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星,一首悲伤的小诗 |
|
极具生活质感,撷取生活片段,以近乎记录的方式还原庸常日子的面貌,无声运动长镜中流露的悲悯与温柔令人动容;生活本是简单的,无序的,但每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里,无不蕴藉着生命本真的意义,寻常走过的路与遇见的风都是诗歌;再悲伤困苦,他们依旧踯躅在前行的路上,特别特别喜欢结尾。 |
|
看过的第二部Sohrab Shahid Saless的电影,再次因这种简单而感动。 |
|
0415 后INT A-N |
|
屋里屋外的质感都猛然让人想到晚期梵高的画作。 |
|
DCP@ Filmmuseum。一小时左右出墓地的时候出现了全片唯一的配乐,同时一个推轨和摇镜也是全片唯一一处让人感受到镜头存在 |
|
多年之后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只记得三件事,妈妈的病、爸爸的鱼以及对老师充满敬畏的举手报告,如果还有什么动人的值得怀念的场景的话,也许是那个没有夕阳的傍晚我拎着鱼奔跑时海风吹拂青草的模样 |
|
生活只剩下苟且和重复 依然诚实过好每一天 这才是大多数平凡人真正的诗和远方 |
|
3.5 |
|
3.5 孩童版的still life,风格很接近,尤其这部也显然对早期社会现实主义的阿巴斯影响很大 |
|
或许这些话可能会触怒一些人,但我依旧认为《偷自行车的人》在它面前只显得像是一部沉溺于对人物动机分析的正统情节剧,而德·西卡与之相较则可被归于某类讲述故事的艺匠之列,因为在《简单的事》里,Sohrab告诉我们若想要接近藏匿在现实深处的真理就必须删节掉那些额外的非必需的动作:如果要表现男孩的行动轨迹,那就使用一个摇镜头;如果被呈现二者之间的距离超出摇镜的范围,那就建立轴线两端的视觉关系。“角色”只被允许留下他们的物质性的外表,留下一些行动与目光的残存。
所以Sohrab真正的创造在于,不再是透过角色视角的滤镜而是这些仿佛被造物主遗忘在银幕上的残余的碎屑物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真实”的乌托邦,化为一阵吹动树叶的风,其间的风化作用让坚硬石块的表层渐渐露出皲裂的痕迹,现实即于此溢出。
2024.3.7
|
|
画质太渣没看清,看过还需留爪印~ |
|
重看。 |
|
看过留脚印~ |
|
安静的电影,重复的生活。是影响阿巴斯的重要作品,甚至日后很多伊朗电影缓慢悠长的特质,都可以从此片中寻找到踪迹。 |
|
简单而有力。 |
|
《简单的事》极具生活质感,撷取生活片段,以近乎记录的方式还原庸常日子的面貌,无声的运动长镜头。
生活没有配乐,只有墓地才有配乐。
这个小孩一直在奔跑……吃着干面包。
最后试了试超大号的衣服,父亲嫌贵没买,父子俩默默地走了,”简单生活“继续……
伊朗学校高举食指的敬礼动作。 |
|
抽象的日常,像布列松。 |
|
萨利斯“生命三部曲”之一,生活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再重复。PS:这部片子可能才是伊朗儿童片的鼻祖。 |
|
一个腼腆男孩循环往复的日常……《静谧的生活》讲的是蹉跎,这一部则是通过观察和体验取得成长,过期胶片的质感甚至像是对儿时记忆的回溯。萨利斯很勇敢也很有耐心,他汲取新浪潮电影的养分却做到目光始终向下并自成体系,真了不起 |
|
好简单的男孩日常生活,跑步上学,父亲捕鱼,母亲病逝,成绩不好,老师也不严厉,注射疫苗时露出开心笑容唯一一次,全程未开口;果然阿巴斯 马基迪 马克马巴夫不是凭空出现的。 |
|
无论发生什么,日子依旧重复性的度过。我生命的剩余就从这里开始。 |
|
第一个令我感到出彩的地方是开篇从学校回来后,立马又去了学校;在母亲死前,一家人重复的过着每一天,我不禁想男孩什么时候能看到“山的另一边”,而为什么没有英雄让他脱离这种生活。母亲的死令生活有了改变,只不过仍是过着每一天罢了。 |
|
索拉布·沙希·萨雷斯的另一部杰作,平静地面对死亡,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刻骨铭心,穷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们甚至都来不及袒露一下自己的心声,生活就会给他们出示下一道难题,5.0。 |
|
~In Stock~ |
|
依旧简单朴素,比《静谧的生活》略好。 |
|
2018156 三星好片 |
|
跑腿男孩,哒哒哒哒;他跑了很久很久,却怎么也跑不出镜头。很难相信阿巴斯的《旅客》没有受到这部的启发。 |
|
伊朗电影,好看 |
|
萨利斯“生命三部曲”之一,伊朗儿童总是这般安静的模样,却不难感知出他们过早的成熟。 |
|
无动于衷 |
|
簡單緩慢的日常說小男孩如何太快長大 |
|
名字很对应内容。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学校情况,饮食,服装店等。小主角在学校不是特别好成绩,父亲又是那种职业和小气,以后何去何从都没有后续,剧情都是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而已。 |
|
不要担心,终有一天我们会死的。 |
|
没有音乐,居于不息的静止,空白惊声而逝。 |
|
原来是风格/意象参照啊 |
|
8/10.第一部苏赫拉布·沙希德·萨利斯,“生命三部曲”之一。简单的事,简单的记录,不去添加戏剧冲突,以及任何可能干涉记录与呈现生活的技法雕琢,也并未去刻意强求对生命意义进行探讨,或强凸相对贫困的家庭处境,乃至制作层面的缺憾都可为贫乏做衬。统括而言,影片所仅有的就是提取无数个生活庸常的片段,再透过萃取具备代表性或重复性的段落来整合汇编为一篇诗作,其无限贴近于人们常言的生活本质,大约就是质朴、平和、波澜不惊,如生命的细流般缓缓流过,但也生生不息。PS:无疑为后世伊朗儿童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
|
阿巴斯:与德莱叶和布莱 松的影片相比,伊朗影片对我产生的影响更大,比如苏赫拉比.沙希德.萨尔斯的《 简单的事件》,比如基米亚维的影片,或者达里尤什.麦赫伊的《邮差》中的某些片 断。我永远不会忘记《简单的事件》中那个孩子喝百事可乐的场面,不会忘记他为了 跟上父亲而离开服装店的情景。总之,我看过的影片中让我觉得重要的场面不超过20 个。 |
|
简单事件的循环往复,推动着生活继续向前,循环中每一次的不同,藏着生活的本真,直到灾难降临打破平静,以往的简单才显得弥足珍贵,只是生活会再次趋于平静,接着再日复一日。 |
|
伊朗的孩子是多么喜欢奔跑 |
|
公司8.27 |
|
伊朗的小男孩 |
|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426200/?from=search&seid=2254421028796070177 |
|
这位为了学习电影远赴欧洲求学的导演,也开启了属于伊朗电影的时代 |
|
80 |
|
悲哀来自简单 |
|
就这样讲故事,极好啊。70年代伊朗护士姐姐的穿扮满分。 |
|
和《静谧的生活》活脱脱姊妹篇。 |
|
阿巴斯风格果然从此继承而来。 |
|
三星半,伊朗早期儿童电影,果然是简单质朴的影像风格,全片基本都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小男孩奔跑的样子总让我想到阿巴斯镜头下还作业的阿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