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音魂掠影 Ennio: The Maestro (2021)

    最近更新: 2025-04-17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音魂掠影-莫里康内

    作者:David_Aaronson

    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编剧并执导,吉亚尼·罗素、王家卫等人任监制,聚焦意大利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的传记电影#50年一瞬间的魔幻时刻#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计划2020年公映。 影片历时5年,横跨欧美进行拍摄,将以叙事手法呈现世界级音乐大师莫里康内70多年职业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探寻他在世界领域内与著名好友、同事之间的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9 IMDB 7.5 正片
      好好拍電影
      2020
      纪录片
      香港

      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電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 延遲版HKIFF. 全片閃耀的都是許鞍華個人魅力的光芒,所以片子本身的「紀錄」感不強以及和「拍電影」關聯不大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她本人生活工作中的舉手投足,還是身邊人對她的評價,無不指向一個致命的現實——她·真·的·太·可·愛·了!!不是作為導演,而是作為一個人。受訪者的金句產出量都不要太高,特別蕭芳芳說她是在「神與狗之間找到平衡」,笑到飛起。P.S. 片尾剪輯驚現:林澤秋。
      •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 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 long live cinema
      •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 #SGIFF2020#没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家庭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如电影一般(而且她也确实拍成了电影)。按照这部纪录片里的梳理,其实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映照。因为是很亲近她的人拍的纪录片,所以有大量的第一手的许鞍华本人的影像素材,又采访到了很多圈内的同僚大佬,所以真的是很细致的对许鞍华电影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她真的是生活极“接地气”、性格极可爱的一个人。
      •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 2020.10.23 虽然片名叫好好拍电影,倒是没怎么记录她怎么拍电影的,相反大量从他人和她自己之口、以及生活的琐碎来讲述这个一直在好好拍电影的“在神和狗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导演。阿Ann真是太太太太可爱了!可爱到其他说起她的人也都可爱起来。(看到最后Figaro画了框框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
      • 頗全面,包含了許鞍華的成長趣事、家庭、生活如何影響作品等,訪問內容豐富,而且Ann Hui非常幽默風趣,內容不沉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但把許鞍華這個「人」塑造得很完整。
      • #金馬57# 在捷運上和滿意說,現在的以後的、了解的不了解的人想去觸碰許鞍華,這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大概是朋友來拍,鏡頭是帶著感情的。觀看過程中好幾次流淚,場內其他人笑的時候我常常笑不出來,她是這樣為電影燃燒的人啊,所以那些為難和曲折都不重要,都是可以用講笑話的語氣說出來。沒想到會有她講她不自信沒愛情這段,喜歡,那些消逝的易散的都不如她自己造的電影世界穩固。 有這樣鍾愛的事業的人是幸福的,擁有她也是我們的幸運。
      •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 【亚洲跃动电影节 2021】许鞍华拍电影也是在拍自己的人生,《黄金时代》里的东北是讲自己的故乡鞍山,《客途秋恨》里的背诗是讲自己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桃姐》的年迈老人则是讲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电影是许鞍华的灵魂,她用电影造梦,也用电影还原生活,她的色彩是孤独悲凉的,但她的电影都指向救赎。
      • 很難不想到《去日苦多》,也很難不去和《去日苦多》作比。把自己拿去給別人拍和自己拍自己相比,還是少了很多主觀層面的自省,幸而結尾處有小小呼應,算是二十餘年後的一個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寡淡,總歸還是靠傳主個人魅力來加分。
    • 豆瓣 9.1 IMDB 7.1 正片
      Kim's Video
      2023
      纪录片
      美国

      金的音像店

      Kim's Vide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太好看了(我爸现在就在这个b小镇参加一欧元房产项目,回去出资源了得赶紧给他看看,草泥马的
      • 看完只想高呼“电影万岁”!北影节2023.4.27
      • 所以文艺青年就是会因为报菜名而找到彼此啦!(没有说文艺青年不好的意思)
      • 😭😭😭我操哪有影迷不喜欢这玩意啊!!!!集结电影之魂偷电影,“戈达尔都帮你了,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昆汀?”我真的边哭边笑😭😭😭永远有那么多人扯着艺术的旗子蝇营狗苟,但永远有艺术之魂真的在燃烧😭😭😭😭
      • 结束后的三次掌声说明一切,北影节给这个片子磕一个也不过分吧。#13th北影节BIFF 保利天安门
      •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北影节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其中插入了很多经典影片的段落,整个调查过程都充满了放克精神,电影培养了一代人,也需要这一代人为其发声。电影记载了历史,拥有所有出现于其中的人活过的证据。韩裔青年成功实现美国梦,而五万多张DVD在电影数字化的浪潮下被满载希望地运往西西里岛。音像店的管理者们企图通过电影为当地居民带来文化熏陶,使当地成为艺术家的天堂,只可惜曾经的约定只不过是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工具。愚昧的人永远不知道他们拥有多宝贵的财富,历史也始终充满遗憾,总会有大量的电影被世人永远遗忘,无迹可寻。电影之神集体掠夺电影的部分过于热血,当梅雅、戈达尔、瓦尔达、贾木许等人的灵魂齐聚一堂共同完成电影拯救计划时,能感受到属于电影圈的顽强生命力,绝不屈服,永不妥协。
      • 爱电影尤其喜欢收碟的影迷不能错过。一个韩国人在纽约开的音像店被意大利人整个骗去西西里又重回纽约的神奇故事。 从开始满满迷影元素以为只是探寻一家音像店的变迁经历,到卷入意大利政治黑帮疑云,再到以一个Nathan Fielder式荒诞点子集结“电影之魂”取回自己被偷走的东西,直至那句“如果戈达尔也帮了你,那我一定支持,这个人不论做什么都对”,眼睛逐渐瞪圆,观感不断攀升。 最后接盘机构揭晓是我猜中的AD,心里给他们鼓了一百次掌;看到工作人员认真清理分类上架,完全与萨拉米做法相反,没忍住哭了,这才是应有的归宿啊! 此外还有很多电影之神显灵的细节,比如导演生于德州巴黎,比如在看《双峰》时第一次收到金老板回信,比如萨拉米的那场火。电影万岁![230427]
      • 影迷的事,能叫偷吗!
      • 很后悔没有印制电影之魂面具来观看!
      • 最高境界的”影迷的自我修养”:从“看电影”到“救电影”,同时完成“拍电影”。综合了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自制”手法与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的“介入”姿态,最终呈现出安迪·沃霍尔式的大众文化的英雄形象(顺带一提:片中的“电影之魂”似乎就包括沃霍尔的面具)。电影的英文字幕似乎就是Final Cut Pro软件自带的默认格式,因而无疑发出这样的宣告和召唤:“爱电影、拍电影——我行你也行!”最后,所剪取的电影片段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冲这点也得加上一星。
      • 迷影向纪录片,配上funky音乐,看得很带感。55000部电影藏品完璧归赵的故事。金先生说:连戈达尔都支持你了,为什么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全场爆笑)幸好这些藏品被带到了纽约,被分类、整理、收藏、展出并得到应有保护,Salemi只是想带动当地的旅游。金先生的一生落点《公民凯恩》。戈达尔说:事物的来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科恩兄弟的延期费不用还了。”【BJIFF13th/Day5/Scene18·西单】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0部。迷影迷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到金字塔尖了!向所有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致敬!这事儿本身就太电影了!
      • 去电影院之前:女朋友非要看的什么破片儿? 看完电影后:迷影+纪录片+邪典+黑手党+铅黄?电影万岁!
      • 旁边迷影青年笑的太聒噪了
      • 本届北影节迷影精神赏
      • 他是戈达尔啊!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
      • BJIFF2023。非常惊喜,纪录片拍出了故事片的趣味性。影片以追寻收藏家金先生的音像店为主线,将纪实影像和经典电影画面灵活剪辑,讲述了一个对影碟收藏和电影艺术充满执着与热爱的故事。但这并不是故事,当信息化时代将一摞摞庞大厚重的录像带变成了方便流行的NETFLIX,一种对电影的独特仪式感却在悄然消失,对于影迷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将实体电影整齐摆放并归类收藏,仿佛它们就会变成触手可及的平行人生。
      • 应该作为资料馆常驻影片,提醒我们电影资料的科学存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 纪录片不止要记录,还要会搞事情!还有不要丧失那该死的勇气和幽默感
      • BJIFF @资料馆 北影节接近尾声了,感觉今天这场小雨下得正好。生活有时候好像电影,电影有时候好像生活。这个纪录片给我一种《How to with John Wilson》的感觉,很喜欢。以后如果去纽约,要去圣地巡礼一下:28 Liberty St, New York, NY 10005, United States 地址是这个。
    • 豆瓣 8.8 IMDB 7.6 正片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2022
      纪录片
      法国/瑞士/美国/英国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5 pure cinema. 克拉夫特夫妇不必由任何其他人代为讲述,但如果有的话必得是赫尔佐格:他懂得不僭越,懂得尊重未知,懂得影像本身蕴含的磅礴力量与复杂情愫,懂得在残忍无情和悲天悯人之外另辟一条蹊径。也只有赫尔佐格能从心底明白二人何以像灰熊人一样献祭自然,悲壮而渺小地化为地球上的一粒灰尘。"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t should be said, we can only watch in awe."
      • 相較於《火山摯戀》的熱烈與浪漫,《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誠如其片名,充滿了肅穆與悲歌,Werner Herzog把紀錄片的重心放在了“克拉夫特夫婦為何成為火山夫婦”和“火山夫婦之外的克拉夫特夫婦是怎樣的人”之上。看完電影,能感受到Werner Herzog對卡拉夫特夫婦基於創作者的惺惺相惜,不過,與其說他在為克拉夫特夫婦哀悼,我還覺得他在為火山們遺憾,火山們失去了一對誠摯的觀察者和研究者,火山的壯觀瑰麗,火山的殘酷無情,都少了一對欣賞者和警醒者。私心上,我會更喜歡情緒濃郁的《火山摯戀》,但是二者如果同時競爭最佳紀錄片,我會投更有作者思維的《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一票。
      • 4.5;与《Fire of Love》共享部分素材,却呈现不同视角和关注点,旁观角度捋出Katia和Maurice从虔诚的火山工作者悄然演变为忠实记录火山影像的电影人,直至蜕变为见天地的博大艺术家,最后则是见众生的灾难救助者和人道主义关怀者,壮阔壮美的地心流火奔涌如浪,如悲悯情绪层层叠加;片名十分恰切——正是人对自然无穷探知的心火,正是告慰献给自己终生热爱之事灵魂的安魂曲,配乐庄严肃穆深沉,亦正是荷索拿手风格。 从夫妇俩的挚爱延展开去,“在他们的爱中融为一体”,将镜头匀给更多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火山灰如何覆盖住日常生活痕迹,活物如何在自然伟力面前徒劳奔逃,最后定格的模糊身影真是唏嘘;Krafft夫妇捕捉影像的敏锐直觉叫人赞叹,如荷索所言“具有梦境质地”(不愧是同类),是末世,是启示录。
      • 赫尔佐格就是偏爱狂人,“this is their legacy”, 庆祝他们狂想的奇迹, the fire within. 他把火山爆发看成heartbreak, they came silently. 安魂曲不仅献给火山夫妇,也献给人类。 比浪漫扁平的Fire of Love更尊重素材和创作者,因此不仅看到火山的美,也为摧毁的力量畏惧,指出关系的裂痕,表演的成分,形象的塑造,漫漫长路的跋涉… 感叹从小得见大世界的人也许更容易找到内心的热情,也印证了之前的小猜想:火山夫妇想逃离人类,又不由自主回归人类,但做不了什么,只能pray,同时继续在悬崖边小心翼翼地走。这非常人类。
      • 对隔壁国家地理的降维打击,在现存导演里找一个Krafft夫妇的同类人那只能是赫尔佐格,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对既有素材如此信手拈来的调用,这种能力除了来自于影像作者的自觉,还因为他们之间已然达成的神交,懂得何时沉默,何时说爱。
      • 比起Fire of Love,这部显然更cinematic,赫尔佐格亏就亏在被国家地理抢先了。
      • 这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涉猎火山也不是他第一次提及克拉夫特夫妇(《进入地狱》《火球》)。赫尔佐格在《灰熊人》里明确提过,他把灰熊人Timothy视作同行,Timothy所纪录的很多画面,是“电影学院教不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是,克拉夫特夫妇留下的影像深深击中过赫尔佐格,他也没有试着把这对火山伉俪往某种逐梦圣徒的方向去塑造,他自己开篇就讲明了,他要做的是“celebrate the wonder of their imagery.”赫尔佐格对克拉夫特夫妇的纪念和欣赏,是一种基于filmmaker的惺惺相惜。相比于瑰丽而工整的国家地理版,这一版显然更作者、更“电影”。
      • 看得出赫尔佐格比国家地理更有想法,几乎相同的素材却拍出了更具「赫式味道」的纪录电影。「人文感」始终是纪录片最能抓人心魄的精髓所在,震撼的火山影像之外的「惺惺相惜」或许更加令人叹腕、震慑人心。两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其实对调更加合适,讲「挚恋」的用了「纪念」,讲「纪念」的却叫了「挚恋」。
      • 果然这才是赫尔佐格最爱的题材,他试图帮助这对夫妇拍出他们一直想要拍出的电影。配乐也非常厉害。
      • 首标221113|HKIFF47 @ M+ Cinema 230408 大银幕二刷《心火》:这部纪录片是对赫尔佐格电影生涯再好不过的一次总结,中心依然是他对景观、幻梦、末日景象及执迷之人的追寻,只不过这一次的素材并非出自他手。在这部作品里,你可以看到《苏弗雷火山》《黑暗之课》《进入地狱》,也可以看到《复杂蜃景》《陆上行舟》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赫尔佐格创作意志与理念的“变奏曲”。另外,死于自己挚爱的事业是很好的离去方式。如果说还有谁愿意为了捕捉火山壮观景象不惜和卡蒂亚及莫里斯一同葬身火海,那必定是赫尔佐格本人。以及一些久违的激动心情:大银幕看赫尔佐格永远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 虽然是大导,但视角不如《火山挚恋》,后者虽有青涩的地方,但这部导演一直从影视从业者的角度在分析夫妻二人的拍摄画面与拍摄目的,人家多拍点人文内容就说人家偏离本职工作....这样的角度实在过于狭隘。让二人看上去像古早youtuber,拍火山的投机者。而且同样是剪辑夫妻二人的影像资料,无聊的叙述和老派的配乐也让这部片子无比乏味。《火山挚恋》中我感受到了火山惊人的力量与美,而在这部像拉片分析似的作品里,我反而感受不到这些素材的意义,导演的旁白已经把这些需要观众品味的内容说死了。这部片子只能作为《火山挚恋》的附属品,是克拉夫特夫妻的片花大放送。同样的素材晚半年完成竟还差成这样,大可不必。
      •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together with火山
      • 还有什么好说的?一次灰熊人的重新演绎。赫尔佐格的电影是一次缘起相识,便无需引入也无需警示,心照不宣的同行,在世界这一头,深渊边行走的人类无不是如此。就像所有美好的事情,只有不怕失去生命才能最充实地享受它,因此我们像爱着生命一样与死神亲密,如果热烈而无惧的爱意必须要由毁灭来完成,那毁灭也将因着超乎寻常的炙热而抹去爱的尾声。
      • 3.12 感受到了赫尔佐格的嫉妒,为之生,为之死,且记录完整。
      • 对比隔壁这个制作就很电视纪录片了(隔壁是不是还做了部分素材修复🤔),但荷素的视角切入还是更有意思。隔壁像是在制造偶像(素材本身也略有这种意味),但荷素却硬是要“交个朋友”。尤其是荷素把影片的重头放在了两位拍摄的没有火山也没有自身出镜的素材上,一下下地把观众从台下拍手的人群中扯到了站在摄影机后的两位身旁(虽然是荷素所理解所打造的两人)
      • 4.5 迷人到让我窒息,赫尔佐格为故事赋予了诗意和纯粹,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The Fire Within不单是Kat和Maurice的故事,也是赫尔佐格作为创作者,为观众带来的强烈的“似火”。一年内两部关于火山夫妇的纪录片,各有风格特色,各具影像表达魅力,有纪录片真好。
      • 放弃了科普,放弃了人物叙述,甚至后半段两位主角都鲜有出现,赫尔佐格在做的不过是在证明:Katia和Maurice的内心之火让他们成为了充满好奇心的冒险家,亦是拍出绝美影像的伟大创作者,谁又能否认火山喷涌的壮丽与居民的流离失所相结合不是敏锐的纪录片捕捉呢?
      • 赫尔佐格的英语有毒,有催眠作用。看了《心火》才知道看《火山挚恋》错过了多少。
      • 赫尔佐格与火山夫妇是绝配,一如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这部影像也犹如天启,恍若梦境,恰似从地狱中打捞出的、即生成即毁灭的创世—灭世断片,我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唯有满怀敬畏地观看。(8.8/10)
      • 标准的荷索式纪录片,对《灰熊人》《快乐的人们》的呼应。荷索全情投入到克拉夫特创造的影像中,他自己也拍过苏弗雷火山。如果说《火山挚恋》描述一种宏伟奇观下的火热情感,夫妇多有精神图腾的意味,那么荷索就把他们重新还原成了人——情感需要人格的包裹方能绵延。于是,荷索强烈的作者自觉性得以彰显,他标志性地讲述着镜头背后的人,讲述着影像如何被拍摄,讲述着创作意图的演进。荷索将之解读成科学家-电影人-艺术家的转变,最终回归到朴素的人性之爱,恰似与再现-语意-艺术形成对仗。镜头中夫妇二人渐隐,取代的是村民、同伴和动物。对火山的狂热退居次位,对渺小生命的关怀重新成为主题。虽然两部片素材大体类似,但剪辑的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立意。两部片都很好,不分伯仲,只是荷索为了表达需要,把画幅裁减掉了会让我有点别扭。
    • TMDB 7.00 HD国语
      大俠胡金銓
      2022
      纪录片
      台湾

      大侠胡金铨

      大俠胡金銓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上半部是標準武俠片教科書,從美術、剪接、意境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胡導的作品 。 下半部催淚,看到胡導是如何從北京逃出文革來到香港奮鬥,而這個命題也一直存在於他的作品裡,看到這是他一生精神的追求。胡導是個非常作者論的導演,本來沒有對他有多大了解,但是看完長達四小時的片子,我只想快點看完胡導的作品。 此片的導演很聰明,分了上下兩部,在沒有什麼導演本人畫面跟講話的情況下,把人物展現得非常清晰、到位!
      • 很工整的紀錄片,分上下兩部。上部就是和胡導合作過的導演、演員、動作指導、攝影分析作品,放修復後的作品片段,胡導自己的話點題,下部則主要探討胡導的生命歷程。兩部也分別對應了胡導性格的兩個方面。作品中開創性的美術、剪輯與富有傳統意境的佈景,讓胡導在1960-70s取得輝煌成功,如同他個性上侃侃而談、風趣幽默、博聞强識的一面;下部從年少在香港坎坷漂泊,到1980s被新浪潮電影蓋過風頭、拍《笑傲江湖》被資方束手束脚、晚年和林榆相依爲命又籌拍《華工血淚》,烈士暮年,艱難苦恨,又照應他的飄零身世與性格中孤寂、不妥協的一面。2022.9.24,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聞天祥先生贈票。
      • 18年建的条目,23年才得标,捞不着油水还得倒贴的案子,给别人拍,怕不会更好。拍得也迟也早,再拖些年拍,一些事才好敞开讲。陈俊杰手持真稳,日月潭好看,吴明才大号毗卢帽改自灯罩,真是头回听。不知里头二「山」的侧拍出自哪里,ZDF82年的纪录片、「蝴蝶梦」录像版还能否找到?要是我采访,也要问问老怪留没留「笑傲江湖」那26分钟底片,教林纪陶务必交代正片取了哪六个镜头,还有「画皮」让删去哪半个钟?怎么同张国立小说差那麽大,阿城应该清楚,可面都不敢露,还说人家不是人是瓷器。也得听郎云扯扯大同拍片秘事,想来李行、张北海当时身体该已不好......实在是220分钟太短,啥也说不明白
      • 看完心里泛起悲怆, 久久不能平息。
      • 個人覺得上半部比較好看,會讓人好想拍電影,然後在一些公式化的訪談與畫面中,導演還是有找到一些詩意呈現的部分,提昇了電影的高度。
      • 下半部太过分了,以至于看个导演纪录片都哭得稀里哗啦……总的来说没有太多新东西,算是普及型纪录片,但感情上不得不打满分
      • 太长了,但对人物的遭遇表现得非常到位
      • 對於不了解導演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課本,看到很多人吐槽在造神,但我們先來談他到底做過什麼有什麼樣的影響,足夠完善了再來說是否高看了他。 「《俠女》是武俠片的《2001太空漫遊》」 很多作者導演因為生長在電影工業並不完善的時代,所以他們身兼數職,片裡說他的演員都很像他,是真的,不只是石雋說自己第一次演戲的時候就是在模仿導演,而是每一張胡金銓的照片,你無法忽視的就是他的眼神,無論何時都炯炯有神充滿穿透力。但很可惜的是這些經驗通常都不可複製,無法參透他為何成為他之前,也無法抵達他。是Mevaerick,也是聶隱娘。
      • #2022 TPFF 看完之後就覺得你台還能靠就這種資源這樣做做紀錄片 隨便剪剪還能再戰50年,曾經的經典黃金時代東西就都在那,有心就能做出來
      • 下半场一直哭
      • 20220609
      • 看了上半场逃了,太长了,好没意思
    • 豆瓣 8.6 IMDB 6.8 HD中字
      Die Gebrüder Skladanowsky
      1995
      纪录片
      德国

      光之幻影

      Die Gebrüder Skladanowsk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大概是第一部在影院泪奔的wenders电影了。wenders在里面实在倾注了不少对老电影的情怀呢,那些逝去的旧日光影,手舞足蹈快速到滑稽的默片,大概是每个热爱电影的人(无论观众或者导演)都一生难忘的经典记忆吧。而对于Skladanowsky兄弟这对老式放映机的发明人(亦史无前例地发现了电影拍摄技巧),结果阴差阳错加上机缘,最后反而让卢米埃尔兄弟捷足先登名垂影史,他们的真实影史地位却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直至渐渐被人遗忘。正像wenders在片尾字幕说的,“献给所有对电影做出贡献又默默无闻的电影人们。”ps 出境老奶奶(Skladanowsky的小女儿)实在太可爱了,她不仅精通电影,对wenders拍摄的电影直言不讳,对父亲的尊敬与热爱也让人动容。
      • 为逝去的电影诞生年代描画一个温情童趣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爱电影啊,太可爱了。ps德国电影的结尾都很有趣,让人连带着把所有的人员名单都看完。
      • 电影从诞生时候起,就注定与魔术联系在一起,光影的艺术就是做梦的幻术,在光线凝成的幻影里尽情做梦,这是电影的本质意义。九旬老奶奶回忆美好往事,作为见证电影诞生的亲历者,口述初期历史,令人着迷;文德斯再次打破虚实界限,黑白默片与彩色记录的交融,形成一种检阅历史的跨越感,游历片段真乃其典型标识。
      • 难得的一部未被众人重视/知道的胶片小片儿,讲述了电影在德国的诞生,是文德斯对那些被遗忘的电影先驱者们的致敬怀念。做出来的默片,还原100多年前的故事,黑白与彩色交织,真实与虚构穿插。年轻的文德斯和团队采访年迈的三兄弟“小女儿”,太多珍贵镜头。最后柏林的游览感人至深。资料馆约4成满
      • !!!
      • 有童真的一面,纪录里参杂演绎的成分,用黑白/彩色区分现实和虚构,这可是在《柏林苍穹下》用的老手段呀,可不能老重复自己。
      • 另一个国家眼中的电影诞生,那些一步之遥未能步入电影史殿堂的热爱生活、热爱创造的可爱的人们。“献给那个时代被遗忘的电影先驱”-维姆·文德斯。ps:且看来文德斯对杂技的痴迷来源于此,杂耍-动画-电影三位一体。
      • wenders幽默的一面
      • 谁说电影不是光之魔法,我携文德斯及袋鼠跟他打架!
      • 1.文德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真挚而动人,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2.若干年后,世人至终给了卢米埃尔兄弟过多的纪念,却习惯性地忽视了如Skladanowsky兄弟这样更早发明电影的开拓者。所幸,我们还有文德斯,献给所有被遗忘的先驱者们。3.模拟默片搬演与对马克斯女儿的采访相结合,又见[柏林苍穹下]与[咫尺天涯]式的色彩修辞策略:音容如昨、青春仍驻的已逝者进入现代的采访画面,在文德斯及其团队面前笑对年迈的女儿。于是,逝者-天使的黑白画面与现代人视角的彩色画面交织剪辑,恍若穿透岁月雾霭的温柔回眸。4.结尾以演职员表和默片搬演片段穿插,引人入胜。(8.5/10)
      • 在光影相对成熟的时代,用幽默、原始的方式去回顾电影诞生之初的故事,非常有趣…文德斯这么信手拈来地运用电影技术,和某些导演费劲巴拉还讲不好故事的水平比起来,这部简直就是炫技了!
      • 文德斯向德国电影先驱的致敬之作。1895年11月1日,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公开放映“电影”,比卢米埃尔兄弟还早一个多月。文德斯带着学生重现了当年的短片,还抢救性地采访了先驱的小女儿(时年91岁)
      • 文德斯自我感觉其实还挺良好的。
      • 告诉你,电影可不只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哦~~我们同样应该向这些被遗忘的先辈致敬
      • 四星半 三个视角的集合:1.默片形式充作电影往事记录,刻意处理成的古旧营造“真实”的眩晕感。2.同时进行纪录片拍摄中的访谈,影人女儿拿出旧胶片,翻开往日照片——可这些被视作必然真实的证据反倒成为黑白人物介入彩色世界的通道之一。黑白人物时时出现,来回游走不被发现,两个世界似毫无关联。窗外趴着偷听的人宛如往事记录中妄图偷窃技术者——又一介入。3.文德斯和摄影机同时出现在画框内,这意味着还有另一台摄影机,“元记录”。三个视角里何为真实,何为虚构?黑白和彩色并非是二者划分,反而增加其划分难度。Skladanowsky和女儿走出室内,赶走偷听者(彩色),并乘上马车在城市漫游。记录的意义被消解,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一切都混合在被打乱知觉秩序的迷人眩晕里。何为真实已不再重要,只需歆享这光之幻影。
      • 文德斯的德国电影史
      • 8.5/10 元电影在我心里永远都有专属的位置
      • 电影和历史照进现实。最后致谢名单里那个阿涅斯戈达尔是神马鬼?
      • 用早期电影式的影像展现早期电影的诞生过程,从开始就宣扬“搬演”的属性;这一用心终于在结尾乘马车的段落中发出光彩:过去的影人在低帧黑白的影像内张望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由当今无与伦比的真实幻象映在我们眼里,这是多么致幻的动人对话。
      • 最后他们就成了柏林苍穹下的天使吧~👼(不过片尾真的太长了……
    • 豆瓣 9.4 IMDB 8.1 HD中字
      Ryuichi Sakamoto | Opus
      2023
      纪录片
      日本

      坂本龙一:杰作

      Ryuichi Sakamoto | Opu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坂本龙一去世后,为了纪念他,我换成了和他一样的发型,可是今天理发师把我头发剪得太短了,我现在看着不像坂本龙一,更像金正恩。
      • 独自坐在空荡的CINITY厅,片尾鼓了三次掌。临走时保洁大爷对我说,今天这个厅放了两遍,上一场也有两个观众也是一样。你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像我,我看了也不懂。 他笑着,很温暖。 我说,这是位很伟大的音乐家,去年三月离世,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场演奏会。
      • 7分给坂本龙一先生,一分给纪录片本身。电影本质上是演奏会实录,主人公一共就说了三句话,随心所欲的镜头让人很难focus。但凡不是对音乐和坂本龙一的作品很感兴趣,就非常容易睡着。事实上我周围也确实睡倒一片。在我两座之隔有个大爷,快结束的时候开始打鼾——鼾声如雷。大家都在看他。突然他身子一歪,栽在了我旁边大哥身上。一点声音都没了,一动不动。大哥长得有点像刘思慕,黑暗中我看到了刘思慕惊恐的神情。大哥立刻跑出去找工作人员。过了一会大爷自己醒了,说他啥事没有,就是睡着了,边说边挠头。:)当时我在想,这电影叫终曲,如果大爷真的抽过去了——那我一辈子也忘不掉这首终曲。吐槽归吐槽,对于坂本先生的音乐作品本身我还是非常敬重的。music has its own language.
      • Aqua之后接东风简直戳爆泪点。北影银发参与度感觉比上影浓度更高,首场感觉看过22年线上音乐会的人很少,很讶异opus还没开始居然已经开始鼓掌。但整场黑暗中隐隐的抽泣声,对教授的不舍,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只我一人。
      • 全片几乎只有一句话,“我们再来一次”,确实真的很想再来一次。
      • 所有人坐在黑暗里静静啜泣,it became the most beautiful cinematic experience of the year. 谢谢教授,谢谢音乐。
      • 如果不是坐在钢琴前的那个人不见了,我不会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
      • 一人一琴,把物哀和诧寂发挥到极致!如此美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这样的灵魂注定会不朽……本片对音响效果的要求较高,收音甚至可以听到教授的呼吸,感觉跟真人就隔着一层幕布,临场沉浸感拉满,一定要选杜比影厅……
      • 看过,听过,天使来过。有位神学家说,永恒是一架钢琴的琴键,时间是弹奏音符的双手。
      • 「坂本龙一先生一周年忌辰,伦敦」 为坂本龙一献出了近年最多的观影眼泪。 那个当年逃钢琴课的散漫少年,那个觉得人生太简单的少年,卖力地用钢琴完成人生最后一场演出。 “这太难了”“我在 push 我自己”“再来一次吧”“我需要休息”。 在最后弹“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时终于放松,终于笑,终于把骄傲写在脸上,少年好像在演奏人生的末尾时回来了。 艺术春秋,人生朝露。
      • Ars longa, vita brevis。除去音乐本身,能难得真实记录一个力不从心、处于生命末端的艺术家也相当可贵
      • 教授弹圣诞快乐劳伦斯的时候在想什么,就算弹了一千遍一万遍烦死了但也有最后一遍的时候,他也舍不得结束吧,我真的哭晕了。
      • 大银幕二刷。两场都坐满了人但几乎鸦雀无声,大家中途趁演奏间歇喝水都小心翼翼,能在这种氛围缅怀教授真是太好了。正好最近读了教授自传,了解他当时正经历怎样的病魔,第一次看到空音央的剪辑特意保留教授的练习和忘谱中断的演奏,我觉得很意外:在音乐家的最后演奏影像里呈现这些不完美是不是太残忍?或者是不是应该告诉观众当时教授的身体状况:“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但转念想,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本真——正如特写镜头所表现的录音室环境——也许正是教授想留下的。看着教授演奏投入到了忘我之境,像他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古尔德一样情不自禁腾出手指挥,曲末等待余音慢慢消失后还为自己拍了下手,看到opus的演奏者从教授变成了自动钢琴,再到片末“Ars longa, vita brevis”,我有说不出的感动
      • 看到了满月
      • 在电影院里跟喜欢教授的人一起看完这部电影,或者是这次演奏的记录,听着那些抽泣的声音,仿佛是又一次集体道别…教授离开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快到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响起,谁能不伤感?最后无人弹奏的钢琴,以及离去的脚步声,再次告诉听众,他已离席…“Ars longa, vita brevis.”
      • 那是2022年9月9日,13点到18点半,他去NHK,先录了5首歌,很累,一小时的演奏会已经是很有难度的了,那天他理应是要打抗癌药的,可是相比能让自己延长寿命的治疗方案,他还是把音乐放在第一位。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出了,就这样忍着手脚的麻痹与疼痛,破碎地拼出一种完整。所有音乐都是柔的,韧的都是内在,是整个人格。其实也未必都能尽然理解每一首歌的旨意,但是他在这里,就有大于音乐的意义,长于生命的流转,听与看他在黑白中咏哦,人生朝露,艺术千秋,叹谓也是无限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971284/
      • 泪流满面,一年了,您还好吗。
      • #Bienalle80 去年十二月的教授已经身形枯槁,中途甚至直言需要休息。虽时有错音,但弹到where is armo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他的儿子空音央代替父亲把这个最后的礼物献给观众,但想到站在这接受掌声的本来是他,就还是很难过
      • 坂本龙一坐在那里 像一只瘦弱的蜘蛛 静静地织自己的网
      • #BJIFF2024 地质礼堂。巨大的、灰蒙蒙的悲伤颗粒🥹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