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中国女性,围着灶台打转,操心在一家人的生活琐碎里,电影前半段,节奏、镜头有种急促的紧迫感,随着母亲的视角被环境追着走,后半段则更多陷入意识流的觉醒,被一直教育以这种方式相夫教子的女性一代又一代传承。然而那么多标签母亲、女儿、妻子,她却忘记了自己。我喜欢结尾全家人围在桌子上等女人来吃饭,那一刻她才真正成为了“一家之主”。 |
|
金马57遗珠,比我想象得好很多,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上几乎都无可挑剔的女性临近退休之年重拾自我,在华人世界这样的电影真的太少太少。PS.近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演员密切参与到台湾影剧产业中(鲍起静《一家之主》、黄秋生《四楼的天堂》、林嘉欣《美国女孩》、刘俊谦《小晓》等等)实在是件好事 |
|
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了你自己身上,丈夫就像墙上的一幅画。 |
|
失去自我,找到自我。 |
|
整部作品的基调很奇怪,工整的部分很无聊, drama的部分又非常做作。最大的问题是电影中的每个人物之间,关系只停留在表面,也感受不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也许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常态。想平静隽永,又要故弄玄虚,简单说就是处女作的通病吧…看见鲍起静就不禁会和天水围比较…真怀念那时候的许鞍华 |
|
「當你開始把你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時,你的丈夫就只是家中一幅畫」影片不難看,但越看到後面越顯冗長,敘事便跟鮑起靜飾演的母親一樣陷入一種迷失的狀態,結尾斷點也有些畫蛇添足,2020就拍完的片,現在才看到,這兩年重新修修補補似乎好像沒有補救回來,如果懂的取捨,角色更加聚焦於鮑起靜一人,或許更能感受到導演想探討的女性在家中定位議題。查了一下是王希捷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分開來看片段是挺好看的,但是組合成劇情長片有待加強,要再加油 |
|
东亚中年女性生存实录一则: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我是女主,应该早就崩溃八百次了。可是啊,能怎么办,就算骗自己,如果没有了自己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可能也就没有这个家了。及时修理,尚未晚矣。 |
|
流于表面的女性意识觉醒,虽说讲生活,但过于的刻板化,将配角都用作工具人。结局用梦境来做引导是最没有趣的做法之一。 |
|
鲍起静演得很好。可是影片最后一段什么意思啊?被困顿于家庭生活一地鸡毛中的东亚女性难道仅仅依凭着那点儿母性代际间的情感延续就能突破重围?影片前段一堆令人窒息的冲突架构已然抛出了问题,但最后却以一碗鸡汤收束,可惜了。 |
|
所谓一家之主,就是高级行政保姆,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喝茶看报养鸟的老伴。大到买房投资养老,小到洗衣收拾取快递订机票,每天在被数不清的琐碎缠绕,什么巴黎学画画啦,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这是中产阶级家庭中年女性,那普通家庭呢?【SMURF/6.7G/Netflix】 |
|
1.这么一个自我享受型的老公有什么用?留着过年?2.珍爱生命,远离中介。3.电影三星半,但鲍起静值得,《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这算是她演得最好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而且这里她的儿子叫家宁、家宇,天水围里她的儿子叫家安。 |
|
题材挺好的, 一家之主就是免费保姆. 本来好不容易想转变心态为自己而活, 结果丈夫和女儿一句话又心软甘心做保姆了, 这也体现了大部分母亲弱势和宿命. |
|
能get到導演的想法,無奈執行有偏差。對比瀑布的暗喻明喻,更加無法接受這淺顯直白。 |
|
“男的不行”,而且有一整套社会体系和服务作为保障,确保这些男的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不行”。 |
|
前面有些无聊,但又很真实。叶小姐拥有白日做梦的女儿,撒手当皇帝的老公,在家当隐形人的儿子。一个女人在家既要当妻子、母亲、女儿之外,还要当保姆。重点是还要在外面教书赚钱。最喜欢的一段是她跟妈妈两个人回故居,一直在外坚强的她,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是孩子。 |
|
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鲍起静和陆弈静同框。Reclaim, 从此我就是我自己了。 |
|
民间俗语“妇女是半边天” 尊重女性是构筑理想之境的条件之一 本片以反方向来描绘 尤其是像叶小姐这么能干聪慧的女性 仿佛是踩错了坑的她依然是这么任劳任怨甚至可以说乐观 为家庭全心的付出这也是传统价值观下的女性特点 较之于物欲她们想要的是尊重 不过结局快速的将人物转换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前文衔接突然 本来以为是要叙述人的老后生活 其实是女性的自我探索 台词多有一些刻意打造的「金句」 这样也不坏吧 喜欢鲍起静和寇世勋两位实力派的台词 实在难得 |
|
尽管两年前就在金马影展亮相过,但Netflix的一前一后,又同是“寇世勋+柯佳嬿”的组合;似乎都可看作更温柔、更舍掉喜剧效果的《妈,别闹了!》,也依然围绕着中年女性的“第二次思悟”展开 。也想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想追求自己青睐的爱好;“仍然是我有我 自制造我梦与想”,叙事的进展毫不庸俗,而是手递红玫瑰、溺水、出逃再到穿梭都市里的深夜发梦;太爱鲍姐用举重若轻的办法来处理角色了,《大手牵小手》、《生生》…从一而终。 |
|
哪怕电影已经那么让人窒息 结局依然是童话故事 现实永远比影像残酷 更残酷的是 如果没有那两个小岛的影视输出 优秀女演员如鲍起静也未必有机会主演到这样一部讲述女性的电影 |
|
举重若重,浪费鲍起静。 |
|
一家之主,顾名思义,便是可以主宰房间的分配,但是接住在养老院妈妈回来住的那间房被小女儿回来住下,儿子又打电话来说回家里住,那边老公被哄着投资买阴宅,期间鸽舍还霸占去了阳台,家里的家已不被控制,要去买一间大房。那一家之主她是如何支配自己的家呢?厨房冰箱旁放了一张小桌子,就是她的“办公”空间,深夜老公睡了才可以使用电视看自己喜欢的影集,客厅成为了“休息”场所,而在各方的意见下,只能去厕所“冷静”。新的时代,家在变小,但并不能有效的利用,户型、新潮的设计,通通都不重要,所以剧情安排她跟随妈妈回到了老家。“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你的身上,丈夫就只是墙上的一幅画”,电影里鲍起静饰演的女主角叶兰心莫名其妙的与自己和解,这是危险的,她经历的每一步都是生活的陷阱,我并不主张最后的和平。 |
|
演員陣容讓人期待,看了半小時就開始大失所望,平平無奇都已經是最大的誇讚了。鮑起靜的母親角色,前期太任勞任怨、家庭為本了,快1小時才第一次表現出疲憊感和不耐煩,而且隨之又開始壓抑自我、犧牲自我,一直等不到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直到第107分鐘才以夢中忘記自己名字來點題,然而此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鮑起靜和導演都太過追求塑造傳統意義上的好母親,關於母親是否快樂的探討就顯得沒有論據,尤其是母親和外婆夢中的一段對話,明明想討論母親為何選擇犧牲、犧牲是否值得,表現出來卻更像是母親甘願犧牲但犧牲錯了方法。一樣是和柯佳嬿演父女,寇世勳在《媽,別鬧了!》裡塑造的父親形象有多理想化,在《一家之主》中的父親形象就有多現實,那股子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傲慢自負、挑三揀四、頤指氣使的爹味,就和我的、你的、大多數人的父親一樣。 |
|
爸爸是山 妈妈是家 |
|
按设定是50-60的女性,台湾女人都这样?可怕。大陆女性这个年龄段都在丝巾旅行广场舞了... |
|
8/10.
母亲是一家之主,但是只有母亲一人在家里家外忙碌是不行的。
影片用梦境来表现贤妻良母的焦虑,那一段做得不错。
母亲也有母亲,一声“妈妈”叫得我控制不住的眼泪直流。
鲍起静其实已经73岁了,但她演的角色才近退休年龄,照样显出优雅气质,让我想起原节子老了应该也是这样。 |
|
好的主题,好的表演,好的细节,但不是一部好的电影。 |
|
女性真的更具潜力和能力。全方位的 |
|
结局是拍不下去了吗?这种丈夫孩子有啥可留恋的? |
|
节奏很慢。娓娓道来。 |
|
很难评。前一小时十五分非常好,保持这个水准,就是一部都市中产版《万箭穿心》。然而接下来女主角忽然进入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梦境,梦境的质感如同央视公益广告,台词满是直白的说教。非但画风陡变,故事逻辑也自杀式断裂。虽说女主角的境遇值得同情,但她在犯下全片最愚蠢的过失(使老两口的数百万养老金被骗)过后,反而一下子挣脱了妻职和母职的重负,占据了道德高地,扮演起了教育和启迪丈夫和子女的角色,这真是太奇怪了。不知道是角色在梦游,还是编剧在梦游。 |
|
因为太喜欢鲍姐,所以就算知道是演戏,我也不想看到她被骗棺材本😂😂 |
|
所有的习惯,都是养成,包括依靠与理所当然。 |
|
有点流于表面了,不是说演员,是说剧本,这样的题材也不是第一次见,前面一大半中规中矩,满心期待最后的突出重围,一看,这……这……是不是太“禅宗”了些?梦里当头棒喝,醒来一切未动,都是心动,心境变了,则一切就顺了? |
|
鲍起静是真的把华人妈妈的特质拿捏的丝丝入扣,她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看得人心生温暖。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挺喜欢的,后面部分有种一泻千里的感觉,把前面的好感败光一半。 |
|
比杨荔钠的《妈妈》完成度高,愿天下女人都能做自己,三八节前仪式观影。 |
|
畫幅的改變,人物的視線從寬到窄再到寬。小的玩具房子建造到大的一家之主,機場處「名字」的失而復得,對應位設計還是花了不少心思。 |
|
“我害怕变老,老了以后就没有妈妈了。”好想哭。 |
|
家里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你的细心照料,老的不动,小的不从。全家的吃喝拉撒,没有你的自我牺牲,内事不转,外事不灵。行差踏错,你认了。日夜操劳,你忍了。苦辣酸甜,你咽了。无人倾诉,你哭了。是老师,是妈妈,是女儿,是老婆,唯独不是自己的自己。这一路走来,你究竟是一家之主,还是一家之仆。用空间失衡来阐述人物关系,切入点是不错的。似乎谁的家庭地位越高,谁摆放回忆的空间就越多,说话也就更有分量。寇世勋整天坐着不动,但四处散落的书籍相册字画古董,也一样一动不动的霸占着空间,而鲍起静似乎只有情绪崩溃时跑去厕所,仿佛那里才是她的私人空间。导演想拍生活的不容易,结果拍的很刻意,那种被多方拉扯直至人物崩溃的惊悚感没出来,我期待着摧枯拉朽的爆发,最后变成了轻描淡写的梦中和解,前重后轻。可对比《全职》,便知问题所在。 |
|
相当不错的女性意识的题材,却始终还是流于表面功夫,男性压力之下母女两代的困境和挣扎表现得相当刻意,可看却又不那么值得看 @Netflix |
|
不想再看到任何歌颂“母职”“妻职”的影片,看得我火冒三丈。一个每天在眼前晃悠还不如死了的丈夫,一个没啥卵用的女儿,一个远在国外还当妈宝的儿子,我要是这个妈我已经一天死八百回了。想请问导演你设置这样的情境,最后又轻飘飘的和解掉,到底是想拍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想表达母亲这一切行为的合理性?我感觉这个妈有受虐倾向。一句“有妈在就是不一样”,这哪是一家之主,这是一家之奴好吗。到最后也不知道感动了谁,反正我是气得不轻。完全浪费鲍起静。 |
|
很好的“女性主义“的电影。到了退休的年龄,先后做了“女儿”,“叶老师”,“罗太太”,“妈妈”,“老婆”……为家人,朋友操劳了一生,就是没有做过自己。
对周围所有人都担负起责任,唯有对“自我”最不负责。
最终化解所有矛盾的是躺在病房里失忆的“妈妈”。 |
|
雖然能理解作者後半部分的表現,但是還是喜歡前半部分的真實和對生活表現的貼切。很有共鳴。 |
|
剧情过于直白,转场生硬,2个小时浪费老戏骨,台词内容太说教,人物较为扁平,怀疑精神分裂的结尾,突然就地位有了?尊重有了?三代女人的梦和互动服务中心思想非常明确,但人不像人。。。画面和光影还可以,道具用心了 |
|
【2】非常离谱的电影。被金马奖snub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太多了,首先是完全就是电视剧的既视感,整个电影反复用做梦模糊了现实和理想,赋予鲍起静这个角色的家庭压力,妻子,女儿,母亲最后才想起自己是自己。离谱到整个电影我都要窒息救命了,电影更离谱的是美国老师的儿子回台湾种地对母亲说:“我以为你是最开明的”。拜托啦,叶兰心女士自己都离谱真顺带一家离谱。鲍起静老师赶紧找许鞍华老师拍生活流吧,这玩意儿看的想吐。 |
|
让我撑下去看完的原因是,想看看台湾人的脚本到底能做作到什么程度。。 |
|
7+(宝宝说可以手动3.5),题材好,审美够,输在结构混乱和剪辑差。从不懈怠,很少抱怨,有时心酸,总是疲惫。母亲、女儿、妻子、大嫂、老师,无缝连轴地在不同角色间切换,以至于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一个女人还能承受多少,一家之主不论性别,能者多劳不理所应当。鲍起静贡献年度最佳级别表演。“妈妈,你最害怕什么?” “我啊,什么都不怕,就是怕你不快乐。” |
|
本片对鲍起静的类型化表演进行了涸泽而渔式榨取。 |
|
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真实得令人起鸡皮疙瘩。东亚女性多少能在电影里看到熟悉的dynamics。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和自己和解太重要了,无论是什么年龄。鲍起静对角色的刻画很到位。 |
|
鲍起静表演不错,剪辑转场也有所设计,结尾还是无解,只有状态的表现,不知如何结局 |
|
主妇才是一家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