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rd HIFF# 展映-另辟新径。#年度十佳Mark#。前入围2020SXSW。本届最大惊喜了,蒸汽波论文电影,又是关于录音师这个冷门题材的。对低俗文化(bad taste)和刻奇(Kitsch)的讨论非常深刻。要通晓好品味的标准才能挑战它,而刻奇的要点除了“自媚/媚俗”之外还要“真实/authentic”,片子数据库做得真是赏心悦目,采访火烈鸟塑料制品的生产商和设计师简直是神来之笔。必须面对自己心里那只粉红色的火烈鸟才能通晓艺术创作之道。类似影片有马克里迪斯的[如何变成鸟],但没这部花里胡哨得好看就是了。 |
|
BJIFF2021 这部真的就是意外之喜,去之前没有任何预期,结果可是太好看了,纪录片中融合了很多荒诞好玩的视听语言,各种素材非常丰富,但主题却一点不模糊,关于文化建构,自我认同,娱乐与媚俗等等,在密集的对谈轰炸下讨论的极为深入,采访对象也都选的很有意思,成品甚至像是一篇用影像写就的文化学论文。 |
|
从火烈鸟说开去——粉色,刻奇文化,少数边缘,忠于自我,打破规则,创造,浴火重生——意不在火烈鸟,但它是一切的核心与象征。一个音效师,因为堪称视觉奇观的火烈鸟完成蜕变(黑色系造型变彩色系,真·蜕皮),最终还是以声音为生但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明快,鲜艳,欢脱,采访、素材组织、剪辑都不走常规,最终拍出了有火烈鸟精神的不一样的纪录片,有趣又深入。它始于一场噩梦,终于美梦成真。「刻奇最重要的是真诚。」 |
|
有意思的纪录片拍法,比MV还花哨,比韦斯安德森还明艳,比后现代艺术还刻奇,比鬼畜视频还欢脱,电影节看这样片子轻松+愉快。录音师主角全程带表演状态出镜,寻找各种怪咖艺术家,对话用了大量直视镜头特写、侧全双人机位、分屏,穿插画外音、音乐音效、动画、MV,探讨为什么火烈鸟会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符号。“在被资本包装之前,人们觉得它是个很丑的动物。”动物园为了养火烈鸟迎合游客,不惜剪掉它们的翅膀、喂粉色的饲料。收集了一千多件火烈鸟商品的老太、靠火烈鸟塑料玩具发家致富的商人并不知道人为什么喜欢火烈鸟。有人喜欢它们的刻奇、怪异、充满想象力和反叛感,也有人成立了痛恨火烈鸟俱乐部,看见一只踹飞一只。“佛罗里达是美国的鸡鸡,脑子不正常的人都跑这儿来了”,北影节字幕翻译成“这个州的形状不是很雅观”,哈哈哈,真·信达雅 |
|
就是很喜欢这些像金的音像店,约翰威尔逊,Nathan Fielder,瓦尔达一样的电影,火烈鸟热和其他热一样折射着当代的消费迷狂和刻奇狂热(好没想到里面quote的Pieles和粉红色火烈鸟我都看过) |
|
穿着一身黑背黑色书包来看电影的我大概也需要改变了……0923@英皇 |
|
💗💖💞“媚俗文化是心灵的假期”💞💖💗|坐我前面的人好高,正好挡住字幕屏,只能挺直腰板抬头挺胸看完整场电影,好累,是一只脖子快断掉的火烈鸟🦩 |
|
一种文化的形成··· |
|
2021.9.23@北京电影节。我甚至不知道这个纪录片讲的艺术类型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为啥我要在大荧幕上看鬼畜视频,但是我看得太快乐了!!个性万岁! |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从来没有看过这款纪录片。🦩🦩🦩洗脑大循环。男主选得好。表情反应和气场都无比对。看到中间,卢米埃的按摩座椅突然动起来了一刚!莫名增加效果了也是。 |
|
从火烈鸟这种声音到火烈鸟这种动物到火烈鸟这种符号最终抵达火烈鸟这种文化//从小处入手逐层扩展 论文得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火烈鸟被等待捕捉//就是 我为什么要看一些和鸟相关的纪录片 |
|
好强的影片,能把一篇讨论文化现象的拍出来并且深挖到这种程度着实不易。何为媚俗何为刻奇,以前听过多次但都似懂非懂的概念被解释得很清楚。对火烈鸟眼睛的刻画(眼白巨大,瞳仁很小一颗,对视感觉被盯穿)被拿来借用到小说中了,感谢影片! |
|
借助對粉色火烈鳥形象之紅遍全球這一文化現象的形成過程的追溯,討論刻奇(Kitsch)與糟糕藝術(bad art)的含義及其文化意義。影片不僅涵納了粉色火烈鳥作為個體的反叛性表達的諸多表徵,也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的體系對上述反叛性的利用和托舉。這部規模不大但視野足夠宏闊的有趣紀錄片,無論就選題、做法、剪輯、美術等方面而言,都是當前國內的製作所不能企及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其成為成功影像的最重要因素。2023年3月25日15:30於深圳迷影薈“春天裡的影展”。 |
|
個人審美無法接受youtube質感@BJIFF2021 |
|
非常有趣的西班牙纪录片,充满大量奇思妙想与视觉奇观。如果你也有着诸多反叛的创意、非常规的点子,以及对刻奇艺术的喜爱与好奇,那么,里面的每段对话,都将给予你创意的冲击与启示,为你那些奇妙的、无论实现与否的想法,提供一个精神出口。这片的每一秒,你都不想错过。 |
|
Rigo通过寻找火烈鸟之惑的旅程成功让自己脱离了高级趣味
成为DJ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KITSCH |
|
【西班牙电影展】粉色爱好者狂喜,没错,说的就是我!探讨自由行的命题,在认知错误与未来艺术之间摇摆较劲。关于找自己,寻找自己,发掘内心热爱,自然而然地接受那些莫名其妙的转变,相信火烈鸟时时刻刻都会在背后为你助力。总觉得录音师和打碟师同时享有着同一份孤独。让夜晚奔波的我眼前一亮的纪录片,赞了! |
|
非火烈鸟之纪录片,更像是火烈鸟文化的纪录片。记录对象集中在西班牙和美国。
新式纪录片拍法。严格意义上,纪录片应该多“记录”,少“设计”。这个层面上,本片是有点反纪录片的。不过片子很有意思,也不算完全去主题化。对粉色火烈鸟“Kitsh”之性质的探讨有一定意义。
视觉效果绚丽,可看性很强。 |
|
#北影节2021# 好玩得不太像纪录片了,以及连续两天看两遍真有点精神污染 |
|
作者的创作很有意思,他开篇就强调了火烈鸟的形象作为“刻奇”标识符强调的是“真实”,这跳开了中文世界里关于“媚俗”和“自媚”的争辩,从而把我们带上一场探究“火烈鸟”这一流行符号背后故事的文化之旅。 |
|
三星半。电影本身就像一场行为艺术,缤纷的拼贴画,一本引人入胜的艳情小说,每一帧画面都在散发能量,从视觉听觉轰炸感官。不管对火烈鸟的追求,还是对它的讽刺,厌恶,每个人都态度鲜明,做法极致。如同追求着自己最恐惧的美梦。有点哲学和迷幻色彩,非常成功的尝试,有趣的表达,令人愉悦的电影,想看更多内容倒也没有。 |
|
2023.4.19 E1放映厅 “刻奇是一段心灵的假期。”自由是人们可以喜欢火烈鸟,也可以不喜欢火烈鸟,可以成为任何,也可以不成为任何。而刻奇的精髓在于,朝着伟大认真去做,哪怕成为一坨大便,不要也不能在意外界的评价。 |
|
媚俗艺术是在假装表达某种东西,而你接受了这种虚伪,并假装感受到了。
|
|
如一场行为艺术 在粉红色与火烈鸟的连结中寻找共性价值 当然少不了请到《粉红色的火烈鸟》导演 |
|
年度十佳!估计要立体环绕爱上火烈鸟了 |
|
本来以为只是深柜找寻自我的纪录片,没想到这么philosophical。视觉和音乐都棒!#BJIFF2021 6/9打卡中和《古巴街头》并列第一! |
|
6/10。最大惊喜是采访了《肌肤》导演,粉色系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访问的人都蛮有趣的,一屋子的粉色火烈鸟,还致敬了一下那部重口味片。题材适合快速剪辑的短片,长片有拖沓。 |
|
除了刻奇好像也没啥了,大段访谈感觉说的都是些心灵鸡汤,没啥深度,当然啦,拍摄手法像是各种拼贴画,也是挺现代艺术的 |
|
形式上很创新,记录得还是很无趣的 |
|
看到一半就预感里戈最后会成为一位音乐制作人…果然,但这场亚文化猎奇之旅却让我看到了多元文化氛围之下的身份认同的艰难性…远比影片所呈现得要艰难多 了,现实情况就是很多人并不具备像里戈那样的条件。
在歌颂Kitsch文化所象征的自由与快乐时,更要警惕Kitsch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其作为糖衣炮弹所给主体带来的虚假自我认同。 |
|
具有怪诞叛逆气质的一个西班牙纪录片,算是阐释了一种文化的诞生,多次提到粉红色火烈鸟真是有够奇异,要是在大银幕上看应该会很有趣 |
|
#BJIFF 刻奇艺术大解剖!竟然采访了John Waters和《肌肤》的导演。整体是不是太励志了呀,每段结束就教育一下大家:你要做自己,你要拥抱自由…可能我太自由了吧不需要被cheer up哈哈哈。最后那段collage风格的MV非常有趣的! |
|
一个古怪的角色通过不同寻常的研究努力,揭示了艳俗粉红女王火烈鸟背后的真实故事。在他试图解开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搞笑尝试中,主人公从一系列奇怪的来源中收集了理论和解释,最终使他发现了这些鸟类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强大影响,是亚历杭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最近费里尼式自我神话的不那么浮夸、更谦虚的表亲,显示了将虚构叙事资源与访谈结合使用的有趣示例一半是纪录片,一半是喜剧,对激情和个性进行了不敬的审视。它从不把自己看得太严肃,也从不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本着伟大火烈鸟的精神,这部电影自豪地将自己呈现为一件粗心的波普艺术作品,完全不考虑电影制作中传统的“高雅”元素。甘迪亚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调查或纪录片,这是对当今文化痴迷的诚实审视,热爱粉色往往就是热爱人造事物,热爱“矫揉造作”,这让人想到《芭比》或《布达佩斯》 |
|
英皇效果不错 |
|
自带鬼畜的纪录片,火烈鸟看到完形崩溃,满屏幕的粉色达到了致盲效果。从一个物件、一个符号、一次行为艺术,一种文化探访关于火烈鸟的种种,采访了各路对火烈鸟追捧或憎恶的怪咖。人们模仿它的体态跳起弗拉明戈,收集它的种种形象,在坏品味和好追求间找到流行和刻奇的边界。 |
|
非常好的艺术思维与刻奇作品,人们谈论着它,却并不了解它。真实的火烈鸟是因为吃的食物中含有虾青素羽毛才变红的,看了这么多谈论火烈鸟的人,却从来没有去看一看真实的火烈鸟是什么样,就是现实的世界了。但是…他最后是做了一段鬼畜吗? |
|
可以当我的刻奇教学课件了。这种电影如果能做成asmr,在电影院每个椅子加个耳机接口来看就更爽了。 |
|
@BJIFF2021(为什么不采访米津玄师?) |
|
BJIFF21,very inspiring,new words:flamazing,authenkitchity |
|
【bjiff】刻奇文化面面观,魔幻洗脑神经片 |
|
一时不知道被采访的人是不是真的,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勇敢做自己 |
|
在摆拍和带有高度设计感的场景穿插之下 而并非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 更像是一部以对不同人物的采访为线索而搭建起来的“论文电影” 提取出大众媚俗文化中的“火烈鸟”这一带有强烈象征性的元素 再搭配上拼贴 分屏 动画等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影像技术 解构了社会所先在赋予和定义的各种价值和意义 而一步步走向自我认同和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西式政治正确 |
|
还好这电影就不到一个半小时,再长点我都要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确实只适合在海南电影节放
人真的会活着活着就活成一句对世界的x你妈了吗。。 |
|
明明可以很搞笑却搞得很难看。北影节选片水平总体也不行 |
|
翻译如同画面一样打了马赛克 |
|
#2021BIFF#本来还以为是批判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纪录片…结果大错特错、南辕北辙…想起第一次查kitsch时,资料里就写:现在广泛用意为“媚俗”、其实原意是“自媚”。尤其采访对象里那位“好莱坞女王”简直将这一阐述诠释到了极致…个人看来,这部纪录片从采访对象设定上是很容易的:导演、艺术家、玩具生产商、音乐人…有趣的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从一位兢兢业业的音响师转变成为一名打碟混音师。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同其表达的理念,但客观来讲,这部从故事性、公路性、画面、音乐,确实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纪录片的写实、逼仄、批判的意味,充满了新颖、活力,很可爱。&最后获得了一些火烈鸟的生物常识,意外之喜。所以回归我的观点:火烈鸟那么可爱有什么错?错的是使它泛滥的人呀 |
|
火烈鸟已经不仅仅是火烈鸟,是勇敢做自己不管别人如何评价的代表!这,也很杀马特啊~ |
|
因吹斯汀。形式很抢眼却也非常简单,就和影片想要传达的理念一样。但很受用。又看了一部论文电影,好喜欢这种genre啊。(然后同时也在被电影激励着,刻奇文化也好,cult电影也好,还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癖好,都是凭着一股正向的信念而已,就这么简单 |
|
借助火烈鸟这个文化符号,展现主人公逐渐接受“媚俗文化”的过程,当然审美不分高低,重要的是遵从内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所以不难理解主人公在采访过程中落泪。
土到极致就是潮啊!片尾的MV想到落日飞车的《My jinji》了,推荐去看! |
|
感觉是在imax上看YouTube。从电影院出来之后开始寻找粉色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