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天地立心,为圣人作传。最忠实于《圣经•新约》的耶稣传,句句有出处,字字有来历。 |
|
感觉到片尾耶稣受难时,有点“泄气”了,草草了事的感觉。但这仍然是最好的耶稣电影,几乎每个人物都像石像般庄严。耶稣大部分时间严肃而抑郁,用音韵铿锵的意大利语怒斥法利赛人,太好听了。好莱坞拍不出这样一位极其素朴庄严的耶稣,反倒是欧洲的无神论左派基佬拍出来了。 |
|
帕索里尼第四部长片,1964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这片可以和老马[基督最后的诱惑]对照着看,前者是无神论者拍出的完全忠于圣经文本的耶稣传,后者则是虔诚基督徒谱写的最离经叛道的耶稣诠释,但两部都同样伟大。黑白影像,摄影考究如诗,选角还原度高,配乐极佳(巴赫莫扎特蓝调灵歌圣乐混用)。(9.5/10) |
|
2019-10-25重看;一部马克思主义者拍摄的有神论作品,竟也如此宝相庄严,布道的狂热情绪与训诫方式如人间倒影,赞美神选角,不惟是如画中人般的基督,群演也是熠熠生辉,深刻展现何为人间大美大恶——每一丝皱纹,每一个眼神都融进历史演进的悲喜。
几乎原样复刻福音书的台词凝炼庄重肃穆,格局雄浑壮阔,非职业演员的脸孔上都流露出朴素安宁的表情,竟完全契合爱与宽仁的精神殉难时刻脸上的光斑正是不灭之希望;具有完美形象的耶稣,弃绝人寰伦理,抛却肉身凡胎,奔赴大义之爱,“想进天国的人虽多,选中的却少。”千古流传的奥义原来都是人间至善至美的普世真理。 |
|
比较忠实于《马太福音》,就连对话和耶稣的布道用的都是圣经原文(所以看的时候要备一本“圣经”啊)!——可是,那些评论所谓的共产主义色彩体现在哪里呢?(今日惊闻阿甘本同学在其中饰演一小角色…………) |
|
马克思主义附体,一看就是意大利共产党的思路,神迹被置换成激进意志的说教,而我们都是历史的难民。保卫基督就是保卫马克思,只有马克思能拯救世界,天国就是乌托邦 |
|
完全把马太福音当剧本拍的,结果就是读经时候懵的句子,看电影一样懵。每个人物都好像现实生活里的人,玛利亚当年应该就是这么小。帕索里尼的意思会不会是,我把这段故事忠诚、老实、完整地展现给你们看,不带任何意见,你们自己去做信仰的选择? |
|
太色了。。。。。。。。。。圣子受难,我永远的性癖,好想把耶稣按在地上。。。。。不多说了我必须去看一部布努埃尔降火。。。。。。💦 |
|
Jesus is a Gay |
|
帕索里尼好歹也是被称为“大师”的人,但只会对着圣经原著拍一遍实在是太让我失望了,我小时候看了《索多玛120天》后认为帕索里尼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导演。但这几天无论是他作为编剧还是作为导演的电影我都觉得及其乏味庸俗,我第一次看电影看的困哭了,看的要靠玩口罩才能坚持下去,《马太福音》荣登我这辈子最讨厌的电影top1。 |
|
从这里知道了Woodstock的开场曲"Freedom"的歌词来自19世纪的黑奴福音Sometimes 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无神论者拍出的宗教片,结果却比任何宗教片都更加忠于新约原著,也许在自然主义的背后,帕索里尼依然隐藏了自己的政治宗教观点在里面吧 |
|
人不是为食物而生;不要试探你的主;你只能信任你的主。脸似金城武的基督会水上漂。意念一闪,食物增倍。见富人不施舍,他就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变态公主说要施洗者的脑袋玩。复活后没有丈夫和妻子,都是上帝的妻子。“我会和你们在一起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被钉十字架一声吼房屋倒。
|
|
圣经熟悉的字句在影像中皎洁起来,神圣起来,仿佛真有那故去的邈远的神迹,在等待一场信仰的构成。看着崩坏世道,曾也希望有个救世主,能清洗一番,但救世之所以成为必须,无非印证了积重难返,这种矛盾,早就凝固在十字架上耶稣的伤口里。所以十年后拍索多玛,也够有意思。标记想看的第3056天,在资料馆看了,难得有一场帕索里尼不在周末。 |
|
对这部电影中立态度,想起《城市广场》里古埃及女科学家希帕提娅被狂热基督徒杀害前的话: 你对你的信仰深信不疑,但我不能,我必须怀疑。 |
|
这次意大利电影展上座率100%,目之所及的瞌睡率也是100%的片子。看到耶稣说“窄门”那一段,我整个人都精神起来,迅速回忆起了当年看纪德作品的感受,总觉着最近很适合再把其他几本捡起来看。还有,阿甘本年轻时候真挺俊朗的… |
|
猶大加分~~ |
|
画质太粗糙了,期待蓝光 |
|
拍这部电影不容易,奇的是帕索里尼是无神论者、共产主义者。片子的仪式感很强,配乐也赞,各种对白也相当终于原著。不过大量业余演员和全是废墟般的场景,让片子的土腥味很重,他的片子都这样吧。 |
|
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地拍摄基督生平传记,绝大部分对白都直接出自圣经。特别感谢网络分享中文字幕的译者,在台词之外补充许多圣经原文,都能对应到无对白的情节画面中。
正是摒除宣扬或批判的外在考虑,真实准确还原文本内容,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超凡的肃穆感。 |
|
帕索里尼隐秘地表达着他对于基督教的讽刺~在他的镜头里,耶酥成为不折不扣的暴民领袖,混乱的制造者,愤青般地宣泄着自己怒火...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一样是个自闭,惟我独尊的狂妄者,妄想着控制每一个我为之付出过感情的人,诅咒每一个违背我意愿的人,这使我陷入深深的忧虑,我怎样才能找到出路呢?然而出路真的是正确且必须的吗? |
|
电影散场时,一个女孩问了两遍:我带了一本圣经,有谁需要?在一片掌声中,同一排的一个男孩接受了。女孩给了他,说了声谢谢,她又说:愿上帝保佑大家。很好的一个夜晚。 |
|
宗教史诗,遗憾自己无信仰。 |
|
大部分宗教(特别基督教)是“人类—地球”这个生态永动机的自损而绝不是什么润滑油——它起不了真正的做用,它像过度包装的月饼,看起来越美损害得越多。PS:这部电影很美。 |
|
读《工作室里的自画像》才知道阿甘本居然还参演过这部电影,饰演使徒腓力。在谈及这次拍戏经历时,阿甘本以其略带神秘主义的笔调不无深沉地写道:“我的角色恰好是腓力,如今看来并不意外,因为当时我已激情翻阅的一部诺斯替福音书正是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明与暗,生与死,左与右,’他在那部福音书里写道,‘姐妹般难分彼此。因此,善非善,恶非恶,生非生,死非死。’而且,更重要的是,‘谁说人先死而后复生?活着时没有接受复生的人,死了也将一无所获。’” |
|
中世纪神迹剧与受难剧的精神,在帕索里尼的改编中复活了:因影片摒弃诠释而放任文本先行,故它只需显现为章节片断式的联缀,保持转述的语气而无需考虑节奏的再组织;演员亦如神职人员般始终存有演示的距离,甚至几段配乐也是"罐头音乐"性质的,仅起到某种提示的作用. 但本片又远不止于宗教剧式的搬演,在罔顾空间关系的大远景-大特写的剪辑模式下,不加修饰而少有表情的面孔占据影像核心,仿佛自带一种力场,这神秘之物提供着作品发展的动力――一种几不可解的神话的逻辑. 对于众多人物,摄影机保持为简单的正面审视,或平等的摇镜扫视;而对耶稣则大量呈现其背面,不断展示其转身,回头,抬起目光的动作,令面部影像处于持续的否定与流变之中,这力量自虚无中生成,从平凡中超拔的无穷历程,乃是一种变容(Transfiguration). |
|
极端虔诚的基督徒帕索里尼当然只会用极端庄重、认真、严肃地态度来展现这段故事。舞台剧感极强,但在镜头选择上却史诗电影般。 |
|
9.5/10。完全忠实于圣经文本的耶稣传,从耶稣出生讲到他复活。帕索里尼能拍出此片不奇怪,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拍出这种坚定的信仰感,耶稣就像理想化的共产主义战士。视听上:①像《圣女贞德蒙难记》一样大量使用脸部特写。配以非职业演员们真诚而朴素的脸庞(电影全是非职演)、贫穷贫瘠的风土人情的实景拍摄、或圣洁或悲悯的宗教配乐,电影充满了谦逊、虔诚与信念的动人诗意。②通过营造众生平等感进一步渲染这种诗意,具体视听设计如:几乎不以打光和仰视角来神圣化耶稣;人物对话或站在一起时次要人物们也会被给予足够的单独镜头甚至特写;远景与全景构图中耶稣几乎都不在画面中间,就算在也基本不是一个人在。③太依赖文字本身去渲染诗意,否则分可以更高。 |
|
只看了一半,幹。 |
|
又看一遍的时候,决定把它作为人生最爱的影片之一 |
|
电影即神迹,如果帕索里尼的全部作品中存在着某个“定理”的话,恐怕就非此等式而莫属。当然帕索里尼也不会忘记它的另一面向:神迹与骗术不过是同构异形的两种元素罢了。《猪圈》里的作为寓言机器的电影正是由骗术统摄起的异乎寻常的取景形式制作的。但在《马》中,帕索里尼的美德则表现为对神迹的处理是如此之轻盈与平等,好像它与一次进食,一次布道,一次审判没有任何区别似的,无疑这让我们回想起影片的开头:在几组犹太女人与巴斯克男人的对视后,影片开始了,而同样美丽的目光还会被他们的儿子——耶稣所继承,所以当神迹发生时我们也只能从耶稣的略有起伏的目光的反射里了解到些许。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因为被帕索里尼全然拒绝了的非道德的视线让耶稣只能被听见而非被看见,被触摸而非被闻见。如岩石般的摄影机。
2024.3.14 |
|
不敢多言 |
|
看完觉得自己对耶教一无所知,是有很明显的康米味儿 |
|
看不下去了先评分。感慨圣经故事真的太过温顺,凡是信者皆有其往,不信者不顺从者会有灾祸,其实我也并不认同这样的观念。人物镜头大多是中近景,最开始还能体会到肃穆庄严,长达一个半小时就变成了疲惫折磨。好多都用音乐和神情来传达情绪,前半段台词不多,古典归古典,但寡味也是真的寡味。最喜欢圣母的那几个镜头,真的透露出童真和纯洁神圣,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看了十分钟后第一次在电影院里面睡着了半个小时,起来又看了半小时怎么还没结束 |
|
【2023資料館學術放映】
+3.5 |
|
黑白粗粝的影像风格,硬影调简朴严肃到令人心颤的地步。其实电影之前最好还是看下圣经,否则不容易明白。这是一个充满了愤怒,严肃,刻板的耶稣形象。因而他不多的几次微笑非常打动人心。与简朴的影像风格截然相反的是导演从来不吝惜用优美大气的背景音乐表达情感。当麻风病人的脸被洁净和众人看见耶稣复活的一霎那,透过突然激扬的音乐,谁都能感受到喜悦。大概宗教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不加太多修饰的原始表达。墨索里尼,他虔诚。 |
|
A / 耶稣似乎理应是绝对中心。但是在那么多场景中,甚至在他的布道中,他都只处于边缘,无法在画面中被瞬间锚定。他的面容虽然被反复诵读,如一板一眼的乐章般累积叠加。但这又仅仅以一种极端简明的方式被给出,正如其信徒与百姓的面容同样被呈现,但却并不导向情绪而直接通往理念。不禁怀疑这种镜头系统是否真的只是叙事的需要或人道的悲悯?又或者更进一步:它已经被提炼为一种完全敞开的构造平等的机器/图式?或许比《圣女贞德蒙难记》走得更远。 |
|
我被感动了 因为耶稣 无上伟大的爱 阿门 |
|
坐在影院的时候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这种强信仰的作品 导演在现场到底是如何营造出那种氛围的 比如第七封印 根本不是演绎 而是最原始的信仰还原 |
|
8.0 相信吧!人的“面孔”是辐射范围不同的“能量场”。全部是两极调度,太阳、群山、房舍,环境被用来丈量脸孔的能量,耶稣的脸孔统摄环境中人们的脸,使者,圣母,信徒们,再到众生。不存在非信徒感受不到的宗教电影,只要我们相信,这能量是可传导的! |
|
微笑即宗教~谁看谁知道 |
|
帕索里尼就是个诗人! |
|
一般影像化的必然结果——忠实于原文本的对白和剪辑,文学想象的影像补全等等。不能将其理解为纯宗教影像也就不必理会那些争议,比如跛子出现的场景用了布鲁斯配乐,这跟黑人的命运类比云云,其实非职业演员的做法已经明确了他的出发点。。。 |
|
没有完整读过马太福音本身,这部电影无异是最好的认知机会,它忠于原文本,神圣、庄重、纯洁(天啦,以前看的什么美狄亚、萨罗,都那么变态...),传递着宗教最本源的力量。可是耶稣连长相都这么完美,是不是也太失真了,呃,这说法好像哪里不对。 |
|
帕索里尼还不敢解读 |
|
孔子改制考 |
|
4.5 有那么几个瞬间竟然觉得电影就是展现神迹最好的方式,因为它如此真实又连续的可感,似乎从梅里爱一路下来毫无违和(另一个精于此道的是塔可夫斯基啦)。帕索里尼虽然使用非职业演员,但他真的极其善于选择适合的面孔,以至于最开始特写之下的宣讲因为明亮坚定的脸孔而变得非常具有说服力:某种程度上说他需要的只是一张合适的脸(另一个精于此道的是费里尼啦)。与之相对的是景深处的、遥远的、窃窃私语的、好像见不得人的审判戏,视点也是极力想要隐没在人群之中,对比极其鲜明。富人上不了天堂也是笑了哈哈,神圣的马克思主义基督教啊 |
|
音乐印象深刻 有种歌剧的感觉 画面美爆 第一次看黑白的帕索里尼 依然出色 这回全用的是业余演员 终于没有那种俄狄浦斯在十日谈中杀人的穿越感了hhhhh |
|
11排16座,看电影请不要屏摄 |
|
太保守。開頭是驚鴻一瞥,眼淚不住流。開始講道味道就不再。一絲不苟地講的,是愛嗎。卻也發現了帕索利尼後來那種敘事的來源。就是聖經式的。分爲沒有大渲染到位。當然在帕索利尼面前這極有可能是一種偏差。耶穌確實是一名偉大的詩人。能流傳至今也確實是一個奇跡。剛開始那幾個鏡頭,極其偉大。2020/1/30:知道那些話之後就知道不能動。完全不能動。帕索裏尼在訪談裏竟是假話。這電影像是一個神跡。 |
|
福音书的形式,演员好,镜头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