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流血的鼻子,空空的口袋 Bloody Nose (2020)

    最近更新: 2025-05-19 HD
    • 主演:Michael Martin / Felix Cardona / Pete Radcliffe / Cheryl Fink / Pam Harper / Bruce Hadnot
    • 导演:特纳·罗斯 (Bill Ross IV) / 比尔·罗斯四世 (Turner Ross)
    • 编剧:$$$Matthew Petock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20
    • 更新:05.19
    • TAG:纪录片
    • 片长/单集:98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7.2 (1,65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3%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83
    • TMDB评分 6.70 (热度:3.68)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流血的鼻子,空空的口袋》的免费在线观看,《流血的鼻子,空空的口袋》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在拉斯维加斯明亮灯光的阴影下,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呼唤一家受人喜爱的潜水酒吧,名为“咆哮的20年代”。它的常客是美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但却偶然形成的社区,在尊严和放荡之间徘徊,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对过去了如指掌。至少,这是前提;现实和他们逃离的世界一样不真实。流着血的鼻子,空荡荡的口袋,是一个失败社会中漂泊着的不同生命的马赛克,幻灭了,摇摇晃晃,在他们的船沉没时歌唱着。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H264.AAC-RARBG[1.88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H264.AAC-RARBG[1.8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x265-RARBG[1.54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x265-RARBG[1.5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WEBRip.DD5.1.x264-NOGRP[3.84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WEBRip.DD5.1.x264-NOGRP[3.8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WEBRip.x264-RARBG[1.88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WEBRip.x264-RARBG[1.8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x264.DTS-FGT[8.97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1080p.BluRay.x264.DTS-FGT[8.9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720p.BluRay.H264.AAC-RARBG[1.19GB ] 详情
      Bloody.Nose.Empty.Pockets.2020.720p.BluRay.H264.AAC-RARBG[1.1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拉斯维加斯明亮灯光的阴影下,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呼唤一家受人喜爱的潜水酒吧,名为“咆哮的20年代”。它的常客是美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但却偶然形成的社区,在尊严和放荡之间徘徊,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对过去了如指掌。至少,这是前提;现实和他们逃离的世界一样不真实。流着血的鼻子,空荡荡的口袋,是一个失败社会中漂泊着的不同生命的马赛克,幻灭了,摇摇晃晃,在他们的船沉没时歌唱着。   电影制作人比尔和特纳·罗斯(Western,2015圣丹斯电影节)带着一幅关于一个渺小世界的挽歌肖像回来了,这个世界渐渐消失,但仍然温暖,在社区的舒适中跳动。他们对非虚构故事的迷幻手法,让人对空空的镜头和一阵阵烟雾中失去的经历产生了模糊的记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4 正片
      We Come as Friends
      2014
      纪录片
      法国

      友谊

      We Come as Friend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也要走八国联军的老路,但我总觉得中国本质上还是个商人,只是为利。“落后就要挨打”这条经验教训深深烙在国人心里,我不认为中国人到非洲去是为了殖民。相比而言,西方国家要贪婪的多。他们自以为先进,觉得其他人都盼着他们的“援助”。擅自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权利建立在非洲人民上。
      • 影片本身并没有多么出彩,但这份后殖民主义的纪录却特别珍贵。帝国主义和资源掠夺,从未停止,只是方式在进化而已。我大天朝也加入到了争夺的阵营,国势骄人,人道衰微。评价纪录片,我从来不止看影片本身的编导、制作水平。
      • 纪实,但很散文...似乎是对基督教为主的南苏丹的详尽描述。没太多穆斯林控制的北苏丹的内容。基督教传士似乎很正面的形象,需要保留意见。3.5分
      • 很棒的紀錄片,台灣譯<以朋友之名>, 更震撼貼切。講南蘇丹獨立,以及背後的新殖民。映後導演在針鋒切磋中給出一句話:"人類何曾不是偽善的呢。" 聽罷一聲嘆息。
      • 说它优质并不是从影像背后意义上优质,而是影像前的优质,可以说是外来者表面观察所能达到的极限,形形色色的人现身说法,各执一词,能读出什么就有赖观者的眼力和常识了。而导演意图表达的观点不难通过剪辑得出,但,正像片中强调的南苏丹遍地都埋了地雷,这片子本身也一样处处埋雷,开发者的谎言、维合部队的谎言、民族主义者的谎言、白左的谎言、土著的谎言。。。
      • 導演的鏡頭真是充滿辛辣和諷刺。記得2011年時候,我是在理髮店讀報時知道南蘇丹獨立。它的獨立所伴隨的石油和礦產自然而然被其他大國視為肥肉。南蘇丹人民當家做主的無力感與各大國的或明或暗的新式殖民衝勁形成強烈對白。
      • 坐等被禁,一丘之貉,人类真落后,这种情形就是我们的命运,社会发展落后50年,怎么挣扎?这就是世界最深处的黑暗,预示着世界最终的命运,最腐烂,最真相,最严酷。
      • 非洲人也很清楚,来的都是虎狼,扯啥朋友啊!真的是要靠自己才行,但现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可能是比外国人更狠的角色。
      • 南苏丹,一个新诞生的基督教国家;“友谊”——境外投资者带来的新殖民主义。“Did you know that the moon belongs to the white man?”
      • 人类太可怕了。文明是一束微光。
      • 你导向太明显了啊,中文翻译的那段翻的什么啊,不是故意这么翻的吗?我倒是没觉得是站在苏丹人民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整个都在质疑中国人,并且有意淡化欧美国家的问题。
      • 以散文式的笔法,跟随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虽然带着明确的批判态度,但在这样的冲突现实下也无可厚非
      • 不喜影片的观点,以及拍摄的方式,但电影却也揭开了苏丹内战内幕的一角,其中涉及到中国在那里的存在,还记录了南苏丹这个新国家的诞生。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深入到那里传教的那些美国德克萨斯州人,他们的热诚与献身精神,让人想起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那些传教士们。
      • 7.5
      • 各怀鬼胎
      • we come as friends这个翻译成友谊也太不准确了吧,剪辑可以做得更好,也给国内墙内观众提供另一个角度看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企业在非洲做的所谓的援助是在做什么,谁也不要婊子立牌坊,这种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无论怎么样都要给五星的,那句月亮也是属于白人的简直让人心碎。
      • 2.5 有不少很好的镜头,所以还不如让镜头去说话。从导演和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中都能感受出外来者对于这个外来者的戒备,而从一些访谈看出当地人并不反对科技和教育的注入,那么一味将外来者划分为入侵者是否就过于偏激?虽然导演身在南苏丹,但依赖的BBC和看2001太空漫游的那些片段莫不是对片子试图批判的最大讽刺?
      • 苏丹的问题- - 中国人 美国人 英国人- -
      • [3.5/5.0] 獨立@南蘇丹。
      • We come as friends! But who knows!
    • IMDB 6.9 HD中字
      Stray
      2020
      纪录片
      美国

      在迷途

      Stra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同犬犬风尘(Los Reyes, 2018),记录指出流浪狗(甚至社会)问题所在:无法指望灭狗的政府进一步动物福利、援助者并未给其提供一个真正的“家”;和智利狗对比,更倾向影片并非政治化的隐喻,应考虑导演为新手才导致缺少狗的特写和“更细致”的狗生
      • @849 Kiehl with Benben, alili and Gussie. Zeytin looks like Alili
      • #CPH:DOX# 好像在跟拍狗,但拍的还是人类,流浪狗本身就与城市角落的边缘者无别,也通过流浪狗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We are all creatures,我们都需要帮助和关注。近结尾的bgm真好
      • 有点意境,算是文艺纪录片吧... 像是散文诗歌一样。4星鼓励
      • 我还是喜欢猫#末人
      • 还是抱着挺高的期待的,甚至在导演IG上追踪了一下拍摄和制作轨迹...实际效果的话,如果说一开始很缓慢的、全部流浪狗的场景推进还觉得是在酝酿情绪,后面的故事发展实在是比较散,特别是流浪狗视角不能完全让故事自圆其说。和流浪狗一起在街头探寻种种碎片式的故事自然是一种新颖的、甚至也很给我启发的拍摄手法,但是这样而从背景音的对话里“捕捉”到的男女关系、土耳其政治新闻、难民问题等信息实在是有些过于投机取巧了,人物都是比较浅尝辄止地触及。当作一个很大胆的影像尝试好了!
      • #LFF2020# 001 应该算是观察型和表述行为型复合类型的纪录片,有趣的是通过三只流浪狗的视角,很好的尝试。也再次印证我之前提到的“难民问题是影像作者的灵感宝库”。
      • 這個作品無論是敘事能力、畫面、鏡頭、結構框架都非常薄弱。影評人們竟然統一口徑捧上天際,期待值本來超高。看完莫名火大。
      • Stray这个词只用来形容动物,homeless才用来只流浪汉。可是影片中的那些男孩难道不是也和狗狗一样stray吗。码头工人说那些男孩“只伤害自己,却不伤害动物”,联想到一些外表光鲜却虐待动物的人,我宁可当流浪汉和流浪狗也不要成为影片中那两个毫无同情心的人。
      • 最後觀眾問到了我想要的問題!以及片尾很不錯加一星
      • 83/100
      • cute ass holes
      • 最开始看到这部影片的节选的时候就非常好奇,看完全片之后觉得蛮像是一曲流浪狗的散文诗,而导演设计的尽量以狗的视角去打量世界的拍摄带给我新鲜的视角和启发。土耳其的难民问题,政治运动等在片中仅作为零星叙事的背景存在,我觉得也合理,毕竟导演心中的主人公是坚韧地流浪狗们。
      • magnet:?xt=urn:btih:c46d96c03c85135dd51e476d3b7916331da4b4c1&dn=Stray.2020.TURKISH.1080p.BluRay.H264.AAC-VXT&tr=http%3A%2F%2Ftracker.trackerfix.com%3A80%2Fannounce&tr=udp%3A%2F%2F9.rarbg.me%3A2720%2Fannounce&tr=udp%3A%2F%2F9.rarbg.to%3A2780%2Fannounce
    • 豆瓣 7.5 IMDB 8.1 HD1280高清中字版
      Colectiv
      2019
      纪录片
      俄罗斯

      科莱采夫

      Colectiv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纪录片版“聚焦”,罗马尼亚火灾案引出随后医疗丑闻和系统改革的行动,“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任何真相的探寻,发现呈现导致最终灾难的原因才能在未来防微杜渐,其背后根本原因是东欧所处东西方体制观念冲突下成长的社会仍然带有的“鄙俗”
      • 只有一次曝光,一场运动才能让我们得以观察到贯穿着事件始末中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当我们在谈论着着媒体与体系的时候,就是在谈论我们共通的「面貌」。它源于对人最基本的共情,对真相最基本的维护,这个社会的每一种声音都在发挥其直接作用。即便是简单的纪录也令人错愕,即便是再撕心裂肺的吼声也无法动摇根深蒂固的腐烂。冷酷锐利的信息数据切入,涉及的工作量之庞大,最悲哀的其实是这样真实客观的视角只会在纪录片中出现,枯萎的种子不会生根发芽,悲剧还会在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腐蚀中延伸,面对着舆论压力,血淋淋的真相需要被人们所知晓,尽管它不会轻易改变。系统性的顽疾需要世代根除,尽管人类这个族群总是用某种「运行机制」经验来安慰自己。结尾缓缓响起的歌声,是在缅怀过去还是在昭示着未来?至少在提醒伤痛发生时的感受,不该忘记。
      • 罗马尼亚“公知”纪录片,从调查记者和新任卫生部长的角度揭露发生在医院里的系统性腐败。可是和大部分“公知”类纪录片一样,从单一立场出发的利己性叙述无法解释和还原全部社会现实。
      • 剪辑的时侯,要大胆的舍。这种社会主义固疾对我们同样社会形态的观众,太简单了,看了开头就知道过程和结尾。
      • 调查类纪录片
      • 每次看罗马尼亚这些现实主义郑智题材的电影,都会感慨东欧人民的公民权意识真的非常强。
      • 前xx主义国家
      • ʕ•̫͡•ʕ*̫͡*ʕ•͓͡•ʔ-̫͡-ʕ•̫͡•ʔ*̫͡*ʔ-̫͡-ʔ
      • 实时跟拍调查牵一发而动全社会的火灾人祸,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不错的政治惊悚片。纳瑙对事件的嗅觉相当灵敏(这一点从《托托和他的姐姐们》中便可以看出),作为直接电影,对事件的多个角度都有涉及,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能给予绝望中的新闻工作者们继续奋斗的力量。 "Heroes don't look like they used to, they look like you do."
      • 如果媒體放棄了對gov的監督 那gov就會濫用民眾的信任
      • 视角单一,但想想另一方应该也不愿意被拍。。。
      • 伪纪录片,前半段记者视角,后半段卫生部长视角。讲了个非常绝望的故事,我记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败。自上到下的烂,一开始的部长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这么自然并且确认、听起来也有理有据地推卸责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样,完全没想着解决问题。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觉得也是这种踢皮球的结果,还记得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个月后还发现生命的迹象,我哭了,如果上层的领导也有这种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说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像人了。
      • Vote
      • 一个事件,一段政治博弈,一系列东欧民主政治生态的缩影!
      • 正義鬥不過利益。
      • 一个比较吊诡的问题是这样的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在罗马尼亚上映,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此类纪录片的一个最常见问题。影片以一起火灾引发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来影射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政治。短暂上任的卫生部长看似是一线曙光却又无疾而终……🇷🇴🇷🇴
      • 真·不止不休。
      • 标记
      • 在生活的逆流中狂奔
    • 豆瓣 7.8 IMDB 7.4 HD
      Midnight Family
      2019
      剧情片
      墨西哥

      午夜急救之家

      Midnight Famil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贴身跟拍一家私人救护车家族。只是拍现状,没有展开讨论。空镜头太多,拍的节奏太平均。
      •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趁着夜色看氛围极佳,看完刚好踏入午夜。没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救护车,也就没有午夜急救之家。一部不像纪录片而像剧情片的纪录片,救护车飙车刺激肾上腺素,逃避警察还要超越同行。救护车警灯红蓝氤氲的色调和摄影格外绝美醉人。墨西哥真的是一个水深火热得连救护车也短缺的国家!(怪不得看导演的照片总觉得好脸熟,仔细慢想原来我今年在香港电影节火鸟大赛颁奖典礼上见过他!太奇妙了!)
      • #GZDOC#本届纪录片节最喜欢的一部。类似纪录片版的《悲惨世界》,一辆在夜里以生死时速穿梭的救护车,描绘出了众生相的“互害关系”。仅几个夜晚的拍摄,就轻易地择取出了人物激烈的道德困境和各类社会问题。摄影强调临场感,车内拍摄难度很高但有漂亮的完成。视觉设计上也仅是利用红蓝警示灯就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是导演一人完成(制导摄剪),在大部分场景都是紧急的意外现场情况下,仍能稳当地捕捉到如此多的素材,实属不易。由于绝大多数时刻都在救护车附近,警示灯构成了非常主题又漂亮的红蓝影调。当一个公共体系出现了一个缺失的环节,就会出现如此混沌的连带反应。映后导演谈及到会选择这一家因为他们是难得的以家庭为单位运作的,非常不同又极其生动;拍摄大概持续了一百天,而影片七成内容却都是在决定结束拍摄后补拍的三天内抓到的,很意外。肥仔T恤背后写着It's not easy being cool…
      • 救护车上的他们脸上稚气未脱,却已经学会了贿赂警察,打压同行,面对不负责的父亲大骂烂人,面对不付钱的无赖论及感恩。有时他们是城市的良心,真想罢工一天看看城市多需要我们。有时他们是人性的镜子,您能哪怕给一千五百比索吗。没把从四楼摔下的女孩送到就近的公立医院,午夜他们是在抢钱还是救人。
      • 救死扶伤应该是一门生意吗?行走在灰色地带和午夜时分的救护车之家。认真做事的17岁小帅哥真真真可爱啊~(星星眼)
      • 3.5。“9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却仅有45辆救护车”,因而才有大量私人救护车的介入,成为一种谋生的行当。以小见大,剖开众生相。豆瓣条目有误,其实这是一部纪录片,只是在形式上,导演有意打破与剧情片的界限。© SIFF2019
      • 依然是混淆纪实与虚构的圣丹斯风格,短短70分钟一气呵成,从一辆小小的救护车,三四个生动的人物,足以折射出整个墨西哥医疗系统,乃至政府的不作为以及警察的腐败等等,还有模糊道德观念的人性刻画,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强][强][强]
      • 男主和我以前有一段时间看的黄片的男主很像,很有亲切感
      • 影展片模範生,形式、內容、道德命題皆審慎有效(當然同一時間也是安全保險,不過執行真的不錯啦)。選擇一個家庭、一台救護車,幾個夜晚、一段生命切面,是在救人還是害命?而背後涉及的亦是一家人的生存,只是提出問題,沒有答案(事實上申論恐怕也有限?)。貼身而不妄加論斷,劇情/紀錄之界線模糊。懷疑導演有給這一家人錢才得以拍攝?可是,似乎也沒拍很多天?現場攝影機怎麼擺?有的看起來是裝了小型攝影機,有攝影師在場的那些鏡頭,怎麼存在於狹窄的救護車內?(有一幕似乎拍到了收音的人?)導演的美國白人身份(?)是否有影響?全男性。想起永和袁大⋯
      • 45辆公有救护车其实并不是矛盾焦点,而是救护服务系统对城市的医疗保障未有对接,政府不能为使用救助的民众提供应有的保险或账单,因此延伸出具有阶层性的问题,同行竞争、警察腐败干预、患者家属赖账的种种行为(也是看这部片查阅才知,原来我们城市是禁止拥有公立救护车,私立救助系统是依托城市设立的救护项目来运行,个人根据是否具有保险来支付相应的比例…)
      • 【上海电影节展映】墨西哥私家营运救护车纪录片。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先锋,又狮子大开口索要高额费用、从私人医院赚取回扣。面对无钱的穷人无可奈何忍下亏损,也要周旋在警察的盘查、贿赂中。9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居然只有45辆政府运营救护车,实在匪夷所思。作为纪录片,摄影如剧情片般精致,反而降低了现实感。三星半
      • 警察收钱把事故信息透露给私人救护车,私人救护车把病人拉到私立小医院拿回扣。。。
      • 既有人物纪录片式的激情,也有社会纪录片的批判。
      • 全家上阵的私家救护车,内容不多但紧凑又紧张,引出一大堆好奇方面的问题。不仅要保持专业性和快速反应来处理急救事件,在种种极端情绪覆盖下平衡收支,还要面对与警察、同行、医院的复杂关系。在这个救护车上,人人都得是多面手,都得是三头六臂的人。
      • “你们不该把她送到这里,这里太远了”…“所以,你能给我们1500比索运送费吗?”奥乔亚家族对着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如是说。墨西哥城900万人口,政府急救车却只有45辆,私人急救车应运而生…可是,在金钱利息面前,他人的命还重要吗?以小见大,真实还原墨西哥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
      • 「抢钱」二字真的是用得好,这片拍的很中庸,反倒是所谓的剧情感不是很强。整部纪录片氤氲在闪烁的红蓝急救灯下,「在体系溃烂之下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援者都是输家」。
      • SIFF#02 at 天山
      • 避免了那种硬push的纪录片模式
      • 看這套紀錄片,令我想起羅馬尼亞的無醫可靠和中國的急診,而這部主要是發生在救護車當中,公共和醫療不足私營應運而出,這片當然亦少不免,但焦點集中在一家的小本經營又有另一視角,當中家庭的和暖但又不得不與社會及貧窮鬥爭的實況,種種社會問題亦應運而生,導演以平實但剪裁了較有代表性的個案在當中,相當有耐心效果亦不錯,值一看
    • 豆瓣 7.0 IMDB 6.8 HD
      Island of the Hungry Ghosts
      2018
      纪录片
      英国

      饥饿鬼岛

      Island of the Hungry Ghost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蟹之入侵 谁解了谁的饥饿 IDF2019
      • idf2019。一部关注现实议题的“纪录片”,却采用了大量的私人生活影像,解释性的内容也不够充分,所以对不了解背景的观众来说,观影过程确实会很茫然。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镜头和叙事内容显然都是经过设计的,现场QA来的人居然还是剧本顾问。。。。
      • 纪录片拍成了文艺片。不了解事情背景的,还真很容易看不懂讲了一些什么。
      • IDF2019#两星半。翻山越岭寻求海洋的螃蟹,外来登岛悲惨经历的移民鬼魂,拘留中心心余力绌的咨询师,此三条线制造了互文寓意,但整体实在是比较散。与想象中全然不同的纪录片,涉及大量私人化影像,同时却也是剧本设计的刻意,甚至还有那些摆拍的痕迹——这大概是如今许多独立纪录片的一大问题,就是在错误地试图隐藏摄影机的存在,向着非纪录片的模样发展。PS:①看完发现自己喜欢《饥饿鬼岛》的海边;②“病人”沙盘中所拼“世界”倒是有符号含义(尤其是第一位)。
      • 螃蟹迁徙剧照就是虚假宣传,实际上是讲detention centre的
      • 七十岁的老红蟹,自怨自艾的地球村。
      • 比较可惜,不同段落之间要是能够再想办法联系更紧密这片就成了
      • #IDF2019# 一向讨厌这种带着西方精英视角看待难民题材的电影,蟹的迁徙与难民的到来细想是无法类比的,前者是自然选择与人为因素的矛盾,后者则是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以及导演刻意加入的饿鬼传说和华裔居民的片段,也符合我对精英电影工整而啰嗦的印象。Q&A环节很想知道电影里摆拍的内容有多少,可惜主创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喜欢孩子出现的片段,那些稚嫩的对话是动人的东西(如果不是提前设计的话)。
      • 咨询师是全片中心,但主角却是频繁缺席的难民,这样的反指让阳光明媚的山野变成昏暗压抑的禁区。当她被现实击败的时候,沙盘里的沙像骨灰一样撒入大海,连同其承载但无法化解的悲愤,最终与迁徙的红蟹和未获超度的亡灵殊途同归。鬼斧神工的成片,泣鬼神的效力。 top 2019
      • 映后导演有提到她在澳大利亚做的一场纪录片主人公在场的Q&A,第一个问题就是问budget,还有问为什么都是red crab,有没有其他种类的螃蟹……Sean Baker苦笑:welcome to the film festival Q&A! 🙃😬
      • 巨大的傷害,飄蕩的幽魂
      • IDF|2019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映后Q&A 嘉宾剧本顾问:Lillah Halla A1治疗师现状,略。A2在澳大利亚放映是来访者面部声音都是被处理过的。A3中国移民、岛上人群相关背景,略。A4导演主角关系,略。A5蟹的生存环境与拘留中心人的困境。 *其实更想听一些创作拍摄相关问题。 ———————————————— 主题、画面、配乐都很棒。(拘留中心山顶全景,蟹与生态,惊涛拍岸,啸鸣…) 治疗师沙盘引导语给我印象深,包括几位来访者的对话素材也珍贵。对话隐私安全性考虑下。 陆地蟹,移民者。难民移民,早起岛上人存在的生存困境和政治背景下的矛盾冲突被隐隐展现。 虽然有点设计增加了刻意感,但是咨询治疗纪录片拍摄本身就存在很大难度,难道导演思路清晰。减去一点叙事,4.5肯定有。
      • 补标 @Visions du Réel2018
      • 看多了金炳万的《丛林法则》,每次片子里出现那么多螃蟹的时候就想烤来吃。在午夜惊魂单元也一点都不惊魂,不过GZDOC牛逼啊,鬼魂题材,各种非唯物主义的念经诵佛还展映@GZDOC.CGV(K11)
      • 蟹有生途,人无活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 螃蟹迁徙与难民诉苦的平行叙事很出彩,作为剧情片算是成功带入了有意义的纪录元素。但个人感情注入太多,加上戏剧化的故事重构,很难让人接受这是部纪录片
      • IDF2019:做作而刻意,内容空泛且故作聪明
      • tempo19/ 片名海报截图都是误导...refugee/immigrants/red crab migration...三条线平行但是有点抓不住重点...心理咨询师的重要线非常刻意奇怪...
      • 喜欢这种刚开始不明所以,慢慢铺陈开来讲述的叙事节奏。通过个人的视角窥探体制和机构的暴力。跟异文化宇宙观的结合很妙,红蟹的隐喻略刻意了。
      • 配樂和聲音設計做的很不錯,意象的表達方面都略刻意,敘述的各分支沒有達到一體性的感覺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