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野小子们 Les Garçons sauvages (2017)

    最近更新: 2024-05-09 HD中字
    • 主演:保利娜·洛里拉德 / 维马拉·庞斯 / 戴安·罗赛尔 / 安纳尔·斯诺克
    • 导演:贝特朗·芒蒂格 (Bertrand Mandico)
    • 编剧:贝特朗·芒蒂格$$$Bertrand Mandico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7
    • 更新:05.09
    • TAG:法国,奇幻,实验,情色,2017,青春,剧情,冒险,悬疑,2018
    • 别名:恶童超级歪(台),The Wild Boys
    • 片长/单集:110分钟
    • 豆瓣评分 7.2 (3456票)
    • IMDB评分 6.8 (3,268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1%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4
    • TMDB评分 6.60 (热度:4.8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野小子们》的免费在线观看,《野小子们》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悬疑,奇幻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2分,有345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法国《电影手册》2018年度期待榜单重点推荐影片之一,影片采用16mm胶片拍摄,具有极致的迷幻色彩,影像超级大胆,故事讲述5个热爱艺术的“野小子”的罪恶之行,让人想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而这5位“野小子”则正由5位女演员“扮演”,涉及到了不少情色元素,探讨了性别结构。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法国《电影手册》2018年度期待榜单重点推荐影片之一,影片16mm胶片拍摄,极致的迷幻色彩,影像超级大胆,故事讲述5个热爱艺术的“野小子”的罪恶之行,让人想到库布里克的《发条cheng》,而这5位“野小子”则正由5位女演员“扮演”,涉及到了不少色情元素,探讨了性别解构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8.0 超清
      1962
      剧情片
      意大利

      八部半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迷影的极致是仇影 大师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经得住创作对心力的透支 这是费里尼写给电影的一封血书 过往名誉的负担 制片方与剧作者的挟制 与演员的复杂私交 媒体的嘈扰 这一切让外表光鲜的大导演在创作上寸步难行 而长期的拍戏经历又让他在现实中彻底迷失自我 造梦师为梦境所困 甚至无法感知真实的爱情
      • 费里尼在谈到他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时说:我要描写的是由无数折磨人、不断改变的迷宫组成的人生。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个不断纠缠着记忆、幻想、感情、过去与现在种种事件交叠的迷宫。
      • 难懂的电影通常分四种:本身装逼,被识破;本身装逼,观者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也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以为识破了它的假逼。我觉得本片属于第五种:本身不装逼,观者想装却装不起。
      • 两星给电影的名气,三星祭奠我浪费的两个小时。推荐我这部电影的人,我问他哪儿好看?他说看到了费里尼的真诚。我说哪里看的出费里尼的真诚?他说影评里。我说你他妈给我真诚点!他说好吧,为了要玩猜电影的时候能猜出来当大神,所以才捏着鼻子去看完。我挠挠头告诉他,你特么是我见过的最便宜的大神!
      • 精妙绝伦的开场。大多数人做梦,只有他能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拍下来。发亮的黑白画面上总有一种地狱般的天堂的感觉。人生就是一场不眠不休的马戏,时间挥舞着鞭子抽打着你
      • 我给费里尼跪了!!五星电影的标准被这片子推到新高。我其实看过布列松就不惦记特吕弗了;看了法斯宾德则意识到文德斯的局限;看完这部,果断抛弃安东尼奥尼!
      • 2010-3-4 19:25:35 8/8.2(27308)#168 主线其实挺清晰的,太多零碎就看个人悟性了,从茫然到找着北,直接感受就是一个由安眠药到兴奋剂的过程。
      •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看《九》,才把这部如雷贯耳但注定看不懂的意识流神片翻出来膜拜一遍。看的过程实在很挣扎很痛苦。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真是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看片过程中坐着睡过去——喝咖啡——歪着睡过去——出去洗脸——趴着睡过去——开窗吹冷风……唉, 我承认我完全没有文青素质!
      • 太过于意识流,很容易被理解成装逼。这部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的自传,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情感,观影过程难免备感枯燥。 梦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对梦的表现可以与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把情节和人物分裂成梦、意识流的碎片。但事实上费里尼更倾向于接受较为宽容的荣格的某些观点,在结尾处主人公基多建构新秩序:残缺的欲望与纯洁的灵魂握手言和。重回世俗生活,认清残缺本质,在交流与宽恕中继续生活。电影开头基多面临诸多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在秩序和纯洁面前,他欣然接受了荣格的观点,认同人性和人格的残缺,承认阴影的合法性,并与孤独、虚无握手言和,以喧闹的庆典致意残缺的生活。这部看起来没有情节的电影,其实是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展示人的普遍问题与费里尼的选择。
      • 我再也不怕那些未知的真实了
      • 费里尼我不费劲理解你了
      • 文本上是《朱丽叶与魔鬼》和《女人城》的先行版,暨,费里尼对女性、对自我、对普世婚姻道德观的一次影像反刍。形式上是以象征主义的场景设置、并以诗意的、戏剧的、角色的内心独白,搭建出影片的感知节奏,从而达到一种形而上写实主义的高度。一部完美的旋涡式的内心自我凝视电影。
      • 费里尼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①展现导演创作与情感危机,将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无缝交织,虽意识流,仍适用精神分析;②古典乐和Nino Rota配乐,喧嚣而梦幻;③芭蕾舞般精妙流畅的移动长镜;④开篇塞车,飞翔,拽入现实;⑤童年的妓女艳舞与惩罚;⑥妻妾成群,浴巾裹挟;⑦被[地下]借鉴的大团圆结尾。(9.5/10) |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尽管确乎是意识流化作品,但其实并不需要你我去分辨本已契如梦境的电影中的幻真虚实(一如林奇和布努埃尔的不少作品),尽管部分段落颇让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创作焦虑、情感危机与内心矛盾的呈现上,费费已足够坦诚和浪漫。
      • #重看#@影城;将最隐秘的心声铺陈银幕,模糊现实梦境、画框内外的界限,剖析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向往;永远沉醉的童年,永远的小丑和马戏团,永远的肥女和少年,感谢你代替我们在银幕上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巨大的梦;光线的分割、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后半部越来越棒,结尾完美的闭合。
      • 这部电影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影迷身份,我不配当影迷,我看它睡着了,我有罪,我还睡着不止一次,我有罪。不给这部电影打一星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因为打别得分就有种'不能只有老子一个人受这种罪'的阴暗嫌疑,我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敞亮人,我不能那么干,先打个一星为敬!
      •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舞,一段在别的影片中成为经典的舞蹈,那部电影叫《低俗小说》
      • 怎么没人告诉过我这个片子这么好玩,要不我早看了!!!!喜欢呀!!! 嗯,我看过的老费的第一部片子,以后也会看下去的! (后来,我讲了老费的名导主题季~~我觉得我的诺言实现了~~2010.11.12凌晨加) 补充,是这个片子让我真正爱上了黑白电影。我才明白黑白片也可以拍得这么有光影
      • 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 继《野草莓》之后,看的第二部现实与梦境以及回忆交叉的魔幻现实电影。自然也可以理解,不少人其实很难进入到这部电影本身,但一旦看下去,就能看到另一个世界:黑白的光影、不俗的场面调度,生活种种的思考,让人印象深刻,也影响了后来的不少导演和电影,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品存在,电影成为艺术。
      • 第一次看是少年时租借的英字意声VCD,完全是被影像折服的三个人渡过一个洗礼般的下午。他们看到大腿就嘻哈,我却整个人懵掉。 第二次是电影节,特地定了票子和Zoe同去国泰看大荧幕~ 好多大妈大叔....掌声雷动,气氛冻人,简直费里尼重生出席premier幻觉....
    • 豆瓣 8.5 IMDB 7.5 第47集
      Lazzaro felice
      2018
      剧情片
      美国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则关于善良的神格寓言。虽然结尾有走火入魔之嫌,但剧本太太太厉害了,打破时间和空间屏障,讲了阶级、贫富、人性各种问题。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有拉扎罗没有变,他的眼神依然清亮,他依然默默的任劳任怨。而我们——我们活在圣人已死的世界…
      • 好想掉进这故事里,步骤慢点,气氛神秘。(贾科长,想拍社会大变化又想魔幻现实,跟年轻人学一下不好嘛,非要自己致敬自己,尴不尴尬)
      • 拉扎罗无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银幕形象之一,他对世间一切都不清楚不明白,但却从不困惑不迷惘。他的淳朴成为他蠢笨的罪证,却又如镜子一般照出旁人的丑恶。被奴役的状态不会因时间地点而改变,只不过奴役者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但导演无意控诉,她只是温和的注视着这个世界,正如拉扎罗一样,除了自省,便是喟叹。
      • 魔幻,神谕,狼的意象,阶级的消亡,圣经故事。导演太有才华了,真的很难拍。男主角像雕塑般的脸庞,又清秀又圣洁。
      • 四星半,主竞赛看到现在的最惊喜,希望三大奖可以取其一,无论是形式、影像、主题、表演、演员选择,各方面都非常出彩。16mm拍出的复古感,乡下的自然风光,自带灵气的男主,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以及不经意的超现实部分。都让这部影片非常难得,一种自然主义风格,安静、舒服。
      • 恶还有隐蔽性,但善良是醒目的,它像月光一样皎洁。人们信奉神、敬慕神、召唤神,却也误解神、驱赶神、叱骂神。在这样的人间,善良无法栖身,神无处降临。其实,什么是神呢?神就是:一个好人。
      • 愚蠢的人类认不得神的样子,只在自己需要时急迫地呼唤祂。
      • 制度和时间改变不了穷人,也改变不了拉扎罗,他出现过,他又出现了。
      • Lazzaro没有正恶立场,也无好坏判断,始终在单向地吸收概念。唯独Antonia察觉到了他这种易受影响的被动性,在行骗过后谎称是魔法,并不再拉他参与。却依然无法避免他在全新的社会形态中,笨拙地运用新学概念与旧有经验,从而导向那个悲剧结局。这些村民,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在面对更高阶级(哪怕是没落的Luna家族)的时候,始终只能“在门外”。
      • 在断桥下不敢渡河,我却能徒步通往文明。在鸡窝边提防猛兽,我却能狼嚎与之共鸣。佃农制的收割机旁,我是穿着破布的农民;现代化的挖掘机边,我是容颜不老的圣人。悬崖边坠落未被饿狼蚀骨,银行里落井却被众人投石。闯进教堂想听圣音,却被轰走。人与神的时间,人与兽的语言,人与人的悲欢,终不相通。
      • 奴隶时代的穷人和新时代的穷人,穷法都是一样的,更可怕的是,文明没有前进反而退回到了蛮荒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包括神秘的拉扎罗。
      • 圣人没有死于粉身碎骨,却死于现代生活。
      • 哎,怎么感觉是个如同网红店的电影,装修得很高级,但是不好吃,时尚人士纷纷来打卡、自拍、发朋友圈,热泪盈眶地表示喜欢。
      • 伊始,我以为是乡村爱情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期间,我又以为是北方一片苍茫版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最后,才恍然大悟,是意式太阳照常升起版的《柏林苍穹下》。
      • 5.0。你就像一个王子,但你今天真的太伤心了。
      • 琴键按下去没有声音我眼泪就流下来了;电影看完半个小时了,我还没想通自己为什么会哭
      • 继承了意大利电影的魔力,谱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诗意影像,放在这届戛纳主竞赛里面太耀眼,令人沉醉。教堂颂歌那段犹如神来之笔。
      • 《幸福的拉扎罗》会像费里尼的《大路》一样永恒。
      • 男主换成王宝强你们再试试…
      • 我陪伴宇宙的欢乐,就像管风琴的轻音陪伴女声。最大的印象冲击,反倒是声音的使用。烟草田里,众人齐呼,反复接连不断的“拉扎罗”,践踏善意令人厌恶反感,但呼声又如同心声,好似祈求神明。后来,风声、狼嚎,各式各样的声音,变成可以被带走、被收回,直至教堂的点题场景。可惜,结尾差那么一口气,寓言说得太明白了呀……也可能是隔了半年,期待值被撩得太高了。
    • 豆瓣 7.6 IMDB 6.4 第20211229期
      Memoria
      2021
      科幻片
      中国大陆

      记忆

      Memor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记忆》原来是一场大型声学实验,阿彼察邦试图用声音的材质去解释记忆的材质——一方面,记忆是可以被描述、塑造的,能够在调音台上通过不断调整而还原出来;另一方面,记忆又是不可见的,画面隐退到面孔背后,只有光怪陆离的音响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它如影随形,却难以捉摸。但他也并没有放弃悬疑叙事的要素:沉闷的巨响,不存在的赫尔南,一切都在引领观众走向最后的顿悟。定机位长镜头固然带有某种作者性,而这一次,也是为了指引观众去听,去和演员达成同在以感受到震颤。最后丛林间飞船升空的几秒钟真是举重若轻,胜过多少科幻片里的奇观轰炸,恍惚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那幢直冲云霄的烂尾楼。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十星也不够给,数次看到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心中却被喜悦攫紧。我们有多长时间暗自渴望着这样的电影,渴望在一个黑匣子里因为吸纳了全世界而感到平静,渴望在巨大的做梦机器中发觉另一个生灵的呼吸栩栩如生。我们知道存在的单调,知道和他人心意相通是徒劳,所以在阿彼察邦这里,当你意识到自己长途跋涉,最终站在宇宙中心,和一切连接的时候,你因为终于离开了自我的果壳而颤抖。你第一次可以长久地凝视着草叶,化石和一个熟睡的人,一个要求时间在此停止的人,你不止是在看着它们,而是在要求回到它们之中,回到身外之物中,回到你曾经浸泡在其中的丰腴中。是与它们分开的事实,而不是事物本身,让他者变成了怪物,因此直面创伤并不带来痛苦,遗忘了创伤来自何处才会:唤醒“记忆”是走向痊愈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 百万级音效和一贯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编织出一个湿漉漉的迷梦,打通前世/今生-历史/现实-真实/虚幻的联结,阿彼察邦让记忆掷地有声。“听到即看到”,他让静止的影像有了通感的魔力,也再一次的让人能用全新的视角去拥抱这个世界。
      • 说出“现在,请入睡”的咒语之后,我便真的入睡了,睡去是一次小小的死去(petite mort),苍蝇竟然也将肉体辨作尸身。一声巨大的回响只留下一圈光晕,如同暧昧的记忆消散在叆叇的云雾中,天光黯淡,在雨里、在轰隆隆的鸣响里,仍有细小破碎的记忆。更值得一提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星光并没有“毁掉”电影,她宇宙间独此一份的超然时间的气质,反而让飞船拥有了更大的能量,整个地球都承载着她的乡愁。
      • # 74 Cannes# 没看懂,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是半梦半醒的状态,然后出来一交流发现大家都没看懂,就放心了
      • 头骨埋在隧道里不腐,花卉放在冷柜中永存,牙医在口述里消失,调音师在记忆里活着。通过隐身和仪式可以和外部断绝交往,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和丛林产生联系。药片和酒是重要的发明,电视和电影是无用的工具。你是天线我是硬盘,你读取我的记忆听到巨响,你是时间我是飞船,你穿过不同时空感知我的苦难。
      • 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
      • 通过声音系统构建了独立于影像之外的另一个维度,并在这个维度中去叙述、挖掘和表达,而影像则延续了在现实情景中营造梦境、鬼魅般的超现实氛围(斯文顿如同外星人般的存在、梦境回忆和现实交错)当这两层维度交织重叠在一起,一切也都随之交融,界限不再,便诞生了全然沉浸且超脱的电影体验。
      • 9.0/10 [NYFF2021] 声音从寂静中竦然炸裂,标识着创伤性记忆的不断回返;在那声谜样的巨响面前,静默无人中独自演奏的汽车交响乐、城市中神秘失踪的音乐家与乡间偶遇的渔人之间相同的姓名、在电脑屏幕上不断形变的声波图像都显得不那么uncanny。当因记忆幽灵不散而失眠之人(Hernán: “I don’t sleep”)与失梦之人(Jessica: “I never dream”)相遇,双手相握时的二人恰似天线接入硬盘,记忆的数据流穿透Jessica的身体,而振动的痕迹则是记忆读取的明证。记忆的信号在未来宇宙飞船引擎发动的巨响中,在云层间传输的广播讯号中,在历史的暴力与灼痛中,而抵抗健忘症的代价是失眠症,睁着双眼进入每一次睡眠,任由蝇虫爬过眼睑。
      • 邦——邦——邦 #Cannes2021
      • 调音那场和渔夫家院门前那场棒极了。有些烂尾
      • 脱离了南传佛教哲学母体,想象拉美的听觉神秘主义美学,说得难堪一些不过是“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脑补一切的跳大神玄学。个人觉得这是阿邦哥迄今最空洞的一部影院作品。 2.5
      • 我看不懂,我也不受震撼。信息密度低的惊人,能看出点什么全靠自己脑补,论脑洞被今敏秒杀,论环境氛围和画面摄影被努里·比格·锡兰秒杀,论幻想与哲思被丹尼斯·维伦纽瓦秒杀。
      • 1.一场细碎而宏丽的灵性体验,融贯了个体与宇宙、洪荒与未来。片头两场即妙到毫巅,暗夜里似梦似真的巨响,揭开声响与音源分离的多形式呈现的序幕:幽魂激发的汽车警报的此起彼伏与渐次消隐(缓慢前推长镜),录音室里用现代技术分解—重组逼近并复制声音,及至以身体作为容器/天线接收并还原回忆的声音之流。2.阿彼察邦继续探讨梦境、睡眠(如无梦无气息的睁眼沉睡)与疾病,但首次大幅聚焦都市空间及其中的异托邦(博物馆、图书馆、考古所等),后半段则重回自然丛林里的乌托邦异质空间,哥伦比亚至终成了泰国的同分异构体。3.开放通透的空间(窗户-绿叶)与通灵感应的音流真正契合了物我合一之境,UFO与收尾空镜启示出既隐又显的存在之澄明。4.细微的光影变移&隧道里的挖掘图景。5.暧昧记忆与神秘现实:既死又活的牙医与变身的埃尔南。(9.0/10)
      • 记得波米曾在一期播客中提到,电影其实已经被大师们拍完了,今天的艺术电影领域仍有探索余地的课题便是如何在电影中重塑时间性。无疑,阿彼察邦做到了。
      • 细数阿彼察邦:1.戛纳生动诠释“人们一进去就睡觉,结尾就疯狂鼓掌”2.哪部让你最看不懂,但睡得最神性完满,哪部就该是金棕榈 3.天然白噪音、雨林asmr,让前面的大爷睡得口水流满了半个口罩,醒来直喊bravo!4. 外星飞船一起飞,我和朋友大受震撼,互掐大腿疯狂憋笑
      • 外星人的声音语言魅力
      • 装置艺术,概念艺术。通过触碰物体和人听到声音获取不存在于此处的记忆,那么每个人每个物品都紧密相连了
      • #8400. 2021戛纳评审团奖。2021戛纳看到第19部,反正这部目前是最佳两部之一吧,而且论视听语言的开拓和创造力这片基本是十年最佳级别。大银幕看不到的话一定要戴耳机看,最后揭底那两场戏,直接看到颅内高潮了,妥妥是个ASMR电影!完全没想到声音上面能做到这个层级,另一个面向上的“记忆的物质性”,实话说这两场戏,完全达到了当年看老塔的《乡愁》《镜子》《飞向太空》时候给我的洗脑一般的震撼。其实连着《希林公主》的幕后纪录片看实在是个巧合,这片妥妥是个元电影啊!拖到今年才看,那干脆直接发个我自己的2022最佳吧!
    • 豆瓣 8.0 IMDB 7.0 正片
      Holy Motors
      2012
      剧情片
      法国

      神圣车行

      Holy Moto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必要那么长,某舞后出来之后好感骤减。Plus, 我他妈傻逼到尽头都想不出这条短评的逻辑在哪里。。。"铺天盖地的各大媒体的好评和推荐,实际上都在回避一个根本问题:这部电影好在哪里?它的过人之处在哪?如果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就倾向于认为它是一部烂片,而且很可能成为2012年最差的作品之一。
      • 一群加长豪华轿车闪着尾灯聊天大概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可爱的结尾
      • 中国仓库那段背景广播说“aiweiwei请到3号仓库”。。。。
      •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徐兰沅赠梅兰芳,转赠莱奥·卡拉克斯。
      • 我不太喜欢打哑谜,因为它藏的太深,单看德尼·拉旺饰演的11个角色或者每一段故事的灵感来源考古也都显得过于肤浅,但要去解读背后隐喻的造梦与电影工业,演绎(表演者)与生活(观看者)以及现实和造梦(电影)的界限,技术和时代的淘汰机制等才变得有点意思,倒是可以满足那些喜欢解读的人。★★★☆
      • 演员的终极困惑。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演员的电影,更是关于德尼·拉旺的电影。根本不是什么时空旅行的穿越,这是表演、是电影、是人生。你可以将故事理解成为德尼·拉旺出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引发一段又一段人生。并在表演中引发的困惑:真与假,自我的迷失。与凯利·米洛一段则强化了伤感。
      • #2021-8-7重看#4.5;初看更多是对「电影」层面的考量,默片作为幕间呈现,表演在时间向度上的绵延和裂变,在摄像机消失的今日,「演绎」渗透进入日常甚至侵入肤质,拟态的真实掌控着成为荒原的世界——20分钟弥补20年空缺的废墟里,被拆卸的人偶与假面才是以往生活的证明,身为提线木偶的我们是否有勇气再活一遍;这艘如引渡幽灵的冥船豪车是被物品充斥的机械性空间,真实的自我被湮灭,人类生活的“降格”。 多重对称映射互为镜面,戏里体味他人人生,戏外能握紧的唯有自己悲欢,电影创造了另一种可能;每个导演/演员累积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对自身及过去充满困惑质疑,然后产生具有形式感的自我说服;本片是Leos Carax的总结陈词&未来忧患。
      • 潜文本符号并非系统严密,呈现开放暧昧零散的性状,这提供了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偏爱角度:即使做戏我们也向往自然底色,逃离都市法则对自由感性的扼杀,在那里深情互动的途径唯有冲撞。收工回家是另一社会角色扮演的序幕,我们从未成为过想要的自己,即使实现重新开始,也注定是无力改变的终局【8】
      • 往高了说是《八部半》,往低了说是《甲方乙方》,往神了说是《柏林苍穹下》,往邪了说是《变相怪杰》。。。“当代想象力之巅”,是胡说!
      • 雷奥·卡拉克斯:“大多数的电影是垃圾。”——他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 这是我好多年来观影过程最愉悦的一部片了,瞠目结舌,卡拉克斯把自己的灵感和意识流表达到荧幕上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至于片子本身,其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善于回答问题,就像我没法解释我昨晚做爱为什么用某个姿势一样”。。。呃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场戏”
      • 看完《神圣车行》,吃顿火锅,倒头睡上一觉,明早起来,跳下床沐浴穿戴整齐,就要继续出任务去了。除了没人给派本子、发盒饭,没这么煽情的配乐,用不着频繁上妆卸妆,我跟奥斯卡先生,甚至跟德尼.拉旺,其实并无不同。尽管看不到摄影机摄像头,依然演得欲罢不能。戏内戏外,何真何假?——年度神作。
      • “后浪潮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和德尼·拉旺在《新桥恋人》后再次合作的新片《神圣车行》,可以列入个人年度外语十佳。影片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边界,在电影中构筑另一种电影,在表演上面叠加另一层表演,每一章节伸展出来都可以独立成长片,像“好梦一日游”,有志于导演、表演、编剧、化妆事业的人必看
      • “为了演绎之美” 无法定义片子类型,其实是一部完整的公路、科幻、cult、惊悚、时尚、情色、亲情、动作、犯罪、戏中戏、风光、枪战、剧情、历史、爱情、音乐、血腥、喜剧、家庭、动物、奇幻片。
      • 他在感情中一次次失去恋人,陪在身边的却还有毕生的演员基友。动作捕捉很搞笑。回忆新桥,重演了《东京》里的《梅尔德》,喜欢新浪潮那段(筋疲力尽↗男孩遇见女孩)。难道结尾只有我一个人联想到大岛渚的《马克斯我的爱》?
      • 一场漫长、疲惫而孤独的演绎之旅。以影院中静坐沉睡的观众起首,由猩猩、车辆对话与面具终结。以加长豪车作为化妆室+服装间+食宿地串起一天的跌宕起伏(同质于柯南伯格[大都会]),德尼·拉旺一人分饰11角,从穴居疯子到金融老板,从乞丐到严父,由杀手&被杀者到乐手(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与影片太契合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摄影机不再可见,当VR情色片需要用动作捕捉来制作,当演员的人生再也分不清幻真虚实,当爱人间只有20分钟诀别时间永难再会时,一切荒诞的生活与寻常的奇观便都成了无尽的枷锁。(9.5/10)
      • 一辆装满人生、幽灵般的加长林肯,远比大都会有趣,与之前文本有内在传承,后现代语境下的考克多。简单寓言杂合多元类型,折射存在的虚无与困惑,呈现出巴洛克式的美感。 DenisLavant是AlexOscar/LeosCarax(破/立)的化身,苍白的自我指涉。工业游戏,车行夜谈,特效化妆教科书。
      • 戈达尔:“我希望卡拉克斯能更勇敢些。”
      • A / 假如叙事不以“真”或“拟真”为起点,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捕捉人物的情感流动?这是影片与一般元电影自我返照的差异,也是其彻底之处——哪怕在“真实人物”的偶然相遇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真与假无机物一般冷冽的内嵌或折叠,而非任何对真实的狂妄承诺。也正是在这一无处落脚的虚构流线的交汇中,观众的目光被一步步剥夺至赤裸,最终达成非人与机器的直接交流;与此同时,影像中的运动也不再归属于某种物的主体——物的虚像只作为运动中的微小褶皱。犹疑、戏谑或是悲观的立场恰恰重新完成了对电影的确证,一切混杂、消亡乃至虚无都是重生。
      • 9.25 我看过的最诡异最实验最独特的电影之一,有点看尤利西斯的感觉,卡拉克斯这回一点都不闷了。德尼·拉旺要逆天了。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La montaña sagrada
      1973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圣山

      La montaña sagrad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展没灵感,就来看《圣山》;画画没灵感,就来看《圣山》;建筑设计没灵感,就来看《圣山》服装设计没灵感,就来看《圣山》;首饰设计没灵感,就来看圣山;化妆没灵感,你还不看《圣山》
      • 它让其他电影看起来像弱智
      • 1.导演绝逼飞大了之后拍的;2.导演是天才;3.每一帧静态画面都是绝无仅有的超现实主义作品;4.那动态画面就是绝无仅有的行为艺术了;5.无法超越的神片;6.这种导演只能产生于拉美裔;7.不推荐,因为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闷,但喜欢的会看到泪流满面,无法自已……
      • 没有导演解说字幕的同学就不要看了。导演把自己的想法分割成许多片段,每个片段替换为一个隐喻。
      • 超现实画面铺满屏幕,但是却如此美丽,想像力十足;重口味场景随处可见,但却会忍俊不禁,有十足趣味。在被佐杜洛夫斯基创造的虚幻景象所折服,视其为神圣存在之时,他拉远镜头,将电影的虚幻与观众之间隔着的玻璃猛地打碎,之前创造虚幻立刻幻灭,画面里的变成真实无比的现实,那我们又变成了什么呢?
      • 这种电影注定有人爱死,有人恨极;情节晦涩难懂,各种隐喻象征,建议所有拒绝隐喻者,可将此电影做现代装置艺术和造型艺术欣赏。
      • 佐杜洛夫斯基这脑洞开的也太大了吧,从第一个镜头将开始呈现令人乍舌的影像奇观,绝对是象征与结构爱好者的最爱,殖民主义的过往,当代的宗教、政治、经济、艺术都逃不过导演反讽的魔掌,而最后结尾这个魔掌猛然扇向了观众,虚无的幻象不过是眼睛对思想的欺骗,超现实主义却可逃避这一切
      • 给佐杜洛夫斯基倒立磕头!打破第四面墙的一瞬间登时尖叫,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他这样坚决地自我毁灭,几秒钟内摧毁了整部电影,并且告诉我们,为了打破幻觉,不仅要甘愿跟随电影苦行,还要亲手丢弃电影,因为这一被我们用来抵达真实的工具,恰恰是虚假中最虚假的?当然,人类对这样向死而生的信心早已并不陌生:在亚伯拉罕向上帝献出以撒的时候,信仰的自反性就在神话和传说中种下了种子(无独有偶,这一幕也到达圣山顶前的告别仪式上重现)。而一个更好的例子则是《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佐杜洛夫斯基的神力也就在这里,在以精神分析,超现实主义,反乌托邦为表的西方符号系统下,是自然神论,神秘学,大乘佛教,天方夜谭式奇观的泛东方哲学作为骨肉,再加之西班牙语使用者对传说特有的敏感,影史的一味毒药从天而降。
      • 这……简直就是为了齐泽克拍的
      • 电影中寻找圣山的过程,跟西游记很相似。要达到最终目标,都要经历艰难险阻,抛弃一切私欲,最终才能寻找到真理。只不过影片最后说的:我们是影像、梦、照片,我们不一定要留在这里,囚犯!我们将打破幻觉,这是魔术!再见了,圣山,真实的生活等着我们。
      • 实验电影,电影实验,结尾从超现实拉回现实的转场有点好笑...
      • 对于色彩控、重口控和隐喻控来说,这片还有什么好说的。
      • Oasis那首久负盛名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中的那句“Slip inside the eye of your mind”,翻译过来是“睁大你的狗眼”
      • 完全具象完全写实绝无任何魔幻超现实之真艺术电影。
      • 无时不在以出乎意料但非常智慧的方式来展现人曾经对宗教、哲学、肉欲、心灵、生命以及死亡的思考。
      • 一部七十年代大型装置+行为艺术的实验长片。视听效果超赞!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去了解,去挑战,去索求,去沉默。足够了。
      • 1.繁丽,奇绝,诡艳,妖魅,生猛。前后风格与叙事看似割裂却以成长-反成长的求索之线贯穿,前2/3是俗世乱象中的沉沦/成长之途,以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风格对各种敏感现实议题作辛辣反讽,后1/3为自然灵修里的飞升/反成长之旅,由原始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呈现领悟自性、破除幻象的过程。2.色彩与配乐极佳,既有许多符号化的跨文化&神秘学图像拼贴,又不乏对称、中心、圆形等齐整明晰的构图,契合于影片的仪式化气调。3.大量变焦推拉(搭配硬切跳切),起到揭示与惊诧作用,片末拉远一镜更是大胆到极致,令人震悚到无边。4.作为墨西哥影史耗资最高影片,幕后精彩万分,过程险象环生,近乎全业余演员,无替身,在现实体验中把捉真实。5.蜥蜴蟾蜍殖民战争,高塔子宫,炼粪成金,模塑偶像,人机融合,玩具/宗教枪械,各色血袋,机器高潮孕育。(9.5/10)
      • 形式主义的巅峰,装逼的典范,形式主义极致不代表内容空洞,恰恰内容又信息爆棚。以及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在此片面前连屎都不是。
      • 从邪典氛围的混乱末世→到寻求终极智慧的朝圣之旅→再到摄像机后拉是影像、梦的终结回到现实的幽默启示。帕索里尼和布努埃尔的神髓附体,庞杂的意向可以说是冠绝古今的,政治、社会、宗教(八卦、炼金术、太极、圣地)、生物、性欲、权利、元素。一个影迷放弃看电影选择回到生活的最后一部电影
      • 如果说每个电影是一场梦的话,圣山无疑是我做过最狂野最疯狂最肆无忌惮的梦,而这个梦却只有一个最纯粹的目的,就是让我醒过来。
    • 豆瓣 7.1 IMDB 6.7 HD中字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2010
      剧情片
      泰国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必须加上DVD里的删减片段一起看(洞穴删掉的几分钟是精华啊亲)。虽然阿彼察邦拍片一贯坑爹,看他的片儿也是蛋疼体验,但是这部片的世界观着实有趣得紧。金棕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欧洲视野内艺术电影原创性的极度匮乏时抓到了东南亚的救命稻草。“天堂不像传说中那样好,那里什么都没有”。
      • 金棕榈的污点。
      • 期待这部电影的各位可否听过一句话:真正的爹,敢于直面惨淡的被坑。
      • 我一直认为不是只要有长镜头就是诗意,不是说能塞进去多少隐喻就是有哲思,得能把这些庞大杂乱的东西细密的组织起来,绵延成一条平顺的溪流。即便文化的不同,但是影像可以融合很多跨越文化共通的东西。比如餐桌那一场戏,是拍得最好的,让人忍俊不禁,除此之外,都有点自说自话,比“恋爱症候群差远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