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罗季诺,人类历史上单日死伤人数最多的战役,一天之后两国都没有再进行大规模会战的能力。万炮齐鸣的战场、遮蔽天空的白色烟雾、著名的白色教堂、拿破仑身后的老近卫军绵延至博罗季诺的山岗。毫无疑问,这是电影史上最宏大的战争场面,邦达尔丘克的调度水平无与伦比,在古战场遗址重现历史简直像做梦一样。导演极具野心的用一个横向长镜头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恐惧,战争没有胜者,夜晚的黑烟下是填满整个原野的死尸。此役后库图佐夫放弃莫斯科,三位主角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如此渺小,历史进入人所共知的下一篇章。 |
|
#资料馆留影#渐入佳境,当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对阵运筹帷幄的库图佐夫,博罗季诺之战是全片高潮段落,也是第三部的主要内容。宏大又见微知著的战争场面震撼异常,场面调度臻于化境,这场战争戏足以载入影史。俄法双方死伤惨重,主角们纷纷沉沦苦海,也为娜塔莎与安德烈之间的无望爱情画上了句点。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个段落简直登峰造极,狼烟遍地下哀嚎的平民百姓,不断闪回的画面,涉入河中沐浴的战士身影与尸骨如山的画面交替出现,似乎印证了东正教里洗礼仪式的寓意——洗去原罪重获新生,所以被法军俘虏的皮埃尔最终彻悟,在冰寒中仰天长啸——“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无可阻挡,无可限制,一切终会重获自由!”无法更残酷,无法更悲壮,无法更深邃……试问苍茫大地间谁主沉浮,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呼之欲出。 |
|
我干!第一部的战争场面本以为已经够厉害了,这部1812博罗季诺之战的战争戏可以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镜头同样是诗意的,游走的。中近景加恐怖片般的却无比宏伟的无调音乐表现力奇佳!在这样的镜头面前,任何好莱坞电影在它面前都要低头,这是一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战争戏,是苏联的战争戏 |
|
场面是足够的了,在那个还不能用CGI拼凑人头数的时代,这种想必是动用了红军才有的场面真·充分体验社会主义优越性。里面有个大概持续有十分钟的平移胶着战态的长镜,设计、彩排、调度真的不敢想象。关键是每一镜都没有不在线的群演,对战场混乱的重现真的非常了不起。但缺点也很明显,就虽然场面单个来看都是顶级,但中间没有很好的叙事线索将它们连起来,变成只有场面没有战况,观众看不到对战况有关键影响的部署、调动、战术意图、预料或未料及的困难等。缺乏这些观众没法代入事态的发展,很快会被战场这种密集的视觉冲击搞疲劳。当然就战场的气氛营造,大战前的情绪铺垫,主人翁和小人物的描写都还是极好。最喜欢前半段俄皇宫廷歌舞升平中突然听到拿破仑入侵的消息舞会嘎然中止一幕,颇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感 |
|
这是法军占领莫斯科以前,遭到俄军顽强抵抗的鲍罗金诺战役。安德烈在弹雨中闲庭信步,带着必死的心灰意冷:河中欢腾洗澡的士兵肉体,不过是历史的炮灰。最震撼的一幕,是安德烈重伤之际,看到诱拐未婚妻的阿纳托利正被截肢,恨变成广阔无垠的慈悲与怜悯,既宽恕了情敌,又为自己的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 |
|
这一集主要讲述的是大名鼎鼎博罗季诺战役,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自古以来壮观的战争场景想用影视的方式较好的展现出来是比较难的,但这部电影做到了,开拓了苏联式战争片宏大的先河,灰色的硝烟弥漫在空旷的野外,整齐的列队的士兵踏着激昂的军乐进攻,法国骑兵和哥萨克激烈的交战,战后战场的萧瑟惨烈,战前两国的各自祈祷……把托翁书中所描绘的场面和历史展现在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使人震撼,和我国的大决战系列一样,是战争片里战争场面的典范。 |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他知道明天的会战将是他所参加过的战斗中最残酷的一次,他清楚而且肯定地感到了死亡的可能,他觉得死亡没什么了不起,却又十分可怕。
-国难当头,莫斯科要毁了。
-明天我也会死。
-玛丽亚说这是来自上天的考验,可是我不存在了,还考验什么呢?
-新的生活可能继续下去,可我却再也不会知道了,我将再也不存在了,我将再也不存在了。 |
|
完美再现博罗季诺战役,电脑永远(?)做不出来的感觉,至于那些指责什么情节啊、视点啊之类的神经病,大概是中国侠客片和美国英雄片看太多了。片末总结反思部分人道主义高调已经若隐若现了,好在反侵略战争的绝对正义性同样强势没被消解。 |
|
镜头运用出神入化,一切好莱坞大片与之相比都是屎 |
|
震撼的战争场景实拍,观众可代入皮埃尔视角感受反人类行为在眼前发生的实感;调度惊人,全景扫过火焰烧红天地间,平移长镜穿梭于尸体横陈,这阵仗气势得花多少精力来排演掌控啊,满脸写着“砸钱”(体制产物,可谓绝后,战争片典范)!被一波波隆隆震声碾压失语,再次感叹老毛子的硬核。
“这就是死吗?”安德烈望着眼前旋转的炸弹,镜头快速滑过,却正是人间好风景,娜塔莎的脸孔定格,他终于想起“我要活着!”个人命运嵌入时代的年轮,这么微渺,这么卑微,这么无望——连世界都就此不同了,拿破仑神话的分水岭。 |
|
1969第41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PART 3。长镜头描绘的大场面战争赞!!! |
|
-娜塔莎:……我不愿意做您所不赞成的任何事情,我一切都信任您,您知道您对我有多重要?您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比您更厚道、更宽容、更大度的人,根本不会有。如果那时候没有您,要是现在没有您,我不知会怎么样?…… —— 从这一天,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头脑混乱而沉重,他的心情也变得消极、颓丧。这并不是一时的现象。就是这个人,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要比所有其他参与者的责任重得多、大得多。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他永远不会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的行为离真善美和人道太远了,既然他不能否定自己那受到半个世界推崇的行为,他也必然要和真善美和人道背道而驰了。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战争场面宏伟状况,但篇幅过长,且大而无当、视角混乱。 |
|
重看补标 SJ美A区CC多区复合版蓝光 影史上都不多见的人海战术拍出的战争场面 焦灼爆裂下的诗意 有些场景都分不清哪一方 最后的呼喊其实难言正义 |
|
September 5
开头(原来拿破仑是进过莫斯科的,比希特勒走的更远)拿破仑进入莫斯科很有意思。当俄国人是叶公,当真龙现身不知道是什么感受。到了二战时候对比一下法国和苏联的表现就更有意思了。
纵火犯本人法国军队去抓一个最不可能是纵火犯的莫斯科本地俄国人
法军入城后那段混乱灾难的镜头看的太爽了,而且一看就很贵
两人一组行刑设置的很妙,轮到男主的时候他被留下,和他同组的小孩被拉去枪决,这样他得以作为旁观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不过,您得睡觉了,想法子睡一会吧,我求您”
是否法国军队就像片子里那么懂得尊重敌人,是否那个时代(昨日的世界,保守主义世界)就是这样讲信用、讲风度、有历朝先王背书的作战,是否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的日本军队暴行只属于东亚与现代 |
|
三个皇帝之间的战争啊 法国拿破仑 俄罗斯沙皇和奥地利皇帝 那个时候的拿破仑法国军就跟之后希特勒的德国军一样彪悍勇猛好不~! |
|
20210509影城重看。看出邦达尔丘克的美术功底,三联画、圣像画、民族史诗画(wide horizon),皮埃尔完全成为“导演”视点,带我们重历1812之子的锻成(可能也投射了邦达尔丘克自己的二战记忆),但战场戏还是用力太猛,有些炮火俯拍镜头有重复之嫌,定格又有宣传画感,不过圣像朝拜是欧美拍不出的斯拉夫风味。PS看过库图佐夫画像后,发现选角真是还原。 |
|
战争成为了第三部的主角,1812年的莫斯科人终于在精神上站了起来,安德烈再一次负伤,彼埃尔在战场穿梭,以一个老爷装束亲历战场的残酷,这一场宏大、惨烈、疯狂、硝烟弥漫的战争让拿破仑尝到了败仗,士气于战争显出了重要。 |
|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与它相比。 |
|
1812年,拿破仑率军占领莫斯科,由于战线拉的太长,不用俄军攻击就迅速狼狈溃退。从此整个欧洲战局改变,属于拿破仑的神话终结了。 |
|
开头还是皮埃尔对娜塔莎的照顾和爱慕,娜塔莎对他也依赖。而后拿破仑不断推进,斯摩棱斯克将失守,老博尔孔斯基慌乱、精神错乱而死。安德烈为了保卫家园,只得违反第一部说的就算到斯摩棱斯克也不想再上战场去打仗,连罗斯托夫的小儿子也想要上战场。他指挥连队,十万对十万,士气高涨,圣母保佑,库图佐夫这次是总司令,在博罗季诺残酷地互相轰炸、打枪、冲锋、杀人,尸体堆积如山,最终俄国人精神强大,以重大死伤获胜,击败拿破仑,而阿纳托利也上战场受伤了。皮埃尔关心安德烈,公子哥也来看战场,被士兵嘲笑,但他也难得地关心国家,在炮兵阵地看,甚至想帮忙拿炮弹,差点被法国人杀死。拿破仑看到士兵死伤或许惊吓了一下,但是他扩张的野心却让他不懂得真善美,让人们残酷地自相残杀,生灵涂炭。残酷的战争。 |
|
场面调度登峰造极! |
|
1812年博罗季诺战役,在没有CGI特效的年代,如此恢弘战争场面实属震撼。遮天蔽日的烟火,奔跑不止的战马,看不到尽头的军队阵列。 |
|
20210509重看@影城,全片四个部分中最佳章节,本以为娜塔莎的爱情故事和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会比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场面吸引人多了,不,错了大错特错了,前者只是铺垫而已,第三章才震撼得体无完肤,最最震撼人心的并不只是多几位多景别多手法的恢宏场面,最摄人心魄的是战场上的圣母过境与战士们的如浪朝拜,皮埃尔化身全剧全能视角,同时见证贵族与战场,体会穷人的世界,为日后的改变奠定基础 |
|
看过的最牛逼的战争场面,镜头卷轴式地移动让战争的惨烈一览无遗。战争场面完全是立体式的呈现,在古战场还原历史简直就是梦幻。堆人头打造的场面直接把好莱坞战争片爆成渣。不得不感叹:红军最强大! |
|
镜头一移,便是满目硝烟漫天、万马狂奔、炮火齐鸣、死尸遍野,战争场面豪华恢弘至极,怀疑至今首见。心如死灰的安德烈,遭遇炮弹之时迷恋可贵生命,见情敌截肢将仇恨释怀,一切都像云一样散去了。 |
|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10154/。 |
|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3-1812。#2经典狼视角+这部被炸飞第一视角(我爱这生命草木与空气)氛围音乐设计!国破在即*家亡不远有泪点。叠镜蒙太奇行军+望远镜溶镜,史上单日最烈博罗季诺苦战,调度复杂流畅,拉锯式平移长镜。反思诘问后,定格PPT的留白。老公爵:Спасибо! |
|
战争前的宗教仪式让我难忘,伴随着庄严的宗教吟唱,一个个士兵和将军愿意下跪,交付自己的心灵,寄托在金框的圣母神像中。面对明日必然逝去的生命,他们在祈祷什么?人类何其渺小。
博罗季诺战役的恢宏场面的调度,让我想起了大学的自己为何如此狂热苏联文学,我始终认为这是个伟大的民族。几度泪目。千里焦土,万马嘶鸣,短兵相接,感官上的颤栗和震撼,战场简直是人类亲自锻造的炼狱。
有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他说人们已经疲惫饥饿,已经不知道战争的意义在哪里,是上帝的意志统治着他们继续战争。
还有一个场面。安德烈公爵看到浪子阿纳托利截肢,决定宽恕了他诱拐娜塔莎的罪行,他感受到了一份更为宽博的悲悯。我始终觉得托翁写安德烈的时候是在写自己。
|
|
几乎填充满整个大远景的军阵,又是烟又是火又是炮的,但俄国方阵在炮火连天中井然有序、临危不乱。皮埃尔如托翁化身般亲临战场,安德烈已看透战争的本质都是错,不过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国家,而拿破仑在历史上更多的是被赞扬而不是片中罪恶的侵略者…… |
|
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没有了第一部时的那种感觉. 第二部拍得太儿戏,而这一部(第三部)拍得太笨重,看起来很负担...... (其实是不是也和原著有关,我看到原著的第三册也是读不下去了,太宏大了,来看电影调剂一下,但是看完没什么帮助.) |
|
最喜欢这部目前,场面恢弘。举国体制拍出的劳民伤财之作。5.22二刷,打的乱不要紧,场面大就行,重看的最大感受就是战斗的民族不是外界因素能够击垮的,苏联的瓦解一定是内因。所以我决定下周再去看一次《扫黑》。 |
|
也许就是那股“点卡收集,上课点名,上班打卡”的强迫症驱使着我看到第三部的吧。u1s1,战争场面拍得挺好的,可是导演前两部的“装模作样”已经耗费了我所有热情。 |
|
注意那些Edwin Porter时代的复古镜头 |
|
博罗季诺战役,炮火遮天蔽日,骑兵气势汹汹,士兵死伤遍地,影史最宏大的战争场面,噩梦般重现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拿破仑军队自此走向覆灭,无数个人的命运被永远地改变。 |
|
战争场面恢弘又惨烈。但是没有了如第一部的与奢靡舞会的来回切换,更纯粹,也更缺乏戏剧性了些。 |
|
1、3集出现了大量战争场面,形成了情绪上的高低叙事。战争叙事用了比较诗意的表达,相片的叠印充满米开朗基诺风格的梦幻联想,艺术感十足的镜头里让人看到蝼蚁般的人,以及每个人的虔诚、徒劳、精疲力竭,就会思索个体生命在这种宏大命运之中到底是什么。虽然不是2、4集的人物心理层面叙事,但镜头从安德烈跟皮埃尔的心里出发,掠过人头攒动的喧哗跟尸横遍野的凄凉,倍受冲击。 |
|
纵深仰俯无死角全方位扫描,博罗季诺战役堪称影史最佳战场。列队方阵粗看似是满载着文明与礼仪,实则杀气腾腾注定了血流成河的结局。皮埃尔与安德烈身份与视角迥异,在战争这片墓地上诡谲地得到了统一。不回避不粉饰,拿破仑入侵的绝境在近一个半世纪后再次上演。托尔斯泰托生在邦达尔丘克胶片上的绝望,又岂止是俄罗斯或欧洲大陆呢。 |
|
这电影也太,贵,了……能调动这么多设备这么多群演这么多马匹这么多摄像机,感觉导演要是回到当年,给库图佐夫当个副手可能不成问题…… |
|
这个皇帝波拿巴太弱了。。。苏联红军穿越了一把俄国卫国战争。。。感觉这火力有点过了拿破仑时代的武器搞不出那么大动静。。。战争戏的长镜头很爽。。。这千军万马调度的。。。这集叫博罗季诺战役算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完美展示 |
|
第三部分几乎全是战争大场面,酣畅淋漓,各类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均有露出,一切都在烘托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光辉。有这样的文化,当然值得俄罗斯民族骄傲。对作为观众的我而言,除了充满异域色彩的惊奇之外,是有点乏味。 |
|
不能给再多了。里头所谓关键是士气,不考虑武器,不考虑策略我不认同。两位男主角都在战场上,所看所得不同。拿皇在里头出现,有一定剧情分量,多给一星。不能说故事一般,也不能说精彩,只是观点不认同。 |
|
博罗季诺战役,有点失望。调度确实大气磅礴而且量大管饱,毕竟动用如此大资源,但给我一种知道他们很忙但不知道在忙什么的感觉……单纯是一些战争局部场面的堆砌 by 各种各样技巧。最后又开始自吹自擂了…… |
|
5/29/2019 @ Lincoln Center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战争场面太他妈绝了,大战之前的士兵与宗教,大战中的镜头,大战时主角的情感,航拍战争场面的调度...我靠,绝对是看过最好的战争场面之一 |
|
21.5.22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
|
战争戏的混乱可能来自于战争本就是混乱的,相比如今的各种美化后的糖水片,本片可能纪实意义更大些。 |
|
部分战争场面看得迷惑,尤以步兵为主,近代步兵战是这样的吗?骑兵出来之后效果不错,很有气势。还以为安德烈会有什么以逸待劳之类的操作,结果一炮就干晕过去,战争收尾也草草带过,堪比黑水河大战之提利昂。 |
|
#FIFF12#,85
战争场面是第一部的大升级,如此多的人员马匹实属震撼,长镜头各种穿插,战场角落细节感人(无论是战斗中的人员房屋还是战后的遍地狼烟
双方的领导层仿佛是战争的闯入者,四周乒乒乓乓仍有早餐团队时刻驻守,一个大口朵颐吃早餐的领导就是比吃不下去早餐的有更强的精神力啊~
大场面的描写势必弱化了人物的刻画,虽然有意刻画那个乐观的士兵,却终究觉得过度刻意一笔带过,显得不真实。至于那个真正的闯入者彼埃尔也是无暇顾及了。 |
|
人数是真的人数,不是指环王第二集那样的特效 |
|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影城一厅,莫斯科电影制片厂2017年2k修复版
这是电影史上实拍战争场面空前绝后的一笔,也是历史长河中人性疯狂与堕落,狰狞罪恶恒古不变的轮回。拿破仑的野心让半个欧洲臣服于他的践踏双膝之下,但那良知中残存的一丝对胜利后的空虚恐惧让法皇终究败退于命运的惩罚
大银幕的震撼,超五星体验
5/22影城一厅二刷
1,大炮连发的视听震撼再一次将影院体验推向极致,第三次观看,1812的战争场面确实稍显单调混乱了些,但鸡蛋里挑骨头也无损它是名留影史的顶级场面
2,最后收尾的音乐,让我联想起瓦格纳的无终旋律,无尽战争的意义到底将往何处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