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誰說過,王穎和李安同是美籍華人,但創作的電影卻完全不同,李安總是加入很多中國元素,實際是排斥美國文化的,而王穎則恰恰相反,努力融入美國文化中,然而華人的身份自始至終是最大的障礙。 |
|
借用黑色电影中经典的侦探寻人、政治惊悚故事框架,在非职业演员参演、摄影机走上街头的纪实风格下,穿梭唐人街,“寻”的不仅是某个具体的人,还有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之道。倘若代入类型模板的视角,也能发现融合与冲突的主题:角色在设定上主动地适应,遭受婚姻问题的老手与性格迥异的火爆新人的组合可谓这类黑色电影标配;许冠杰作为在华人群体中颇具时代印记和本土性的歌手,他的改编歌《加价热潮》在片头的定势作用可对标Neo Noir的爵士乐和Blax的放克乐,第二首《哪里是吾家》更是直接点题;而到了结尾,歌曲却转为美式视角的Grant Avenue,华人形象与认同都交由他人决断,一如这趟结果破碎终于迷惘的寻人之行 |
|
伪纪录片。用寻找陈鸿接触到的罗生门访谈,来构建起整个唐人街景象,构建起来的华裔模样其实也是片面且支离破碎的。Chen is missing也是中国元素的丢失,Jo和Steve的分歧也是唐人街FOB和二代三代四代ABC代际之间的观念变化和矛盾。在中国观众眼中,都是uprooted的一群人,其中身份缺失带来的孤独感在连串的美式幽默里更显眼。西方观众可能更偏向感觉到华裔在主流影像里的缺失。虽然王颖是高中才从香港去美国,但这片还是明显有好莱坞对唐人街刻画的影子,比如这个有侦探功能的jo,让人反应到Charlie Chan系列,还有必备的麻将馆,黑市和厌恶“老美”的中国厨子。 |
|
声音粗糙了点,可能是风格。絮絮叨叨聊天,手持摄影穿梭在各色人种的逼仄空间,还挺重庆森林。男主老头有点像许冠英。 |
|
许是最近身份危机再次达到空前巅峰,对华裔美国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产生了很大兴趣。到底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性/Chineseness”,国民性、文化认同、政治立场、传统与习惯,这些标签都太复杂又太简单。来了多久?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失踪的友人就是华裔风雨飘摇的身份,如黑色电影里的案件般,素人侦探在层层扑朔迷离中最终也找不到线索。第一代第二代也好,社会底层还是中上游也罢,问题不在于认同哪一边,而是连哪一边的定义都愈发模糊不清,如某天在“异国”土地忽然意识到自己失了“与生俱来”的能力,谁能救我?只有水中虚像,好像是自己又不是自己,但总之不是别人。那么多异化唐人街的电影,这部好歹是“自己的”了,问题是,“自己”又是谁呢? |
|
3.5;藉由一桩寻人启事探访唐人街深处,悬疑外衣下对几代在美华人文化观念和身份认同的探讨,镜头风格很有新浪潮的意思,镜头逡巡的游荡与不知所踪的罗生门主角很富保罗·奥斯特之味了(难怪两人后来会合作)。 |
|
就像结尾各路人马对Chan的定位一样,每人看待的视角和观点都是不同的。华裔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身份认同依旧是个很大的疑团,笼罩在线索中。就像两人最后争执于为何不将此时告知警察时,已经完全体现了老青两代人不同的观念。移民们始终是要落地生根的。 |
|
借寻人之途,展现80年代的美国唐人街风貌,各式人物粉墨登场。王颖的长片处女作,独立制作,有粗砺感,还披上悬疑片的外衣,也算反类型的尝试之作。 |
|
早期华裔电影,纪录片味很重 |
|
既有新浪潮式的跳接,也有紀錄片式的獨白,技術上讓人眼前一亮。瞄準的則是在美的華裔,並非李安式的“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而是在那個環境裡即使抵觸也會不知不覺地變成一個“美國人”。王穎是個好導演。 |
|
这算是华裔的Killer of Sheep 和 The Exiles 吧,好评。 |
|
“以纪录的形式展现一个mystery”(导演原话),寻找的不仅是Mr.Chan,也是 Chinese diaspora的身份问题。有很多实景拍摄,对我来说有趣的倒是可以透过片子看到八十年代初旧金山唐人街的状态。 |
|
真实地像纪录片。还是那些不怎么鲜活的东西研究起来更让人安心,人类太复杂,我玩不转。 |
|
王颖的处女作继承了美国早期独立电影强烈的纪录片质感和类型片元素的引用杂糅。作为一份对三藩唐人街的观察手记,他所寻觅和探索的不仅是在美华人为之迷惘的身份认同,还有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电影中可能的存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是出人意料的丰富。失踪的 (Charlie) Chan一语双关。 |
|
惊为天人。早期华裔电影还有这么地道的slacker noir,80年代初的三藩chinatown观光70多分钟根本看不够,以及早就点破了unified identity的不可能(“that's a bunch of bullshit, man. That identity shit” lmao (Criterion频道本月新上架,可能导演蓝光套装也不远了?感激 |
|
各种各样的Chinese |
|
not exactly Chinese nor American but Chinese American |
|
对了解上个世纪在美华裔还是很有帮助的 |
|
取材于纪录,改编成公路,众生百态,全景风貌。 |
|
关于中国的新浪潮;寻人更深层次是文化的探寻,唐人街和美裔华人是外国人的“老外”,也是逐渐失去传统中国人的“老外”;Chan先生的线索和不知所踪正如ABC中国背景和所身处的环境一样,在一种没有未来方向中对自我身份迷茫的怀疑 |
|
雖然topic和search的方式均老套,但形式還是露鋒芒.外來者的尷尬身份尋找認同,兩個在街上游蕩流離失所的異鄉人.陳先生無處不在又從未存在.第一人稱敘事,偽紀錄片,結構渙散均指向迷茫.結尾街景+音樂高潮了. |
|
这是一部关于亚裔美国人在美国融入当地文化生活的故事片,拍摄于1982年,是我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涉及身份政治和文化融合的电影。在影后谈之中,导演王颖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特有的语言魅力,尽管他不是学理论出身,但是可以想见,他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和访谈人,能够清晰地把所有关键信息井井有条地指认出来,并且让观众感知到他拍摄过程之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素材与思想。他介绍了影片之中人物是如何被采访的,以及作为早期的贫乏艺术,如何从有限的资金、资源、人力、物力之中,组织一个团队。
这部电影,他自称不是受到了文化政治的影响,而是来自于戈达尔的新浪潮电影,以他为代表的黑色电影的影响产生了更大的作用。所以王颖在黑白和光影的应用方面,有很多的考虑。除了新浪潮、黑色电影,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考虑到一种关 |
|
Chinatown New Wave 就 也太酷了 |
|
东方人的故事西方人的视角。小人物大背景,主题上一语双关,一代海外华人的客观写照。 |
|
王颖早年的怪鸡黑白实验电影,像(最好的)学生作品,循着两个城市侦探的脚步(搵乜鬼,睇死你两条友乜都搵唔到架喇)可一窥摄影机所捕捉的1982年三藩市(尤其华埠)人与地方的面貌。那么多议题蜻蜓点水,仿佛没说什么又尽及一切。刚从中国文化中心结束讲座出来的那位教授是谁?很地道的才艺表演嘛,看来是真的教授。 |
|
粗糙的形式主义,归根结底要寻找的人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几可用无聊透顶来形容此片 |
|
哎这种16mm的用周末时间拉亲朋好友拍的电影好看起来可太好看了,正统美国独立电影外壳,内核和人物是近乎纪录片般展现了唐人街来源多样、立场复杂的世相人情,角色鲜活,甚至有一段还是唐人街里的菲律宾老年活动中心。别看两岸三地的但只要讽刺老中性情,哪怕用二代移民的美式rap讲出来我们依然可以会心一笑眉头一皱,始终隐身的老陈就是这无法定位的身份的象征。“要不你们折中一下到10月5日一起parade吧,一拨走左侧,一拨走右侧” 王方正演的一口京片子满嘴中英文段子的厨师亮瞎了...虽然前述段子不是他说的。他说的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老陈身为台大电机尖子生沦落到餐厅端盘子,一次见一桌老同学进来他立刻溜了,因为“斯文扫地”,这字正腔圆的四个字可谓掷地有声啊。 |
|
一场公民凯恩式的追寻,陈亦是种麦高芬,半截发现是伪纪录片形式更狂喜。想到《吾国与吾民》中的诸多“中国性”,中国人本就是一种矛盾综合体,本土人都不能完全理解,何况华人(不过故事的背景居然是——好吧!) |
|
Jo和Steve在长堤旁的对话,正是本片的重大关节点,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失踪的又何止是Chan |
|
虽然制作班底不专业,这片子的确相当聪明。 |
|
當過美國華人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一個謎,可能沒有答案也可能答案早就找到了。(說feed into stereotype的人是不是沒看懂裡面的笑話) |
|
消失的麦高芬,该页无法显示 |
|
借寻找失踪的陈鸿之由,探寻在美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操着地道美国口音的乔,似乎正在成为美国人的路上越走越远,寻找陈鸿的过程,是在寻找美国历史中被遗忘的华人的过程,也是在慢慢正视自己身份的过程。正如陈鸿所言,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在美的华人也超过了五十万,但依然没被认同。“成为美国人”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在受访人对陈鸿的各种自相矛盾的描述中,才渐渐拼凑起了一个拥有多样性的华人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形象。侦探片的模式无意是这个题材最合适的方法,在一块块拼凑拼图的同时,也是在借此消除刻板印象,还原一个更立体的人。导演也在片中不时调侃这种方法,提醒关注这不是侦探片,这是一部寻“人”电影。 |
|
this a vibe |
|
@Criterion Channel. 麦高芬的使用与Film Noir的气质是从美国“电影传统”中汲取的养分,多语言-交杂的声部还原彼时唐人街的集体心态,影像的噪点与晃动与暗流涌动的政治背景相得益彰。珍贵的历史文本,但又是极具吸引力的时代景观。 |
|
7++ 10月5日,我们游行——右翼左行,左翼右行。身份之missing。 |
|
黑色电影的外壳中套入纪录片式的风格,王颖用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他侄子寻找神秘合伙人的简单故事探讨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的复杂身份边界和迷茫现实表征,十月一日过一次,十月十日过一次,为什么不十月五日一起过了?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地球彼岸那块大陆的急剧变化,在旧金山看似平静的唐人街也暗潮涌动,在美国银幕上的刻板的华人形象也被分裂与打碎了,两岸、南北、金钱与政治、文化与传统,“陈”在家人、朋友眼中的形象千差万别,甚至自相矛盾。随着调查的深入,“陈”反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电影主题也不在于找到失踪的真相,而是失踪本身就是华裔社群的一种常态,它们被片面地定义和被忽略,而“中国人”这个概念也和“陈”一样变得立体生动了起来,即使我们无法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答案,但至少在这部短短的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统一下的差异,异域中的故乡 |
|
@國影中心 開場前,在門口看見鈕承澤,有種恍惚的感覺——因為前不久,我還在YouTube滑到他剛剛被放出來,他特意提前遷戶籍,去花蓮服刑,出獄時拿著盆栽,好像一次修身養性結束了——結果我聽見他一邊滑手機,一邊跟身邊友人說,「媽的——」,那種國光幫的腔調,風采不減(?)QA見到王穎和王正方,都是好玩的人。王穎說這是兩萬美金拍的,我信了,他說表演都是即興,我才不信叻 |
|
想家了 |
|
补标 |
|
单看片名和简介还以为是类似陈查理的侦探片……实际上是借用调查的框架,以新浪潮的语言系统组建起来的访谈纪录,奇特地形成了对美国华裔社会生态的破碎切片。那些愤懑的、迷茫的、矛盾的形形色色,他们去还原出来的不是公民凯恩,而是扭曲、拼贴、缝合起来的弗兰肯斯坦。 |
|
3.5 |
|
仅从语法的分歧上就能看出在美华人的尴尬,语言可能是外来者融入当地的第一关也是最后一关。 |
|
許冠傑的歌出現了三次 |
|
一群无家可归的矛盾体。 |
|
Noir for Godot,王颖早期原来这么有趣。
Steve满口"man"是不是有点刻意了? |
|
Won Ton Soup是Not Now 好像也没毛病。。。 |
|
好看呀。黑白的八十年代三番华埠。马尼拉老年活动中心交际舞。遥遥走在很多人比如王家卫前面。主角是当年亚裔剧团成员。怎么后来出道了反而拍一些喜福会之类的。可能是为五斗米折腰 |
|
很棒! |
|
Chen Hong..Chen 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