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欢丹尼尔.克雷格。他演的小偷是被画家毁灭的天使。欣赏这句话“我们总是兴高采烈地画地为牢,却在衍生责任的时候选择脱逃;我们总是沉迷肉体的快感却看不到别人因此的苦痛和失望。 ” |
|
我觉得自己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力量就很强大。比如挖出DC的这种片子…… |
|
培根是一个太过自私残忍的情人,他把乔治拉进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把他扔在那自生自灭甚至嘲笑他的爱与感觉。除此之外这个拍摄手法我个人实在是不太喜欢,也太……那些个变形镜头也很…………这导演为什么执着于把DC那一头金发染黑,两部戏了。 |
|
其实我也是来看正面全裸的。 |
|
英国电影能不能改掉装逼的恶习 |
|
看了开头,不知所云 |
|
7/10。培根的自恋倾向投射在梳妆的桥段,左中右的镜面拼接出培根脸的多重角度,他借助镜子实现了审视、主导的地位,无论是按自己喜好给乔治定制西装中,层层嵌套的试衣镜将乔治包围,还是用镜面的反射来观看乔治侧卧的睡姿,都突显了强烈的掌握欲望,而乔治被情人冷落的痛苦体现在特写里,玻璃的重影效果将他的脸庞撕裂,隐喻灵魂的煎熬。传统的叙事空间被角色的感官空间所取代,呈现出一幕幕生活碎片,炫光和降格拍摄二人的激情纠缠叠化为画中两具拉扯的躯体,照相房的矩形景框和拳击手的搏斗鲜血再现了画中压抑、暴烈的氛围。导演利用独白空间展示了培根瘫坐在马桶上体验乔治自杀的情景,结尾化用了培根画作中幽闭的剧场性空间:暗黑的背景、蜷缩的身体和红色的立方体,外化了其内心的极致孤立和无助。需要了解培根和乔治的情史以及相关画作才能理解。 |
|
画家年轻的情人,让他更感到衰老这件事的痛苦,为了平衡这种挫败感,他当着情人的面(一墙之隔)和另一个男孩做爱。然后情人陷入痛苦,他享受着情人的痛苦,这让他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而且是孤独的,孤独让他有掌控自我的感受。他享受被情人年轻的肉体征服,同时又不想失去对关系的控制,所以就搞出很多多余的事情来羞辱情人,导致人家受不了自杀了,他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孤独(可以说是个大傻逼了)。他是特别恐惧死亡和衰老的,他缓解这种恐惧的方式是,折磨他的情人,用情人的痛苦来稀释他的恐惧(大傻逼啊!)。他特别渴望情人靠近他,听见他的孤独,但对情人说,想走的话快走我很忙的(大傻逼啊!)。被爱是非常棒的,但也需要有能力承受。因为害怕最终烂掉,也可能就提前亲手毁掉了。 |
|
丹尼尔有露下面...很清晰...去围观吧同志们... |
|
有关艺术 我们永远无法以常态去解释 美或许在人体 血液 交合中才能体现出来 邦德叔那时候还没皱纹呢 裸得也很有特色 |
|
有些游离的看完了 |
|
艺术家什么的 |
|
无法评论的电影,但是动不动就扭曲的人物最终还是让我放弃了想看完的打算 |
|
大量窥伺的镜头,同性恋内心的恐惧与肉欲。 |
|
老实说,没看懂 |
|
乔治只是个底层凡人,尽管他健壮的身体(Daniel Craig我太可以了!)和天真的性格满足了画家培根一时的肉欲,也激发了他一些创作灵感,但时间久了两人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不同世界的人终究难以强扭在一起。培根无疑是自私的,在乔治因为压力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时他冷漠地置之不理,使得乔治在崩溃的路上越走越远。不过这是因为他本性如此,还是他的创作、阴郁扭曲疯狂的艺术让他变成这样?也许两者根本无法分清。 影片的电影语言非常强大(楼梯旋转瞬间想起Vertigo的楼梯拉伸镜头),尽管没有直接利用一幅原画,但摄影巧妙利用镜子、玻璃和鱼眼镜头,以及一些超现实迷幻镜头营造出了培根作品夸张、变形、扭曲的噩梦气氛,美学艺术性很强! |
|
你如果能读到辛波斯卡的诗 读到一粒沙看世界 就好了 |
|
4/11/2006 4:35pm bc |
|
十全十美的一片!居然可以用镜头捕捉到培根的画风!注意:并非通过美工手段!主角的台词功底忒深了!维吉说他He is regarded to have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peaking voices ever, with studied tonality and an exceptional elocution in drama.丹尼尔克雷格没练壮之前也挺养眼地!注意到片尾特别向Daniel Farson这位BBC传奇致敬,此人曾经写了一本培根的传记The Gilded |
|
是我欣赏不了的艺术家世界,癫狂自私恐惧欲望,行为怪异再加上那些扭曲的镜头视角,那种内心世界的纠缠看的我难受……总之就是得到了之后便有恃无恐了吧。 |
|
字面意思是:爱是魔鬼?开头看见BBC了,于是这是个电视电影么?太老了以至于画面不咋样,反射变形的镜头让人眼晕。
丹尼尔年轻时候反倒不如现在有味道。倒是发际线,年轻时就那样,现在还是那样,只是头发少了一些。字幕有点二,估计看到最后,能看懂就不错了。 |
|
不断地切换还有点糊涂,搞不好就是他呆着脸在臆想。培根是个旁观者,If the only thing in life is certain, it's all running down,it's all dying.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就利用他们。他这种艺术靠着捕捉生命在腐烂中挣扎的瞬间,去表现,去吸取力量,说到底也是for surviving。生命多么残酷,爱没法解决的问题。 |
|
四星半!乔治坐在浴室的马桶上,透过镜子的折射与变形,最终融为一体,真的就是一幅培根的三联画。虽然是一个传记片,但是很多拍摄手法很先锋,与培根的绘画相得益彰。最后,回到剧情之内,相爱的人所带来的相互伤害,常见但还是令人唏嘘,但是对于艺术家,似乎却成了一种创作动力。纵使最后时光倒流 |
|
是导演还是摄影师啊,简直就是被弗朗西斯培根附体了😅,Tilda实在太可爱! |
|
很多情绪化的镜头,迷幻混乱,也正是两人关系的写照;这种关系必然走向毁灭。 |
|
007真的爱演gay |
|
爱本身就是疯狂 |
|
导演的镜头是很独到的。影片犹如戏剧一样,被切成了很多幕,又由培根的自述连接起来。许多镜头应该是有隐喻的,不过很多还不是很清楚。PS:两位主角的表演入木三分。 |
|
爱上疯子就是自杀 |
|
xzd |
|
不好看 |
|
异境,梦魇,抽象,诗意。女王差点没认出来 |
|
浦东碟店恶之花一—结局爆卡,根本没法看! |
|
被最后一幕,看哭了。在一个红框法式房子结构中,那是彻底的孤独。想想这电影的标题吧。首尾是一如的,一场盛大的画展,和一个爱人的去世。在旁白和独白的莎士比亚之间。(A low low budget miracle,It's too low even to pay the copyright of his painting) |
|
as the title. |
|
普通人不推荐………… |
|
剧情聚焦在了sexuality上 画面却能完完全全融入培根的绘画风格;结尾cage出现时真的是毛骨悚然的美感;第一场床戏的性张力太好看了 皮带的簌簌声和耳边轻语的“sorry”混在一起;对乔治的印象就一直是个sadist 却依然为了爱说出愿意改变 竟然是羡慕这种感情的 |
|
▤「Take your cloths off. Come to bed. And you can have whatever you want.」「I love you, Francis.」「Everything is running down. The sun is burning out, the stars are burning out. It's the only thing in life that's certain - that it's all running down. It's all dying.」 |
|
对一个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很对。 |
|
我是你最出色的作品,太残忍了。情绪化的镜头和声效,崩溃、变形、窒息、扭曲。这不是电影,这就是video art版培根的画。 |
|
这片的画面剪辑太棒啦。。 |
|
DVD |
|
大量的旁白实在太装逼,扭曲式镜头和半掩式镜头挺有趣,但整部电影反复使用实在让人厌烦。 |
|
太纠结了…… |
|
…………米看完…… |
|
跑到london ica去看 太好看了 为什么 豆瓣评分这么低 (片名翻译是个搓) 就算现在看 画面也分外震撼 007原来在上世纪玩过这么小众阴暗的片 有无数邦女郎的的直男竟然把种扭曲复杂暴力painfully beautiful的同性之爱传达得那么精准揪心 演邦德真是埋没才华演技 |
|
画家肉欲与恐惧,变形的镜头和窒息的环境,嘈杂昏暗的社交圈子,艺术圈子里的疯子们都是不被理解的孤独体。 |
|
http://tv.sohu.com/20130415/n372745716.shtml |
|
【补標】 |
|
角落里的爱情,非疯即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