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施拉德这么些年了一直在做同一件事。 |
|
风月俏佳人里他召妓,美国舞男他为妓。风水轮流转啊。我更喜欢他老一些的样子。 |
|
勉强两分。按施拉德自己的说法,这片子在于塑造一个爱无能的人物,其实整个故事也都在这个主题里:处事别扭的舞男基尔(他总不给自己的皮条客面子)迷恋上参议员老婆,而他又卷入了一起谋杀案,情人能给他不在场证明但他不能搞砸情人或客户的名声,于是就在合作者的陷害里无法自拔直到情人站出来为他作证——基尔至此极度迂回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之证明。另一方面,施拉德有意控制本片的冷感,但实际效果是呆滞,所有人物看上去都心不在焉,剧情也很散漫,几个配角在剧情上并无必要,只能作为营造“冷感”的笔触之一,这非常低效和愚蠢。视觉上,施拉德拉来了《同流者》的摄影师,通篇近景、特写为主,景别变换几乎谈不上节奏,滤镜制造的明暗风格看起来也脏兮兮的。总而言之,这主题没什么意思,风格又死气沉沉令人打不起精神,基尔倒是全裸奉献了一把 |
|
8/10。朱利安出售快乐的生活态度凌驾于法律,局外人处境使社会排斥,摔死陷害他的经济人又不真清白是对美国梦的极大讽刺,拆屋戏中镜头横移他搬离油画、打掉花瓶、翻越沙发和搜冰箱,阴影线条割开四周墙壁或深蓝惨绿的区域照明,身体脱下领带与化妆镜映射的形象造成对立:注重外表的灵魂需要情感安慰。 @2017-08-26 14:26:46 |
|
《美国舞男》的编剧兼导演保罗•施拉德对各种夜间工作题材具有强烈的偏好,他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美国舞男》(1980)和《白日睡眠》(Light Sleeper,1992)分别讲述了三种不同的夜间从业人员的生活,一般被视为夜色三部曲。片中不时流露出施拉德的黑色信念,人物的黑色纯真也 |
|
那时候的理查·基尔太好看了,美国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绅士了,全是cocky muscle boys。男主从让人流口水到让人心疼的剧情发展实在扣人心弦,不过还是要承认剧本有些问题,女主的情感变化容易理解,但男主从“爱无能”到“爱上一个人”的转变都不足以令人信服,至于结局更是有些敷衍了事。 |
|
男版“灰姑娘”模式爱情片 |
|
背景音乐点睛 类型片里的孤胆人物 不止是道德层面的堕落 而正是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主体身上 身份流动不居 |
|
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片子,讲述的是非主流阶层并且带有很强的反资本主义情绪,但自身又处在好莱坞体系里…个人觉得舆论评价完全没有匹配到片子应该有的地位,当然也跟施拉德的导演风格有关 |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且所有免费的都是最贵的。金钱会给没有特权的人带来存在感、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感,且会给渴望掌握特权的政治投机客一种享有,甚至占有特权的错觉。如何证明「特权」不是一种金钱带来的错觉?电影《摄影师》给出的判定方法是:No charge。故而,作为被《美国舞男》援救的幸运儿,女主应当私下感谢这些具有职业道德抑或拥有精神信仰「免费献血」无私奉献的好心人,并尽可能「暗中行事」保持低调,而非公开炫耀。在二人因误会而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将身体资产化,误以为处在主导地位即在扮演主导者角色的这位「情场杀手」享受自己能够自由支配、驾驭和使唤自己的身体——通过自身的「妓能」条件赚取金钱,并通过金钱兑换支配、驾驭和使唤他者身体的权力。直到他「误打误撞」结识真正掌握特权的人物,方才恍然大悟。 |
|
美国舞男,政要的女人爱上男妓。风月俏佳人,大款爱上妓女。美国舞男,女人为了救男人放弃了前途。似是故人来,男人为了救女人选择了死亡,都是基尔的作品,很有趣的呼应,也都是不错的电影。 |
|
2003.11.9 dvd 华阳 |
|
一身阿玛尼的落水狗。朱利安卖着身拼命获取,但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能给女人愉悦但却无法从女人中获得愉悦,只有在低俗的YMCA一刻似乎才活了过来,但或许不要愉悦也够了,我这样看那笨拙的最后十分钟。 |
|
这片子很老,都快赶上我年龄了。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把男女主角的身份互换的,就像理查基尔和茱莉亚罗伯茨演出的《风月俏佳人》,不过,反过来看,这样讲故事,倒是更能细腻地传达情感。 |
|
Richard Gere全裸出演~ |
|
李察·基尔的魅力 |
|
主角认为女高看个电影都能湿,从她们身上体验不到老女人那种来源于富有挑战感的成就感,他是一个爱无能,或者说爱意表达无能。干净的、在那个年代美国不常见的戈达尔式床戏。擦鞋店和结尾探监的戏致敬步列松的《扒手》,后者也是取经《罪与罚》里审问者和罪犯间的道德辩论。有同氛围但导演说是借助与同跳舞摩擦上身时的不是性接触的感觉来融入洛杉矶身体接触的文化环境。(原定男主为约翰·特拉沃尔塔) |
|
李查基尔,共和国的同龄人,迷人,迷人,真的非常迷人。 |
|
寂寞如斯,这部几乎同龄的电影带来极大安慰。最近特别爱李察基尔,追到这里来看他青春的样貌。看到一半,特意查了剧情确保结局是好的才敢继续看,否则太揪心。说是风月俏佳人的镜像,无法同意。这部早了18年的片子反而是三观更先进的。爱米歇尔,她不美艳但绝对勇敢忠诚,配得上他的温柔善良和优美。 |
|
理查·基尔的角色是个“完美”男人啊,人帅枪快妞爱。配乐好听,片头那首《Call Me》。 |
|
窗光 |
|
一颗星得给costume吧 |
|
VCD电影,根据剧情补標下载再看 |
|
光影感觉不错~大概是约等于当年的普拉达女王吧~23333 |
|
3.5,还,是可以。 |
|
A needy, unattractive pretentious bitch successfully reforms an urban Don Juan??? Schrader slapped his own face like a SOB. |
|
三星半,里查基尔有点骚啊。拍这片时,施拉德估计还沉浸在 出租车司机 的阴影里 |
|
每场戏单独看貌似都还可以,但组合在一起就是显得松松垮垮、散漫无序,主要还是因为情感戏和凶案戏两条主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自行其是。顺便,这个时期的 Richard Gere 确实可以用“漂亮”来形容,他演小白脸这角色,大概是整个故事里唯一有说服力的部分了…… |
|
片子不美人自美。。。 |
|
magnet:?xt=urn:btih:ec4a3899e9a6ed99be36b7b034af348e88c0ca37&dn=American.Gigolo.1980.1080p.BluRay.x265-RARBG英字magnet:?xt=urn:btih:fe64c26035388f453e7e77619e9483e3de0b012a&dn=American%20Gigolo%20(1980)-Richard%20Gere-1080p-H264-AC%203%20(DTS%205.1)%20%26%20nickarad英字magnet:?xt=urn:btih:1a0f370586de64ff73a40809f71e125346372044&dn=American%20Gigolo%20(1980)%20(1080p%20BluRay%20x265%20HEVC%2010bit%20AAC%205.1%20Tigole)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施拉德的片都如此modern |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63608825/ |
|
6.9 施拉德设想了一个状态,即一名道德的非法从业者如何审视自己的身份及身处的困境,然而戏剧冲突的设计难以令人信服,同时又过分依赖文本来推动剧情,全靠理查基尔的魅力撑着才没有崩坏,结尾对《扒手》的致敬有点没绷住。 |
|
5 除了Richard Gere卖卖肉 也就什么都不剩了 |
|
Richard Gere连走路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鸭味。。。 |
|
a love story with a happy ending, just like pretty woman |
|
看到了Bottega Veneta一款超经典的包——THE LAUREN手包。哈哈哈哈。 |
|
冲着Giorgio的原声曲看的...里面的Talking Heads海报是植入性广告吧... |
|
当年用emule拖了n个月【真的是n个月!!!】,就为了看蜀黍那几秒钟的全裸。。。 |
|
4k修复,这点故事拍的太漫长了,30岁的理查德基尔的魅力确实撑得起这个角色,爱情线贯穿全片,另一条悬疑线很弱鸡,前面音乐竟然靠I Was Made for Lovin You主导 |
|
布景和摄影部分很加分,理查基尔的脸也正在巅峰,前面的剧情发展都不错,就是结局一下子泄气,黑色故事变成爱情故事,讽刺力度一下就淡了。 |
|
看到結尾才發現原來是改編布烈遜的扒手,對命題的表達遠不如原版有力,但此片優秀在成功將黑色電影的元素移植進原作中,同時氛圍渲染也做得出色,老實說單就此片來看我覺得施拉德的控制力要勝過其好友老馬 |
|
彩色Noir,保罗施耐德那么在乎光影戏剧效果,难怪后来会找石冈瑛子一起弄了《三岛由纪夫传》。本片的另一历史意义在于阿玛尼的各套西装了吧,虽然版型有点老了,现在看来也不怎么好看,但最大惊喜其实是Lauren Hutton,太美太美了!不愧是超模! |
|
致敬扒手,中途提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最后几分钟精瘦且由间离感黑屏分隔开的段落组比较有布列松的味道,但是与整体风格格格不入,前面拆家段落反而有种骚摄影的窃听大风暴的感觉。 |
|
故事好烂 警察哪有那么弱啊 richard gere真是兼具风流和绅士啊! |
|
施拉德真就靠学布列松吃一辈子 |
|
他總是抓的好準確,卻又拍的不好。才華這件事真殘酷 |
|
Richard Gere的tan line,真是我的春药。后段仍然冷冷的,像男人的职业有着不该有的体面,导演对黑色电影的偏好、摇摆,仅结尾一场戏而变得掉价 |
|
极漂亮的色彩和运镜 只是和德帕尔马的问题有点类似 融梗太多 从空间隐喻上完全承袭窃听大阴谋(甚至封面桥段的光影设计也抄) 只是有些意外地把女主对于男主住所的闯入挪用作某种超越个体性孤独的启示性事件 男主原本精心维护的一种商品化的冷漠自足的生活秩序——“消费”(拿上流商品装点房间)与“生产”(上门做鸭,自己房间游客止步)全然隔离——逐步塌陷 最终在一无所有的牢房中才确证了对于超越性的欲望(这里又融梗扒手) 或许这是习惯于借助符号写作的创作者最常见的问题 他总是想通过一些线索在特定的节点让你同步主角的情感动态 而无法做到一种real-time的连接 而且甚至在风格化的类型叙事面前 符号隐喻也仍然可以被牺牲 最终只剩形式上的好看(悬疑部分非常对味 尤其是秃头探长的形象设计) 批判与情感都显得潦草 |
|
递给马丁被退稿的剧本即视感。情节构成太琐碎,削弱了人物的形象。施拉德的目光是漠然的,一旦试图展现关怀和怜悯,便显得言不由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