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澳洲女性"遗产电影",《悬崖上的野餐》《The Getting of Wisdom》和这部,往往成为"委员会类型片"的代表(甚至成了当年影展上澳洲片的一种刻板印象),是将英伦维多利亚遗产与澳式野性相融合的结果。因此,我更愿意将其看做一种跨国遗产电影的文化实践。
影像上也是这种杂糅,一边是牧场物语的荒野生存,一边是雷诺阿式永不结束的午后阳光下的维多利亚恋爱。不过,年轻的朱迪·戴维斯与山姆·尼尔就是能有那种化学反应,是绅装与长裙遮不住的Aussie狂野(还互道一声mates)。这就同一般英国遗产电影中的爱恋不同了。
私以为牧场的戏都比富人的戏有趣。这也是本片灵魂所在,女主最后宁择物质的贫困,也要精神的独立与创作自由。 |
|
judy davis is brilliant!然而更叫人惊艳的是。。sam neill!大叔年轻的时候原来这么帅! |
|
这个片子比较适合少女去看吧,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但是对我来说就不是特别适用了。女主角一直在讲,想要去找寻自己的意义,但直到最后才点出是想当一个作家,与此同时在这个观影过程中,感受不到这种强烈的欲望。而且男主角最开始与女主角相识,他误认为她为佣人,然后拍了一下她的屁股,之后爱情的弧光有可能可以使人忘却这件事。但是,潜意识里对下位女性丝毫不掩盖的蔑视性,我是耿耿于怀的。 |
|
1. I am not sorry for being egotistical... —— Neither am I ;P 2. Why does it always have to come down to marriage? Loneliness is a terrible price to pay for independence. Don't throw away reality for some impossible dream. It's not impossible! —— Felicitation. U made it. |
|
那年代那美景中的女性作品很多。这次面对过于滥调和自我陶醉的故事,终于审美疲劳了 |
|
澳洲盛产妮可那种大鼻子硬玫瑰 |
|
三星半。女主不甘于在山野荒原和平凡家庭里按照传统生活模式终老一生,而是坚持探索自己真正的精神需求,让天性绽放。诗歌音乐和其它艺术滋养她的心灵,让她发挥天分,丰富认知,具有炽热的灵魂。即使山姆·尼尔饰演的情人善良迷人,有一种错失他人生就特别遗憾的感觉,女主也仍然尊重内心愿望,作出了继续写作的选择。但此片情节段落分配失当,对于女主的写作爱好反映得太少,情感纠葛反映太多,导致观者很难与她心心念念坚持“梦想”共情,有种口号大于实践的落差。 |
|
这不是现代女性面临的“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问题,而是女主角为了成为自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后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照亮了自己。 |
|
独立与孤独相随,结尾她说我不能为别人失去自己的生活,但我还没有真正活过。女性主义电影。与简爱等同,但比简爱彻底。澳大利亚的荒凉美丽。 |
|
跟芭芭拉史翠珊的《燕特尔》同题。 |
|
b解版,原来那么久以前西方的女性就开始独立了,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几个女人能为了事业放弃爱情吧,女主勇 |
|
女主一直在讲,我要成为艺术家,成为有才之人,拥有我的career,然后每天容貌焦虑,梳妆打扮,没有任何努力向上。嘴上说着不要成为附庸,不要结婚,结果每天都在跟男主谈恋爱,争风吃醋……最后二十分钟突然就想起来要奋斗了,匆匆结束和男主的矛盾,看得好无语 |
|
相继错过了SFF和MIFF的放映,能够最终有幸看到今年NFSA才完成的修复真的是感动哭。冷寂冰凉的山庄与荒漠是每一个古早澳大利亚影史经典故事的开始。我的璀璨一生,有对自我的固执和坚守,有对这个家庭所作出的反抗,还有在爱情中不卑不亢不要忘了自爱。这个古老守旧的社会或许曾隔绝了我一人的幸福,但书本和文字却永远不能阻挡所有人前进的脚步。Eleanor Witcombe的文字被化为一声最有力的控诉,打响了袋鼠国某种意义上的“第一枪”。 |
|
重看。只希望中国何时能有此笔触写中国女星作家。 |
|
现在我把所有的一切都写了下来,为什么,我想搞清楚,听起来也许有点像锈罐上的几颗钉子。我徒劳的一生也许会在大地上悄悄地流逝,可是我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告诉给大家,我多么热爱他们,怜惜他们。/拍的挺好看的/舒曼scenes from childhood,piano quartet in e flat |
|
The story of this head-strong and free-spirit Australian woman is so inspiring to me, she follows her heart then do and say by heart. Imaging her time and location - early 1920s and rural Australia, she is real role model to all the women nowdays in Austrlian! |
|
前半段弄得有點像傲慢與偏見的澳洲版,後面覺得女主成熟獨立起來。現代,可以結婚或同居但又不犧牲自我,而當時,當妻子就意味著要為丈夫奉獻,所以女主選擇孤獨但獨立,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讓人有點唏噓,唉,女性崛起之路就一定要註定孤獨麽? |
|
巴顿芬克里的judy davis小时候原来长这样。一点也不像。 |
|
影片三分之二都是在讲爱情故事的……我还以为她会讲她是如何学习如何奋斗如何成为女性作家的,我以为我至少会看到一个女版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发现我想多了……风景不错,演员演技也没问题,当澳洲风光文艺爱情片看也行的。但它本身也不是风光片啊…… |
|
很难想象导演此片上映时也不满30岁,并且还是在预算非常少的情况下,还是细腻地展现了20世纪澳洲的风土民情、自然风光,非常古色古香,很有代入感!海伦姨妈和情敌也长得太美了,朱迪戴维斯很有个性,演技不俗;山姆尼尔默默深情!看片的时候感觉贫穷富有是那么泾渭分明又是那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贝拉的姥姥家很有钱,但她爸爸因为借钱,要让她当家庭女教师抵债;他们家的债主虽然有钱,但生活环境实在不敢恭维,并且还误会女主和他们的儿子有好感,嫌弃她家没有钱;女主意中人的姑姑家也很有钱,但意中人却又濒临破产!枕头大战真的很解压,这是全片最自由惬意的片段了!原著是1901年出版的,电影是1979年上映的,女性从拒绝真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再到能作为导演去拍摄电影,真的走了好长一段路。这片是澳洲第一部女性执导电影 |
|
澳大利亚电影新浪潮时期的重要代表作,Judy Davis初担主演便一鸣惊人的电影。自然光线下呈现广袤壮阔的澳洲风光,虽无过多技巧,节奏却十分流畅。许多桥段总能让人想起简·坎皮恩的《天使与我同桌》。最后的结尾没有流于俗套,面对曾经深爱过且身价不菲的贵公子,女主角还是选择遵从内心,走自己的路,brighten her brilliant career. |
|
比起Jane Campion的时髦花俏,Gillian Armstrong踏实和自然的气质更经得住反复观看。抱起的小黑猫,救起的小牛,柔和的色彩和讲述,细节中对Syblla的偏爱。两位主演年龄偏大,但Judy Davis的眼神有不容置疑的柔韧和自由,刚满30岁的Sam Neil出道即broken ladder,almost loving you。 |
|
好久好久以前看过这个电影, 也读了这本书. 那时的我也象Sybylla一样,'want to find out 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what's wrong with me.' 也是'want to have my own life, before becoming part of somebody else's.' 那时,Sybylla和Jane Eyre一样,是我的英雄,榜样.
再看,还是一样喜欢independenat, ambitious,spirited |
|
不论男男女女,梦想还是眼前现实,都逼迫女主角放弃语言交出无垠天地,成为好男人生活里漂漂亮亮的一部分。她有留恋但还是必须说不,好有生命力的Judy Davis。传记似的视角没有波澜壮阔,也不敏感决绝,镜头追随着西比拉适应抵抗时代浪潮,对爱的想象转化成坚实生活的韧劲 |
|
觉得故事还应该讲下去。。。
书出版于1901年,影片公映于1979年。那年Judy Davis才24岁,演得真不错! |
|
哦哦,女性主义到比较彻底的一部。想想和女士画像有什么区别呢?看来女性的独立是要从精神独立开始。若是从物质独立开始,而精神上疲弱不设防的话,独立只是空谈。 |
|
she said to her “Loneliness is a terrible price for self- independence", however,she did not believe it! |
|
澳洲女性导演的女性成长传记片,提名当年戛纳金棕榈奖,虽然是传记电影,但时间跨度并不长,用100分钟集中展现女主角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形成的几个瞬间,电影画面优美,置景和服装考究,表演风格也流露出浓郁的英伦文艺气质。巧合的是1993年获得戛纳金棕榈的「钢琴课」也是澳洲女性导演的女性成长题材的电影,男主角依然是山姆·尼尔! |
|
跟着女主一起成长,最后面拒绝男主的时候跟着一起心疼,也很惋惜,接着女主就得到了另外一种升华,气质都变了 |
|
简单来讲就是,这是一个不够温和圆润、两边讨好的《小妇人》+更加决绝与彻底的《简爱》+澳大利亚版的《傲慢与偏见》的综合体。而小说的作者本人几乎就是初代的简-奥斯汀。
择为2025年1月文,详见微信公众号 玉钗记 |
|
远近纵深的场面调度繁复而充满张力,一如二人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联系。在没完全确定下来之前(其实片头旁白已经给出了结局提示),对手戏旗鼓相当极为精彩。可怜温蒂只大了三岁就得演姨妈,另外除了亲吻拥抱就没再进一步发展,纯真得太过梦幻。即便如此,近半个世纪前问世的此作依然领先于时代。 |
|
女主角虽然人设是外表平凡,但是演员很灵动,生机勃勃。都说是女性成长,但是我看来看去都是阶级,钱的问题到底是哪样解决的。 |
|
像是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肖像》或者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而这种女人又是很多女作家的缩影,比如乔治艾略特、伍尔芙,或者简奥斯汀,不是女作家笔下的人物,而是她们自己。是的,她们笔下的人物总是过于浪漫主义:主人公们虽有波折或各式各样的傲慢与偏见,最终却会俘获真爱,依旧是“王子和公主从此住在城堡里世代繁衍生息”的美妙结局。她们自己比她们笔下的人物伟大很多倍。毕竟,男性社会中男人可以因为事业轻易抛弃女人却难于见到女人对男人说“不”,见到的大都是蓬头垢面的妻子被迫依附于丈夫,婚姻是她们最大的赌注。所以西尔维亚说“给我两年时间去探索这个世界”,男性观众依旧会有一种内嵌的惊讶,“高富帅跟你求婚不答应你是不是傻”,一旦将自己代入角色,则又大悟:她为什么要因为区区一个男人放弃事业尤其是自由? |
|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anyone.” 好喜欢女主角,特别又可爱,像一头小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无限的生机与力量。开场的第一幕戏真好,随着女主角的独白,我们看到她在室内读着或许是自己写的文章,随即点题“my brilliant career”,她没有被屋外的风沙影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紧接着母亲的几次呼唤将她拉回现实,观众立刻看出她热爱幻想的特质,与她所生活的环境的不协调。影片的结尾真好,独白与开头呼应,最后她没有选择婚姻,而是投下了充满希望的包裹,开始她未知的人生新篇章。不知道新版的《小妇人》多少有没有借鉴这部影片(查了发现这是薇诺娜版小妇人的导演,非常理解为什么选她来指导《小妇人》)。 |
|
原来是94小妇人的导演的作品,太美丽隽永的风景和含蓄克制的感情 |
|
好矛盾的女人~ |
|
前半段看得让我以为是至今最讨厌的女主
古怪 自私 双标 女主不是想沉溺于文学和诗歌吗 那咋不开始呢?光嘴上描绘多么宏大的梦想 实际上成天无所事事 还有她既然不想让婚姻束缚自己 又为什么称呼男主为mate呢 又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理由吃醋生气呢
也许女主的蜕变和成长的笔墨较少吧 没有明显触动
风景实在是太美了 自然光影太难得 |
|
本来我认为这部片子只有七分左右。叙事很碎,跟小妇人差不多的套路,但确实有一些东西不太一样。没那么戏剧化,女主角对传统世界的背离也没有那么彻底,甚至有的长辈有过跟她一样的想法,但终究选择了现实。
不过,婚姻与自我真的只能存在一个吗?这个命题似乎在今天仍然不少人提起,但我觉得仍会有不是非此即彼的解法。
还剩几分钟,电影要结束的时候我在想诶,这不交代写作相关的剧情了吗?把的声音响起,一如开头,而这就是‘我’写下的故事,good night,goodbye,阿门。恍然大悟。 |
|
[奥斯卡][外挂射手中文字幕SRT] |
|
完全意义上的女性觉醒之路的描写,没想到女人被逼婚的路到21世纪也还是一模一样啊。但是里面描写这段比起对方更珍爱自己的现代模式爱情真的细腻绵长,sam Neil的魅力配上Judy Davis的不羁活力真是相辅相成,枕头大战尤其活力,尤其美。 |
|
“女性意识”+“澳大利亚”两大显著的标签。前者因为导演、制片、演员以及影片在70年代末所传达非常规理念;后者则是因为影片从原著/改编、摄影/取景、服装/美工、音乐以及两位主要演员都为澳大利亚人,而且这部影片也将他们大多数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创作台阶! 绝伦的Judy Davis!!!
|
|
如野花般柔韧而坚强的女子,她跟她的爱情故事都如此让人沉醉 |
|
思维真是超前得没朋友的,Loneliness is a terrible price to pay for independence,然后放了那么有魅力又懂她的SamNeil。。JD弹得硬邦邦的scenes from childhood还蛮洗脑 #pillow fight at its best# |
|
一同观影的朋友认为西碧拉一定程度上是自私的。无法否认的观点,她辜负了哈里。但在爱情中无私奉献的女人,无论是银幕中还是现实里,我们听过见过太多了,有什么用呢?只有“自私”的女人,才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西碧拉不仅清醒,而且勇敢,所以她才能够获得brilliant career。从她与姑妈关于婚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的观点打破了时代的桎梏。另外,朱迪戴维斯极富生命力的表演为角色增光添彩,片中展现的澳大利亚风光也非常引人。 |
|
年轻的Judy Davis好像Nicole Kidman和Holly Hunter的结合体,一头乱糟糟的红发火焰一般炸开着,满脸都是不羁与愤怒。结尾落魄潦倒却依然拒绝高富帅求婚的她,把自己刚刚写完的小说放到邮箱里,面对着夕阳静静等着邮差的来临,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谁能不爱这样的heroine呢? |
|
仰视,只能是仰视 |
|
[Criterion Channel] “I can’t lose myself in somebody else’s life when I haven’t lived my own yet.” LOVE LOVE LOVE this one!!! 难以置信这是Gillian Armstrong第一部feature,Judy Davis第一次银幕亮相,太成熟了!年轻的Sam Neil💕枕头大战💕评论音轨里有提到导演在好奇为什么住在澳洲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原著作者在16岁就有这么超前的意识,结果发现有可能是全球畅销的《小妇人》的影响。后来Gillian导了94版的小妇人也算是full circle了。 |
|
沉闷、乏味、平淡无奇、看一遍就足够的澳洲乡村爱情片。淘汰。 |
|
看CC才眼熟的這片 緬懷走肖的璀璨生涯🕯️ |
|
現在看是比較直白而簡單,但不難理解當年的震撼,因為女主角所面對的命題,到了今天還是一樣值得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