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可以给五星的片。拉杜·蒙泰安在极简主义这条路上走到了一个普优都没到的境界,长镜头调度十分精细,对画外空间的使用和对真实时间的捕捉都很到位。剧作上留白十分出色,剧作堪称极简主义下的典范作品了。这次总算没有革命相关的隐喻了反正至少我没看出来……某种意义上算是[432]的重写(00后版的哈哈哈)。 |
|
#SIFF最后一部电影#片子的节奏感,浴缸失血的那场戏打破了之前的节奏,让人猝不及防。喜欢磨砂玻璃的镜头。总体喜欢程度一般 |
|
#SIFF 通过“问题少女”的怀孕探讨母女关系,整体不算有新意。但不少细节出彩(比如深夜回家后的磨砂玻璃那场戏),结尾的长镜头也很有力量。 |
|
女孩的表演很亮眼. |
|
长镜头的魅力在《爱丽丝》那里再明显不过,它们成功地帮助作者在留白的剧情里抓住了许多连续的细节。想必现代观众对于“堕胎” 题材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将这一抹杀个体历史的文本放进罗马尼亚的社会语境中却能品出特殊的意义。显然蒙泰安是在向我们描述一种复杂的母女关系。但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像《伯德小姐》那样对立起来,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和谐更迭状。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新生代对于历史本身怀抱的否定心理,为此女主角得到了相应的教训。我们从结尾振聋发聩的哭声里似乎听到了作者对于那些酷儿理论的严厉批评。 |
|
真的蛮难想象这是18年的作品,432已经过去11年了,更不要说长镜头-连续性这种躺在老黄历上的创作思路了,好在叙事够成熟完整,要是硬套政治隐喻也能勉强说得过去吧 |
|
芝加哥电影节。女主性格太不讨喜,导致不怎么喜欢。这个题材也不算新颖,长镜头没有起到应有的那种感觉 |
|
结构挺巧妙,一直在做加分,结尾处突然来了一个抽空级别的大减分。豁然开朗的一刻代价不菲,但终究来得真切。3.5 |
|
罗马尼亚马赛克少女 |
|
0804洛迦诺。视觉很爱,可能是因为老了,无奈这种teenage angst的扭捏已经完全触动不到我了。 |
|
剧本无功无过,毕竟这种类型的故事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情节上的留白也不算太合理,总有种留白其实是导演自己没想清楚的感觉……但是镜头设计简单、直接、有效,见功力。声音设计出彩,尤其看电影那段用的电视音乐太有趣:不能用无声源配乐渲染紧张情绪我就让环境内出现合适情景的电影配乐,可以说是近期看到最可爱、印象最深刻的“桌下炸弹”~
要是能把龟纹玻璃这个视觉元素贯彻到底就好了(虽然没什么用,但龟纹玻璃那个镜头真的很漂亮啊)。 |
|
前半段拍的让人毫不共情也挺不容易的,后面一些部分可以感受到空虚感,但落点还是很奇怪。 |
|
3.5 |
|
Alice的发色和发量都让人羡慕。 |
|
青春叛逆电影,母亲开始是坚决对抗着爱丽丝的叛逆,后来接受、维护并关爱的爱丽丝成长生活,作为过来的的理解与轮回。片尾的痛哭才是成长经历中无法磨灭的深刻。19上影节。 |
|
青春期少女人物很鲜明,故事太碎片化,以至于主题显得散淡。 |
|
这两年好像看了很多关于母女关系,或曰“妈妈求你看看我亲亲我爱爱我”的影片,说青春期女孩是通过母亲来定义自我也不为过。片中的女孩无一不是渴求着母亲、嫉妒着母亲又永远希求超越母亲的,而在这母女追逐的伎俩里,女孩最终总会重蹈母亲的覆辙,走上成为母亲的道路。这样的故事看多了,仿佛母亲和女儿是宇宙最基本的循环。 |
|
没啥新意,看过~ |
|
那我更喜欢伯德小姐 不明白不理解这小孩 谎话连篇 可能觉得很酷 欺骗身边爱她的人 |
|
SIFF第一部,保利世博店,上座率5%。这部片子让人想到伯德小姐,同样青春期少女,一头倔强头红发,生猛行为,但风格完全不同,欧洲文艺片还是不一样。新的罗马尼亚电影政治性淡了很多,着重在对人的探讨。长镜头还是大量运用。少女是被收养的孩子,父母离异并各自有新欢。能看出她在叛逆期前已问题多多,只是在叛逆期达到巅峰,怀孕又打胎,编织一个个谎言,不断冲撞着身边的人。片中两次哭泣,一次是开头母亲发现她怀孕,她觉得不被理解的哭泣,一次是结尾她在医院被发现打胎的真相后虚空的哭泣。整部电影都是中近景镜头,把你推到女主的微观世界,千疮百孔,无法自拔,无路可逃,好现实。喜欢透过蜂巢玻璃窗看到的女主镜头,就是海报呈现的效果,原来是那样出来的。 |
|
青春期叛逆少女的故事 后半段剧情没啥冲突点 不喜欢 |
|
1)https://shilfa.com/unitedkingdom/father-writes-his-own-heartbreaking-obituary-to-warn-others-about-smoking/ ………… 2)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55987 …………………… 3)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60743 甘吝那布炒基掰脑瘫犯贱,愚蠢到臭菸毒品放入口,菸草等同毒品,可笑全球禁毒不禁菸,希冀菸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己所不欲,无施于人,自食其果,终将泯灭!(KARMA) |
|
跟主人公的性格差异颇大,所以不能理解他的倔强和青春期的叛逆。没有产生共鸣… |
|
感觉挺一般的 |
|
这种没什么营养的长镜头,不要也罢。远不及四三二。 |
|
成长题材的电影。最令我感动的是,Alice虽然抽烟酗酒打架逃课怀孕堕胎,在她经历这一切时,家人朋友始终陪伴左右、共同解决问题,她的叛逆行为并没有影响家人朋友爱她,这种爱 仿佛并不基于她是否勤奋上进这些附加条件,Alice很幸运。亲眼见证过一些孩子因叛逆而被放逐,连同父母的爱也立马大打折扣了——我们总要做些什么使自己看起来充满希望,似乎这样才值得被爱,爱人者惶惶不安,在爱里永远缺乏安全感。多渴望遇到水牛城里的蕾拉小姐一样的人, |
|
法国电影全程没法语,街上的车却是法国车牌。 |
|
补2019/06/22上海国际电影节 |
|
对少女满嘴胡言消化不良,这已经不是叛逆期而是性格问题了。最后两个长镜头的哭泣完全没有依据无法获得与爱情万岁一样的共情。妈妈在校长面前的表现好勇敢坦荡(我女儿现在出问题了我有权利带回家,学校不能强制她留下更不能动手,她怀孕了请告知所有人避免误会,她现在不懂事我知道以后等她成年了如果更有责任心请你们直接和她交涉她可以为自己做主)。人们对怀孕堕胎的接受度,不过是隔了两个上影节就与四月三周两天恍如隔世。 |
|
#第二十二届SIFF#我很想要暴打一顿这样的小屁孩。 |
|
2019siff:看不下去 |
|
可能不喜欢这样的主线。不是很清楚的讲什么,说的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冲突点 |
|
看的沉沉闷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