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缓慢而悠闲,带有一定的紧张,配乐较为单一。作为一部心理惊惧片,总体上不如《蝴蝶梦》、《迷魂记》、《冷血惊魂》等经典。 |
|
【2023/1/21】4.5。已经不知说过了多少次,法斯宾德是一位“妇女之友”导演。能把产后抑郁刻画得如此令人感同身受,真是特别带有社会关怀的一部作品。但我觉得法胖其实悄悄把自己放在了小女孩Bibi的位置,所以在这部片子中他没有出场。正如《中国轮盘》里也没有他出演,但作为影片主角的女孩亦代表了他。为什么是小女孩?在本片中,主人公的女儿Bibi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理恶疾将她的母亲吞噬。这种安排除了映射出法胖内心纠结的性别认同,小女孩身上同时具有的幼态及脆弱感或许就是法胖内心的自我体验。这不止是一部反映已婚已育女性处境的电影,它也展现了儿童的心灵创伤。 |
|
在魅惑中迷失,在恐惧中灭亡。 |
|
闲极主妇发疯片又一发,文艺版婆媳小姑大战五百回,margot这个美法不精神病一回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真正死成的却从不挂嘴边。抑郁这个妇科病!你是女人版的蛋疼 |
|
1.法斯宾德对于女性情感的挖掘和探究是近似痴狂的坚持不渝,他总将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刻画为内心敏感、脆弱,外表却故作刚韧的受压迫群体,并通过外界强势力量的侵蚀和挤压迎承恐惧交织欲望的心理异变。《畏惧的恐惧》即以爱的缺失与索求切入身份认知及伦理窘境的精神剖面,马格兰无法从丈夫身上获得情感援助,婆姑无处不在的道德监视更是让她焦虑倍增,因为不被理解和包容的痛苦,最终只能沉溺在异质的精神臆想中惊慌失措。2.(主观镜头时的)水流特效画面象征马格兰精神错乱的浸入,留白的第三方窥视同作用与《爱丽丝逃离》的潜意识危机;思维逻辑的混乱都是借由产后抑郁和药物、酒精的催化而显现的,鲍尔、镜子的切割倒影皆为分裂的自我认知。3.如果你真的什么也不做, 请最少不要浪费我们的氧气。|你离我这么近,又那么远。 |
|
法斯宾德的影片总是从各个侧面诠释着女性情感的缺失与欲求,寂寞,以及由寂寞引起的心灵恐慌。《畏惧与恐惧》用扭曲的画面刻画人物内心的煎熬,镜子中犹如魅影一般的面孔是玛格特压抑得变形的精神状态,法斯宾德巧妙地用镜子意象来制造恐慌氛围,营造出神经质的恐慌背后潜伏的摄人魂魄的巨大杀伤力。 |
|
7.4;salute to Alfred Hitchcock |
|
连续看了Martha和这部之后,深感这个女主角的幸运。她瘦削和神经气质在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很耀眼。如果Jeremy Irons和他合作,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
|
这个女人比维罗妮卡弗斯更晦涩,因而她的恐惧也更令人不安。当然,追究病理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怀孕、富贵病还是男女关系,在我看来,她的恐惧源于她丰富的爱——对人、对子女——与她所处荒芜冷酷世界的龃龉。 |
|
法斯宾德总能捕捉到女性最细微的情感,那些来自日常的压迫催生出孤独与恐惧,导火索总结下来就是孤立无援,如水波一样的镜头荡漾出心态的失衡,大量镜像,以及鲍尔这个人物,都是女主内窥的结果。 |
|
作为一汉子,法斯宾德怎么能如此了解女人心理!我觉得女主估计就是我十年后的样子…… |
|
其实我们多少都有点精神分裂~~~ |
|
几个镜头中速的推进至人物面部,让人想起伯格曼的《假面》,敏感的困惑,绝望的困境。 |
|
這片也充滿法斯賓達的風格,除了一班老演員外,當中所要說的被生活迫瘋了和冷眼刻薄的批判亦不少,但減少了舞台效果而走向平實家庭式的格局描寫,有點令我想起卡斯特婆婆升天記,但當然沒後者的用力和悲慘,而這部較為輕手但不失當中的壓迫和不安,困局中亦沒有明顯的出路,可能是導演自身的投射,喜歡他的作品這部當然值一看 |
|
母亲手部的情绪 扭动的视界 推镜时我感受到你的压力 一切从四处侵压到整个身体 只是一具瘦小的身躯 浴室镜中的两个自己 到底是谁呢 是能指?是个人?还是母亲? 放下电话露出笑容 瞬间黄黑焦燃灼烧如同在地狱中被惩罚或变成恶魔 男人又要去做自己的事不要打扰也毫不在乎女人了 注视中好想烈火将你燃烧 男人只有自己没有女人 爱是理所应当的中听话 笑都是没有力量以支撑的 优势上位者 你的日常 你怎懂蹊跷? 作为压迫者你也是被压迫者 可你意识不到女性的遭遇和本身的体制 统一至上个体靠边 女人更靠边 男性是猎手 他们的凝视将母亲化为欲望客体 女性的凝视将母亲化为被监视客体 |
|
变为母亲的女主仅是煮饭、扫地、照顾孩子、服务丈夫的机器,被婆婆约束成温顺无私奉献的妈妈,女主看镜子里母性的她觉得极其恐怖,那并不是真正的她。
身处这情景,多次想向丈夫倾诉、交流,而他用忙工作来拒绝,得不到关爱的女主绝望了,寻找关爱她在找存在感,用酒精麻醉痛苦,用刀伤自己的身体痛处代替心理极大痛苦,只是都无任何作用。
人跟他人,跟最亲的人无法彻底交流,很悲凉的一部电影。 |
|
疏离,寂寞,漂移,分裂。女主光彩照人,寂寞是一种病,爱情只是麻醉毒药,药效退了以后更寂寞。妹夫好帅,总觉得要跟妹夫发生点什么的。 |
|
你离我那么远。我有那么多的东西希望倾诉,于是只有沉默。 |
|
描摹心理不及波蘭斯基 |
|
在同類型中的確拍的比較差。 |
|
对产后忧郁进行的模糊诠释。同样是已婚妇女的歇斯底里,有点类似卡萨维蒂的《醉酒的女人》,但也有些不同。法斯宾德是内景戏的大师,内景的镜头设计炉火纯青。 |
|
恐惧吞噬灵魂,淡然吞噬恐惧。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的三层大山压在她身上,偷窥的女人们贪婪地索取她的一举一动令她无比恐惧,尾随着的男人她却可以目无一切轻松应对。都说外人的所有恶意与偏见都无法伤害到自身内核,只有与你最亲近的人你在意的人伤害你辱骂你,你才会感受那深入骨髓的痛与绝望,自然她在里面痛苦万分。她就被性别气质自动划入了家庭主妇的角色,被丈夫当作理应料理好一切家务事和带孩子的任务,被婆婆当作是需恪守妇道与家庭主妇形象的人,被孩子当作是天生的母亲角色,她自己去哪儿了呢?伍尔夫百年前提出的一间房间与五百英镑年薪在如今依旧闪着光芒,你需要有能展现自我的空间与找寻自我价值的感觉,女人不是天生的母亲媳妇,可社会规训吃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恐惧中的恐惧。 |
|
就玩儿玛吉特卡斯腾森一人了.完美的小片. |
|
法斯宾得拍的越来越好了,一开始有点大而化之,进而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但这部片子基本把握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从这些一般人忽略的细节中,窥视、诠释人类个体的内心。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妈妈,在怀孕和哺乳期莫名其妙的紧张、失眠,以及无法控制情绪,以至于发展到非得服用镇定剂,或者酗酒才能使自己安定一点的严重程度。其实,这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每个人都类似的时候,唯一不同的是程度。有人说,这个女人太“神经质”,神经质或许是有点,但这并不能全归于神经质。我觉得,这是“人”的特征,是“人”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唯一的办法是将它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的程度——想从根本上消灭它,这是不可能的。作为电影,法斯宾得又进步了,其实当一个导演,将眼睛转向关注人类个体生命特征、命运和精神状态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了。 |
|
u re 2 sensitive |
|
心灵恐慌寂寞起,精神恍惚至失常。 |
|
带两个娃很累,看镜子里的自己变形,精神面临崩溃。
买个镇静药都这么困难。
丈夫忙着考试,不怎么理睬自己,就投入老男人的怀抱。
音乐白兰地。
不被理解的人,才抑郁发疯。
只有同样被压抑的人,才能理解她,比如卡里叔叔、鲍尔先生。
拍出了一定高度。
三星半 |
|
我们的神经如此脆弱~ |
|
传说中的生完孩子后的焦虑症?老公以及老公家人对她的冷漠和蔑视冰冷刻骨 发现快生的时候老公居然沉着的坐着不帮任何忙 所有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做 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沟通的鸿沟 我在想家人对她的冷漠和敌视是否因为生的是女孩?法斯宾德显然没打算告诉我们缘由 只是冷静客观的描述女人孤寂沉沦的生活 |
|
法斯宾德作品中少有出现的儿童视角,借着惊悚悬疑的外壳,对女性婚姻情感恐惧心理的探索。恐惧中的恐惧是情感中恐惧二次精神病变,还是二次分裂?用迷宫比喻此恐惧最合适。利用大量的镜头特写,在旁观者的监视中无法逃脱迷宫的囚笼。法斯宾德似乎对数学题很有情怀,多部影片出现数学思考的象征。 |
|
希胖子一样的悬疑,但什么也没发生。焦虑吧恐惧吧都是因为丧失了鲜活的生存感,太敏感又太美丽的女人是不适合这种家庭滴。 |
|
法大導電影的結局永遠也頗堪玩味,意味深長,當觀眾以為女主角的精神病已經痊愈時,怪叔叔的自殺消息的確令電影蒙上一層宿命般的抑壓感,女主角的主觀視覺再次變成扭曲,正正隱喻着埋藏在女主角心底的恐懼感再次被喚醒,也代表我們永遠也走不出這個抑壓與被壓迫的社會和群眾間疏離的關係而衍生的心理扭曲,即使我們可逃得一時,但最終還是像被困在籠中的鳥兒一般,被冷酷與黑暗所籠罩--主觀視覺(女主角的扭曲視覺),第三身視角(怪叔叔),隱喻(女主在鏡像中的兩個面孔-精神分裂)。 |
|
法师只不过是把自己剖开,撕裂的疼让别人表现出来,女性细腻敏感,无论是体察生活还是艺术创作,他是狂人天才。 |
|
玛尔塔与苦月亮,恐惧中的恐惧与冷血惊魂,足以看到法斯宾德跟波兰斯基的差距。扁平的节奏,机械的人物,翻来覆去的镜像和变焦,仿佛AI模仿人类一样生硬笨拙的镜头语言,说他是“拍片机器”真是名副其实,一年四五部的高产背后,是毫无灵魂的自我量产。 |
|
敏感,药物,失落 |
|
一开始女主角的恐惧看似来自产后抑郁,若按照一般逻辑来展开也可以拍成一部不错的女性关怀作品,毕竟男性角色们也都刚好有种“恰到好处”的可憎。 …… 可随着故事深入,会发现法斯宾德在这表现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理性的疯狂,格局和主题瞬间就大了不少。 |
|
好像很少看涉及心理疾病的严肃电影,看这部隐约能明白为什么了:老法演绎出的压抑和绝望一直都有深刻的感染力,患病的女主角在家庭,亲人,情人,朋友的包围中反而更容易被那种压倒性的强大力量一步步击溃,难以被理解和包容的痛苦,无法解释的恐惧,都是在她苍白面孔与动人明眸掩盖下的无底黑暗。 |
|
玛吉特·卡斯滕森真是光彩夺目,她那破碎的美感是她的魅力所在,法斯宾德电影中最美的存在。 |
|
属于曾经的畏惧与恐惧过去了,不知是好是坏,房间里只剩冰冷的嗒嗒打字声.. |
|
情节至今仍非常现实主义 但表现方法稍显老套
片拍得还是漂亮 女主亮眼
短短一年后的《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在影片整体性上已做到成熟很多 |
|
近5⭐。
伯格曼出《假面》,法斯宾德有《恐惧中的恐惧》,现代女性综合征的两生花。 |
|
这是多么真实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的焦虑啊,烦恼生活、孩子、被婆婆刁难嫌弃,也许哪天就到了一个临界点,彻底爆发,用药物和酒精麻痹自己。还好最后Margot找到了出口,还在告诉自己要坚强,可是望着窗外的视线中似乎还是有波浪的存在。 |
|
6/10。女主角遭受的外部压力使视野像水纹一样波动,无法从准备考试的丈夫那获得情感援助,母亲和妹妹总是上楼监视她行踪来拘束自由,医生拥有供给药品的优势权力逼迫成为她爱人导致其割腕;会诊戏中镜头移至神经系统图、浴室双重镜像和结尾怪人邻居自杀时抬出公寓的棺材,都暗示其将来精神分裂的命运。 @2017-06-25 20:23:41 |
|
女主角怀孕了接下来是无止境的脸部特写加镜头静止波动,后来查出来是精神分裂,后来好了。果然是我境界不够欣赏这其中的美妙么。另,德国婚姻生活怎么这么无趣啊丈夫每天回家做数学题 |
|
镜头的使用很神秘。 |
|
精神分裂的女主,时刻在丈夫和孩子的视线中,深陷恐惧的人事氛围。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更加注重技术上的突破,镜子的多次使用,特殊角度构图、大特写和移动摄影都很出色。 |
|
产后抑郁,唯有爱会使得女性摆脱抑郁。 |
|
227/365days。扭曲波纹的镜面,以台灯分割,分割敏感与钝感的关联。产后抑郁无法获得关爱的精神焦虑,不仅仅只是女性生活困境,也都映照了一部分的我们,我们恐惧,却没办法真正找到出口,4:3画幅的时代寓言,无论是运镜还是音乐,都疏离而又冷漠。 |
|
火候稍过,但不妨碍其有力之处。 |
|
两星半;看过的法斯宾德电影里最不知所云的一部,似乎是讲孕妇的心理问题,画面像水波一样晃动的特效让人印象深刻,莫名其妙出现的神秘男人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在精神病医院出现的女人也不知道是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