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1964)

    最近更新: 2025-03-24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自由之声》联邦探员蒂姆·巴拉德引用马太福音

    作者:安德鲁富勒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1964) Criterion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 [ Il vangelo sec...[11.57 GB] 详情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1964) Criterion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 [ Il vangelo sec...[11.57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ITALI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61GB ] 详情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ITALI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6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1080p BluRay x264-GHOULS[8.75GB ] 详情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1080p BluRay x264-GHOULS[8.7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Remux.AVC.FLAC.1.0-QuickIO 详情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Remux.AVC.FLAC.1.0-QuickIO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x264.FLAC.1.0-QuickIO 详情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x264.FLAC.1.0-QuickIO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x265.10bit.FLAC.1.0-QuickIO 详情
      马太福音[简繁英字幕].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CC.1080p.BluRay.x265.10bit.FLAC.1.0-QuickIO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720p BluRay x264-GABE[4.34GB ] 详情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720p BluRay x264-GABE[4.3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ITALI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66GB ] 详情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1964 ITALI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6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720p.BRRip.x264-Classics[1.47 G] 详情
      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720p.BRRip.x264-Classics[1.47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当人民的苦难不断加深之时,上帝将他的儿子耶稣(Enrique Irazoqui 饰)送到人间。受到感召,少女玛丽亚(Margherita Caruso 饰)以处子之身生下耶稣,并与未婚夫约瑟(Marcello Morante 饰)一同将其养大。耶稣如此钟爱世人,他通过各种神迹引导人们诚心向善,他的信徒和追随者越来越多。然而世界已然腐朽,贪婪残暴占据统治地位。那些忘掉廉耻的统治者决定除掉这个来自天堂的圣子……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4 蓝光
      Il deserto rosso
      1964
      剧情片
      法国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先锋派喜欢拍神经质的人,因为任何异常的反应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对于画面构建而言,也更容易摆设出效果。我不喜欢,不是看不懂,而是觉得没意思。 我还是喜欢看逻辑合理、思维不断裂,所有动机和行为均在常理可解释范围内的电影。
      • 本片大量运用表现性色彩,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获威尼斯金狮奖。1.灰暗阴冷,关涉工业化图景,生态破坏,精神危机,冷漠孤独;2.噪音与失焦晕眩色团;3.首尾绿衣少妇携棕衣儿子游荡于灰蒙工厂之景,醒目至极;4.浓雾中的静止群像,妙不可言;5.五彩管道,橘红里间与天蓝外墙;6.海景乌托邦。(9.5/10)
      • 天是紫色的,街是蓝色的,海是黑色的,烟是黄色的,在一片白雾中,走出一个红衣女人,心是灰色的
      • 工业化使人对自身状况产生不安定感。颜色扭曲、焦点转移、无序剪辑、电子音效。“如果我离开,我会把东西全都随身带走,包括烟灰缸。”讲故事一段海景是片中唯一未经由滤镜或油彩加工过的场景,但相对于整体灰暗压抑的基调却显得虚幻,那里有粉色沙子,缓慢引诱的行船,有血有肉的岩石,塞壬的歌声。
      • 其实觉得,整部电影就是,女主角需要来一发。受不了文艺电影。
      • #北京国际电影节#哪怕影史上有再牛逼的地位,还是当下的观感更为重要。即便知道有很多值得“深挖”的闲笔,知道那些电子声、有毒废气、浓雾甚至那个恐惧得神经质的女人都有许多象征的可能,但还是切切实实被耳鸣的错觉笼罩,以致于在缺乏演技的沉闷中如坐针毡。弄懂之前,先保留及格分吧。
      • 或许是对于加缪的荒谬哲学的一种影像化表达,因工厂烟雾和灰尘而各种掺杂不同灰度的颜色恰好勾兑出了一系列冷淡而脱欲的莫兰迪色,更突出了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永远的疏离感,人类像是被放置于环境中的物件,既无目的也无勾连,电子噪音则更加重了这层无目的的西西弗式荒谬,犹如海妖塞壬的美妙歌声则象征着越过荒谬尽头后或可抵达的虚幻希望,朱莉安娜是唯一一个体察到生存之荒谬的人,却又寻找不存在的希望而不得,因此才会在人群中显得像谵妄癫狂的疯子。
      • 或许这就是忧郁症的定义。对颜色和声音的运用真是不得不服(除了大家都在分析的颜色,给我印象更深的其实是声音啊!),难怪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用颜色来描述心理啊。莫妮卡·维蒂是真女神,理查德哈里斯一改英国流氓本色帅得面如雕像。。。
      • 超越杰作。#1964#宛若奇迹,有无数个谜,为安东尼奥尼的巅峰。可感不可解,如安的拍摄技法之无从所知。重新思考安东尼奥尼的高度。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真正地在创作电影艺术。其它太多片都太没分量,浪费时间。PS:此为第二遍,第一遍完全无感,只记得“红色沙漠”的故事。CC版牛逼画质,直逼胶片!
      • 安东尼奥尼装修流美学开山之作。
      • 8.0 安东逝世十周年。第一部彩色片,并不喜欢主角精神真存在问题的设定。或许有隐喻,但意图其实很明显。现代文明其实并没有压迫人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是将其自身的荒芜暴露出来。无法进入安宁的孤岛,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绕过浓烟飞行。
      • 每个黑白电影大导刚开始转型彩色,都毫不吝惜地用大色块和高对比。电影里众人在大雾中逃离一场瘟疫,男人说自己打过疫苗;电影外观众戴着口罩扫了三个码进入资料馆,看到中途我忽然接到社区的电话,通知明天统一去做核酸——那时候我短暂意识到大家同处于一片沙漠之中。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心底的恐慌乃至排斥都来自于那种永恒的不确定性:生活的支离破碎,情感的扭曲挣扎。莫妮卡·维蒂极度敏感而痛苦的神经,似乎在不断提醒着观众某种现代性的溃败。
      • 导演说工业化不是神经症起因只是导火索,人工风景有时比单调自然更美(哪怕它有毒)。煞风景的风景,景象即心象。厂区浓烟像巨大生物,吃水浅的海轮如路上行舟。男女主首次共同外出时固执入画的一株花和事后房间是同一种粉红。与如此运动生涯只差一年,理查哈里斯像是成熟了十岁。
      • 一个神经病女人徘徊在迷雾中。
      • 如果说音乐作为艺术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掩盖自己指涉的对象而对其直接进行长篇描摹,又凭着因此获取的空间而被默许了不守逻辑的权利的话,安东则在影像上复制了同样不羁的自由度。围绕一种未被挑明的触发作两个小时的展示,而一刻不曾抽离心理上的合理性,红色沙漠一帧帧割开来看,是迷幻的视觉碎片,一段段割开来看,是迷惑的电影散文,一场场戏连起来看,就是一场迷人又痛苦的现代艺术大展,它无视电影作为叙事工具引导人共情和获取在场感所必须堆积的细节和元素,反而不厌其烦地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形成,而把全部被阻碍形成的段落都聚敛在一个拥有强大普适性的背景上,以至于在这个背景上可以随时进行任意形而上的阐述。细想起来大师手笔又无迹可寻,宛如神之创造。
      • 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漫长寡淡,孤岛美女一幕被映衬得活力四射。人类的感性遭遇工业社会而产生的负面状态,被导演刻画得析理入微。将疗救的良药武断为回归蛮荒的自然,这种因噎废食的逻辑也是感性动物所常有的。【8】
      • 我就是看不懂安東尼奧尼,我就是沒他那麼現代
      • “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所背负的文化无法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科学人都已登上了月球,然而我们还生活在荷马时代的道德概念中。这种混乱与失衡使弱者变得焦虑惶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机制。”(安东尼奥尼)……英意格截然相反的民族性格常常被文艺作品用来借彼之石攻己之弱。看风景房间里的朱迪丹奇主张,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持开放态度,(十九世纪的)年轻英国女孩可被意大利所改造;安东尼奥尼则认为意大利人太过享受生活安逸自满,缺乏科学理性和冒险精神,所以他找来了一个叫理查德哈里斯的英国人,伸腿就踹破了那堵象征着自我禁闭不思进取的红色朽墙……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0276449/
      • #重看#@电博;弥漫着不安的噪音,空旷无人的街道,废弃的工业用地,宛如幽灵的船只,一切外象世界都如同是女主内心的镜像反射;惊惶如她在荒漠中挣扎,在迷雾中逃亡,在海洋里迷失,颜色运用与情绪变化的搭配堪比教科书;最爱「海妖」唱歌段落,母子/家庭关系可窥其一斑。
      • 是的,乏味至极。
    • 豆瓣 8.6 IMDB 8.0 第30话
      La dolce vita
      1960
      喜剧片
      法国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10。费里尼象征式开场:悬掉着一樽耶稣像的直升机上,马切洛隔空与比基尼女郎调情,罗马的奢华糜烂给基督教精神蒙尘。但丁游历地狱式的结构连缀起夜店的狂宴、古堡的纵欲到海滨别墅的脱衣舞、人骑人和易装癖的恶作剧,男男女女或郁郁寡欢或逢场作戏,而摄制组在圣母显灵处布光、搭架,狂热的宗教氛围支配下万千信徒跟着瞎指挥的女孩无序乱跑、指大树为圣母,明显带有理性世界崩溃的隐喻;未婚妻理念朴素的结婚成家带不给马切洛甜蜜,潮湿的妓女房间折射出他权势的卑微,富人偷情被拍就派手下抢夺相机、老父亲与舞女行欢时差点丧命、名媛上一秒说娶他一下秒搞上陌生男子,上流社会的丑态俨然游历地狱,马切洛呆在乡村餐馆打字被可爱的女孩唱歌打搅,麻木的灵魂刚复苏立刻陷入好友杀死儿女后自毙的悲剧,结尾海滩捞起的大怪鱼映射这群人灵魂搁浅的灾难。
      • 那场喷泉的戏,一生只能有一次
      • 夜晚总是特别长,耗尽一切力气才被拂晓打断。生活是甜蜜的,但马切罗却一直如此痛苦。
      • 我努力了三次想看完本片,仍旧未果,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对题材不感兴趣?情节的理解不够?文化差异?表演不对自己的口味?逻辑性不符合自己的习惯?节奏太慢了?故事性不强?太文艺了?混乱?也许是综合性因素吧,总之,我仅仅看完了前一小时,后会难期!
      • 字幕窘的都想死了!
      • 4.5。难以言表的绝望与其无以言传的美。费里尼模糊了悲观与乐观、沉重与轻浮的界限,成就一场令人彻底沉醉的悲剧。男与女、当局与旁观、上流与下流、身死与心死、乃至影语与情绪,充斥着的无数迷人的相对,都积聚成最后浅滩上相对的两岸。自然、坦诚、灵动、优雅,看过最美的黑白电影、暂时保留之一。→21.7.31 时隔五年大银幕重温,资料馆二刷,五星满上。卷轴一般!细致又宏伟,个人、行业、国家的纵深,广阔到不自觉,一直波及到我们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体验。多少场面多少情境,就是热搜浮动背后的模样,就是你脚踏媒体创作两只船的模样,就是我们在围城状态下的模样。羡慕死了那场雨,什么时候有钱有力拍这种雨戏。
      • 【B】没有八部半好看,我一直对费里尼不是很喜欢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电影话太多……女性在费里尼电影里似乎永远都是男人的从属角色
      • 物质配给的高度组织和基础欲望的廉价消费,遮蔽了上流人士的前进眼界和价值理想,即使是寻觅形而上价值的两性心灵对话,也需要在身体诱惑的安全距离外才能进行,并轻易被另一具肉欲燃烧的胴体打断。曾经的纯真心灵在命运的沙滩上试图和你对话,但尘世的喧嚣最终让你放弃了这次沟通。【10】
      • 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前面觉得简直太无聊了,完全靠着无以伦比的摄影在撑着(60年哪找的这么一套如此优秀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意大利自己家产的畸变控制可不这样啊…)考虑到当时的电影主流观众年龄层,我甚至觉得这和《小时代》贩卖的东西本质上也没什么分别啊,如许知远说的那样,浮华背后的虚无和悲伤不就是知识分子的春药嘛……哦但后三分之一把我看跪了…这悲伤可不是春药级别的悲伤…这悲伤直接破表了。而且60年前的罗马,跟现在的北京上海可不就一个样嘛…人类果然是毫无进步啊
      • 是自己心情欠佳?还是最近耐心不够?亦或是脑子里一直都在想念某人?(加上本片观影过程时而匹配不上的字幕造成的不良观感?)无论是刚才的伯格曼,还是现在的费里尼,都没能让我拥有观赏电影时常拥有的享受。本以为在“马切罗”身上会找到同感的这部《甜蜜的生活》,却并未让我感到甜蜜。可惜,叹息。
      • 三刷。1.费里尼通过淡化情节而注重情境描述的散文式叙事,将平民出生的马尔切洛(工作和情感经历)作为视点切入骄奢淫逸、精神世界匮乏的罗马上流社会,借由十二个几无关联的生活片段构成一场谱写风月众生浮世绘的城市交响曲。以人物置身特定环境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貌为中心,逐渐延展至宗教、情欲、家庭、传媒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和剖析。2.主要角色具备的象征意义:平民背景、被奴役方的艾玛;资产阶级、奴役方的玛达莱娜;身为巨星却内心简单纯粹的西尔维娅;斯坦纳是焦虑和恐惧的化身,而海边笑语的外来少女宝拉是马尔切洛内心深处的愧疚乡愁以及再也回不去的浪漫与纯真。3.日夜流转的如幻若梦,看似甜蜜的生活在人生过客陆续退场之后,也只有独自面对落寞的虚无。|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我的家。(9.5/10)
      • 天,突然就亮了。很灵的段落:结尾海滩、古堡魅影、大喷泉、俯瞰广场、旷野决裂……伊伯特每隔十年重看,心生不同感悟,最后他的结论是同情马切罗这个电影角色,也爱他。
      • 一个名叫马切罗的报社记者想要成为作家,但他每天只能跟在社会名流后面,写他们的堕落生活。在一次下乡采风中,他和女拖拉机手元玛相爱了。她的勤劳与奉献精神和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马切罗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腐化堕落。最后,马切罗辞掉了报社的工作,和元玛一起在托斯卡纳的集体农庄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我在一篇同人小说里看到的描写)
      • 174分钟,坐了一上午,抽了八根烟,喝了两瓶零度,加上上一部,懵逼一天。知道为什么传说中的清华北大学霸就喜欢看无脑爆米花电影了。
      • 费里尼代表作,与新现实主义分道扬镳。构图和光影绝佳,叙事有意识流的影子,内容上结合了社会批判和精神分析,揭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精神上的无根状态。吊耶稣像的开头(后被[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借用)和结尾海滩段落充满象征性,大喷泉、古堡魅影、圣母显灵、淫乱狂欢。(9.0/10)|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虽则由看似松散的断片组成,实而相当有逻辑性与戏剧性,对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现代的奢靡沦落空虚颓废作了无与伦比的描摹,结尾堪称妙绝。
      • 相比于《卡比利亚之夜》,本片已能全然呈现巴赞所谓的“现象学写实主义”。不再束缚于戏剧性的情节,影片呈现出片段化的小母题结构,让人想起老塔的《卢布廖夫》。不同于老塔静谧而宏阔的影像营造,费里尼的镜头是世俗的、喧嚣的、个人趣味的隐喻,它直接而完整地讲述着自我的心象,所见即所得
      • 大概就是通宵混着喝一百种酒 第二天中午醒来 目光呆滞 人生空洞 的那种绝望
      • 这一部只是《八部半》的铺垫,在失去了超现实的包装、隐喻的手法以后,费里尼显得这么说教,剧本这么教条。或许是因为这部片子里的一切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它过时了。惟艺术能超越时间,可这一部不是艺术。
      • 08年左右初看;12个众生相浮世绘的段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记者之眼窥上层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涉道德宗教,宛如一个包裹了巨大的梦的外衣里面,还深藏着即将醒来的零碎梦境;印象最深的仍是斯坦纳,他应该是马切罗内心最深沉最焦虑最恐惧的化身。
      • 生活的甜蜜酿在腐朽的罐子里。一以贯之的费里尼元素,狂欢,梦境,孤独,流浪。
    • 豆瓣 8.7 IMDB 7.9 牺牲
      Offret
      1986
      剧情片
      法国

      牺牲

      Offr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找到一个《牺牲》的新版本,字幕好多了,于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理解了整个剧情。我愿意把中间那段核战争的情节理解成一场可怕的梦。仍然有缓缓移动的长镜头、若有若无的声源不明的声音,比前面几部片子少了一些诗意,多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面调度。与《乡愁》一样,这部片子充满了老塔的宗教情结和终极关怀。
      • 只说我看懂的部分:回归童年,舍弃自我,展现神迹;用戏剧式极简表演解构复杂剧本;延树木伸展方向上摇与俯瞰大地和微缩房舍的对比镜头;由自言自语、思辨,直到放弃语言;标志性横摇中保持平衡构图,甚至成为半环形运镜;结尾长镜头和所有镜像的运用都太牛逼,远远超越其他导演。影调纯净,音效完美。
      • 其实老塔要说的话很简单,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更好么?
      • 老塔遗作,1986戛纳评审团大奖。1.绝望,祈祷,信念,献祭,牺牲,希望。2.影调和色彩变换,灰暗阴冷的画面散发如临深渊的末世气息。3.微缩房舍同[乡愁],神迹展露(浮空圣交)似[潜行者]。4.老宅燃火的长镜惊为天人!5.结尾希望之树,想及[雾中风景]。6.由伯格曼班底资助拍摄。7.独白话唠后接戏剧化。(9.5/10)
      • “一棵孤单的树 / 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 // 除非有一个孩子每天提着一桶 / 比他本身还要重的水来 // 除非它生根于 / 泪水的播种期”——王家新《塔可夫斯基的树》
      • 再看《牺牲》。死亡气息(完成此片后不久塔去世),宗教救赎隐喻(达芬奇画《贤士来朝》、玛利亚与羔羊)。戏剧色彩,母亲歇斯底里;突发暴力瞬间。用滤镜,压抑或漂白颜色,几近黑白。开篇九分多钟长镜头,全片115个镜头。声音果然很引人注意。用巴赫《马太受难曲》。在伯格曼所居法罗岛附近拍摄。
      • 这是创造者的末日情节,也是哲学论文——尼采式的绝望,自由意志的沉沦(日本、澳洲都像是逃走和示弱),语言学转向。最惊人的还是他用这么高的强度坚持自己认为必要的艺术形式,神圣的戏剧感,就像结尾用椅子搭出的积木,和大火。这是创造者的自由,是他给出的希望和安慰,像宗教和酒一样。
      • 晚年的老塔变得这么絮叨,很多桥段拖沓得尴尬症都要犯了。宗教指涉那么明显,真的不用对着油画拍这么久啊。女仆都叫玛利亚了大家都明白啊。《镜子》和《乡愁》里大段梦呓一样的诗歌呢?这里边变成了Alex 和Otto 的絮叨。快找玛利亚。哪个玛利亚?就那个玛利亚,赶紧睡了她。我不知道你想整啥……
      • 老塔最奇巧复杂的一部片子,充满了祷告与爱,在我们因孤独而回避生命中的一切奇迹的时候,圣灵的风吹起,让我们苏醒与复活,我们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花树,到那日来时,求那火烧尽囚禁灵魂的错视空间,让我们紧紧拥抱,再不分开。
      • @新华,画质太差,没有睡去是最大的胜利。全片笼罩着世界末日般的压抑。死亡与新生。塔可夫斯基生命的挽歌,天鹅的绝唱,仍然是一位艺术家对自身与世界发出的疑问。只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才配得上巴赫的音乐,伯格曼还差点。
      • 上帝赐你幸福。你和上帝是什么关系?
      • 老塔的天鹅之歌是他的时空美学和伯格曼形式的奇怪结合体。他的长镜头调度依然美呆,然而伯格曼深邃的象征主义他却没有手拿把攥,于是影片里出现的各个符号都太过直接。我们都能感到他临终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也理解他一定要留下什么的抒发欲望。然而这些过于确切的意象总是跳出来扰乱影片冥想的气氛。
      • 符号繁多,语言晦涩,但主题并不难懂,特别是当你对基督教的拯救和末世论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乡愁》看作是彷徨和求索,而把《牺牲》看作是坚定地回答。这部电影完成半年之后,塔可夫斯基就去世了。
      • 有时候重获希望只能将现有的一切付之一(二)炬。影片透露着绝望的窒息,片尾却是塔可夫斯基“把希望献给孩子”,像被他突然点醒一般
      • 亞歷山大比《鄉愁》裡的多米尼克還要自私。儘管電影的長鏡頭和場面調度力量十足,但是電影流於一個在末日為引子之下的精神自白過程。這讓人感到冗長和吃不消。自老塔被逐出蘇聯之後,兩部長片失去的似乎不僅僅是曾經賴于電影生存的母語。這樣的放逐只為老塔帶來虛假的自由和更多不必要的思考。
      • 9.0/10。完美的作者电影!塔神借伯格曼之人力完成自我超生。场景跳跃性很大,塔神的分镜头和场面调度(巴赞式长镜头)已达到完美,小提琴声催泪,布光极棒!长镜头一个连着一个,情绪涌动暗藏于每一幅画面之下(共爆发了5次),干净得没有溅到一滴血!PS:统治,力量,光荣,阿门!
      • @Siff. 看得非常非常不适非常非常难受,女人把信烧成水喝掉就是疯癫,男人把名叫玛丽亚的女仆睡了便是圣洁,女人听到战争的消息崩溃便是虚弱。男人把房子烧毁后世界便有了新的希望。看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想女人为什么要生出男人呢,为什么女人要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一个被男性结构深深腐蚀的地球?甚至人为什么要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试图用逻辑去创造神话与宗教,来硬生生地面对掌管着时间和空间的世界呢,我们分明除了身体一无所有,而女人连身体都没有。事实上我越来越不想去接纳这样的符码电影,体面、美丽,它们永远站在历史的正面。
      • 看完老塔的最后一部长片,就需要跟老塔暂别一段时间了,这几天连续啃他的电影大列巴,血槽快他妈给我干空了,电影真的很美,我也真的很累。 老塔在电影上映的几个月去世,而电影又偏偏叫“牺牲”,同时联想到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5年后轰然爆炸解体的苏联,难免会百感交集。尤其是看到片尾那行献给自己儿子的字幕,似乎可以体会到老塔那种对于世界的叩问以及对于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类的关心。 我是不敢说自己看懂的,但是我似乎能理解片中带来的那种绝望感,只是很好奇这种绝望感如何给老塔的儿子带来信心和希望?这让我不禁好奇他儿子会如何解读这部电影。 兴许是连续观看的原因吧,看卢布廖夫的时候会想到库神的巴里林登,看这部则会想起奇爱博士。大师们的电影会让我想起一句话: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响起,我们看到平原上的一棵日本树,在如同舞台布景的元素中,开始了这个老塔称之为寓言诗的故事,形式与内容的张力贯穿始终,人物始终像在舞台上,也就是说,在神话中,邮差像神谕,医生像守卫,女佣像女巫,女儿像奥菲莉亚,达芬奇像弗兰切斯卡,所有人都像哀悼基督的圣母,在塞壬般的歌声中,亚历山大回到玛丽亚,为他儿子换取太初有道的理由,镜头如同舞蹈般,调度着房间、镜子和窗,但它的美学又连着日本,或不如说是侘寂,连胶片也吝啬着色彩,在黯淡的凝视中透出物体表面的深度,在一镜内水声寥落、魅影翩跹,真是如梦似幻,如假包换的塔可夫斯基。高潮戏在拍摄时因摄影机故障,重搭了房屋,“牺牲”蔓延银幕内外,直到最后,一个升降镜头,枯树沐浴着水波的光辉与重现的巴赫音乐,that's it,老塔的七部半,结束在爱的上升中。
      • 看完《伊万的童年》再看《牺牲》,一首一尾。在5K的Mac上看19G的蓝光版画质太好,加一星。“万物起始就有了语言,而你却沉默得像条鱼。”搜集事件的收藏家-邮差。
    • 豆瓣 8.5 IMDB 7.8 正片
      Vivre sa vie: Film en douze tableaux
      1962
      剧情片
      法国

      随心所欲

      Vivre sa vie: Film en douze tableaux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 所谓才华,就是做什么都对。
      •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 一百五十个镜头,个个都是超长,看得胸闷气短。怎样才能在迈出一只脚之前迈出另一只脚,只有沉静不动。
      •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 “62年初的某天,戈达尔这位天才的电影革新者无心工作想要自杀,起因是他的至爱缪斯安娜卡里娜欺骗了他跟雅克贝汉私奔了,朋友们都劝阻不了他。于是请来梅尔维尔,梅尔维尔教导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一个女人的热情只能选一项,女人们都是妓女。安娜重回他身边后,他开拍《随心所欲》,一部关于妓女的电影”……戈达尔的幕后八卦总是特别的好莱坞。
      •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
      •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
    • 豆瓣 8.6 IMDB 7.7 正片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剧情片
      德国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无知而纯洁的灵魂在尘世间的辛苦挣扎,人类异数注定无法长存于世;以“临终之眼”窥洪荒之前或末世之后,不啻是一个上帝派遣来试探人类与预言人类处境的先知,在穿插的泛着古旧色彩的画面中,流露着神秘的梦幻感,的确是“欧洲之谜”。
      • 赫尔佐格封神之作。本片完全是一场康德主义的行为实验。时空直感-语言/逻辑-艺术与宗教,从[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式的地窖走出的婴儿/成人与“人类文明”的扭结关系在不同层次细致展开。(某些地方大约参考了特吕弗的[野孩子]?)片中那些“先验”的段落都甚为美妙(雾气中的山顶,临终遗言描述的沙漠)
      • 赫尔佐格的这部振聋发聩之作得益于两件事情。一是在每帧画面里都满溢的怜悯,这种视角平衡了赫尔佐格相当身体性的画面风格。二是男主角在镜头前极强的存在感。赫尔佐格对于以理性为主轴的德式思维方式持反对态度,展现了“教育”和“社会化”进程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理性”、“逻辑”、“语言”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建构的。一个外来者先学会了这套建构之后,反倒更能看出其中的虚伪来。
      • 从未接受过人类文明“洗礼”的闯入者,却在宗教,知识分子,阶级文化,哲学事项上让人类颇为难堪,我们最为自豪的文明却也像海市蜃楼般遮挡了我们的视界。Vision的视像化片段既诗意又被悲伤,卡农配自然景象真是必备。
      • 马戏团奇观、逻辑学家的偏执(真理村、谎言村、树蛙)、伯爵的上流社会晚宴、教堂的圣乐布道、头部被打和被刺伤、最后的解剖(所谓畸形大脑、肝脏)都表现出了人类社会的狭隘、陈见和暴力,但最开始照顾他的那家人(小男孩)和后来的老头女仆还是有些暖意。审视人类社会,穿过沙漠来到城市会怎样呢?
      • 岩洞 Altarmia 动物般的声音 猪 从自己的毯子上撤下一小块给一旁的马的小雕塑盖上衣服
      • 赫尔佐格代表作,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对洛克"白板说"的影像诠释,上承[野孩子],后启[象人],马戏展览如温驯版[畸形人]。死生成谜的加斯荷伯,如赤子般孤独纯真,对信仰(神父)、科学理性(逻辑学家)、体面文明(老贵族)的质询。模糊闪烁的梦境,不听话的苹果,雾中朝圣之旅-山顶为死亡,盲者。(9.5/10)
      • 永久入选个人十佳。德国哲学气质打底,探讨人类认知到底有多大局限性。在这个欧洲文明的形式主义达到巅峰的时期,一切看上去都是优雅而理性的,但赫尔佐格却用一个半先知半外星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复现和解构,他证明了一个事情:豪泽尔不仅没病,而且诚实;所有文明之下,都是巨大无形的迫害和野蛮。
      • 如此孤独的悖论!无怪乎伯格曼这般推崇!
      • 音乐非常好,虽然这个说法会显得奇怪,但镜头中摄入的德国,是我眼中的德国。
      • 卡斯帕豪瑟尔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 当然本片更多的不是对裸替的人类文明的讽刺而是对人类苦难的无尽同情 迅于《大路》
      • 如果你喜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盲山》这类纪实性很强的电影,应该就不难爱上本片了。 这个故事可不是虚构的。推荐一篇很好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9901/
      • 设定的确像特吕弗的《野孩子》,却犀利得多。借一个突然闯入人类社会的“野人”之口,戳穿了多少文明的谎言啊。。。结尾太令人难受了。。。这大概又是一个末世寓言
      • 性恶难易本是人,世事尽兮归于尘 【t2187d478d】
      • 一场关于人类自然性与社会性矛盾的讨论。在点缀的温馨之外更多地则是通过一个怪人的单纯,诚实和朴素的唯心主义来直面人类社会的投机,怀疑顽固和强迫的虚伪宗教。套用《逍遥骑士》的台词,"他们不是怕你,而是怕你所代表的意义。"但结尾稍弱,极端路线的赫尔佐格距离金棕榈最近的一次。(4.5星)
      • #Birkbeck课堂放映,哇唔。。。预计是年度最佳观影体验。主角以几乎空白的认知状态去接触“文明社会”,迅速吸取信息,发展出独立又不平常的理智和情感,反而看出推崇宗教,理性,文明的这个社会的不合理和荒诞,甚至迫害,如果发展出独立人格后还不能成为自己所愿的自己,那还不如回到洞中去。 个人的思想跟所处环境是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限制)啊,所以要不断质疑,学习,并解脱限制,但前提是以尽量空白的状态去多体验。 最近要成为戏精了,老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瞎激动,在英国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让我跟帕斯卡尔合一,虽然相比下,吸收速度慢了点。。。
      • 3.26 北影 回到了现代刚刚萌芽时的人类生活中。似乎开了混沌。出现了故事的开头,而无人知道后来的事,就像领养人被打断的讲述。用梦造世界,忠实于启示和自我,绕开巨壑。情绪、语言、动作的力量,这里有卡夫卡,有尼采,有福柯,有巴特
      • Bocklinesque and Friedrichesque, both visually and spiritually. Sensation comes unexplained.
      • 豪泽尔可谓是未沾染俗世的纯洁之人,因此他与众不同,而人类是群居动物,排斥异己者,俗世之人不懂他,所以戏弄他,笑他,怕他,要消灭他,死后还要解剖他,看看他到底为什么和大家不同。我想100个人里可能有1个智者,1个天才,1个大善人,1个大恶人,其他95个半善半恶的庸人!摄影和配乐很棒,台词充满哲学思考性。
      • 太孤独了,无法共享的个人意识。前半生困于地窖,往后几年里所见是踩踏的水芹与醋栗,是吞食的树蛙,却能在梦里见到壮阔的高加索山脉。第一次感受的火的刺痛与婴儿的身体,kaspar没有任何言语,两行眼泪刷地往下掉。影像中不断显现的交流的障碍感强烈又真实。
    • 豆瓣 8.7 IMDB 8.1 HD中字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1928
      剧情片
      法国

      圣女贞德蒙难记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关技巧性和开创性,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在于不结合典故的前提下,作品空间内没有任何一方面(或者说任何一次拷问的落空)可以证明贞德并非愚忠,即便她的信念绝对“正确”。而如果德莱叶的态度是“无论愚忠与否,苦难/坚守都值得被放大/歌颂”,那对我来说便绝无感染力可言,所谓人性摇摆也离灵魂很远。
      •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本片即是这种国际化的集大成者。
      • 伟大的作品!!!出自德莱叶之手,甚至,“伟大”这个词都不足以将它赞美完全。每一位演员的刻画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纯粹而深刻的演绎,编剧、演员、镜头,一切都是。这是只属于默片时代才会产生的伟大演绎!!!
      • 【B】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特写,歌剧配乐,投在贞德脸上的“圣光”,于是电影看起来就“神”了。但并不觉得在剧情上有太多可供解读的东西,默片的信息容量太小。 但女主角演的真的好屌啊!接近病态的绝望和疯狂看得人起鸡皮疙瘩,可惜毕生也就只演了这么一部电影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