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id!!!!!!!!!!!!!!!!!!!!!!! |
|
大半讲古早游戏在欧美人的观感,对如何影响世界并没深入 |
|
wow精彩,是游戏进化史也是技术和社会的演进史,对游戏里的道德和情感经验特别感兴趣,结尾神来之笔!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s411e7w3 |
|
4.5 基本上看了两遍。以25个里程碑式的游戏作品串起的电子游戏史,同时也点出了相关的社会文化史,最后提到twitter(严格来说是社区)是神来之笔。 |
|
游戏史真的太有意思了!精选了25个里程碑式的游戏,twitter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还算是讲得通吧。然而纪录片毕竟还是纪录片,交互性跟游戏没得比,要是做成游戏的形式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
|
Charlie Brooker带你一窥英国30年游戏史~25款中的最后一款:twitter。“游戏设计师们渐渐步入中年,有了孩子,开始从不同角度看待游戏,关注点从如何设计得分策略转向游戏的情感体验。未来5-10年,我们会看到更多情感的,反映社交环境的,关于政治或社会的游戏,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通过交互性数字渠道接触世界。” |
|
作为Charlie Brooker粉跟电子游戏粉,没办法不给五星(虽然前面很长一部分的电子游戏历史找不到共鸣)另外评论嘉宾惊喜不断,排名也很满意~ |
|
从小跟爸爸和表弟玩游戏,然后到小学同学家玩,玩爸妈手机店每个手机的每个游戏,然后自己买电脑玩去网吧玩,到以《英雄联盟》为最大兴趣,并且通过游戏来研究和创作,游戏塑造了我的乐趣和智力。 |
|
超级玛丽真的是我挚爱。记得小学六年级周末能在电视机前玩上一整天,玩到大拇指都痛到发红的程度。(当时是连电视机插卡+手柄🎮)超级玛丽以外几乎没有我沉迷的游戏,而且因为觉得游戏玩一整天有点浪费时间,所以容易让我沉迷的游戏我都会下意识回避掉,沉迷还不如不玩是我戒游戏的原初想法。不过现在觉得合理安排时间玩一下也无可厚非,期待玩英雄联盟,或者超级玛丽哈哈哈。主持人最后一句Get out of my show很英式了。 |
|
看完之后,我居然也想了一个游戏构思。 |
|
罗列了几个游戏大类别里的鼻祖或代表作,非常浅显的过了一下电子游戏发展史。当然电子游戏所影响的远不只限于产业相关人员,如同一个原点可以延伸至任何领域。人能在游戏里创造和体验虚拟的宇宙,游戏同时能带人将虚拟变成现实的未来。 |
|
最后一个真是猝不及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s411e7w3/?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 |
|
卫报哥们儿最后的前瞻挺精警的,在ps4、x1世代末期都基本实现了~ |
|
the rambling, picaresque shenanigans of space-hopping hobo Doctor Who/我才没有去研究判定框呢/ 英字 http://shooter.cn/xml/sub/257/257581.xml |
|
记录一下,还蛮有趣,主持人说话速度好快,都不敢2倍速了
乓
太空侵略者
吃豆人
疯狂矿工
精英
超级马里奥
俄罗斯方块
猴岛的秘密
街头霸王II
毁灭战士
暗夜陷阱
古墓丽影
啪啦啪啦啪
星际争霸
模拟人生
侠盗猎车手3
汪达与巨像
魔兽世界
wii运动
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
时空幻境
愤怒的小鸟
我的世界
最后生还者
推特 |
|
游戏视角的近代史,BGM满分 |
|
从史的角度只是浮光掠影,适合对这个话题毫无了解的人。 |
|
终于想起来看了,还是那熟悉的吐槽风格//最早的开放世界游戏居然只有32kb//SMB85得到了Charlie很长篇幅的🌈屁我只想说它值得//建议每个有relationship system的游戏都和那款mass effect学习 |
|
Charlie Brooker的参与让本片不单单是个电视普及记录节目,从英国本土视角来看游戏发展也更有趣一些。最后关于推特是一个究极游戏体的言论很有趣(虽然不新鲜) |
|
3.9 第1居然是推特。游戏怎么改变世界,世界变成了游戏。另外推荐其中提到的2个游戏:《旺达与巨像》这是个艺术品,《时空幻境》这是哲学。结尾:“滚出我的节目” |
|
最后一款“游戏”表明Charlie Brooker不愧是黑镜的编剧——又或者,各种社交网络确实就是MMORPG? |
|
我觉得这片大部分内容都跑题了,本质上只是在梳理游戏发展史。但最后利用社交媒体的游戏性强行拉回来,恰好最后这个例子也是最有意思的,很值得进一步思考。这片子还不如改名叫How the World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and Technology) Changes Video Games。从古墓丽影的性别议题到常年不变的电子游戏暴力论,再到电子游戏的教育和精神情感调动功能,游戏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像现实生活。同时,玩家与游戏的互动方式也变得更加系统化。游戏早就不再单纯是工艺品或者娱乐向的艺术品,反而愈发成为现实的镜像和信息表达的工具。造成这种转变的,不仅仅有技术发展,也有现实社会文化不断提出的需求。 |
|
与其说改变了世界不如说改不了思维 |
|
电子游戏发展史,不过只到2013年!从2013到现在这十年间又出了颇多里程碑式的作品 可以考虑出第二部吗哈哈哈!
纪录片切入点还可,把游戏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相结合 并且引入了很多影视/文字工作者的视角,看着挺有意思的。查理布鲁克也不愧是老玩家了 黑镜这种科幻我觉得游戏感就挺强的。还有结尾居然放个推特 这就很英式幽默……别说推特了 我怎么感觉人生都像个游戏一样,做些操作 得到正反馈 做下一个操作;得到负反馈 调整调整 接着操作……理想的人生就像理想的游戏一样 失败贯穿始终 但进展和胜利不会太远。 |
|
看得我都想重新去玩玩游戏了 |
|
超棒!!!绝不是时间线流水介绍 想了下以前对俄罗斯方块的obsession真的就是那个道理(。以及hahahahahahahahaha twitter yeah it makes sense |
|
一个英国人视角下的电子游戏影响史,还是有些中国玩家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英国本土发行的PC Spectrum,以及拉什迪在困居期间游玩《超级马里奥兄弟》。上世纪的电视节目用声控玩《PONG》挺有意思,让人想起《跳跃吧,八分音符酱!》,足见任何一个沙雕的点子在更多年前就有更沙雕的人尝试过。另外结尾对游戏化浅尝辄止的讨论也算点睛之笔——游戏的本质是交互,而交互的核心是控制。但在当代社会种种游戏化的情景中,人反而在被游戏控制,游戏从一个作品变成了工具。
总体还是推荐一看,选入的游戏在世界范围内未必是影响最大的,但都还算是有品位的。 |
|
推特是款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现实生活也在不断的游戏化。 |
|
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一度看得睡着了 |
|
英国人还是很geek的 |
|
英国佬独特的幽默贯穿始终,各种讽刺,太搞了。。。 |
|
音乐赞,信息丰富,嘲讽加分。 |
|
The gleefully archaic and morally wonky GTA 😂 |
|
幽默的游戏简史 |
|
快进看完。既讲审美价值,也将社会价值,挺不错的。《Elite》是一定要补课的。 |
|
梳理了從Pong誕生至2013年爲止的25款里程碑式的游戲。 |
|
好喜欢游戏,Twitter?LOL。怎么没有植物大战僵尸啊! |
|
介绍了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诸多游戏。游戏,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我也深信不疑。它已经到来了 |
|
没有三国战纪 |
|
很多都想玩 |
|
走马观花回忆向,主持风格挺有趣的!提到TLOU1的时候音乐一响我又不争气地流下眼泪,当你不再是阅读或观看而是参与进故事时,感动和伤痛真是很难随着时间消失啊…… |
|
游戏是现实世界的投射。 |
|
浪漫史 |
|
最后升华主题好评233 |
|
推特也是游戏/呲牙笑 |
|
很有意思 |
|
电子游戏如何改变世界 |
|
非常普通的纪录片,感觉像一个动态版的新媒体List,毫无Cunk系列的冷幽默。这一个半小时不如拿去玩游戏。 |
|
CB和他最亲密的游戏interlocutors做的片子,from game to gamif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