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共性,我一看到结尾就不自主的像归纳中心思想,像找出象征意义。各个象征着就的社会秩序,权力等等,弟弟象征着未来和希望。 |
|
讲1996年的故事就像看一部1996年的老电影,气氛氤氲绵长,故事简单,摄影简洁,人物纯净,情绪酝酿很扎实,画面、色彩、构图很讲究,精致舒服到不忍结束,女主角是越看越耐看那种,作为导演处女作,执行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
|
【SIFF】故事发生在苏联解体白俄罗斯独立的交替阶段,那是一个老规则已瓦解新秩序没有建立的时期,首都明斯克的女孩就像是水晶镇上的天鹅,看起来很珍贵,可她本质上又很脆弱。贫穷、谎言、性、迪斯科构建起的青春如水晶天鹅。 |
|
新郎患了一场病,新娘就是解药。女孩患了一场病,签证才能医好。国家患了一场病,没人知道处方,就像水晶天鹅,精美却中空,闪亮却易碎。他们在河里炸鱼,用笔来画钱,为了维生不计后果,为了原欲不惜代价。男孩被军队摧残,女孩被电话拖垮。车窗外为自由而游行的队伍,能否改变这个患了绝望病的国家。 |
|
前面一直都挺搞笑的,没想到最后这么悲凉。时间,背景都可以讨论一番,但是导演拍的还是太老实了,不能说不好,但是光靠展示冲突和民俗,是很难让故事突破题材限制的,дылда的导演相比之下就特别突出。导演处理题材的能力还是太普通了一点。 |
|
灯球领袖像,缝纫阿玛尼,三号窗口和一号窗口,炸鱼肉冻需律师,no means no的乡村婚礼……一个错误电话号码将大城市少女引入玻璃工业小镇,五颜六色house music敌不过计划经济崩溃后之人心涣散和出逃绝望,不错 |
|
故事整体比较有趣,但是剧本里面太多刻意的说教段落,也许编剧克制一点会更好 |
|
动机是逃离,结果反而陷入困境,身份/理想/性别差异,往往是所有矛盾与痛苦的根源,梦想也如遥不可及的水晶天鹅一样,最终化解在现实漫长而点滴的痛苦中。 |
|
时间点其实选得蛮好的,白俄刚刚独立,政治权威和信仰全面崩塌,后极权社会的精神状态就是一片废墟。换言之这不是对极权社会的批判,而是对真空期的回顾,是对一个夹缝中的国家的凝视。不过后半段还是套路了,缺乏细节上的生动性,以至于本该成为大高潮的婚礼竟然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过很多次)的感觉。视听整体好评,尤其是前半程水平惊人。 |
|
苦苦追寻的自由 又熠熠发光又不断褪色... 真实 无奈 拍到我心里的好片 |
|
累人 #SIFF22 |
|
靠谱的服装与摄影制造出很好的复古感。女主眉眼间有点麦当娜的既视感。 |
|
好喜欢!东欧设定有天然的亲近感。在“大城市”的美国梦女孩却在“故土”波折感受到,自己行动派的所谓梦想,在身处的环境中是那么讽刺与脆弱。Crystal小镇发生的婚嫁抓马是多么真实甚至残忍。但还是一厢情愿想在结局里看出些希望啊,愿她终有一天解脱,拥抱自由。(在餐桌外景时注意到了画幅,以及喜欢的原因应该很归功于稳定的摄影?实在太厌烦常见于最近拍青春/女性/成长作品里的遥遥晃晃抖动镜头) |
|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如此吧,梦想和自由就像那只水晶天鹅,易碎,飞不走,在夹缝中向往蓝天,最后活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庸常。 |
|
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白俄罗斯女孩的“大女主戏”,也是站在当下回望刚刚从前苏联独立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整个国家;每个人都挣扎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夹缝里,注定这个女主也无法真的“大”,她要迎合一些要抵抗一些要辜负一些也会收获一些…其实我自己和很多同龄人历经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夹缝中寻找自我,抱着美丽虚幻的水晶天鹅,听着“自由”的呼声,永远挣扎在路上的啊…构图和调色很漂亮,符号化稍显严重但表达的是后社会主义时代也不忍苛责了。 |
|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创作的自由和无忧无虑吧。就像女主角演得也没什么感情,但这种无忧无虑真好。 |
|
前半部有点意思 后半部该继续的没继续 该爆炸的没爆起来 新手常态 |
|
表面上看是一个女孩为了一部电话的窘迫故事,实际上是女孩为什么离开的故事。为了音乐理想打算去美国是直接原因,为什么那么困难还要坚持去呢?因为白俄罗斯的音乐环境不如美国,更因为白俄罗斯是一个逐渐衰败的国家,特别是那场巨变之后,人们看不到希望。就像九十年代初期那么多中国人义无反顾地离开一样,其实我们看这部电影是有一些共鸣的。现在中国想出去的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东欧国家却依然在“死去”。“水晶天鹅”既是女孩,也是白俄罗斯,美丽却脆弱。 |
|
最终,追求自由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固守在原地的人活得好好的,尽管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阴霾不散。有人迎回女儿,有人迎回女友,有人迎来了婚礼,有人甚至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可悲的是,经济发展似乎是一切问题的解药,至少也是一块创可贴,所以当下的信仰只剩下名和利,生活方式只剩下卷和躺。比起那时候的白俄罗斯,又能好到哪里去。 |
|
就像文明社会的人进入了野蛮部落,无数个身不由己无法控制,最终被压迫到放弃。水晶易碎,却有棱有角,天鹅圆润高贵,终究不属于那里。演员表演过于简单粗暴,看不出太多更深层次的情绪,也缺少递进。的确选择的年份很有意思,就像现在的人看那时候的社会一样,格格不入。 |
|
小镇是水晶,她是天鹅。看似很珍贵,彼此却很脆弱。新人导演将苏东剧变后白俄罗斯的空虚与无秩序呈现得真实而复古——虽然4:3的画幅没什么必要。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一身红衣守着红色电话的女主,就是迪斯科舞池里大大小小的列宁雕塑... |
|
要给五星 |
|
梦想如水晶般清脆。小风波,这是白俄罗斯贾樟柯吗? |
|
3.5。这种对解体后经济崩溃的社会的描摹就还挺……循规蹈矩的。她只是走到了另一个小小的镇子,何尝又不是那些白鹅妹子这些年在海外经历到的呢。自由幻影。
女主还挺好看的。 |
|
在空调房里对着东欧阴沉潮湿的天气越看越冷 |
|
有时候真遇到自己那么喜欢的了,反而不知道说些什么。看开头以为是个荒诞不经喜剧片,大城市姑娘因为一个reference电话跑到名不见经传的水晶工艺品制造小镇,跟误写的电话号码一家人的故事。事实上因为千盼万盼最后等来的电话,在一个不真实的混乱结婚场景里被草草带过(甚至不懂为何现场还有打架),我一度怀疑这个电话一家人不是她真的写的那个号码,有种到头自己都决定放弃了回家的结局。后来她也是回家了,花光了钱,用fake阿玛尼杏色外套换了车票钱,还“带走”一个小跟班。笑不出也哭不出,只觉得无可奈何。就像结婚户外长桌喝酒,苦了苦了要接吻才甜起来,还没有甜,一场大雨就先来。电影配色漂亮,一个小镇电话号码查询办事员都那么有风格。我打五星好不好 |
|
色彩很时尚了 |
|
不错的电影 想到之前的伯德小姐 关于女孩成长中的撕裂和阵痛(但为什么女孩这种觉醒的惯常套路都是在被强暴之后)但后面听主创的意思男孩一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也值得探究 背景是在国家新旧交替 人们的思想 社会规范处在一片混沌中 可以趁着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白俄社会 喜欢电影结束后对主创的提问环节 重新复习了观影过程中忽略的细节(题外话:镜头确实让人显胖 感觉电影里男主就是那种看起来智商不高又暴力 成天酗酒 除了做爱啥也不会的白人男性 不过现场看还是蛮帅的 |
|
體制轉換下的衝突時期。隱喻有些過於淺白,但是拍得很好。 |
|
"But Belarus is our karma."据说有很多白俄罗斯语言梗?
女性成长+后社会主义社会讽刺剧。空虚的年轻人与沉浸于幻觉的上一代、迷信与“唯物主义哲学”在这个尴尬的年代达成了诡异的共存:被列宁像包围的电子乐舞池,公车上过时音乐的侵入,结尾婚礼同仇敌忾的“集体主义”遗风(一直以为这种cosplay尴尬婚礼是我国特有呢……)。值得鼓励的首作品。 |
|
小镇上的恶是没有终点的恶,每个人都是施暴者也是受虐者,而女主在结尾处终于打破了利益与权力关系的链条,单纯地向另一个人展现了一丝善意,结果却是失去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真是让人骇然。(啊闹新郎什么的,难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习俗吗) |
|
中年的母亲激动表达着视国家为信念的忠诚,却在关于爱的问题里哑口无言。这是这片土地的常态,也是年轻人目之所及的悲哀未来。女孩迟迟等不来移民核对的电话,却等来了又一出灾难的降临。但凡清醒的人都在想着逃离,1996的白俄罗斯也恰如此时此地。车窗外为自由走上街头的白俄罗斯民众又很快地拉回现实,这终究还是不能比的两个世界。 |
|
siff大光明 |
|
不是白俄罗斯的盛夏……没给我惊喜……似乎所有都很合理……小镇的人物性格拍得很贴切 |
|
🔹siff2019🔹尤其喜欢这种在一个外来客和一群原住民的对垒中呈现社会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
|
小镇里的时髦女孩格格不入,就像水晶小镇里的那只水晶天鹅一样易碎又高洁,为了等待一通电话而闯入他人家中,本以为那通电话能带她逃离这个保守落后的国家,去往梦想中的目的地,可那通电话却也夺走了她的希望。好在失望不是绝望,不管整个社会的氛围怎样压抑,总有人站起来,总会有希望。胶片质感和4:3画幅在我这里很加分。 |
|
3.5;故事有些套路化了,感觉少了一点灵巧。喜欢90年代的中欧那种灰蒙蒙的感觉,女主很美。 |
|
好看!deadpan冷幽默(天朝拍照游客又立一功),风琴,闹剧,后苏修社会。今年另一部东欧片火山其实和它的结构类似,但这部不装逼,好relate得多。另女主男友的techno set真的很不错 |
|
我喜欢 |
|
想飞的女孩……但《伯德小姐》在前,类似题材的似乎都黯然失色…… |
|
再力道强一点就好了 |
|
社会意识转型下,小人物的际遇与迷茫。通过讲述一个东欧女性追求美国梦的过程,完整展示了泛苏地区90年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生活,现实意义远超影像本身。 |
|
#SIFF22#
1990年代一名不安分的白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馆员的签证故事,后苏联时代的信仰崩塌和价值观真空。尽管后半段带有套路痕迹,但对白俄罗斯城市和乡村面貌的展示很充分。 |
|
维尔雅看起来可以对抗世界的样子,但是却又被一些无形的东西征服,高潮和结局深得我心,特别喜欢弟弟这个角色,能挖掘得深点就更好了。 |
|
很让人信服得还原了那个年代解体后的白俄罗斯。人物塑造和氛围营造都比较上乘,细节更是好评。片子充满压抑感但绝不沉闷,最后一幕让人看到了希望。片子虽然整体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后劲很大。 |
|
3.5/5。类似的片子中,比美国的那位好。 |
|
非常棒的片子 |
|
等一通永远等不来的电话,梦想破灭中是少女的成长和隐晦的时代背景展示。视听优秀,大范围红黄蓝的运用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苍白。结尾水晶天鹅有点过于硬入和直白。 |
|
导演像只是借女主之口表达自己想说的而已,所以有些大道理听起来就很生硬,无法找到代入感。 |
|
各种乱入,比《盛夏》少了点天马行空,多了点现实“浪漫”,cause我不会制定规则,但我知道如何遵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