有意的掩饰才是他隐秘的耻辱。因此他不惧怕展示画作或讲出自己童年的阴影,妻子偷读了他的日记却让他愤怒到发狂,犹如化着浓妆交媾被围观一般羞耻。
      • 烏曼前幾年那部紀錄片Liv & Ingmar出世後,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這部片有多少基底於現實的解讀空間了吧?心智創作與物理居所的符碼連結,男人(柏格曼?)左腳是生活底氣(妻之木屋),右腳是生命刺激(鬼之別墅),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而只能永恆流連……
      •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通篇宛如梦魇、呓语、分裂梦境,长长的影子,惊飞的群鸟,过曝的谋杀段落,明晃晃日光下的噩梦演绎;再惊悚的氛围,仍是童年父权阴影的覆盖与自我焦虑的交织,“界限已逾越,镜子已打碎”——颠倒的扭曲的镜像世界;几乎贴到脸上的特写增强压迫感,丽芙·乌曼真经得起挑剔镜头。
      • 此片太诡异..导致偶看完直接逃课肥家鸟。。。看的四肢发凉逐渐意识涣散== ||||
      • 伯格曼的心魔。孤独的创作滋生恐惧,朝夕相处反而让人发疯,“豺狼时刻”便是混淆现实与噩梦、最容易趋恶的时刻。倒错变形的意识流手法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小说...
      • 伯格曼的《闪灵》,探讨幽闭环境下人类精神的异变。中段才出现的片名将全片划分为两个截然相悖的部分,正如午夜的豺狼时刻作为老者逝去与婴儿新生的界限。同时此片又同《芬与亚》一样,饱含作者自身的内心创伤。费里尼有马戏团,伯格曼则是木偶剧。另外开场黑幕里喊「开机」的声音是伯格曼自己的吗?
      • “我创作中没有不言而喻的东西,只有冲动和欲望…”等一分钟流逝,诡异的视线剪辑,强烈的调度痕迹,被放大的交谈声,影片充满虚假的快感。45分钟时间轴正中间出现标题。无声高调的回忆进入前有一个急促的推镜。当界限被逾越镜子被打破,影像(声画)失效,恐惧重现。伯格曼对女性的态度很复杂纠结。
      • 1.0 曾经 夜晚使我失眠 现在 大师片伴我入睡
      • 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不是梦魇,而是失眠折磨中的焦虑,混合了艺术上的折磨、旧情与婚姻中的罪孽感、和对他的观众、买家和评论人的敌意。尽管表现主义的超现实恐怖段落令人毛骨悚然,但最终作品让人觉得缺乏结构。显然他没与艺术外的生活取得和解,甚至不认为爱情是良药,这让深受桑爷影响的我情何以堪。
      • 几年前完全看不懂,几年后二刷还是如此晦涩,只好通过说明书来理解。来自卡夫卡《城堡》的梦境意向,一个艺术家的瓶颈期内心深处的挣扎,既是对未来的焦虑,也是对过往父权阴影笼罩下的恐惧。多处静态深焦构图刻意拉出景深空间,但太多的跳切让承接镜头变得随意零碎:不仅是人物的,甚至是空间情境的转变,乃至变焦距,随意切换景别,近中特无端切换,即使是同样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布努埃尔都没这么晦涩,——我甚至认为这是具有后现代性的。伯格曼的唯一一部恐怖片,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尝试。8
      • 这部极为黑暗的伯格曼电影是对恐惧的解构,恐惧最核心处是恶魔,恐惧会以各种方式侵袭,而恶魔也会以很多面孔出现,被恐惧吞噬,而后也会被恶魔吞食。上流社会的恶魔晚宴强度频繁的摄影机运动在伯格曼电影中比较少见,过曝处理的杀人段落很有意思,硬光在强调恶魔感的镜头中被频繁使用。
      • Film Society Lincoln Center 6:45pm
      • “被失踪”与被讲述的男性故事,大面孔更多的是用作反应镜头,外界在情绪上的投射。44分钟后冒出的片名是一个界限,意味着《豺》由外部通往内心,Zoom In,蒙太奇,以及阴影,烛光。自然主义空间在表现主义中被扭曲,我们无法看到画家的画作或日记中所写,以及那场木偶戏,但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梦魇:童年阴影与负罪感,对女性身体的想象(注意在第一段落中,Veronica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她的下半身)。在伯格曼的黑白世界中,它们总是过度曝光的负片白色。
      • 真.恐怖片。惜結構零碎。然剪接炫,初入城堡晚宴繞圈交錯對話鏡頭很喜歡,也喜歡人偶劇及對《魔笛》中Papageno的詮釋。不確定到底喜不喜歡出現的烏鴉與大量鴿子,感覺看到很多其他作品的影子。 男主為啥叫約翰伯格啦,瞬間穿越到攝影世界。
      • 他在日记里把自己和前任视作圣经里结合成一个完整生命体的男人和女人 又对alma说你很棒棒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直被蒙在鼓里的alma如梦初醒 她的神情是那么受伤 但我真的忍不住笑出来 约翰 好一个逻辑鬼才。他彬彬有礼 但从不推心置腹 他并不因为画家身份而自视甚高 但血液里的艺术细胞使他始终无法把心交给贤惠却庸常的alma 无法安身于简朴的日常生活 可怜的女人奋力追逐 直到被对方开枪射伤都不愿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其实都是徒劳。hour of the wolf是夜的最深处 也指人性的至暗时刻 有意思的是 在约翰过失杀人的片段里 画面被曝光得非常厉害 why? 伯格曼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的噩梦总是沉浸于阳光之中 无尽的蓝天令我恐惧 仿佛那就是末日
      • 4夢境中的Bergman對你說:Now is when nightmares come to us.你來到這裡,朋友都變成了幽靈,他們與你共處同一空間,呼吸著同一份的空氣。你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即便是一頓盛宴都無法化解你心中的疑慮。伴隨著音樂,你張開了雙臂,準備即刻擁抱大地,并高喊:It's only jealous,Plz go away!
      • 神之手,梦之作。纯正当代恐怖片音效领先时代。冯西多演技爆发,这样埃贡席勒式的高个条感儿一演神经病简直魅力无法挡。妻子痛苦自问“是错在爱太多还是爱不够”令人无比唏嘘
    • 豆瓣 8.4 IMDB 7.8 HD中字
      Le feu follet
      1963
      剧情片
      法国

      鬼火

      Le feu foll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
      • 电影放映完才发现身旁坐的是施隆多夫...
      • 《表兄弟》式收尾。石头之间的蛇。用拉辛的世界反对普鲁斯特。虚无没有任何质量。纽约像一个疯狂的漩涡,人们像瘾君子一样消失在城市里。太阳,你无法摸到,但你可以内心有阳光。毒品:一切冒险都在于你的内心。色情小说:是西方概念,是依据原罪、善恶而来。我自杀是为了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
      • 在酩酊中毁灭
      • 还是喜欢路易·马勒,因为他是新浪潮这班人里心最软的一个。
      • 要对我的朋友们说,“你要还是我的朋友,我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否则你不是我的朋友”
      •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团鬼火
      • 我能自己写,而且能比路易·马勒拍得更好。
      • 给我一杯马提尼,给我一支kent,我会像阿伦.诺伊斯一样悲伤
      • 儘管我是那麼喜愛路易馬盧的電梯和鬼火,卻無法給鬼火打"力薦"的5星。畢竟我還是希望健康的人生觀能帶領每個人撐過虛偽寂寞的無情掃射。
      • 好怨念好怨念的故事。。。。
      • 虽然青春不再的我们生活的色彩在褪去,但我并不认为死亡比青春褪色后的生活要好。不要总是让死亡给人镀上一层神圣的外衣
      • 路易·马勒第6作,获威尼斯评审团大奖。莫里斯·侯内气质绝佳。跳切和特写运用很新浪潮。对男主徘徊于焦虑与无聊间的心态描摹精准而犀利,令人犹然念及叔本华。| 踱步,喃喃自语,涂鸦,层叠纸盒,拔娃娃头,臆想通话应答 | 在井底的太阳比地上更暖和 | 你就在我面前,但就是摸不着 | 守卫黑暗。(9.5/10)
      • 9.3;“明天我就自殺”
      • 人生需要有东西维持生存,要有东西可以为之生,要有东西可以为之死,若缺少一个则导致戏剧性人生,缺少两个则导致悲剧性人生。
      • "一切冒险在于内心//我认识酒之前就已经喝酒了,我在等待的时候开始喝酒,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需要用一生去等待……所以我把自己喝成傻瓜。”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才会惶惶不可终日。说不清是冷还是温暖,想到如果不建筑就永无房屋,那就每分每秒好好活着吧。
      • "你治愈了"——一种戈达尔或者雷内式催眠,新浪潮与左岸派风格在《鬼火》中近乎并置,但它却永远指涉自身,路易马勒以松的情愫—无意义行为(在王家卫的影片中则很紧)模式填补了《局外人》之前、之后。或再现镜像阶段论:完全的自身—外界审视与寻求一个不可能重复的"享乐",再到语言、跳接、毁灭
      • 很好很简洁的结尾
      • 第一次遇到节奏慢剧情少却一点没让我觉得闷的片子,拍得好美…… 也是第一次看到片中Ronet这种时刻安静、情绪却又波澜起伏的银幕形象……
      • “我已经不爱她们,她们也不再爱我,我们已经没有联系……”这是花花公子阿兰的临终(自杀)遗言。阿兰的悲剧在于,他的生命只有爱和酒精,而这两样东西也是他的忧郁所在,当他再也寻觅不到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他的生命便如同行尸走肉了。大部分是莫里斯·荣内特的独角戏,他的忧郁气质不输詹姆斯·迪恩
    • 豆瓣 8.4 IMDB 7.9 HD720P中字
      Opening Night
      1977
      剧情片
      美国

      首演之夜

      Opening Nigh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虚实难分的即兴表演固然令人感叹,但是那部戏中戏却始终不曾令人入戏分毫,银幕前的观众大概和舞台下的那些瞎鼓掌傻笑的观众一样,始终不知道这出戏想要讲的究竟是什么
      • 大概比《鸟人》好了130部《黑天鹅》吧 / SIFF第17场
      •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