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热带主义运动 Tropicália (2012)

    最近更新: 2025-07-01 HD
    • 主演:Marcelo Machado
    • 导演:Marcelo Machado (Marcelo Machado)
    • 编剧: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12
    • 更新:07.01
    • TAG:纪录片
    • 片长/单集:82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7.3 (655票)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热带主义运动》的免费在线观看,《热带主义运动》是由导演:Marcelo Machado执导,由Marcelo Machado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2012上映,对白语言为英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以 1960 年代动荡的氛围为背景,Tropicália 是一部长篇纪录片,探讨了被称为 tropicália 的巴西艺术运动,以及其艺术家为保护他们自由表达反对当时传统巴西音乐的革命思想的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Tropicalia.2012.1080p.BluRay.x264-RedBlade [PublicHD][6.55GB] 详情
      Tropicalia.2012.1080p.BluRay.x264-RedBlade [PublicHD][6.5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opicalia.2012.720p.BluRay.x264-mfcorrea [PublicHD][4.9GB] 详情
      Tropicalia.2012.720p.BluRay.x264-mfcorrea [PublicHD][4.9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以 1960 年代动荡的氛围为背景,Tropicália 是一部长篇纪录片,探讨了被称为 tropicália 的巴西艺术运动,以及其艺术家为保护他们自由表达反对当时传统巴西音乐的革命思想的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1 命运歌
      Fados
      2007
      纪录片
      葡萄牙 / 西班牙

      花渡

      Fad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之前只是在课堂上看过卡洛斯-绍拉的作品片段,这次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完全被他的调度和空间美感折服了,外加那销魂的法朵,让我彻底沦陷了……不论是画面还是音乐,完全就是美得让人惊叹。
      • 23-3-2008 10:30am cultural centre
      • 我真是烦死绍拉了.
      • 电影?纪录片?MV?
      • 其中一段hiphop很有感哇~~
      • 20120407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卡洛斯音乐三部曲最后一部,观片会上很多老头老太太,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喜欢看。纯音乐,无任何情节,绍拉将西班牙的fado音乐,在影棚中,用镜头收录,配上西班牙的舞蹈,一段有一段,很是动人。fado,花渡,哀怨、失落和伤痛的情怀。
      • 弹拨乐器solo比声乐妖啊;另外为什么有非洲元素?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3MjM0OTY=.html
      • 还是老头唱的最好听。
      • Fado、Saudade;可以當作散文詩來看
      • 08。好聽不好看。
      • 9.3 After all / Time stands still / We are the ones passing through
      • http://yunpan.cn/QNH5W9CbAYVfC (密码:bc77)配合默契的歌舞,流动的布景,忧伤婉转的韵律感扑面而来,看到康乃馨革命泛黄的画面不禁思绪万千
      • 好听的,几段舞不错,舞台的灯光布置有味道。
      • 2.5,2007/12/05@金馬
      • 和文德斯那部完全不同的形式,这部像个FADO大辞典。
      • 视听盛宴
      • 好聽,但很容易睡著。。。。
      • 比现场舞蹈更具魅力
      • 字幕版,终于知道在唱些什么了…最喜欢casa de fados(法朵之家?)一人唱完另一人接着唱,男女老少都唱得,平凡人不可貌相的不凡。Revolução康乃馨革命的背景视频视觉冲击比舞蹈更大,顺便补了一课葡国历史…葡萄牙吉他很特别。和文德斯那版比更像是法朵辞典,各种题材走马观花一遍
    • 豆瓣 8.6 IMDB 7.2 HD
      Helvetica
      2007
      纪录片
      英国

      传奇字体

      Helvet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不错,远不只是关于Helvetica。OL:http://www.jlpfans.com/player/a99880d39e5daec3-1-0.html
      • 平等理性的看待海尔外提卡 睡前我想了一下 这是哲性问题 先是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事物打破现在的混沌 然后新的来了 一窝蜂的赞美和普及 然后又权威混沌垄断了 有人维护经典 有人开始质疑权威 有人认为已经到达顶端 有人固步自封 有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混沌 有人还不知道这一切
      • 很直观、丰富、中性、有教益的纪录片。Helvetia=瑞士/Helvetica=瑞士的
      • 字体也有大学问。
      • Helvetica,拉丁语“瑞士的”,完美的现代主义字体设计,读起来看起来都好舒服。原来身边存在那么多Helvetica设计,惊讶于设计师可以用如此充沛的词汇来描述形容一款字体。字体和空间的关系,字体本身的正负关系和结识的矩阵体系,神奇的美学。大师说,真正算得上好的字体大概有一打,他常用的只有两三
      • Helvetica 对于我来说,就是冷静、清晰、精准的代言词。能简单,绝对不要复杂。不要有任何情感,每一个细节无可挑剔。
      • 非常骄傲呀~西文字体盛大YY~
      • journalism课上放的。还算有趣。
      • detail matters
      • 为一个字体拍一部纪录片,真是难得。每天都在用这个字体,知道它名字的又有多少。实用主义的理性和美学的结合,它真的很耐看。
      • 里面那些字体设计师一个个都是大毒舌,听他们骂人可真是丰富了表达词汇呢。
      • so cool
      • 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的无衬线字体。后现代主义典范,纯粹,理性,权威。中文字体感觉唯有微软雅黑有此份量但也望尘莫及。片末的主题升华很不错,从字体到设计,学问很多。
      • I love Helvetica!
      • 70年代时,年轻一代都追捧迷幻剂一样的字体,到了80年代,他们的思想完全乱成一团,他们不知道在乎什么,但他们知道要反对什么,那就是 Helvetica。当字体排印设计终于陷入了不可挽救的混乱中,设计师们在90年代末能做的就是回归了,回归到早期的设计方式,并用一套新的理论来支持它。
      • http://www.helveticafilm.com/ | Download Helveticafilm here: http://www.mininova.org/tor/1018081. + Chinese subtitles here: http://tinyurl.com/4xkv72 | 这篇讲Arial和Helvetica的文章很有学术味道,写作方式也很学术。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英文字体——由Arial和Helvetica 的比较引发的思考。 http://snurl.com/25f
      • 在科普之后非常辩证地分析了Helvetica背后的意义,本质上非常像(Helvetica代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碰撞。H的中立、简洁、秩序感代表着一种风格,受到一部分设计师的推崇,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群人认为是乏味的、缺乏个性的。潮流即是不断在变化的,经典虽是经典,只是不要盲目崇拜便好。
      •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 中庸
      • 英文字体在中文字体面前就弱爆了。 中文里面那些个字体让人觉得实在太让人感慨了
    • 豆瓣 9.0 IMDB 8.2 HD
      HyperNormalisation
      2016
      纪录片
      英国

      超正常化

      HyperNormalisa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信息量巨大,记录一下首要感受:1、整个政治体系都在遵循基辛格的认知管理理论,即让世界和信息变得简单化一元论,因为复杂、深刻、真实的信息会动摇统治,也就是民众只要变得头脑简单即可方便统治;2、50年政治发展历程,因为互联网的出现,power从强迫民众去接受信息,到说民众接收到的只有自己想听的,本质上是认知管理的进化;3、为什么没有China?因为本片的全球话题,C在其中确实没有多大作用,前半部分我国没有参与到全球化,后半部分我国的互联网认知管理也就是墙只针对国内,对外界的影响也不大;4、power从政治集团移交给金融集团再到政治、金融、科技集团联合统治,这个历程有趣点在于国内和国外在所有制上的巨大的区别,所以如果拍国内,一定单独的一部纪录片才能讲清楚;5、威廉·吉布森的书要看起来了
      • 纽约·大马士革四十年双城记。卡扎菲为卖绿皮书,真是什么锅都敢背。三提特朗普,一为经济危机,致富;一为赌场衰败,破产;一为美国大选,获胜。苏尔科夫,普京背后的男人。什叶派首创Sucide bombing。
      • m21201:统计学下智能伪世界,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抽象的冥界,对一部分人而言是可以建立乌托邦的贝叶斯理性主体/新寄托,同时伪世界的趋向蛊惑成为新工具;zhengz与金融相互绑架,Kissinger的权力制衡影响中东和平,叙利亚阿萨德联合霍梅尼组织ren弹赶走美,利比亚卡扎菲成为英美认知管理的新”英雄“及新工具;苏尔科夫带来操控,更重要的是破坏感知,带来不能确定事实的迷惑。搅局者并非要赢得战争,而是利用矛盾来创造恒定;伊斯兰新思想家苏里,就像古希腊伯里克利指导雅典非正面对抗斯巴达一样,告诫不能像laden正面对抗,需要小规模、随机对抗带来新恐怖。纪录片有些混乱,对伪世界和zz戏剧化的解读带来思考。
      • 倾向于简化思考和解决事情,危机常常在几十年后爆炸;没人知道事实是什么,“利用矛盾来创造一个恒定的状态”,“利用恐惧让世界变得戏剧化”。挺散乱的,阴谋论意味很浓。其实里边提到很多没想到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只是和混沌现象有关?头脑简单的人看不清世界的虚实,所以看不到的现实事务,分不清轻重缓急。……最后能控制的,只剩自己的身体?(这个都很难)
      • Read a good book, turn off the lights and go to sleep.
      • another ambitious Curtis essay on media exposing how modern politics & ideology becomes what it is now through the technological and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of perception
      • 不是我所需要的信息。乌尔里奇贝克,安东尼吉登斯,以及苏尔科夫。奇爱博士,潜行者。1.1975年的纽约和大马士革2.苏联,超正常化,路边野餐3.可怜人的原子弹4.网络空间→新乌托邦空想主义,网络是LSD的替代品5.上校,卡扎菲6.UFO,认知管理7.阿拉丁,伊丽莎8.柏木绍夫,人肉炸弹9.一个没有权力的世界。
      • BBC这部纪录片野心很大,以近四十年的世界格局来反映尚未完全走出现代性困境的人类所面对的后现代性困境。旧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去个性化让个人主义呼求与日俱增,种种权威因为权力形式与施受模式在不断迅速重构与解构中因此变得不再具有公信力。网络平台作为无政府主义平权试验场开始爆炸性发展,但现实与真相也正因为这成为诱导人们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新工具的种种网络景观而被虚化并逐渐可被操作和塑造。政治成为了由谎言堆砌的作秀和以操控舆论并激发人们潜在暴力性的去道德式活动。而人类历史经验也正逐渐与新事物的发展模式脱钩,日渐增多的人类行为形式和欲求种类在尚未被系统性提出与建立的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之中,让整个世界正在走向不可预测的境地。人类自身则正毫无知觉地在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梦境中完成一场不计后果的全球性狂欢。
      • “资本的逻辑是合理的” ”想象的共同体建立在想象的敌人之上” “媒介、技术是有主观性的” 一部系统化的”小“报新闻
      • 为什么没有中国
      • 本来以为看不下去,结果居然兴致勃勃地看完了!看来何止国际局势是这样,我看个纪录片也一样呀!
      • 米国的金融萧条是大鳄们背地里的又一轮收割;叙利亚的内政斗争;真实的巴以冲突可不像bx金刚里描绘的巷战那么轻松;利比亚的民主斗士并不是米国乖乖的傀儡;频发的UFO大概率是美军在试验自家的新战机。我们眼中的超常现象多是政商大腕兜里再正常不过的手牌
      • 一种观看视角:分析了从70年代起美国和中东的关系的演变,互联网的发展等等,我们的世界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模样的。 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太好看且容易看的纪录片。
      • 极强的导演意志主导着全片。影像,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在Curtis手中都成了价值等同的提线木偶,彼此纠缠,直至真假难辨。尽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但很难说本片的论证方式是令人信服的。它抛出的结论之密集,之干脆,之迅速,让人在焦虑没有看到事件全貌的同时,又不得不跟随导演的思路前进。在展示混沌的同时,又向芸芸众生展示了自己披荆斩棘的姿态——这何尝不是精英主义的自大说教?
      • 厉害。。。
      • 这也是简化现实的一个版本吗?但是剪辑真的挺有趣的,图像比旁白说得多
      • 2016.11.08 Trump时代元年之前传
      • 用了旁白没那么酷了,但一阵见血尖锐更胜以往。
      • WE ARE THE _____ ! ! ? ?
      • 结论大体上认同,但论证方式还是有些可疑,尤其是对小说、电影特别是脱口秀片段的援引。印象较深的是1.被称为“灰衣主教”的俄罗斯现行政体的总设计师苏尔科夫提出的“感知管理”,即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政策来搅乱人们的认知,逼迫人们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退出公共空间的执政理念,而这一理念在本片导演看来,已成为全球政客的共识;2.该片将社交媒体的兴起看作是六七十年代LSD热的赛博式延续,并且不无敏锐地指出自由主义者如今将互联网视为他们的主要战场,却没想到,正如有关研究指出的那样,Angry people click more,他们的愤怒最终只是化作支撑互联网经济的燃料,而后者恰恰是他们所反对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豆瓣 8.2 IMDB 8.0 HD
      Summer of Soul (...Or
      2021
      纪录片
      美国

      夏日之魂

      Summer of Soul (...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ine de verano户外露天放映这片好爽,近乎还原现场的效果。吹着风听着歌,除了我们不能站起来,要不真的会和现场观众一样摇摆了,瞄了一眼前排的观众,好多人都在坐着晃。影片里没有的一曲结束后的鼓掌片段,我们加上了,整个氛围很沉浸。 关于主题,虽然在提防着政治正确这四个字,但这个片子的度我觉得正合适。回归到音乐节的素材本身,现场的音乐和气氛才是最正确的不是吗? 添加进去的访谈素材,一半是用来描述现场的,一半是讲述背景的,起到的只是铺垫的效果,那个压箱底的影像素材才是最闪耀的。
      • 为什么等了整整五十年?很遗憾,这部电影没有深究。
      • 1969年,如此神奇却又美好的一年;许多事情渐渐改变,变革与觉醒正在悄然发生。新兴的事物和太多首次为人正视的话题,倾泻着表达的灵魂歌者与创作…有很多书籍书写了浓重一笔,电影与电视剧也莫不在追忆过往美好。而这段陌生却又熟悉的影像材料,依然又是另笔宝贵的留存。Gladys Knight和Nina Simone太强了…无比震撼。
      • 黑人的Woodstock可惜没有太多人知道。好喜欢Nina Simone的嗓音。
      • #ShefDoc# 一场像是从历史中消失的festival,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盛宴。这个世界不只有black&white,人们也无法color a sound。Be Black, Be Proud. 再次感叹黑人的音乐天赋
      • #cameo#在blues live音乐性层面注定是属于影院/剧院的电影 而作为纪录片更关键的问题在于 如何在演唱会原始录影带的基础上进行开垦 如何联结历史与当下延展的时空 或许是为了保持与民权运动先辈的距离感 “导演”用剪辑取代了场面调度 在修复过的母带中插入同期政治政治影像和若干年后当时在场者的回溯性采访 高速穿插的大特写将音乐舞台上下的表演者和观看者、历史舞台的民权领袖/参与者鲜活的面孔通过蒙太奇并置 所有细微的肌肉运动无限放大 也将银幕前的我们拽入这个empowerment过程 甚至无需对其进行解码 配合音乐的力量即可生成情绪 但抛光画面残留的痕迹纹理 抹平褶皱折痕之后 不禁要问:这缺席的五十年去哪了呢?
      • Thrilled, even of a black music festival, which not too non-black people remembered, has to be narrated in a mild- white tone. But the music, the emotions were phenomenal
      • 这个音乐节阵容确实是炸的,但演出片段总是被各种访谈和资料片内容打断,很不爽啊。就像那些对登月毫无兴趣的黑人兄弟姐妹一样,我就想看一个纯现场的剪辑版本呃。
      • sundance2021。素材本身的确珍贵,但是编排的逻辑性还可以再强一些。。。
      • 片名错译,《灵魂乐之夏》喂。
      • 8.4/10 Sundance2021Virtual 一种对于影像史的自觉的挖掘,虽然呈现的结果稍显流水线化,但是其文献性的意义已经足够。以音乐节为一个自成的框架,从其本体的成因介绍出发,逐渐演变成全方位的对于黑人音乐文化的展示,并且呈现双向的身份流动性(听众-歌者)。时代背景的穿插非常得体且适当,结合音乐怀念MLK的时候极其动人,呐喊和躯体行为的迸发。唯有后半段重回身份主线和持续推进音乐会进程时稍有冗长,似乎结构可以重新建构。
      • 用一场音乐节讲Harlem culture,音乐就是有魔力。btw 林聚聚最近出镜率有点高哦
      • 这场音乐会好像真的很少为人所知,其实少些采访多些音乐片段可能更好看。里面提到了leaders being killed and jailed和going to the moon多少有些意外
      • 96/100
      • 散文式的剪辑,在一场经典的音乐节里穿插着人物感受和历史观点。粘性不大但是剪辑节奏尤好。夏日之魂是群体的自发性和身份认同上的倔强。
      • #2021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观众奖 拿奖还是政治性;#Sheffield Doc/Fest 2021开幕片
      • 妮那绝绝子!
      • Protest should not be seen as just a flavor of art but the ‘ensoulment’. These people united against oppression are the true embodiment of freedom and bravery.
      • 真就是素材剪了剪添了添
      • Harlem 1969 🖤
    • 豆瓣 8.1 IMDB 7.3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
      Francis Bacon: A Brush with Violence
      2017
      剧情片
      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暴力画笔

      Francis Bacon: A Brush with Violen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错了我一直以为培根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人,纪录片里个个人在说他们和培根的交情看得我一脸懵。
      • 伟大的画家,用敏感而痛苦的一生,造就伟大且独一无二的作品。
      • 能画出这么brutal, violent的画,本身的生活一定是千百倍的in disarray. 老去对于同性恋更是残酷,因为那是建立在beauty之上的,身边都围着秃鹫,哎,成为不朽又如何
      • 如果不是看了这个纪录片,肯定不会想到弗朗西斯·培根和他的得偿所愿。经由他的个人经历,连同他的画作,清晰地展现了他的一生。正如他的朋友所说“他将人生视作一场冒险”。性、暴力,受虐和珍视的一切,对于培根自己来说是这样“忧伤”的存在。他将痛苦、喜悦毫无保留的放在自己画中,从而得到情绪上的净化。但这些画作却又印照出他的柔软和虚弱。有机会很想亲眼看下这些画作,感受当下创作的能量。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