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ante lugubre - Allegretto
risoluto. 斯特劳布作品常出自某种公开安葬的目的,即:通过在其上覆盖尘土来指示尸体的位置.这用于遮蔽和揭露的土或化作地景,或表为层层堆叠的文本厚度,晚期的地层(1991/1948)必然优先于较早者(1803或公元前的那些).肃立的要求使得测绘学中唯有站位和角度――观众始终处于舞台边界上相当荒唐的不可能位置――是重要的,克瑞翁总是手掌向上的姿势和安提戈涅手向下对着大地的克制姿态表明双方之间绝不仅仅是流畅口音和粗鲁语调造就的"舌战":战争乃是一种基于区分的状态而非动作,正如内战[Stasis]与立场/竖立同根(*sta),影片正是以其全部场面调度证实着,一个几近静止的站姿或手势所能蕴含的最高的暴力. |
|
太熟悉这个故事 看过太多版本 所以太无趣了 完全喜欢不起来 |
|
烟草路沿途的一些风景。 |
|
外景能拍出室内剧的感觉真是太佩服了。 |
|
重点所在:探索动作与无动作、极简形式与繁复文本、再现与间离之间等同的可能。一种关于言与不言的艺术,一幅严谨俭省的工艺画 |
|
mubi斯特劳布夫妇回顾展。 |
|
斯特劳布&于耶的布莱希特版荷尔德林译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本身在文本的层层厚度上就彰显着某种共时性,这点不仅体现在这个地处现代城市的古剧场遗址上,更是由演员的语言传递了出来。他们机械式却极富节奏感的念白特意维持了原文诗行的断句,把语言变成了身体,变成了空间。而女主角则是剧场里唯一各种越界的角色,质疑着所有的权力和空间关系。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运用布莱希特理论最为成功的例子。一篇极精妙的长文分析见 http://sensesofcinema.com/2019/jean-marie-straub-daniele-huillet/a-war-film-antigone-by-daniele-huillet-and-jean-marie-straub/。 |
|
这一版是最枯燥的了 大型诗歌朗诵会 但德语版还是挺好听的 |
|
7。也来趟安提戈涅这混水,简直是古希腊的再现 |
|
【MUBI】虽然知道故事梗概,但是没有读过原著(以及任何翻译),所以无法评析版本好坏。但是能看出本片对于古希腊悲剧形式上的尊重和推崇。开头女武神和结尾的直升机轰隆,不由得想起《现代启示录》。两者对于战争的表现形式,主题内核不尽相同,但又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而这种反思,人-国家统领,人-国家机器之间的反思,在现代(2020)的政治格局下又显得极为必要。古人诚不欺我。 |
|
索福克勒斯创作,荷尔德林翻译,布莱希特编排,于耶/斯特劳布导演。可以哔哔出无数历史背景的交错:索福克勒斯大致想表现宿命强调人不应违背天意,拿破仑刚称帝时荷尔德林盼着德国人也搞革命;布莱希特回到战后德国想警告世人极权不死,而本片导演在首映时直接把片子献给死于美国轰炸的伊拉克人…但要说片子本身的话,就还是这两人的一贯风格:极简,极为干涩,精确又充满偶然。这部里好多镜头对着地面,人物在镜外念台词;人物出场时没有过渡,但退场时常是一步步走出镜头;能看出拍摄过程中天色的变化,能不时听到风声;拍摄地点是西西里一个公元前三世纪建的希腊剧场,但有一处故意把镜头转向远方,展现出远处的高速路…德语译本似乎想保留原文句法,语序和断句都很奇特,法语字幕又是逐字译的,看得相当吃力…但总算成了看过索福克勒斯的人了😂 |
|
7.5/10。①耳熟能洋的安提戈涅的故事:俄狄浦斯王的女儿安提戈涅因执意安葬被现任国王宣布为反叛者的哥哥而被残忍处死,而现任国王也因为这个决定最终妻死自亡。②声音上是各种抑扬顿挫颇具音乐性的念白,画面上要么是各种剧情扮演要么是用法常规但颇有味道的空镜头。③施特劳布夫妇以大量原地不动(有时会肢体运动甚至移动)的角色表演(以及角色们克制的表演模式)塑造庄严感(正如故事本身的庄重悲剧感),以极简的置景和干净简约的摄影美术营造一种更纯粹的情绪感受与精神体验(同质于《词语》),并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以②所说的念白方式为影像提供最主要的情绪魅力与诗意。④影像上的情绪冲击力不够强(冲击力比《摩西与亚伦》轻)。 |
|
看S-H的电影总是需要多倍的耐心,这部虽也是如此,但开场一轨前所未闻的 “Valkyrie” 变奏就把我吸引住了,当然,看阳光、大风笼罩下的人物也有趣;到最后听着角色念白,脑中也开始自动播放此曲,作品随之也触发了神奇的超验力,最后的声音更明确告诉我们这是属于当代的电影。 |
|
MUBI\其实是布莱希特的安提戈涅。现代建筑清晰地出现在远景里。 |
|
【4.5】仅仅诵读就足够有力量,那些动作,包括环境的“动作”,看起来都是很自然而然发生的。 |
|
Brecht史詩劇最好的影像化,穿過所有的時代直到結尾91年直升機的轟鳴,凝視著歷史的廢墟,影片是對種種苦難與不服從的歷史的濃縮,就像結尾Brecht的引言說的那樣,所有那些屬於過去的被遺忘的苦難以及屬於將來的仍不可想象的苦難。在幾個鏡頭裡,短暫的陽光和短暫的陰影在安提戈涅臉龐上流動,這幾個鏡頭同時屬於當下和永恆。 |
|
++++ 从来无法想象安提戈涅的视觉化,也只有于伊耶–斯特劳布能拍出安提戈涅了。在稳定的环境中搬演古希腊戏剧,字正腔圆的台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索福克勒斯得到现代的召唤,而于伊耶–斯特劳布清晰的图像又重返古典肃剧,在跳动颗粒的缝隙里,古典和现代交织构成完美的环。
索福克勒斯提供的是山脉,砖头和长袍,提供的是想象的空间,于伊耶–斯特劳布需要将“物件”安放进房间,不可视的监狱、歌队的教诲和低眉顺眼的海蒙的劝诫是于伊耶–斯特劳布对文本的再解读。
无论是阿努伊还是索福克勒斯还是于伊耶和斯特劳布的安提戈涅,我都只认一个瘦小平庸但又无比倔强的安提戈涅。 |
|
我们看到了安提戈涅,看到她的衣服在风的吹拂下摆动,看到吟诵的声音是如何在风声的裹挟下,化作一种力量,在旧日的遗址回荡着。 |
|
大型诗歌朗诵会 |
|
(4)斯特劳布-于伊耶又一次将戏剧文本影像化,大量固定镜头,同时人物在大部分时间内动作也保持僵硬,依靠周围环境形成戏剧舞台,遗址,蓝天,树木,远处的大山;人物的念白同样和许多S-H的作品一样具有音律感,节奏感 |
|
什么是保持社交距离?请看让-马里·斯特劳布夫妇的古典文本系列,演员站位一向按安全社交距离设定 |
|
第700部。剧场没有沦落为装置的表演,而是容纳文本与潜文本互相交织的形式游戏。固定镜头以及停止的动作,原文幕间的唱诗对准了石块的空镜,呈现废墟与废墟背后运行的城市与公路。“新的统一”。朗读的力量,甚至改变节律,让整个音步的截止位置与呼吸的气口若干次短暂离开语法的句框。索福克勒斯戏剧与荷尔德林的现代德语。片头字幕是混乱而狂躁的鼓点与瓦格纳的女武神:冲突性、神话;而片尾的字幕则是飞机引擎的轰鸣。4.2 |
|
21/8/20 |
|
在1992年用固定机位拍一个几乎静止的电影,演员没有动作,台词郑重其事,本身可能也透着肃穆。 |
|
我不認為你的法令有這麼大的效力,以致一個凡人就可以踐踏不成文的、永不失效的天條法律 |
|
S/H shooting style is always sparse, simple, and every frame is like a theater, they just borrow the flexibility of angles and the freedom of stage preparation from films, and create their own brand of 'moving theater'. (an amphitheater on a mountain cliff) |
|
舞台剧/戏剧的电影化视角很有意思。从一方面来说电影似乎局限化了,展示的角度是平面的,是全局的某个切面;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影又似乎是无限的,在于镜头角度选取的自由性、时间被滞留或被延伸、不同的焦距使得微表情可以被无限放大、显得意味深长起来。颓圮残垣、无垠荒野上吟诵的词句失去了时间坐标和空间定位。一种意义上的失去,一种意义上的赋予:来自远方回响的“再现”与“循环”,不变的主题又一次回归。 |
|
索福克勒斯著名悲剧,荷尔德林给翻译成德语,布莱希特给搬上了舞台,这两位导演则搬上了大屏幕。 |
|
+ |
|
MUBI | 1. Antigone:“(...) essa que ama somente com palavras, não amo (...) não morra pelo que não lhe diz respeito, não o tome para si.” 2. Brecht: “A memória da humanidade com o sofrimento suportado é surpreendentemente curta. Seu dom de empatia ao sofrimento do próximo é quase menor ainda. É esta insensibilidade que temos que combater.” |
|
极简主义 |
|
还是喜欢歌剧胜于实景悲剧。这个版本演员好牛,全部长镜头长对话。但是好无趣 |
|
应该是在露天剧场实景拍摄的,演员是在“表演戏剧”而不是拍“电影”,几乎没有剪辑。以至于镜头的存在突兀得像不知好歹的熊孩子。 |
|
古典戏剧形式展现布莱希特的安提戈涅 |
|
狂风似悲鸣,残垣作幕布,石堆如观众,影子似裙摆,站桩式说词。索福克勒斯/荷尔德林/布莱希特的安提戈涅:不做你奴隶的人仍是你的兄弟,为国家而死和为你而死是不一样的。城市在你面前曲着颈项,就被荒弃了,因为人屈着颈项,就看不见将来的事。祭司:克瑞翁,是你完成了这个城市的疾病,给人们带来了瘟疫。布莱希特:人类对遭受的苦难的记忆是惊人的短暂,对于即将到来的苦难的想象力几乎更少,我们必须与这种麻木作斗争。 |
|
布莱希特的 反战反暴力专政 改编,不如说是在遗址的朗诵,美(但对比原作还是略单薄了些,但为了现代性嘛 |
|
整饬又自信,现代包裹的音律,十分迷人 |
|
看看这两口子的希腊,再想想罗西和老头的希腊 |
|
重读中文版本。在一次文学读书会上和一些伙伴重新解读。阅读的方式不一样,个人阅读,共读,讨论……会带给我们对一个文本不同的阅读记忆。 |
|
真很有现代意义的故事,具有人格魅力的反叛女性形象,对于战争与专政的反思,对于情感和人性的追求。对文本的改编很合适。结尾引言和飞机轰鸣很让人警铃大作了。整体舞台剧即视感,镜头突兀固定,但取景地的古遗址,自然光线和山丘,甚至隐约可见的现代建筑,辅助了剧情和文本本身丰富并存的古韵和现代意义,演员抑扬顿挫的朗读很有韵律感,就是一直在看字幕太费劲了(mubi版为啥结尾有个戈达尔的小留言 |
|
改编实则降低了安提戈涅的否定性,同原作相形见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