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
|
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变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着,又变成了动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枪战之后,又变成了谍战片!!!你以为谍战片就完了吧,其实它还是个爱情片!!!哎希区柯克最后那个拿着还有一颗子弹手枪的军人是怎么给解决掉的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
|
结尾的枪战片跟开玩笑一样,不过考虑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区柯克女郎永远都那么美。这是为数不多的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饶有兴趣,想想那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 |
|
挺扯淡的一个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剧,车厢里面的动物实在太可爱了。这个时候的希区柯克味道还没有那么浓。但是政治讽刺很强。 |
|
轻喜剧类型的悬疑,哪怕紧要关节处,也不失愉悦轻松。但整体时代背景却给人焦虑和危机感。黄金分割的典范:前头三分之一伏笔部分从容不迫,才能到失踪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节奏感和比例感绝佳。 |
|
悬疑+谍战+爱情喜剧的混搭比39台阶更成熟了。 |
|
24分54秒时就已经伸出的双手,却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以嘈杂(多语言)旅店开场,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车上故布疑阵、悬念贯彻始终,将政治阴谋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剧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种令人害怕的图景。拍于二战(欧洲战场)还未爆发时,其预见性令人惊讶。 |
|
《贵妇失踪记》里真正的麦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学因素,“弗罗伊”太太的失踪实在无法不被看作希胖对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极力在心理学方向进行暗示,即将结婚的女儿绝望般地寻找着母亲。后段电影倏忽演变为政治色彩浓郁的惊险片,各种元素都极尽过火,结果枪战戏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间的决斗。英国人对于这片的偏爱大概缘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国家开了涮之余,倒也没真的伤了和气,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同仇敌忾地一致对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彻底,难怪本国观众会喜欢。 |
|
希区柯克电影的男女主角总有一种能够天生既有的侦查能力,带领观众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阴谋的悬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场两人之间的福尔摩斯游戏。 |
|
噗,Michael Redgrave拿着烟斗,戴起了猎鹿帽…… |
|
这一对太萌了,说是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CP也不为过:你打架的时候我上去咬对手,你当福尔摩斯我来当华生,历经艰险终于见到周四就要和他结婚的未婚夫,却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别,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 |
|
谍战+欢喜冤家,悬念的设置上很是出色;对于二战纳粹德国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欢的是那丝轻喜剧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题材中的紧张感;当然不能忘了结尾枪战中那个手掌中枪毫无影响的铁血老伯··· |
|
好好看啊,中间段格外精彩,各种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好厉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体现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这部还紧张里面带点幽默 |
|
轻喜剧悬疑片,车厢里动物的反应,万花筒般的叠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剧铺垫,中段悬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枪战无不恰如其分。【重看2023.11.04】 |
|
谍战片混合喜剧因素,悬疑成分略少,不过并不妨碍希胖使用一贯技巧——麦高芬的设置,火车飞驰镜头的拍摄,对英国人的嘲讽,政治上的语焉不详(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国以后,仍使用十分频繁);结合时代特色,依旧好看。 |
|
人不会凭空蒸发,尤其是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前半段设定很带感,一下子把悬疑气氛带起来了,结果后半段政治阴谋论登场后就像在玩儿一样。希区柯克早期真的是幽默感泛滥啊... |
|
前三十分钟不知道在干嘛,火车上的戏才紧张起来,颇为阿加莎克里斯蒂,还cos夏洛特和华生。下午茶时间劫持餐车,一整个餐车只有英国人,以及英国人奇特脑回路的‘和平主义“。 |
|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这杀千刀的! |
|
欧洲快车小姐不见了。火车递进式的拖沓和爆发。 |
|
除了悬疑之外居然还略有些诙谐轻快的喜剧气质,Hitchcock早期的欧洲作品跟后期的好莱坞感觉果然不一样。这是作为一个导演的成长呢还是拍摄环境导致的异变呢。 |
|
前半小时的情节初认为拖沓,没想到越到后面越觉得前半小时的厉害;中间的半个多小时在心理+悬疑,亮闪闪;最后独自行走的小截列车上的枪战,依旧精彩。 |
|
前半部分的群戏非常有意思,一下子涌上来多组人物,观众甚至对主角都是“失焦”的。当坐标系上的一个个孤点被连接成网状,才真正得以窥见整盘棋局。比较遗憾的是,影片勾兑出来的轻喜剧效果稀释了高潮幕的冲击力。 |
|
从开头喧闹旅馆中的人间百态到火车上乘客的精妙心理,希区柯克同心理学家一样构筑他的电影,以“消失的贵妇”为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精彩之余不乏喜剧色彩,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将“目的”归咎于政治,实在不怎么讨喜。
P.S.希胖在93分40秒客串时还缩下脖子卖萌。 |
|
希胖早期作品,行云流水又饶有趣味。二战前人们的心态和生活可见一斑。 |
|
希区柯克英国时期的早期作品。三人成虎、群体性记忆篡改的故事,悬疑和喜剧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车窗划字的桥段,为后世纷纷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开涮。不过在希胖作品中,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结尾枪战戏十分儿戏。年轻的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
|
嗯,好看~ |
|
【B】前戏略无趣,好在上了火车后一切都精彩了。早期的希区柯克还可以看到几分喜剧色彩和浪漫,后期就越来越黑暗了。 |
|
一气呵成的佳作 |
|
电影前半部分悬念设置非常引人入胜,众人群像刻画精彩,后半部分变成政治惊悚类型就稍有出戏,但在那个年代绝对已经是引领者了。 |
|
前面的铺垫非常长,但是对于剧情的推动不大。 |
|
还行。。。。 |
|
又名:Strangers on a Train。有限的空间上演精妙的阴谋,发展成惊心动魄的浪漫冒险。不忘致敬福尔摩斯和调侃牛津vs剑桥 |
|
希胖也是有幽默感的。 |
|
前面铺垫太长了点,希胖风格也还没完全成型,还行吧 |
|
幽默的希区柯克。 |
|
看得打瞌睡 |
|
7.2;英国人 |
|
胖子你太可爱了!!!小儿女忙里抽闲谈恋爱我最喜欢了! |
|
这还真不是一般人掌控的起来的作品! |
|
群戏游刃有余,眼光独到超前,
文学性很强但也适合大银幕。
火车真是希胖舒适区。 |
|
小小火车元素齐,半路失踪来解谜,悬疑枪战和爱情,希胖导戏我看行。 |
|
希区柯克英国时期的末期作品,各方面都已相当纯熟——人物群像,悬念的铺垫和展开,各种细节的衔接和呼应缜密又紧凑,还有穿插其间的英式幽默,真是非常好看,而且片中的表演也比希胖后来的不少片子看着舒服很多。另外结合成片的年份, 影片的政治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可以说是旗帜鲜明地批评当时大英的外交政策。 |
|
剧本好工整阿 |
|
照着学。 |
|
希区柯克的女主角真么都这么好看~~这电影其实很好看,但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算是差一点的~~ |
|
30s的男人个个克拉克盖博范儿啊我看走眼好几次。大胖子的特色就是棚拍出精华。 |
|
啧啧,希胖老师的谲诈狡猾可见一斑。喜欢,悬疑。 |
|
4.5! 希老果然不同反響! |
|
男女主角老套的相遇并碰撞出火花的桥段,在如今的我看来几乎有一种恐怖片质感:与你先前略有龃龉的陌生男人半夜破门而入…… |
|
笑料不断,浪漫有余。轻瞥战前局势,狂谑英国人那点屁毛病,最后一一进行了希氏大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