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言自语多愁善感的漫游街头的少年,海边、雪地里的隐忍和心碎,真正的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这才是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 |
|
6.5/7 战争创伤后遗症 环绕日本一圈的残酷少年成长物语 就整体而言氛围会让人感到几分难受--夹杂着战后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繁荣与旧时代的精神枷锁糅合下让人感到畸形或不适的东西 重塑一个社会的外貌并不难 但想重塑它内在的一些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
|
NY 70. 虽然已经是最隐忍的大岛渚,但是无论是争吵戏(渲染暴力的边缘)、还是色彩(单色到彩色的毫无征兆的变化)、还是构图(线条、比例、颜色搭配与横跨整个日本的风景),全都无比具有冲击性。亲情的疏离甚至让我一直以为少年只不过的一个犯罪团伙中扮演儿子角色的存在。 |
|
7.6/8.1 自从安托万在海边回眸一刻海就成为了青少年绝望的象征,从单色的海到彩色的夜海,少年依然没有归途。 |
|
六年前在路邵阳老师课上看过,重看发现彼时大岛渚确实是个形式主义者,有几段去色做得很有趣,辅之以旁白。影片的社会介入功能,而更重要地是它本身作为一个寓言。 |
|
大岛渚的电影很少有完美的,但足够先锋独特,关注现实社会与少年的成长反抗,残酷却并不伤感。 |
|
比青春残酷物语更为残酷的电影,故事,用镜,音乐都是上乘。父亲的形象是军国主义的象征。国旗意象明显。9。 |
|
1.孩子们太无辜了,生在这样的家庭。父母把他们当成工具,来赚钱。2. 不知道长大后孩子的心灵阴影有多大,会有怎样的人生。3. 孩子还是有一些觉醒意识。4. 难道就没有别的谋生手段了? |
|
用一千万日元的预算拍摄了这部从四国到北海道、纵贯全日本旅行的影片,从中可以一窥60年代日本图景;表层的个性自由表达和深层的政治观点表达都做得不错,同样是重组家庭的犯罪故事 这个层面上可以对比《小偷家族》 |
|
7.3/10。①男主在好吃懒做且家暴的退伍军人父亲的逼迫下被继母带着四处靠制造假车祸来碰瓷,以及他在目睹一次出人命(他的那种碰瓷方式可能导致这种出人命)后满怀罪恶感。最终男主一家被抓。②制造冷峻的疏离感(契合男主的边缘人地位):偏好使用固定(长)镜头、大景别、把人物/男主放在边缘的构图(但不少段落并非使用这些、而是传统故事片式的处理,而且本片不少地方叙事还挺跳跃(而之前说的三个特征会让叙事显得慢),这导致影调断裂)。③随意出现的怪异配乐、随意切换的画面颜色滤镜和随意插入的静照式叙事营造了动荡混乱感(正如男主的生活)。④美而多彩的摄影美术(但却太有规矩缺少「活力/动荡/混乱感」,导致与影调有所错位);影像表达冗余。 |
|
即使在小父权(父亲)和大父权(国家机器)间左支右绌,依然恪守着内心的信条而不向任一方妥协,大岛渚的男主角果然都是武士,即便是这个十岁的男孩,不过他为自己的武士身份起了另外的名号:宇宙战士。【8】 |
|
如此现实主义的碰瓷题材真该拍个中国版。配乐像是从隔壁恐怖片拿来的。 |
|
绝望的少年。类似于这种“碰瓷家庭”的题材电影其实不少,难得的是本片将镜头对准懵懂无知的少年,通过少年映照出那个时代日本家庭甚至社会的种种弊病,这也是日本新浪潮的一个特征吧。很难不联想到特吕弗的另一部《四百击》,同样是讲少年,同样有海,同样叫人唏嘘。另外,本片画面色调的变化也很有趣 |
|
挺直白地讲战后创伤,浅层的是父亲肉体上的战争伤痕以及精神扭曲,深层的是这种扭曲是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且更是一种国家的病态,那场日本国旗与骨灰背景中父亲打妻子就是非常典型的呈现,无论战时还是战后,国家都对国民弃如敝履,国民守着点毫无意义的皇道精神自欺欺人,照旧将伤害转向更弱者。大岛渚让少年去见证去亲历这种残酷的病态,短暂出走也好、积极融入也好,都是为了寻找生活的希望,而那希望不在于维系病态、假装病态是正常,希望在于他人之血唤醒的罪疚之心。 |
|
大岛渚对于人性以及社会的冷静思考与诠释,使得《少年》可以大声嘶喊,越无力越有力。电影之所以能打破国别的限制,消除文化的差异,正是因为它对于人类情感的关注性,大岛渚毫不吝啬的将这残酷的感情呈于你我面前,非要让你看看生活没有底限的底线。 |
|
8.2 海边自言自语的孤独少年,雪地慢镜头下美丽的毁灭。黄帽子、红鞋子,原色始终是鲜艳而惨烈的。父亲的背景是日本的国旗,红与白的强烈对比,又是少年撞向的红鞋雪人,崩塌的是理想,毁灭的是日本。三次才看完,并不残酷,却很冰冷,阿部哲夫的面孔代表电影的情绪,不带表情,眼睛斜睨,偶尔却又落泪哭泣。“我去过北海道。” |
|
《御法度》的别扭之处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粗粝冷峻的大岛渚,与小心翼翼的推轨镜头天生犯冲——请你,定下来 |
|
固定机位,冷峻地旁观。家庭悲剧,父权的无作为及式微。少年盼望成为英雄,却生在靠行骗苟活的重组家庭(珍惜赠送的帽子)。逃离家庭后陷入无助和孤独,终又回归。警醒他的是一个女孩的意外死亡。割手臂,反抗父权的残酷成长。镜头表现孤独和疏离感,人物居于画面两侧的构图。悲剧结局前置。 |
|
剧本自然,深刻,耐人寻味,有不少心理留白和隐喻;少年被父权压迫,受亲情绑架 不得不碰瓷,日本青年被君权压迫,受爱国主义绑架,不得不上阵杀敌(侵略),父权≠亲情,爱国(军国)主义≠乡愁,是爱国主义必然的永恒的困境;受害者总变为施害者,从畸形的一家三口到被欺凌的学生;片首少年的心理诊疗式独角戏很有意思 |
|
如果有伤,切掉都可以 |
|
再看,是枝裕和拍小偷家族,参考最多的影片。|剥削儿童的父母之恶。 |
|
父亲的无能,母亲的怯懦,弱肉强食的社会,军国主义的阴魂,少年生来就是牺牲品,他的天真被车碾碎,他的幻想如同那个雪堆被自己毁灭。反思而不控诉,展现而不煽动,人的境况便也是社会的境况。 |
|
「你也明白吧,這個宇宙人是從‘安德露美達’線來的.這個傢伙,爲了消滅地球上的壞傢伙而來的.怪獸不敢來鬼不敢來電車不敢來汽車也不敢來.不可怕嗎?並非開始于眼淚,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有其他宇宙人幫助他,我想成為這樣的宇宙人.想是這麼想但也有限度,就算平凡也要死得好看混蛋.宇宙人也是混蛋」 |
|
北海道再见了 |
|
战争的阴云笼罩依旧,父权(军国主义幽魂)的阴影仍盘旋,新一代的成长势必要挣脱旧日的世界,恰如雪地上的鲜血震惊了迷茫的少年;色彩极美。 |
|
玩了色彩,玩了聲音,可惜我真的對大島渚不太感冒。3.5星吧。再次感嘆小山明子真好看。 |
|
时事改编!对社会与人性的窥视,那一份冷漠与决绝,一个冰冷凄厉的童年!只可惜拍成这样的风格实在让人不喜…你们就这样坑死了一个花季少女? |
|
字幕翻译实在差劲,影响整个观影效果。从头到尾都使用固定镜头,给人呈现出一副生硬感觉,尤其上个镜头切换到下个镜头时,如不是在同一场景内会有种突兀之感。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实就是碰瓷,这种悲剧在国内也是屡见不鲜的 |
|
说起来也是大岛第一次做家庭题材故事,还是按社会中充满敌意的人际关系方向塑造多少有些突兀;但少年在北海道世界尽头说的那句,是真的一针见血啊 |
|
非常收敛的大岛渚,但是frame的密室性,无处不在的日本国旗等一脉相承的元素还是散在于全片。有趣的是,在《绞死刑》《归来的醉鬼》《日本春歌考》这前三部作品中屡屡成真的「空想」在本作中被小主角亲手粉碎。小主角用雪、红靴子、手表组合成「宇宙人形象」(一个他一直用来抵抗残酷现实的幻想),却又将雪堆推翻,于是「雪・空想」失去了形状而「红靴子・死亡」与「手表・时间」却安然无恙,换言之,在前三部作品中超越/替代了死亡与时间的空想在这里却败给了现实(或者说是某种回归)。仿佛此前对一切现实的搅乱与击碎在遭遇了名为「虚无」的冰山后,回首现实渴望寻求一丝温度与安稳,却措手不及地触碰到比虚无更冰冷的真实:报纸上篇幅不大的报道,数据的堆砌,毫无感情的陈述,字里行间却是无从辩驳的真人真事。到头来,现实总是比空想更残忍 |
|
重看。后面的强-套入纪实性画面把之前的物哀感觉损掉的大半,虽然更具有先锋味道的把社会问题以及令人窒息的民族病给点了出来,但终究还是少年气盛了点。如果在堆雪人那场戏里把节奏放慢并侧面加入影像符号点出更广的解读空间会好很多。个人意见。 |
|
很大岛渚的一部片子,貌似也是旬报百大来着,看多了审美疲劳。 |
|
勉强够四星。虽然依托并反映社会现实,但除了孩子朴实外,总有一些成人“表演”的地方,跟同样描写底层的[人情纸风船]不在一个层次。 |
|
据看过这个电影的人说 我和这个小孩长得像 |
|
大岛渚对色彩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通过布景和颜色表现出对传统父权,以及国家机器的隐喻,使这些都在一个极其微观的世界里呈现出来,让这部电影早已远远超越了儿童电影的范畴。 |
|
深入人性与社会 |
|
日版的《四百击》,不同的是多了日本特有的二战阴影,父子关系通常在东欧电影中被隐喻到政治,在此片中被含蓄的作为幕后推手呈现。青春的忧伤被借用于战争后国体的软弱中,军国主义早已如DNA一样进入了日本人的血液里。月光下、雪地中哭泣的孩子悲伤至极。雪可涤污除恶,异色则如混沌善恶难分 |
|
碰瓷家庭,欺诈环境。被家长利用的少年,他所遭受的一切,想要逃离的一切,那个不曾去过的外太空或许是幻想中最好的避风港吧。 |
|
一个讲述碰瓷的故事,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论现实中的疯狂程度比之电影更甚。影片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以儿子为视角描述了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碰瓷家庭得沉浮。一开始是母亲亲自上阵碰瓷,随后变成了儿子继承家族事业。一次次面对车流倒下,随时都有丧命的风险,身上的伤痛越来越多以至于都不用在医生面前装疼。父亲就像皮条客一样干完一笔笔碰瓷生意后数钱消遣。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影射,妻子和儿子彻底沦为二级公民,成为了丧失人格的工具,权力结构昭然若揭。影片中花了大量篇幅展现儿子孤独和困惑的状态,除了妈妈偶尔的示好,其他时间这个家庭和社会全是冰冷。当他无意造成的车祸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后,父母们撒腿就跑,只有他独自站立,看着没有冥目的女孩的眼睛,这是人性高光的时刻,却也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父亲的怒火。这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的悲剧。 |
|
六年后二刷,情节基本忘光了,但还是记得白茫茫的雪地上如血般鲜艳的红靴子这个极具冲击力与戏剧张力的镜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过早成熟的少年为家庭生计走上碰瓷之路,身边是牙牙学语的继弟,有心帮助他脱离困境却无力反抗夫权的继母和冷淡粗暴,自私自利的生父。在无数次熟练的碰瓷期间,他要么沉浸在自言自语的呢喃中,要么用专属于童年的怪兽外星人幻想来麻醉自己。大岛渚仍旧锋利,见微知著地用小家庭的挣扎折射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混乱:父权(政府)的压制下,平民不得不相互残害才能艰难求生,比起多次出现的军国元素,红靴雪人更像是对日本国旗的指代,边缘化构图则象征主角的边缘人身份。扮演少年的素人演员喜怒不形于色,与他早熟而默然的个性相吻合,而意外害死北海道少女后,雪地崩溃,火车啜泣两场戏又极富感染力,传达出深切的绝望与无助。 |
|
氣魄,銳利,瘋狂,背後是熾熱的愛。大島渚真不是凡人。 |
|
大岛渚 |
|
现实就是这样。生存只是为了活下去。 |
|
怎么不好了?哪里就比《杀手里昂》差了。色彩让我想起寺山,配乐让我想起敕使河原宏。小男孩戴军帽执红鞋,还有开口就是“僕は”的形象让人胆颤。 |
|
碰瓷鼻祖…和《小偷家族》类似的题材,区别是一个是成人视角,而本片是少年视角… 片尾冲突后那面巨大的日本国旗,无声控诉着悲剧的源泉,用善良“少女”的死来唤醒社会对幼年弟弟们的责任稍显残酷…
最喜欢的镜头不是片尾兄弟二人对着红靴子自白,而是少年偷跑时海边那蓝色的梦幻的童话般的“床”,从浪漫到哭泣…
作为日本新浪潮的代表导演,本片有着一些通病,过于重视叙事、故事剪辑不连贯、大部分篇幅观赏性和感染力不足,看下来稍显吃力~
|
|
7.3分左右。(97分钟)
电影几乎是从片头制作开始已经奠定了一个很沉重的基调,悲凉悠长的音乐响起,最后居然定格了一张少年的黑白照。尤其是这位少年的选角也很有特色,仿佛就是动漫里那些边缘少年的“鬼脸”,一双小眼睛透着一股邪气。电影是聚焦一个“碰瓷家庭”的生活日常,小小少年是这出生活悲剧的主角。他习惯于幻想,沉溺于幻想。最后当他被拯救出来时,在漫天风雪里,他还是沉醉在幻想里。
大岛诸导演说悲不刻意写悲,分用不同的镜头滤镜去解说这场生活悲剧,效果很高级。 |
|
后期配音过于出戏,小朋友翻来覆去哭声都是同一段,“父亲”从长相到猥琐气质都很像沈腾。结束在孩子毁坏雪人处也行啊@ Cinexpress |
|
唯一被大岛渚真正打动过的作品。我也是少年啊混蛋。 |
|
从技术看,本片形式感十足,几次变色即明显划分了电影结构,也贴切的传达出剧情的主题,外化出明显的情绪起伏。在构图方面,大量外景都使用了边角构图,特别是部分的医院镜头,将人物挤到了镜头边缘,十分被动的境地,但在旅馆室内戏份中,构图清晰规整,都透露出一股家庭的味道,这份对比,明显的显示出少年对于家庭爱的渴望。在最豪华旅馆的固定镜头中,歌姬将他与父母等人明显的划分开来,横向与纵向的物理坐位,也是对立十足,此后少年逃离,在经过一夜的旅程与探寻之后,彻底的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少年的孤独境地并非是导演单纯的同情社会底层,父亲身份的设置,天然的为父权赋予了帝国主义的意义,片中多次以父亲站在高处俯视他们母子,然后镜头焦距变短,制造一种背后强大力量凝视的感觉,二战父一代的阴影由此弥漫在少年的头顶,使人逃离不出。 |
|
渚哥特别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