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光芒渐逝的年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 (2017)

    最近更新: 2024-06-01 正片
    • 主演:布鲁诺·甘茨 / 亚历山大·费林 / 西尔维斯特·格罗特 / 皮特·布科夫斯基
    • 导演:马蒂·格肖内克 (Matti Geschonneck)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德国
    • 年份:2017
    • 更新:06.01
    • TAG:德国,2017,剧情,历史,政治,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东德,人性
    • 别名:In Times of Fading Light
    • 片长/单集:100分钟
    • 豆瓣评分 7.1 (715票)
    • IMDB评分 6.2 (票)
    • TMDB评分 6.40 (热度:2.7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德国电影《光芒渐逝的年代》的免费在线观看,《光芒渐逝的年代》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1分,有71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在1989年初秋的柏林,威廉·鲍威列特的家人正在为他庆祝90岁生日。威廉曾是一名抵抗战士,去过国外的他坚信斯大林主义。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然山雨欲来,他的妻子夏洛特仍在操持着生日聚会,维护家中的宁静。然而威廉的小孙子萨沙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了——没人能想到萨沙竟然在几天前逃到了西柏林。影片通过萨沙的父亲——历史学家科特的视角徐徐展开,以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为起点,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末,前东德统治即将结束之时的“末日余辉”。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HD/DVDrip

      迅雷下载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 光芒渐逝的年代 mp4[782MB ] 详情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 光芒渐逝的年代 mp4[782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光芒渐逝的年代》(2017).torrent 详情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光芒渐逝的年代》(2017).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1989年初秋的柏林,威廉·鲍威列特的家人正在为他庆祝90岁生日威廉曾是一名抵抗战士,去过国外的他坚信斯大林主义。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然山雨欲来,他的妻子夏洛特仍在操持着生日聚会,维护家中的宁静。然而威廉的小孙子萨沙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了——没人能想到萨沙竟然在几天前逃到了西柏林。影片通过萨沙的父亲——历史学家科特的视角徐徐展开,以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为起点,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末,前东德统治即将结束之时的“末日余辉”。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0 HD中字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2015
      剧情片
      德国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镜头运用简直神。《美国X档案》《这里是英格兰》还有这部,极右蠢猪都是一副嘴脸,连说的话都是大同小异。再说一句,新纳粹都是傻逼
      • 摄影和配乐都极棒,美丽又诡异。西德出红军旅,东德出新纳粹,总归都是一群蠢到家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说你德好反思,可总是在干了蠢事后才反思有什么用,联想到前段时间活跃的Pegida,这部电影的题材可一点也不过时。Jonas这两年很受欢迎啊,接了好几个角色。
      • 摄影与配乐太精妙了。在当下看来这部电影极具意义。原本看标题我以为会是像《盛夏》一样,主角们会是一群冲动的朋克的但处处闪光的青年。但恰恰相反。我看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愤怒往往无理,而就算有理有据的愤怒者也总是选择以更无理的方式还击。多诡异啊,一个曾经说着“什么左翼右翼,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的青年,后来竟成了站在阳台上挥舞纳粹礼的反叛头子。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所谓革命,垮掉的一代,五月风暴,苏联解体,那些我们无比崇敬的,向往的革命,其实都只是我们站在某一个立场而做出的主观且毫无绝对正义性的价值判断罢了,它们只是一种酷的方式,我们认为需要铭记,来消费我们的青春。到头来,只要是革命,就不会有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而我们唯一可以反思的,是究竟怎样的一个社会,会让青年们变得如此迷惘。
      • 德国新纳粹主义和极端爱国主义年轻一代的躁动与轻狂。一天之内的故事,层层推进的时间点递增紧张感。黑白正常画幅变成彩色超宽画幅的一瞬间尤为惊艳得让人眼前一亮!Jonas Nay的阴郁气质有点像Joe Alwyn?越南女主小姐姐挺酷的!Joel Basman把小混混演得太过生龙活虎和惟妙惟肖了!!!!!我们年轻,但恃强凌弱的我们并不强大。染上色彩之后的激进画面,被赋予上柔和多彩的摄影滤镜和紧迫感弥漫的电子配乐,将全片的气氛在最后关头点燃至最高潮!
      • Joel小哥演街头混子活灵活现
      • 那种年轻人的状态捕捉得非常好,加上音乐,真的令人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
      • 德国人又在很客观的反思历史。。。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主义者,儿子是新纳粹。爷爷那段话就像东德的历史,政权的更替就像父与子之间的抗争。。。其实无论是共和还是集权都无法杜绝这样的民粹主义
      •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明日之?。。。很多地方。。。镜头都美爆了
      • 6.5/7 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 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 92年的事件,放现在也不违和。前半黑白摄影,压抑无处释放的青春,后半有了色彩,燃烧了一切。德国跟中国暴民差别在于,他们没有日本车可以烧,元首也未曾死去。本片几近中立,但在男主家中两次配乐出卖了德国人骨子里的孤傲。其他配乐既切题又有单独的可听性(matthias sayer&tim ströble
      • 看了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导演运镜方式如此学院派以至于到花哨做作的程度,画面是还蛮漂亮,题材选的也有意思,所以是剧本创作太差了么,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定的是tempo真没控制好,总之是“我们年轻,我们无聊”啊,拍个mv就行了,搞成个电影……哦,我是太mean了……
      • 德国海关应该长期循环播放此片给希望入境的外国人看。虽然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新纳粹活动,但故事里的人想说得话,和今天在难民中心放火的西欧年轻人一模一样。
      • 这是发生在罗斯托克的真事,失业的青年人把怒火全撒给难民,甚至是合法的移民,因为他们让德国不像德国。最近默克尔引入的这么多难民,如果遭遇经济状况下行,那么纳粹礼会再一次在愤怒的年轻人之间代替Guten Tag.
      • 这个时期看这部片子心情真是复杂……mark 1)向元首致敬的歌vs.life is life vs.国际歌 2)广场上的采访,你为什么来这里&你的理想是什么 3)利恩从向日葵大厦楼顶向下看的镜头 4) 父亲看到儿子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阳台上 5)黑白和彩色转换,黑白部分更好。 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 斯坦尼康之下较多的使用了圆周式镜头,更多的围绕人物。少年怎样一步步从没有梦想到随波逐流到彻底堕落,滑向了民族主义排外歧视的深渊。结尾镜头停留在更小的儿童身上,他们朝外族人扔去石头,至此希望彻底破灭。强大也意味着毁灭。
      •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东德、西德、年轻、新纳粹、不时出现的越南人!这是一部历史回忆篇!1992年,那年,我也在社会上!
      • 新世纪的青年们依旧迷惑、彷徨、愤怒和孤独,在更加复杂的形式,与群体需求、个人主张与爱恨交织下,「英特耐雄纳尔」也徒有虚名而已。
      • 黑白进入彩色的效果不错
      • 年輕自有一股邪火,會不分善惡的往前衝。佛擋殺佛,移民擋殺移民。導演故意壓著情緒,試圖客觀講,其實還是躁得慌。拋開東西德統一的大背景,這部片就是一部德國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金馬第一場,還不賴。
    • 豆瓣 7.2 IMDB 7.3 HD中字
      Terror – Ihr Urteil
      2016
      剧情片
      德国

      审判

      Terror – Ihr Urtei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一个庭审的场景,与观众的互动,果然原著先改编为了话剧。我投的是有罪(导演也说他问原著作家,作家投了有罪,然后再要国家赦免军官。这不是多此一举,是有些生命需要被尊重,有些人需要被肯定),但我那一场观众投无罪的人多,所以想知道有罪的结局是怎样的。
      • 现在他面临了一个选择,他选择了保全7万舍弃164,你们说他杀了164。那如果他选择了保全164舍弃7万,你们会说他杀了7万吗?
      • 弃权。 他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命运,我也没有。
      • 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拍出来?击落客机有什么错?这不是乘客性命和观众性命的取舍,而是乘客性命和乘客+观众性命间的取舍,因为无论是撞上还是击落,乘客都是要死的。
      • 将近90%的德国观众认为击毁客机的军官应当无罪释放。大家把基本法的人性尊严条款忘得干干净净。。。
      • 你以为你是综艺节目吗?还让观众投票。喜欢戏剧上的形式感,但并非是这种看似创新实在很low的噱头。
      • “这是时代不缺答案,反而缺少提问”德国电影节上主持人引用的这句话说明了全篇,一个值得人类一直探索下去的问题,即是道德问题,也是法理问题,同样是哲学问题,可能一直不会有标准答案
      • 单从影像语言角度而言,并没有太多可论,只是加上让观众参与审判的设置,现场感非常之强,而如果从台词角度来考量,则怎么称赞也不为过。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融入了官僚体制、现代性与个人罪恶,功利主义的公正观与对将人工具化、物化的批判,以及当代西方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非常值得回味。
      • 互动式电影的概念很新颖,给观众很大的讨论空间。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道德困境,但剧作上无甚亮点和突破。法庭戏基本是一场辩论赛,跟《十二怒汉》或者《控方证人》没法比。大部分观众都认为无罪,但矛头明显应该指向指挥中心的不作为。我和同伴一致认为如果是中国的飞行员,是绝不会违抗军令击落飞机的。
      • 比较幸运还是赶上了德国电影节南京站的开幕式及这部开幕影片。观众即陪审团,第一次体验可以自己选择结局的影片。生活中永远都有这样的法与情的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 6.0分。根據觀眾的選擇來選擇放映有罪或者無罪的結局這種做法顯然在打破電影的流暢觀感,承認這是種創新,但這只是在結構上,並沒能在電影語法等其他方面玩出創新。更何況整體電影感太弱,單一場景,缺乏更多的敘事空間與視角。顯然如何從兩種相反總結中信服觀眾才是本片的核心意義,可惜沒有做到。
      • 如果《审判》是德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我会相信这是个法治国家。里面的检察官有段话说得好,大意是:宪法对我们要求很多,但总比我们聪明,它比我们的愤怒有用,比我们的恐惧有用。
      • 延伸阅读:《审判》原著、《蝙蝠侠黑暗骑士》、奇葩说炸不炸贾玲那一集。
      • 德国加强版奇葩说,感觉不太适合电影的形式,后来导演说在德国都是剧院放,就比较理解了,演员都很赞~
      • 片中真正有罪的是不作为的政府。但导演说,重点在于飞行员是否有罪。我认为无罪:1飞行员是为了保全别人的生命,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是为了个人私利。2若判罚有罪会助长恐怖主义的嚣张。3飞机平安降落的概率本就极小,而飞行员及时击落飞机,保全大多数人是最稳妥的做法。4事急从权,没法仔细权衡
      • 火车难题,互动电影。记一次虚假观影。【第二次破例标记虚假观影,2017年德国电影节深圳站。别问我为什么,我不想说。希望永远也不要有第三次】[2017.11.25]
      • 影片很有张力,画面感很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低分
      • 在关于道德与律法孰轻孰重的辩论上可谓论据充分有理有据,不过这场审判显然更适合舞台剧表演而非电影化,最终非要分出胜负的辩解也实在过于肤浅和儿戏,当圣母们还在为这种毫无意义的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时,殊不知真正践踏人权的恐怖分子们却早已规划好下一次袭击的行动目标了。(46)
      • 互动式电影,电影试图对政治家和军方遇到危机时能够或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相反意见,让观众在生命的价值,道德和人性三方面进行抉择
      • 本场观众判决无罪。
    • 豆瓣 7.9 IMDB 6.9 HD720P中字
      En Guerre
      2018
      剧情片
      法国

      开战

      En Guer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非常棒!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的罢工,每一次谈判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文森特林顿表演炸天,应该再拿一次影帝。结尾赚爆眼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希望拿大奖!
      • 真实、紧凑、跌宕、悲壮,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罢工拍成一场真真正正的战争。和“每分钟120击”都是关于群众运动,但没有太多艺术野心,而是比着纪录片来拍的,堪称研究工会运动和劳资纠纷的范本~
      • #Cannes71# 9分。事实证明喊口号和追形势也分姿势高下,对斯派克李就在说你。一部跟巅峰时期肯洛奇可以媲美的吵架电影,对工人运动及其背景的深刻分析非常发人深省(多种正义),对其走向瓦解的必然性的揭示(这点着实肯洛奇)以及对悲剧人物的塑造都极为令人动容。有奖的话毫不意外!
      • 80/100 保守主义视点下对全球化的痛批,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会越来越意识到对最终难题解决的思考的紧迫性,但导演用了大多数人都不敢想但却很合理的方法作为结局。台词写的太好,因为让我感到这些人是活生生的人物,没有用任何看起来精明机智却背离普通人背景的话语来让片子出彩。
    • 豆瓣 7.9 IMDB 7.2 HD1280高清中字版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2018
      剧情片
      法国

      野名留史又如何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 感谢翻译,帮我普及了很多历史与文化知识。承认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想去证实它,而别人却只想欣赏它的时候。狭隘的不是民族,不是人种,而是管理他们的组织,非常值得一看的罗马尼亚电影,能投射中国现在的某些意识矛盾。
      • 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完美勾连电影与现实,且如此深入。
      • 即使我们是朋友,也不想和流浪的吉普赛人为伍。纵然战争过去多年,看到犹太人被屠杀还是拍手称快。头顶的杆子吊死过犹太人,手里的枪支和身后的坦克随时可以派上用场。明朝末期大屠杀和敖德萨大屠杀并不遥远,新的屠戮随时卷土重来。女导演孕育的作品和胎儿都受到阻挠,是极权更恐怖,还是麻木更危险。
      • 拉杜·裘德新作罗马尼亚野蛮史,那些国家的黑历史通过现在的重新排演仍然没有定论。超级的掉书袋,巨量的台词,电视影像照片念书交谈争吵无时不刻在讲那些,有时甚至会长时间对着一幅图旁白也不停。长镜头的群戏类似伪纪录片,政治真是很难说得清的东西,看得十分疲惫,女主戏份很大表现非常好。#金马55#
      • 话痨式电影总是让我头疼。女主朗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睡着了,好在醒来跟上了进度,并看到了非常热血的结尾。好奇在场的观众是不是真的观众。
      • 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全新表现角度;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剧本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以及无处不在的反讽之间自由切换,让观众不断调整思考的观点和角度;罗马尼亚电影又一精彩力作。
      • 是历史,也是现实
      • “喝彩!”导演新作,借用戏剧复兴项目,对二战时罗马尼亚作为纳粹帮凶的历史回顾。可惜导演学锡兰没有学成功,大段形而上的辩论生硬而粗暴,只有结尾才勉强找到自己的声音——跟“喝彩!”相比是退步了...
      • 【13thFIRST】35
      • 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 有或没有都会迎向虚无,反而让女主角私生活这条若有似无的情节线变得更加重要:生活正因为单薄而真实,历史也是同样
      • 在西方社会的此刻,反思狭隘的那种民族主义,反思泛滥的那种个人主义,较真于集中营和集装箱的价值,必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性,它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在当下的一次绝佳回响,将历史注入现实。它掉书袋,但它本身也反对掉书袋。拉杜·裘德,未来的金熊奖得主。
      • 删掉一些对话和书袋,会更匹配电影呈现的智识水平。
      • Tout comme cette artiste dans le film, cette œuvre impose rudement ses opinions didactiques à ses spectateurs. Une imitation maladroite de Ceylan.
      • 「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位成野蛮人」每个国家都有一段不可说的历史
      • 导演想导一部关于1941年罗马尼亚政府屠杀犹太人的剧,来引起社会反思。期间各种遭遇颇值得回味。先是文化审核员的软硬兼施,导演:当时罗马尼亚人屠杀犹太人的速度,连纳粹那边的艾希曼都发火了:杀得太快了,我们都来不及埋。审核员: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在战火纷飞嘞,你为什么不拍,你为什么不像斯皮尔伯格那样拍个救犹太人的,还能得奥斯卡。然后是扮演犹太人的演员自己也有意见:演员里有吉普赛人,他们怎么能跟我们犹太人混在一起呢,虽然我有个很好的兄弟是吉普赛人,但我们必须界线分明。然后是罗马尼亚群演也有意见:我们没有杀犹太人。或者说:十个里面杀了五个,剩下的五个应该感谢救命之恩(这逻辑让我惊了)。最后,演出现场,当演到焚烧关押犹太人的房屋时,大部分现场观众热烈欢呼起来了。导演彻底郁闷了。
      • 今年至今最爱的一部了,有太多非凡时刻。拍摄一个导演在博物馆这一将真实历史元素重新组织的环境中,导一出新编戏剧,这个概念太诱人了。层级身份、角色、人偶穿入其中。从头至尾都在怀疑与自证中不断交替。承认是历史的帮凶远比声讨是历史的受害者要困难。进入真实的戏剧时刻,拍摄介质由胶片转入数字,戏剧落幕,又胶片收场。
      • definitely a great statement, but is it a good movie?
      • 伪纪录片的调调,冗长的对话、引史倒不觉得枯燥
    • 豆瓣 7.1 IMDB 7.2 HD
      Gundermann
      2018
      剧情片
      德国

      煤工歌手冈德曼

      Gunderman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并不“好看”,德国风格的精确、隐忍展现东德“小粉红”的罪与罚,最后他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于“我没有个人空间,认为其他人也不应该有”。德国总是出这些人:弹古典乐的纳粹、理想主义斯塔西还有一丝不苟还原他们的导演和演员。
      • 东德最具影响力的工人艺术家格哈德•冈德曼的传记片。以他与国安局合作往事的揭开为界引出两条时间线索,一方面交代其感情生活和对行将远去的国家及其艺术与劳动环境的矛盾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其从排挤个人过往到直面过错的艰难尝试,最终刻画其作为有心无力地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和反遭监视的史塔西小丑等复杂形象,角色的内心挣扎反映着东德社会的分裂性。对区别于父辈的社会身份和对家庭角色的双重寻找所产生的张力中,影片更以记忆本身的逻辑为参考,往往通过联想式的叙述方式强调主观性和场景感。
      • 歌好听,形象也不赖。
      • 每一首歌曲都超赞,尤其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中
      • 你怎么能确保自己永远在正确的那一方?——送给今人。
      • Gundermann的歌写得真是好。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平淡,但个人观感好过《气球》。导演有种不愿将前东德主题电影简化为资本主义政治宣传的警惕,为展示人的复杂性作了很大努力。可惜饿得听不动映后了…
      • 作为传记片略有些面面俱到,歌曲使用手法也较单一,但歌词本身写得真好。
      • 就是诗啊!
      • 观于德国电影节,德国的煤矿真伟大,结尾加一星,喜欢冈德曼,东德的冈德曼和统一之后的冈德曼,我们也需要这种直面自己历史的人,而且经过东德谍报网的笼罩或者形成了谍报网曾经笼罩的叙事之后,德国人对不告密这一点是多么重视,不爽的一点就是西方人勾引朋友老婆真是觉得理所当然,我也见过这种人。
      • 虽然影片涵盖了音乐家庭政治东西德斯塔西等各个方面 但看完后满脑子都是Krupp公司的那个斗轮挖掘机 不亏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 应该是bagger 293 电影中的几个镜头让这台挖掘机呈现出了极其巨大而又孤独的美感
      • 沉浸在工业化质感的范围营造中,是很好的美学表达。然后就是真闷啊!
      • 2019.06.30 电影本身感觉也就是还行,唱得是真的不咋地。
      • 榮獲德國電影節六大獎項,幾乎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無主之作》打趴的《煤工歌手岡德曼》是一部講述德國統一前後,深受大眾歡迎的歌手Gundermann人物紀實的作品。能夠打敗《無主之作》成為最大贏家,實在很讓我意外。唯一亮點是男主親自配唱原歌手歌曲,讓我發現這位以生活內容,社會批判為創作基底的歌手,他的曲風及歌詞是如此的具生命力。故事圍繞在德國統一後,Gundermann被發現在民主德國時期,他曾為了能維持歌唱生命,與國家安全局合作的醜聞。然而,面對這樣的結局,Gundermann卻沒有解脫,在以不到45歲的盛年,他過世了。又或許這也是造就他傳奇的要素之一。但這部真心沒有《無主之作》的高度。不論是從故事的敍事手法,藝術層面,這部都只能算是提供一個了解,這位深受德國人喜愛的大眾歌手的作品之一。
      • 东德社会主义“小糖人”,工人阶级冈德曼摇滚的一生!
      • 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传记电影,整体质量不过不失。遵循古典主义叙事结构,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的内心与经历,但是语法上还是有些过于谨慎了。不过,将工人阶级式创作的迷人和平易的状态展现得较为出色。每次演出,镜头都扫过观众的脸,是刻画Gunderman的音乐与底层社会阶级产生共鸣的简单有效的手段。
      • 看了好几天才看完 歌写的真不错 是那种与尘土作伴得到的精神感悟 剪辑太费神了 可能人物经历挺多都想涉及到就变成流水账 还是时间线错乱着的流水账
      • 是也乎,( ̄▽ ̄) 坚持了30分钟, 放弃... 2小时....古典结构... 将那时细节还原的很好, 工业化电影品质也在, 但是, 真的没什么 calling for me.
      • 3.5 似乎大多数人总喜欢这么界限分明。 我脸盲,2/3才确定是双线叙事,但几位配角两段都没有相呼应,各自表诉又相互穿插,理解力不太好的我。另一方面双线叙事像是想让冈德曼的情绪前后都更统一,统一到当下主流。他坚持自我,相信此刻自己相信的东西,随着时间他会自我完善并改变航道,最后完全投入西方的“自由”价值观里。 歌是真好听,还有康妮之前是结婚吧?东德婚姻这么……离婚搬出来还和隔壁老王换房?也太嬉皮了吧,孩子呢?超大掘土机超震撼。 音乐传奇的传记电影,对比前阵子大热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故事和背景这部都丰富些,更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音乐对Mercury像是锦上添花,而音乐对Gundermann则更像是苦中作乐,因此音乐与角色的关系也更动人。 还是文化输出的不平等。
      • 比蚂蚁森林偷能量还要无聊
      • 艺术无关政治,一个人呈现给大众的作品和他的政治信仰无关,他有他所信奉的价值观,而我们则有我们自己信奉的一套主义,盲目的已己度人是最要不得的,哪里那么多政治正确,只是各自为政而已!
    • IMDB 5.3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
      Krew Boga
      2018
      剧情片
      德国

      沉默

      Krew Bog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宗教世界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神存在,那么意味着祂一直保持沉默,毫不作为,既然如此信神的意义就像是自慰,甚至还不如。
      • Olivier De Sagazan當薩滿。
      • 难得看到一部这么对口味的宗教片
      • 宗教的疯狂
      • 善意与耐心变成了杀戮和憎恨,宗教是统治者的武器,传教是手段,上帝的剑是杀人工具,救人还是杀人,扔掉十字架才自由。整体氛围非常痛苦难忍。所有人都陷入歇斯底里,每一场仪式将人变得更疯狂。宗教是病魔来源,真正强大的人才有资格去信仰自己的神,但其实重点不在于神,而在于权力和规则。再也看不见了,因为神已经不存在。拍的挺有风格,运镜不断在体现一种疯魔,水蓝的色调让人窒息,火的颜色是毁灭性的。
      • 抽象
      • imdb 5.7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