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哲鉴于春夏乃万物滋茂之季,秋冬为万物蓄藏之时,秋行肃杀,秋意萧索,叶落虫泣,山川寂悲,念上天好生之德,循春长秋实之意,是以官府刑决死囚,必俟秋后。汉丞萧何,明定刑律,立秋论决,是谓秋决。(今年的夏天过得比往年都快,一眨眼就到秋天了。) |
|
極佳的民族性讀本 |
|
7/10。故事发展线索是裴刚的人格逐渐完整、两代人冲突逐步化解。每个角色都承担道德告诫的象征意蕴,裴刚面对公堂时残忍、狂暴占据人格中统治地位,与奶奶的骄纵进行反叛关系,莲儿的温存、体贴使裴刚走出死亡恐惧,牢头弥补了家庭中缺失的父亲,用苛责和打教的方式把裴刚当作自己走上不归路的儿子重新挽救。二太爷骗光良田并打算接管家产、奶奶在行房事之夜冻死为的是行贿小史,特权的勒索心态象征赖以道德维系的社会关系已瓦解。代表恶的小偷和良知的书生作为正反面影响着裴刚人格的成长,几次逃跑被暴打的裴刚来年才得知奶奶为救自己冻死而失声痛苦,长辈的地位重新稳固。结尾裴刚光明磊落地踏上刑场,拒绝连累牢头和妻儿,不仅代表传统的胜利(传宗接代的爱情观念和生命火种),更是人格的胜利(性善的直接动力)。通过傍依道德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 |
|
偷牛故事重演译,三代单传宠坏孙。秋决牢婚传香火,死生人情明教化。典型中国各种伦理剧,煽情似火人性如冰 |
|
四季轮换的对应,预知死亡后的改变。奶奶和莲儿在实际意义上的母女关系,对应牢头和裴刚实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亦映照出血亲层面上的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 |
|
台词充满戏剧腔,人物扁平化,缺乏心理动作,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缺乏肉感的故事,却讲述了中国传统“传宗接代”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戕害。“奶奶”身为女人,被规训为父权文化的代言者,而孙子则成为始终处于儿童期、没有超我的人。但他的形象也是不简单的,在侍强逞能之外,他还有好勇仗义的大男子的一面。总体而言,电影的杰出的地方在于通过简单的人物和戏剧化的情节还原了古代文化中愚昧而近乎魔幻的一面。 |
|
一个人来资料馆看了《秋决》,回来路上有人跳河身亡。突然觉得生命太脆弱,生啊死啊都是一瞬间的事,如果不能好好珍惜,好好生活,一切未免都显得太短暂。来到这个世界也并未带来什么,不能带走什么,那就给彼此留下些回忆,给自己留下些痕迹就好。 |
|
这是什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监狱能惩罚罪犯,可并不能拯救他, |
|
一招一式很讲究,美术大美,我主要还想推一下演员,那时候还没有台湾腔,好听极了。反观现在的台湾电影演员台词…… |
|
这片这么牛逼,你们知道么?集李行之大成,将其中国传统伦常方方面面的思考集中在一部电影之中,从未见过如此中国的电影,“中国电影”就应该是一种类型。秋后问斩这种时序伦理,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它的深意。唯一遗憾是道理说太白,不够含蓄。三代单传,到现在这个社会,担子也还是很重的。 |
|
李行回顾展《秋决》,86岁的李行真是越来越老顽童了,心态太好,现场底气十足的自夸自黑又黑琼瑶还各种吐槽…,片子像是一篇反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古典小说,美术很精致,台词太过形式主义了,演技也有缺陷,但救赎的剧作内核还是很高级的。 |
|
3.8/5 在浪漫化的空间里讲了个传统道德故事,哄哄当时的中老年人还好,放在新时代语境里就显得过时了 |
|
这近乎离谱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着过去迂腐的思想和过时的价值观。 |
|
华语古装片的又一典范,服化道、摄影、音乐、人物都精彩,在摄影棚内置景居然布置出了一种纯天然的氤氲古味,也是用心了,可能也是李行导演最有味道的一个片子,一个被宠溺的败家子的幡然醒悟,两个在男性社会里辛苦持家女性的赞歌,一个白发牢头的慈心,一个白面书生的生死观……四季轮回,秋决在望,人头落地,死而磊落。 |
|
熊孩子悔过记。最传统的民间故事,棚里的四季,“唐代以前”的“中国”。大量运动镜头,圣母白莲花的“哪怕只有一天一夜,那也是一生一世”。李行导演的讲座:永远在筹备的[跪在火烫的石板上]、跟琼瑶的绝交。 |
|
养儿不教还是隔代教育 出现这样的人渣不奇怪。在死亡面前再强硬的人也会跪地求饶。只是后悔已经晚了。 |
|
作死富二代的诉讼案,最高级的地方还是影片展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情理法。 |
|
较糙 |
|
秋决 (1972) |
|
落雨天@小西天。质感竟然有点接近筱田正浩和小林正树。看完才知原来配乐也是斋藤一郎做的。人物功能的设置和四季轮转的结构有点像舞台剧,张驰简繁的节奏把握得极好。世殊时异,佛系书生道的直言在当下观众看已有大话西游唐僧式的喜剧感,频频笑场。沙丹映前点了四个点:存在主义内核;道与欲的统一;刑期未刑;女性的牺牲奉献。补一个点:四时运行结合季节经典意象,传达出的传统生命观
|
|
摄影淡雅,场景简单但有韵味,情感朴素,最后迟来的转变也有动情之处。但很多大写的思想都挺可怕,奶奶为了传宗接代,非要自小跟随的莲儿跟死囚孙子隔空结婚;莲儿屈从委身,甘愿以无爱怀孕报答,并在扭出来的感情中奴婢般伺候对方;裴刚是个不折不扣的奶宝,杀人理由荒唐又幼稚,入狱后的表现如同巨婴;哪怕是往好父亲形象塑造的牢头,打裴刚的理由是对方像自己不成材的儿子……不过那时还是70年代初。想到昨晚开幕式上听到“健康的儒家文化”这句评论,头皮发麻,这年头用“健康”作为评判标准,而且评的是这类文化……@资料馆,第一次进二号厅 |
|
影片中的奶奶最可恨,这种只知宠爱孩子的父母,不知造就了多少个孙小果。 |
|
糟粕 |
|
看得出来,置景美术的考究和细节,做得很好。写实主义的故事内容和母体表达。传统家庭内部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的父母的关爱,隔代长辈对孙子的溺爱和为人处世的规训缺乏,成年人犯错后的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和无法重来的惋惜。不过本片限于传统叙事和时代背景,对于女性禁锢反而有了一定的表达。老内成亲结合的手段堪称腐朽作恶之极。 |
|
赵文瑄蜀黍推荐的。 |
|
【核心事件】把人捞出来,人没办法捞出来 |
|
不知怎的,這片總叫人聯想到池上遼一的後期漫畫,都酷愛用一張臉塞一整幕的正拍大特寫切構圖,好讓角色對話的同時兼對鏡頭外的觀眾喊話──說教嗎?不大是,更像是自信吧,儘管切的太頻繁而失之原先短片版《秋》的刀刀見骨,但劇組是真心相信演員只靠凜然神情便能征服觀眾,也著實是如此。 |
|
自秋起,至秋滅,從神憎鬼厭,到浪子回頭,卻都為時已晚,只道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李行老爺子化調度於無形令人服氣,歐威的表演更是讓電影有了讓人相信的資本。 |
|
7.2/N/A |
|
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倘若不结合历史文化的角度真的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了,事实上无论是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男主从前之后的转变都是极为动人的。在70年代能拍出这样的佳作,真的很难得。 |
|
全靠陈坤厚撑着 |
|
完美的中式古典美电影,无论是思想内核,还是美学呈现,都堪称完美 |
|
虽然一如既往的主旋律,但这绝对是李行唯一一部靠谱的电影 |
|
仅有摄影层面的美学价值,实在可惜。 |
|
棚景很日本,并且由于棚拍,整个故事的人物几乎与外部社会关系脱开,人物相对扁平,言语风格单一,使其更像是一个寓言性的讲述。人物成长最先声夺人的点在于总是因为暴躁愤怒而紧紧攥起的拳头终于松开。 |
|
这县的治安真好,一年牢里只看押过三个人。。。这年秋天过后就没犯人了。。。 |
|
传统文化的大义与愚昧 |
|
7.1/10 |
|
风格。 |
|
好奇情的故事……虽然很多道理铺垫,还是觉得转变突兀。三星半。 |
|
顽固子弟与上代的和解,妻子改变的过程,内里是传统伦理纲常的修正,这一切都是粉饰建立在对于生命冷漠的基础上,一切人的做法还是倾向于自我亲人(玲儿,牢头)或同情上层(书生)本质上忽略了惩治意义,男主自我的悔恨还是对于本身亲人的在乎,而死的那三个人,好像都忘了,只是重视了结果的正确性。 |
|
这种充满廉价道德说教得电影简直让人崩溃 |
|
【2019年5月2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导演李行电影展」-2014年修复版】
“哪怕只有一天一夜,那也是一生一世”
借古讽今的好故事,每一个人物弧线的设定都恰到好处。男主从纨绔子弟到懂得生死的意义;监狱老大爷对男主态度的转变;女主从不理解到对丈夫的呵护。
摄影增色很多,抛去时代的视听语言特征,还是不错的。 |
|
就像一本古典作派的寓言故事集,劝人向善的那种,能讲一年的那种。 |
|
封建礼教吃人,个个都是悲剧,还不自知。。 |
|
禅意 |
|
这就是柏杨说的丑陋的中国人吧,全片就讲了一个字,酱缸,也就是这部电影的最佳注解——这片子得倒着看。 |
|
《秋决》是在中国传统内部反思中国的传统,电影中呈现“二元”对立的叙事主题:道德取向方面是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人物关系方面是两代人关系的对立。电影中两位女性角色刻画得相当到位,两个女人的不同面相诱导了主人公的转变。李行导演的布景实在是太好了,完全不输李翰祥。 |
|
中国式命题。 |
|
洒狗血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