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烨处女作。三角恋、大雨、手持长镜头的风格已经确立。加上摇滚,确实有种惊世骇俗的另类。当然现在看就有些稚嫩可笑了。马晓晴、王志文与贾宏声这牛逼组合对于诠释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三星半。至此娄烨作品已补完。娄烨的每部电影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闷热压抑潮湿感。 |
|
现在看比较傻,但是那时候一定觉得很帅吧。每个时代的少年都有相同的苦闷、烦恼以及文艺腔调 |
|
王志文是上海人,娄烨也是上海人,这个片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唤醒了我对80年代上海的记忆。影片一开场我就知道这是在上海拍的,马晓晴住的房子是石库门,贾宏声出狱的镜头路牌上写着”虹桥机场“,纸张飘的是外滩,贾宏声还听”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高中时候我也听过。桌子上放着万宝路可口可乐… |
|
你们都曾年轻过,现在你们老了,只是太阳底下的迷惘,还流淌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
|
娄烨的第一部长片,可明显看出许多手法还不成熟,不过娄式风格已经隐隐可见。真心觉得贾宏声特别帅,王志文也很帅但跟贾宏声一比我更希望贾宏声把他捅死 红色部队 |
|
坐在马晓晴后面看的,粗粗数了一下,她一共掏出手机屏摄了五次。娄烨的起点不是不高,是真的有点低。如果不是路标路牌和几句上海话,这么个土味乐队故事怎么看都应该发生在北京。 |
|
在一群职业和非职业的演员组成的边缘艺术青年的卡司中,王小帅就是那个最乡最没艺术气质的"艺术家",怎样的调度和切换都掩盖不了这一点,连他向马晓晴抛媚眼的俏皮动作都居然有冷场效果。 |
|
满怀激情 热爱电影 自古华山一条道 一条道走到黑的艺术青年娄烨 |
|
70周年影展*天山。前一场《危情少女》英文名Don’t be young,感觉更适合这部93年拍的处女作,直观感受这是娄烨的阿飞正传,开场跟拍贾宏声上楼,奠定了全片音乐性大于叙事性的基调,而它的特别在于马晓晴(本尊到场)的女性旁白视角,却是彻头彻尾的男孩故事,在摇曳的夜色与暴雨中,是荷尔蒙在冲锋,暴力、情欲与歌唱,直至阳台上“整个城市属于我”,而摇滚乐就如同王家卫的爵士,赋予青春以时代的、通行的语言,娄烨的艺术直觉是捕捉上海风物,又将其抽象化,好像这个故事是世界的,上海路牌、地标甚至用飘纸动画扫街景,带来的是“城市性”(人物也都说北方口音)。五角场和提篮桥之间是著名的“不许调头”,而那场“建国年岁”蒙太奇,将悲欢离合隐约投向一个更大的背景,就像那部里的Don’t break my heart |
|
集魔幻 恐怖 动作 黑帮 时尚 哲学 地下音乐 残酷青春 都市言情 女同 男同以及其他无数炫酷元素于一身的佳片!平均每隔三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笑点!虽然它是如此的屎但我还是必须再说一次,嫁人就得嫁王志文那样儿的! |
|
2019-7-27重看;3.5;与《危情少女》连看特别有意义:“仿佛在做一个梦,分不清真假。”群像塑造与叙事合拢几乎可窥见xg时期的影子,我们是他们,他们亦是我们。频繁出现的上海地名依然诡异如异国,几乎架空的社会背景,在众声喧哗中拼凑出时代碎片;巴黎属于我们,这个城市属于我们,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伤花怒放时期的天真和幻灭,以为可以天长地久,其实一无所有,并没有诗意的远方,唯有恒久的彷徨;游走长镜的不安,雨水冲刷的上海正处于重建的混乱之中,90年代最后的理想主义青年们如困兽地决绝告别。陈百强的歌声与《相伴到黎明》作为伴随时间流淌并渗入的元素,成为一种隐性的标识,而非后来许多作品为自诩90年代而强贴的标签。从一开始,娄烨的音乐品味就这么好,令人赞叹。王志文和贾宏声也太帅了。 |
|
娄烨处女作,起点低得不行(但倒也不意味着很烂),这更显得现在的他是多么努力才达到如此的高度。 |
|
娄烨早期作品,还显粗糙。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利比多。我就是喜欢王志文,他年轻的样子太摇滚了!马晓晴好老相,《北京人在纽约》里演姜文的女儿,接受不能啊。 |
|
"很多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却是那么平淡。其实生活没有变,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情..."。故事在上海,却看起来很北京。讲述一个迷茫的时代,一群不被理解的异类,一段无的放矢的青春,一种过了今天不知明天又如何的生活。 |
|
之后成为娄烨影像标签的电影语言在本作中即有成熟的表现,长镜头、手持摄像,混剪、「标签纪录」以及很多导演都喜欢的「雨的意象」在廿年后依旧令人激动,与其说是一代青年人的恋爱失败故事,不如说是90年代开始青年人「迷惘」的写照,从「愤怒」、到「失望」到「离开」,一代代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宿命,却无从答案,配乐和音乐主题非常符合当时的环境,较之当下烂俗导演们滥用「时代金曲」来媚俗和「情怀消费」如同云泥之别。 |
|
比坑爹恐怖片《危情少女》好太多了。城市电影,典型第六代却有着史诗气度。娄公子的语言很自觉(早在95年啊亲)。另外本片的叙事方式很有趣,旁白和叙事。音乐也不错。 |
|
粗糙的第一部长片,但是已经有某个条目的影子了。 |
|
上海的故事,一帮京片子在拍,总体还算不上讨厌。拍得节奏乱七八糟的,剪得也很一般。移动的略长的镜头还可以,挺有气势的。几个演员的表演使得片子加分。基本可以理解这片子的立意,可还是看得不胜其烦,加上感情纠结,让我最后只好去睡觉了。第N天中午吃饭才补上,结尾挺好玩,马晓晴一身肉让我笑了 |
|
所以这就是娄烨的底色吗 时代的雷雨在深景里 年轻人的情杀在浅景里 |
|
即便伴随着穿帮,第一镜还是底气满满地在说:娄烨来了。被豆瓣骗了,以为拍在《危情少女》之后,还想说演唱会真酷,像在和不属于自己的土气表现主义告别。“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不是社会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一个不算好的、和《美国风情画》有共性的本土年代群像。这片特好玩,渣资源的内嵌英字到了高潮戏会跟着节奏一起跳动。 |
|
无因的欲望,三角恋,大雨,撒谎的摄影机,娄电影的基本模型其实已经出来了,风格化的摄影也有明显在尝试的痕迹。只是故事实在弱爆,强抒情,适得其反。看在贾、王、马的面子上,勉强三星。 |
|
你死我活的爱情,暧昧不明的城市,迷惑性的镜头,虽然剧情略单薄,但娄烨风格已显现。贾宏声的阴郁身影和王志文的摇滚范儿都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王小帅还是当导演比较好。 |
|
“胡说!你在胡说!你在破坏着人们的习惯!” 青年娄烨眼里的上海 = 向左一步五角场 + 向右一步提篮桥 |
|
大概比《危情少女》圆熟周正,但又嫌四平八稳。时间拉到了当下,都市年轻人的躁狂,聚合在身体里,情感中,总有一腔的热血与苦闷不知该作哪些时髦的或标榜的发泄,亦或是表演。九十年代真合适出这类落魄艺术家,或者广义的迷茫青年。像他们所说的,不是社会不理解他们,而是他们不理解他们。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清醒的也不知道清醒个什么才好。似乎有了一些夏宫的雏形。(贾宏声出来时,有一刹那想起了《过春天》的孙阳)(里面讲的粤语都好烂唉) |
|
贾列侬大战志文公公 |
|
93年的娄烨运镜还没那么故弄玄虚,反而呈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贡献了数个经典的画面,粗糙劣质的胶片颗粒,无力的发泄与强劲的倦怠,在矛盾中迸发出荒度青春的侈靡,那个时候那群人,太年轻了太灿烂了,无惧看不清未来,无谓看不起过去,所能决定的只有当下,而当下发热的头脑,往往把人引入歧途,最终错了便错了吧,反正没有谁能开上帝视角,都觉得往后的时间仍有一大把。 |
|
是娄烨的风格,镜头语言很有张力和质感。王志文唱摇滚好酷啊,贾宏声一如既往的帅,马晓晴真的就是那个年代的叛逆萝莉。喜欢里边伴着歌曲出现的画面。如果不是配音是原声是不是节奏更好一点? |
|
这才叫拍得不是电影而是寂寞 |
|
B/原来《兰心大剧院》的开头结尾早就被拍过一遍了。旁白、摄影机和字幕卡三个叙述层坦然地分叉开;时空同样是可随时拆解组合的。静安寺五角场徐家汇的标牌都只是点而并不牵引出有方向的线;只有在摄影机循着人物的手和目光发生运动时,某种微观的矢量才被构建起来。最终停滞的面容被光摄取为黑白,千疮百孔的影像时间像是痉挛一般崩塌;而旁白以一种黑色眼睛直视镜头的恐怖片语法走向死亡,摄影机和字幕卡的梦幻被组合成为一种默片。异常纷繁,却又始终有着自如的速度。 |
|
不知道为什么,娄烨越是刻意,我越是感觉自然而纯粹。 |
|
贾宏声出狱后在公路上走的那段倍儿帅!王志文戴墨镜在台上唱歌的那段倍儿酷!片子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剧情 |
|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入睡,醒来,就顺便于周末中午会见《周末情人》:前面内容的镜头语言有些学院派的朴实,感觉还没太多娄烨日后作品的风格,倒是在动画感十足的曲谱纸张飞翔在人群中(联想到1994年的《阿甘正传》以及2012年的动画短片《纸人》)等长镜头看到了他钟爱的手持摄影。游戏厅里黑豹乐队的《眼光里》、餐馆里的《千年等一回》… → 惊喜听到的插曲。最后那一刀则联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
音乐很好听! |
|
各种好感。娄烨真是太自我了,一如既往的情欲,永恒的对迷惘的探讨。手持摄影太带感了,镜语美爆。P.S.王志文的中分头太喜感,真不摇滚=_= @MOMA当代百老汇 with May |
|
一如既往的凝顿和无奈 |
|
叙事方式太蹩脚了吧,女主真的是女猪,配乐不及格,好在的是镜头语言用得还是不错,毕竟处女作,不能要求更多。 |
|
摇滚青年王志文,OMG!即便只是处女作,娄烨其后作品里的众多代表元素也都有展现,无视外部世界,只关注人物的内心,展现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将视角对准一群迷茫空虚的边缘人,对死亡的偏爱,对雨水的偏爱,对文艺青年的偏爱……上海的繁华在片中一点也看不到,因为在娄烨眼中,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个模样 |
|
还可以啦 |
|
开头贾宏声下楼梯的长镜头跟拍已是娄烨风格,用情绪流变来引导故事的讲述。
要不是那么多上海的路牌,几乎以为是个北京的故事,不见繁华,反而是那样颓败迷茫,又有粗砺的挣脱感。
贾宏声是真的好看。
纸飞的特效真的一言难尽……
发现《风雨云》的悬疑及人与人情感的纠缠与无望在这里也已经显露了。
结尾戴墨镜穿红T恤笑容灿烂的lala和开车来接的乐队,艳丽的李欣,以及一个叫lala的孩子,仿佛痴人眼里的梦,结局似《阳光灿烂的日子》。 |
|
再牛逼的导演都有傻逼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
|
贾宏声也太帅老,咋没把王志文捅死啊啊 |
|
為了那個不曾見過的搖滾版王志文,婁公子你讓我們情何以堪! |
|
摇滚乐给这个城市注入力量,却被痛苦的爱情两次削弱。所以这是个痛苦的上海,但却比现在的要有生机与活力。分开的情侣与这个城市是多么地不合拍。那时候的王志文王小帅都英气逼人。贾宏声非常地有范。而且女二竟然操一口流利的绍兴话。。 |
|
电影中文化自戕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验证了90年代都市青年仪式化反抗的叙事局限。大概导演也想挣脱这个奇特的文化宿命,当他们告别现实坚守,开始学着“向前看”,所有的焦虑、躁动、抑郁、落寞似乎已被彻底释放的时候,我们似乎嗅到了90年代初曾经风光一时的都市先锋影像在现实的逼视下迅速衰老的气息 |
|
最后怎么那么好笑啊是野人也要爱吗哈哈哈!马晓晴+字幕还突然像卓别林了 |
|
追溯回去,才明白娄公子一直都在讲着同一件事情。 |
|
贾宏声,娄烨早期御用男主,迷离又颓唐的气质很是契合。跟马晓晴谈恋爱,在《苏州河》里跟周迅恋爱,并不违和;只是这两位女主的代际,恍如梦一场。那份动荡与不安,迷惘与躁动,充斥着娄烨的每一部片子;从这一点来说,他真是不忘初心。 |
|
this is China |
|
十月婴孩《妄想说》觉得比处女作还幼稚。一直觉得那个矮胖矮胖的人特别维和,原来是王小帅。志文叔真是一股摇滚青年范,马晓晴的婴儿肥不懂欣赏。贾宏声太了赞,三星全给他。第一镜和最后一镜很娄烨。开头长镜头摄影机们全体穿帮 |
|
桌球台、D廳、街頭男女、午夜電影、空蕩街游...10幾年後無非是懷舊。國營製片廠時代的青年作者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