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动画的人都是在“用生命换时长”。有的人三十多岁放弃博士学位从零开始学动画,有的人收集了一屋子的杂物来汲取灵感,有的人纯手绘一个几秒的镜头就要画两百多幅,有的做耗时耗力的纸定格,有的人一天能吃掉几包白兔奶糖,有的人为了一杯糖水去沿街寻觅......他们都是成年人,却是内心住着童话的孩子,是一群纯粹的人。【哔哩哔哩·和之梦】 |
|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充满《麦兜故事》《海洋之歌》式极致的爱与美。最喜欢的3个:《小火车》一句不会垮的新家道出故事真实背景,“一旦出了事,牵连一大片”,落脚点又在幸存小孩的独立成长,“你们放手嘛,让我自己走”看到泪目;《蒯老伯的糖水铺》高架桥两边,一边是冰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温暖的平房街里,破晓前的城市两极面貌,衬托出邻里街坊更像亲人,而亲人更像陌生人,“她们太忙太忙了”;《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台词略散文,但当外婆的铁皮柜东西散落一地时,眼眶又湿了,想起那年老妈收拾外婆的遗物,藏在棉衣里的零钱、褶皱破旧从没用过的笔记本…“就在这个铁皮柜,仿佛装下了她整个一生” #11th BJIFF |
|
在市面上完全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但可以说是院线近来最出色的短片合集。是为孩子准备的故事,却也为成年人提供一个回望的机会,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最喜欢《小火车》,用一个浪漫想象指代少年的残缺,如同麦兜说他的妈妈成了宇航员,揭晓真相的一幕也充分释放动画的特性。依然相信中国动画有着神话题材以外的多样可能。 |
|
兔妈妈照顾小兔,萤火虫小女孩找妈妈,糖水老伯的女儿带儿子,哼哈男宝只有妈妈带,河北郏县里的妈妈除了忙农活照顾外婆还要给家人做饭,翼娃子也几乎都跟着妈妈,电影院里也是妈妈带儿子看电影。“母职惩罚纪录片”加上现实里的照应,我笑得想死。 |
|
#bjiff21 支持独立动画人。不过感觉有几位导演被改编束缚住了,没有达到自己本身的创作水平。 |
|
动画片非常棒,可是我们已经没有输出优秀动画片的媒介了 |
|
有现实主义的内涵,但是男宝好多,丧偶式育儿和重男轻女也作为特色展现了🤣 |
|
《小兔的問題》:★★★;《螢火蟲女孩》:★☆;《小火車》:★★★★;《蒯老伯的糖水鋪》:★★★;《哼將軍和哈將軍》:★★★☆;《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影像比故事更出色,《螢火蟲女孩》在其中爛成了一顆老鼠屎。 |
|
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恐怖夹心……有好几支动画都有类似的恐怖片感觉的不可靠叙事 |
|
小兔的身影在墙上照片的游走;镜头从蒯老伯的芝麻糊到城市运转、前者对后者的提喻;背景动画呈现了城市空间跟随行进的人在一张张原画下的飘逸,以及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和翼娃子那样做作业的孩子……这些现实为基底的动画所呈现的一种共性是,动画做到了不只是将镜头聚焦于生活于此处现实的人,而且还呈现了现实中难以注意的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这种无形的作用力在动画中被赋予形体,动画形式的突变让这些隐藏于现实世界的奇幻能被观众直观看见,最终这份默默的奇幻也被揭开了面纱,我们恍然大悟其名为“时间”。 |
|
出乎意料的惊艳和感人,剪纸水墨水彩等多种风格的动画集,不乏创意巧思,兼具细腻和浓重的丰富,不止平面的童话,也有深重的生活现实。糖水转出一个个人和城市,剪纸表现压城的黑云和深邃的洞穴,光芒万丈的弹珠和破开的红西瓜,铁皮柜里装着外婆的一生,哼!哈!原来是戏中戏,芝麻糊沿着边一层一层吃才好的嘛…
短片相互独立,统筹制作的音乐起到了贯连效果,下午正好要去听B6,太巧了 |
|
青年主创很用心。喜欢糖水铺的故事。 |
|
《小兔的问题》原作者-甘大勇、导演-兰茜雅:兔子会讲话却没画嘴;《萤火虫女孩》原作者-彭懿(文)&李海燕(图)、导演-李念泽;《小火车》原作者&导演-赵易:虽然画风不是我的菜,也有预测到剧情,但最后的段落还是有触动我的泪腺;《蒯老伯的糖水铺》原作者-冯云(文)&蒋玉娟(图)、导演-俞昆;《哼将军和哈将军》原作者-杨海林(文)&林豆子工作室(图)、导演-刘高翔:画风最令我惊喜的一个动画短片;《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原作&导演-刘毛宁:没想到《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的创作者也贡献了一部新作品,惊喜一下;《翼娃子的星期天》原作者-刘洵、导演-陈晨:故事还不错,但动画效果(如动作流畅度)却不太满意;片头+串联+片尾:导演-孙璐。 |
|
很可爱温暖治愈的短片集,在国产动画里非常少有的题材,非常棒,值得鼓励。 |
|
渐入佳境,画风舒适,情感真挚, |
|
画风好温柔,好可爱啊。不太喜欢讲道理的动画,也不属于故事性很强的动画,仲夏的时候吃着西瓜看,刚好 |
|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绵绵流淌的回忆” > 《哼将军和哈将军》★★★★“绝代双骄的逗趣” > 《萤火虫女孩》★★★“奇境梦幻的浪漫” > 《蒯老伯的糖水铺》★★★“暇意生活的甜蜜” > 《小火车》★★★“哀伤励志的隐喻” = 《翼娃子的星期天》★★★“民工家庭的温馨” > 《小兔的问题》★★“童真可爱的畅想” |
|
短篇集式的绘本电影。第一个故事的小兔萌到我手软然而提问很有哲学性;第三最让我意外,泪目;第五个故事性最强,是我最近看过最可爱最有趣味的剪纸定格了!强推!哮天犬成了哈士奇这种设定我喜欢!第六起初让我觉得色彩浓烈情绪平淡,之后发现我大意了……以及第七明明就是南京动画!奇幻与现实的结合看出功力,能在院线看这样的独立动画电影真是开年福利了。 |
|
《萤火虫女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至少有两个故事是成人的怀旧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 |
|
喜欢34567 1和2稍弱一点
3尤为出色,片段完现场响起了掌声。4和7很像,都以食与人入手,都是关于家庭与人间的温暖。
哼哈二将很有趣,外婆很深情。
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真诚有趣,老少咸宜的国产动画,7的乡音听着想起了小时候,落泪了。 |
|
永远可以相信语言具有丰富性的作品。两个镜头看出这是哪个城市,有点小得意 |
|
我可以建七个条目么 |
|
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方言,共同叙述着妈妈很“惨”的故事…
为什么大家回忆童年的时候,妈妈占比如此巨大呢。这对不想生孩子的我来说,并不觉得是种歌颂,只觉得是负担。(看我评分,并没有吐槽这部电影的意思,单纯感慨一下社会现象) |
|
大家的努力和汗水 |
|
虽然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这种爱是纯粹且无私的,而我们永远都会被这样的爱所温暖到
七个故事里,《糖水铺》《哼哈将军》《铁皮柜轮椅》我觉得是最好的 |
|
适合小朋友观赏的低龄向动画,寓意浅显,画风可爱,全部制作成绘本肯定好看也好卖。 |
|
看哭了,为中国动画人哭 |
|
一部关照现实的童话集,用最温暖的画风去书写最平凡的故事。最喜欢的短片是《小火车》,阖家欢乐的幸福与背井离乡的酸楚,共同构成了这部以农民工及子女为主角的动画。其他短片也是如此,不管是公交司机、糖水老伯还是农村奶奶、餐厅父母,都是生活中最平凡之人,其中的川渝方言、广东方言与河南方言也是最熟悉亲近的语言。 |
|
等到哪天
我们的大银幕上都是这样走进 感知生活
的作品的时候
也就没人聊什么国漫崛不崛起了 |
|
适合带小孩去看的动画合集。童谣串起画风迥异的七个故事,温馨可爱。有不同的地域风情。用个人写历史,用家庭写社会。大人小孩能看见不同的故事。轻描淡写带出生活的沉重。开小火车男孩对照灾后重建那章印象深刻。 |
|
画风各异,质量良莠不齐。
①兔子,为了偷懒完全不画嘴,水墨画风好看。
②萤火虫女孩,童话故事。森林的小动物。
③小火车,嘴型都对不上,衣服和肉一直在做一种晃动。故事最后虽然感人,但是父母一直站在身后,到底是在还是不在?表意不明。
④糖水,广式温情,转场好看。生活气十足。
⑤剪纸动画,剪纸动画做嘴部变化不比手绘还麻烦,可人家做到了。
⑥碾压级别的画风,跟“吸铁石朋友”一个缺点,旁白太太太满了。
⑦怀疑是先拍了视频,再在上面绘制的水彩和人物。 |
|
整体儿童向,小火车和糖水铺最喜欢,一种尚有童趣的游戏与模仿,而透出不亚于成人的坚韧,糖水铺里的圈圈绵绵,周转开市井里的邻里情谊,也层叠着对过往的浓稠回忆。外婆说教味略重,特别喜欢透过玻璃珠流泄的阳光,而在外婆去世后皂角树间又再次出现。萤火虫借用得有点水土不服,兔子的故事背景干嘛放民国? |
|
好看 |
|
完全子供向绘本作品改编动画,尤其开头几个作品真的幼儿绘本感非常强,很幼…总体感觉音乐存在感过强,有些甚至产生了MV感,如果不这么依赖音乐抒情也许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最喜欢《蒯老伯的糖水铺》,很美很温暖都市夜景,我也想做一份这样的工作,做到老也不错。 |
|
#Feinaki2022#看了P6、P7,毫无疑问的成人动画,对于童年的回溯带着极强的个人色彩,这也就决定了不能广泛的获取来自各年龄段的认同,但形式是可取的。眼下越是悲惨,昨日的世界越具备诱惑力。《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最佳。 |
|
动画短片集,像是绘本改编的,中间的串场过渡用了很有趣的儿歌,也点出了下一部动画的关键词 |
|
国漫之光 |
|
向法国绘本动画精神靠拢。更喜后三个,《哼将军和哈将军》最有创意,《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翼娃子的星期天》关照了农村和城市外来人口的底层亲情群像。 |
|
李念泽小姐姐给我画了只猫 可爱( |
|
美食,家庭,中国人民的坚韧、友爱太治愈我了。记得带纸巾。 |
|
7.5/10。像翻开童年时期的绘本,一个个可爱纯真的故事吸引着我。最喜欢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外婆抱着孩子说别哭了瞬间泪目。中国动画人不要再去盲目追求好莱坞叙事和3D了,这部电影的画风多温暖,多清澈啊~~ |
|
噫.....有点太煽情了。优点胜在纯正中国味道,不同地域的方言和特色物件融合得很好,七个故事风格各异,各有亮点,接近小学课本画风的几个最惊艳。 |
|
星光 画风不一,看着都比较舒服,前两个偏童话,中两个有寓意,后三个接地气。不过绘本动画化怎么做更好? |
|
融合地域特色捕捉的生气,细数平淡生活中的光芒;尽管主题比较浅白,适合更小年龄的受众,但一一掠过,也有种很温暖的获得。最喜欢第三和第四个的故事,但是类似第五个故事(花重篇幅的)神话演绎以及第六个沉重的叙述旁白就和整体的调性与风格不搭,如果能整理得更齐整;也会有更出色的效果。 |
|
没想到在一部儿童绘本动画里看到了更真实的中国 |
|
动画短片集,低龄向,水平差不多,部分镜头惊喜,比如糖水铺洗桶那段,还有翼娃子写完作业出去玩的见闻,影像魅力大于文本。 |
|
用绘本串联起七个不同地域的童年往事,实在令人赞叹不已。想不到在今天这个环境,还有这样一群动画人,在用最中国风(水墨、铜版画、水彩、蜡笔、剪纸)的形式表现经典的中式温情故事。从价值观到外在形式,国外都没法沿袭,中国电影的希望果然在动画。 |
|
將動畫電影單一地理解為一種兒童文類,是中國的動畫創作者時常身陷的一種窠臼。認為兒童“適合”觀看動畫作品的理由之一是,動畫形式比之真人電影更可能呈現一個真善美的、理想化的世界,但就這一國內首部原創繪本動畫短片集中的作品而言,凡是秉持此種思路來創作的,帶來的觀感也最差,例如〈小火車〉對心懷希望勇敢站起來的地震致殘兒童、〈翼娃子的星期天〉對每日淩晨五點隨父母出門打工仍樂此不疲的小學生的敘述,堪稱陳腐之至。〈糖水鋪〉和〈藍色鐵皮櫃輪椅〉是令人驚喜的短片,正因為它們並沒有試圖對現實生活的殘酷方面加以美化,而是把實際景况真誠地展示了出來。一位老友的短評自述,她四歲的女兒通過觀看〈輪椅〉首次開始思考“去世”是什麼意思、意味著什麼。大人們不應自作聰明地低估兒童對於影像和現實情境的接受能力。220118於金逸達鏢。 |
|
我可太爱了!!糖水铺就是最甜的!希望能尽快在视频平台再看一遍… |
|
有点失望,四颗星全是给《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其余的故事不能说是不好,只是这部电影说是主要面向孩子的,但从理解程度上,至少初中生以上的价值观才能看懂。而且有的故事视觉上过于粗糙,比如《翼娃子的星期日》,美术系的实习生也做不出这种作品啊,感觉太敷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