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估计也只有苏联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可以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只为最完美地展现本民族艺术杰作而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来拍摄如此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 |
|
第一部的质量非常高,很多地方的处理(光漫反射、树林机位)能让人联想到老塔,导演完全不吝啬任何可以实验的机会,几乎每场戏都是一种新的风格展示,最后拿破仑在安德烈公爵面前出现的大远景达到了我期待中的震撼程度。 |
|
上海影城有一位常驻嘉宾,喜欢大声呵斥、打人威胁,来阻止别人讲话,上次泰国影展也碰到这傻逼,真特么倒霉!劝阻别人的前提是别影响别人好不好,满嘴脏话,开场了还在骂人,电影结束又开始不停骂人,真是吃饱撑的,影城是你家。这傻逼还不如在家看录像带。 |
|
【A】叠化,叠化,在某个特定地点将角色的状态印记在那个时刻,而树林内的空镜叠化又是如此迷幻,文学感投射与影像的最佳决策。前半段的视点稍显杂乱,主线在各种影像实验与角色塑造之间变得模糊不清。但到了战争戏时,影片终于步入正轨:超凡的运镜是展现角色内心的最佳途径,一个360度的旋转镜头将战场环境净收眼底,各种大场面调度是如此赏心悦目,以至于许多角色的内心旁白反而无关紧要。最后,到底什么才能最好的展现这是一部倾尽举国之力制作的史诗电影?答案就是航拍镜头,摄影机穿过云层,越过大地,地面上的战争变得如此渺小,恢弘气魄中又透着无穷诗意。甚至完全可以说1966这版《战争与和平》贡献了影史最佳的航拍镜头。 |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我认为生活中真正的不幸只有两桩,一是受自己良心责备,二是生病。
-没有这两桩,就是幸福。
-为自己活着,避免这两桩不幸,就是我现在的全部哲学。
-怎么能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呢?
-不,不对,一千个不对,我从心灵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庞大而和谐的整体中间的一部分,不是吗?
-我觉得,我绝不会消亡。
-那是因为,因为宇宙间万物不灭,我将来会永远存在,跟过去一样。
-啊,是春光。一切都变绿了,多快呀!白桦树,还有赤杨,绿樱桃都发芽了,只有橡树不露声色。
-我了解生活,我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只是在度完我的余生,不做坏事,不寻烦恼也不再有所追求。
-要生活,要去爱别人,要相信我们不仅今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过去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永远这样。 |
|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高远的天空?我终于看见它了……除了这无限的天空,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它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全片最戳台词,出现在安德烈伯爵第一次“阵亡”仰望苍穹时的内心独白,当时脑海竟然浮现出墨镜王《东邪西毒》的一个画面,梁朝伟饰演的盲武士在临终前说的那段话,“听说刀快的话,会听见流血像风声一样,没想到第一次听到的是自己流的血……”那一刻,世界安静了,关于什么是生命与意义,已无需多言。#资料馆留影# |
|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1-1805。不同于大多数史诗巨作的四平八稳,这部电影在烧钱的同时不乏技法/艺术上的尝试与野心:数处跳跃式剪辑强调突发+视角代入(赌酒那场莫名混乱歪打奇效)、流畅的大场面调度及长镜头运镜、丰富简明的梦境/幻想蒙太奇(思凡 & 父亲的手)、推拉门式平行剪辑高亮炎凉对比感等。 |
|
六个小时的其中一部,现在才知全球也就#苏联#能不惜人力金钱拍出这样史诗般电影。感觉战争效果堪比当今CG特效,至今最吻合#托尔斯泰#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电影作品#苏联人#说了只要做就要没有其二,世界唯一之作 |
|
总算看完了长达147分钟的第一部,前后看了四次,每次都是十几分钟后便想放弃,原因大概是缘于情节的跳跃、冗长的独白、没完没了的话外音、人物角色心理在屏幕上的试验性呈现,以及情节的缓慢推进,而我坚持看完的原因,则是慕名于老托,又实在不想耗时间于小说,我终于看完了,而且越看越觉得好看。 |
|
【蓝光四碟重新再看】
DVD看过没有记不清楚了,但是『上译经典』+蓝光高清版本应该是第一次看,利用这个所谓的假期把四部都系统的看一遍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我就从第一部看也用这个条目那个一部就不标注了,蓝光当然用【上译经典】了。像啃原著大部头那样看原著改编的電影,苏联曾经的举国之作。 |
|
上帝视角的旁白如探入人类内心,反复考量良心与谎言,死亡和真相——我们这样活着究竟有无意义,我们还有能力去相信去爱吗,我的痛苦与你是否有关。充满自我质疑的询问充斥在主观视角的倾斜镜头中——是谓“天问”,这般面对人类终极难题的天命问题唯有出自托尔斯泰;分娩一段简直泣血——“丈夫的到来与她的痛苦毫无关系”,眼睛里的死灰映射着早已死去的婚姻。
战争场面调度具有悲壮史诗气度,航拍俯瞰气势惊人;宴会上的长镜暗喻着惶惑灵魂在现实的煎熬,从窗口望出去或收进来的镜头,是一次次反复的捶打,结尾昂起新生的基调。 |
|
场面够大。。。画面够漂亮。。。音乐也配得好。。。但是他妈故事不行啊第一部分2个多小时主要人物没表现好。。。好像古代人写的名著拍成电影都不好看 |
|
说起来,托尔斯泰的书我中学时代读过不少,像《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但《战争与和平》厚厚的三大本,我望而却步了,一直没读。十几年前,我买了《战争与和平》的DVD,也一直没看。CC出了蓝光,终于让我抓住了刷一遍这部经典的契机。电影拍得得大气、典雅,人物、场景、服饰等,都用足功夫。这种不计成本的大制作,在今天也难复制了。我特意看了国配版,腔调十足,也是不可复制的一种范儿了。 |
|
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出产了诸多大投入、无投资上限的史诗电影(没有“级”),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空前的经济增长有关,也与勃本人希望借助电影宣传苏联的意愿有关,你甚至可以认为他喜大好功,勋章铠甲就是明证。《战争与和平》就是其中之一。无限量投资与红军的支持使得本片的战争场面异常恢弘,布景和服装更是精致得精掉下巴,但本片并不是个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导演还原了托尔斯泰原著的里外,摄影优雅得无懈可击,在人物情感的把控更是精准。每当主角开始抒情,便是一个意识流式的拍摄,完全地把情绪外化了出来,每一个镜头都饱含了情绪。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仅仅只是第一部。(CC修复太垃圾了,画面居然会变色,希望能修复好一点。) |
|
准确来说应该标记苏联电影的//俄国片总有种粗砺和精致完美糅合的感觉 像零下温度的风雪打在顶级动物皮毛上 轻轻一抖全没痕迹//民族气质这种事真的没话说 要别国来根本拍不出这感觉 比如把熊当宠物似拎着什么的就是非常毛子的细节… |
|
以前我怎么没有见过这样广阔的天空?现在我终于看见它了,多么幸福。是啊!除了眼前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除了它一切都不存在。不,天空也不存在,有的只是寂静和安宁。 |
|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与它相比。 |
|
(重看高清)四部海报都是我上传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07415/。 |
|
邦达尔丘克版萌妹子好多…… |
|
1969第41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PART 1. |
|
两个有诸多不同的人物:安德烈和彼埃尔,安德烈经历了乱套的战争、妻子的死去之后走入绝望,31岁的他不再有追求,然而一个小女孩唤醒了他,于是对生活有了新的观感;彼埃尔外表老实胆怯,实则胆大妄为,与流言中的情敌决斗,他走的路没有安德烈正派,思想上却足够正确。苏联如此宏大的版本让托尔斯泰的巨著更显强大。 |
|
我低俗,我无趣,我觉得娜塔莎的演技和姿态太吓人 |
|
【YVR-Vancity】惭愧,没有读过原著,加上有些台词没有翻译(是因为不重要吗?),所以不知道改编的如何。即使如此,仅从电影来看也相当震撼。战役的真实性是所见过最好的了。结尾俯拍下的Austerlitz战役真的是悲壮极了。很多台词自语已经超脱了推进故事的层面,而变成了一种哲学宗教探讨。如此庞大磅礴的电影无疑是需要钱来支撑的,但这不能埋没导演的调度才能。期待第二部分。 |
|
21.5.22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全程起鸡皮疙瘩,电影的魅力莫过于此 |
|
泪目啊,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幸运的。大气磅礴的开场已然昭示着导演在艺术上的决心。多处转场很绝,比如音乐的运用,一边是别祖霍夫家悼亡的肃穆,一边是罗斯托家的欢腾的舞会,别祖霍夫身边的人都巴不得他赶紧死,争看遗嘱的“雀跃”和舞会重合了。奥斯特里茨的硝烟,制服和天空。安德烈拔旗和仰望天空,那个永恒而神秘的真理,当镜头拉远抵达云端,观众成了那个超越的存在,看着蝼蚁般的军人不知为何互相残杀,极致的视听。最后娜塔莎的惊鸿一瞥,绮丽的月色,一波接一波的情绪,最后完美收束在那颗橡树上,安德烈从它身上看到自己,既是幻灭和绝望的投射,亦是重新认真生活的起点。Ps. 导演自己演皮埃尔突然就跟托老把自己写成皮埃尔对称了。想看熊和警察绑一起在河里负重游泳。原来我学法语是为了听懂俄语电影里没有字幕的法语台词 |
|
-莉沙:我爱大家,我从来没伤害过任何人,可怎么让我死了呢?—— -皮埃尔:要生活,要去爱别人,要相信,我们不仅今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过去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永远这样。—— -安德烈:不,生活在我31岁的时候,并没有结束。我内心的一切,光自己知道不行,我得让大家都知道,让皮埃尔,让那个想飞的女孩子,让所有人都了解我,这样我才不至于为自己活着,才能让生命在所有人身上反映出来,才能和人们生活在一起。 |
|
高三读完乱世佳人之后读的作品 结果一直没读完。。读不下去了。。高考完都没读完。。。~~还是看电影补完一下吧。。。心里也有个安慰。俄罗斯年轻小帅一群啊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既是序幕也是最长的篇章。三位主角皆有。一棵橡树就是一个人。航拍震撼 |
|
永生难忘! |
|
#983|@FLC. 吻。 |
|
俄方视角的奥斯特里茨。理想幻灭后重拾希望的安德烈和无聊度日变得小清新的皮埃尔。 |
|
开头画面和音乐非常诡异,我还以为会看一部超现实版战争与和平。。。 |
|
那个忧伤的青年 |
|
中部略微感觉有点冗长
奥斯特里兹大场面也很棒
结尾关于老橡树和生活的片段太美了,俄罗斯的电影和诗歌一样 |
|
以国语配音重看,依旧9点开始。第一部分实际也是分为两节,安德烈之“死”分界。奥斯特里茨战役对于沙俄是惨败,军官回到莫斯科竟然还能无耻庆功,所谓战争的谎言。
安德烈在丧妻之痛前早已对爱情失望,皮埃尔婚后患得患失甚至要与情敌决斗,所谓婚姻的谎言。
“我的生活已经结束了”——直至遇到娜塔莎…… |
|
http://moviejie.com/search/q_%E6%88%98%E4%BA%89%E4%B8%8E%E5%92%8C%E5%B9%B3/ |
|
影片的成本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了 |
|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 |
|
制作精良,很多书里描写的东西会让人无法相像,因为存在文化差异阶级差异等等,电影还原场景让人赞叹,很多画面真的就像油画动起来一样,太漂亮了。不过呢,刚看完原著,对托尔斯泰的崇拜还热乎,只觉得任何改编都配不上他的文笔,唉。安德烈选角很合适,还有她夫人,看第一部对她的印象很深刻,托尔斯泰多次描述她微张的嘴唇,还有唇毛,特别天真可爱,其他角色就一般吧。 |
|
致橡树。 |
|
第三次反法同盟期间故事,场面盛大、摄影华丽,诗意空镜与意识流还原托翁心理描写,确实可谓迷人画卷,只是人物刻画与剧情推进显得浮光掠影。 |
|
我一开始以为只是一整部中的第一部分,但这部分单独成片毫无压力。只不过海报选得不好。 |
|
精致,诗意,辉宏。战场与舞会的切换是很有意思的对比。Vyacheslav Tikhonov太帅了。 |
|
拍得稍显芜杂了,第一幕视点尤其涣散,登场人物众多,有点把握不住主线,但味道始终是传统、周正、浓郁的,少许带有实验性的拍法更让人眼前一亮。战事打响之后,整部片的态势随之步入正轨,导演处理起大场面得心应手,但层次的表现上还略有不足。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生命的消亡,结尾,公爵躺在荒芜的战场上仰望天空,回归家园后对着老橡树低语,这些是他直面上帝的时刻,也是电影对战争的真相所做的一番钩沉。 |
|
安德烈哀叹着自己的生活已经结束的时候,娜塔莎踏着春光而来,唤醒了他的生命,这一次,他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那些他爱的人。 |
|
开始富人聚会讨论战争的场面让我想起了《马尔姆克罗格庄园》,后面战争(mama mia,太宏大了,那个时候可是没有计算机技术啊)march 对决的场面想起了《巴里•林登》。 |
|
2020.02.12
服化道不错,但拍摄水平好像也不怎么样,演员都像在演舞台剧,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缺乏目的性,而且后期配音特别虚假呆板。 |
|
庄严,肃穆。 |
|
看《娜塔莎之舞》的时候突然想看这部电影,号称是苏联动用倾国之力拍摄的电影。不愧是大部头和大场面,无产阶级的祖国发挥出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表现沙俄贵族时代的那些国仇家恨与伤春悲秋,最重要的是托翁那悲天悯人的东正教思想,无疑是和传统中认为的社会主义价值背道而驰的。还有那年轻男女之间的热吻和对女人胸部的特写真是让人意外,以及战争场面恢弘调度,大自然无垠天地间的壮美空镜头,对比于同时期中国已进入文革样板戏的濒死状态,真是不能不比较的是信的同一个马克思,怎么在中国裂变成这种癌细胞。高中时在书摊买了《战争与和平》的精选版,也是本厚厚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再也没啃过了。那个时候对拿破仑战争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都很陌生,自然在历史背景缺乏的情况很难产生兴趣。现在不一样了,我对俄国文化的兴趣这几年越来越浓了。 |
|
最接近原著的一版,大量台词直接照搬。剧组太有钱了,高度还原贵族生活,连熊都有。不过问题也很明显:刻意删去了台词中的称呼,对没看过原著的人非常不友好,往往两人说了一大堆都不知道谁是谁。加上少了原著的叙述来过渡,又不肯改台词,场景显得支离破碎不连贯,不知道这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