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 主演: (Sergey Bondarchuk) / Sergey Bondarchuk (Vyacheslav Tikhonov) / Vyacheslav Tikhonov (Lyudmila Saveleva)
    •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y Bondarchuk)
    • 编剧: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y Bondarchuk,瓦西里·索洛维约夫$$$Vasiliy Solovyov
    • 分类:战争片
    • 地区:苏联
    • 年份:1967
    • 更新:03.16
    • TAG:剧情,历史,战争
    • 别名:War and Peace: Part III
    • 片长/单集:84分钟
    • 豆瓣评分 9.2 (3144票)
    • IMDB评分 8.3 (1,911票)
    • TMDB评分 8.00 (热度:3.34)
    • 简介: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1080p.BluRay.x265-VXT[1.27GB ] 详情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1080p.BluRay.x265-VXT[1.2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1080p.BluRay.x264-DEPTH[7.94GB ] 详情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1080p.BluRay.x264-DEPTH[7.9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56GB ] 详情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720p.BluRay.H264.AAC-VXT[0.99GB ] 详情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720p.BluRay.H264.AAC-VXT[0.9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War and Peace Part III The Year 1812 1967 720p BluRay x264-DEPTH[4.36GB ] 详情
      War and Peace Part III The Year 1812 1967 720p BluRay x264-DEPTH[4.3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BRRip.x264-VXT[796.43 MB] 详情
      War.and.Peace.Part.III.The.Year.1812.1967.RUSSIAN.BRRip.x264-VXT[796.43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2 IMDB 8.1 正片
      Война и мир IV: Пьер Безухов
      1967
      战争片
      苏联

      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

      Война и мир IV: Пьер Безухов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是电影史上的绝唱——什么样的剧本,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抗衡;什么样的制作团队,才能象前苏联那样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做到极致,只求再现经典辉煌——上世纪60年代初,耗时5年,总投资5亿6千万美元——这是什么样的魄力啊。
      • 1969第41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PART 4。
      • 我给两星是有原因的,前面莫斯科事件这些很不错,问题在哪?在我怀疑作者喜欢黑那些有理想有才能的男角色,黑拿皇可以理解,黑第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弟弟就太过了。就因为男主角善良还活着,就跟好朋友第二男主角的妻子女主角在一起?第二男主角去世,女主角弟弟去世就这样收尾?女主角有多单纯的可怜,就因为单纯善良?从前面的喜欢到最后讨厌,只能给二星了。
      • 莫斯科大火那段展现了斯拉夫的荒诞与野蛮,执行死刑那段简直有陀氏的风范,安德烈死亡那段宁静而又神秘,电影结尾时士兵与战俘的歌唱,皮埃尔与娜塔莎的回忆,库图佐夫的讲话,几乎达到了原著的辽阔与伟大。“他满怀喜悦的发现,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伟大的,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
      • 看了一整天。再次被这个民族震撼的一天——是拥有怎么的强大灵魂能助他们熬过一劫又一劫,什么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不屈善良的人们,焦土变绿地,白桦林里的悲歌,烈焰焚城后的重建,这首悲壮史诗必须由托尔斯泰来书写,电影也足以配得上其悲天悯人的宽厚,“让善良的人们,手挽手地走在一起。”屡次出现云中视角,仿佛挣脱苦难的魂灵终于目睹人间悲喜,这伟大的生活永无止境,伟大的梦想不息不灭,与脚下的大地一样深沉广博。 末章皮埃尔终于成为主角,他与娜塔莎同历痛苦与等待的洗礼,成为有资格去爱的人;安德烈弥留之际的梦境,彼嘉牺牲时的黑白切换,枪决时死者的主观镜头,雪原上圆形队伍的俯瞰,导演对原著的选取和镜头对意识的表现具有极强的风格辨识,超越流俗的实验性赋予其深邃而壮阔的意象。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本该是所有角色情感线的收尾,但很遗憾地落入了宣扬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口号中,削弱了主角们的感情故事线。但对法国军人、小鼓手、莫斯科平民的描写仍是可圈可点的。导演甚至加入了自己心脏病发后的濒死幻觉体验。三星半
      •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的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吧。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样简单。”
      • 怎么说呢,看下来感觉本片/托尔斯泰的历史观还是很可以商榷的:指挥官们怎么指挥都没啥用,胜负还是要靠历史的行程,而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俄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意志……就算库图佐夫再不济,拿破仑也无法战胜英勇团结的俄国人民。怎么说呢,历史的行程当然有它的规律,但这些规律里还是有不少是比所谓民族意志更客观和无法战胜的东西,当今的历史共识是:拿破仑当时组建起的远征军的规模,需要有火车、电报等现代技术手段支持才能长期维持,而这些手段在拿破仑那时还不存在。今天当然可以提及拿破仑征服欲过剩、侵略者必然面对的困境乃至不可战胜的俄国严寒这种神话,但把历史的进程简化为侵略者必败,并没有太多帮助……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采取焦土政策都是关键性的正确决定。
      • 与其不愁吃喝地腐烂在一出又一出沙龙聚会中,不如直面生活的挑战~
      • 【YVR-Vancity】如果说第三章奉献了最好的战争戏,那么本节就奉献了最好的劫掠戏和被迫撤退戏份。哪怕作为外人,那种国家感也随着本片观看油然而生。而Andrei和Petya(美妙的黑白彩色变化!)的做梦戏份也进一步让本片升华到哲辩思考。Pierre的角色贯穿全片也有了质的变化,结尾和开头的相互呼应随着七个半小时而有了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过,natasha这个角色,虽然能理解其存在的意义,但实在欣赏不来… 需要补书
      • 为抵抗恶人的联盟,善者必须同样团结起来。多么朴素,多么天真,又多么有力量的想法啊。战争或者战后的烧杀抢掠都充满罪恶与残酷,但总会重建的。善良的人们,总能在废墟之上,造出新的家园和新的人类文明。
      • 影城。无限放大了第三部毫无节制的缺点,毫无节制地宣泄情感而忽略了故事。
      • 第四部分作为终章,达到还原惨痛历史和诗意现实表达结合的巅峰。
      • 内容只到原著的第四部,尾声的情节只有几句皮埃尔的旁白,不过也算是最接近原著的影视版。彼嘉阵亡那一段,采用了彩色和黑白画面穿插,使孩子童真的幻想和战场残酷的拼杀产生强烈的对比。女主角真演得好,把娜塔莎刚出场的13岁、天真动情的16岁和饱受煎熬的20岁都演出来了,没有哪一版能比得上。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他忽然觉得,现在一切都完结,一片混乱,一切都濒临毁灭,一切都不存在,摆脱这种境遇的出路,同样不存在。 -这就是生命,卡拉塔耶夫是其中的一点,它扩展开来,又消失了。一切如此简单明了,以前我怎么不明白呢?生命就是一切。 -皮埃尔通过亲身经历,全身心的体会到,人生在世应当追求幸福。他满怀喜悦的发现,生活是千变万化,生活是伟大、不可思议,生活是永无止境。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的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共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吧。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样简单。
      •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4-1813。4+ 火烧莫斯科纷飞黑屑。40至44分,升格油画与失真心声,坟坑下降镜头。理想主义者安德烈的最后真空。地球仪与绿瞳仁。彼佳腾天,黑白灰梦上帝视角。皮埃尔大悲大喜如遇天启。不义拿破仑凛冬恶咒,近距航拍哀兵逆行。军旅同唱法文歌,人本与民族主义共辉。
      • 最后一部有种强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之感,就没什么想说的了。四部曲看下来,人慢慢退到了历史幕布的后面,历史成为绝对的主角,洗劫莫斯科和拿破仑大溃败皆精彩绝伦。
      • 拿破仑灰溜溜地逃了,俄国迎来了春天,生活是积极向上的,莫斯科绿意盎然,人生在世,应当追求幸福,生活是千变万化、伟大、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
      • #资料馆留影#作为终章,尽管不是完美收尾,起码可以稍稍慰藉人心。一曲哀歌之后,战争结束,和平又至,最终皮埃尔回归故里与娜塔莎久别重逢,被焚毁的莫斯科又重建,似乎寓意着希望……难以置信这是1967年的老片,精致宛若玲珑玉器,又雄浑悲壮令人欲哭无泪,几场战争戏简直神还原,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通篇采用“上帝视角”,以悲悯中立的态度凝视人间,所以镜头常常从惨烈的战场上瞬间上升到白云苍穹直至星河大海,梦呓般的独白似乎在探寻人生真理——人终究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宇宙中无比平凡的一员,只是无法理解的是——好战嗜血自相残杀的本性是人类生来就有,还是在文明进程中无可避免的诅咒?无处不在束缚之中的人生该如何白日飞升?对此托尔斯泰没有给出答案,对于这些,恐怕只能后来人去解答了。
      • 20210509影城重看。沉甸甸的终章,莫斯科大火完全是《自己去看》级别的沉浸式段落,拿破仑在空荡荡的克里姆林宫踱步,玻璃反射出东正教堂的金顶,俄罗斯的诱敌深入已成为一种文化隐喻,which是嗜血的。但在《战争与和平》里,后来被鲍曼总结为大屠杀肇因的“现代性”或工具理性尚未荼蘼,敌对双方仍能互相理解(保护法国军官,对俘虏“他们也是人啊”)。依靠对捍卫正义(反侵略)的直接参与、或不如说磨难,皮埃尔完成了精神升华,去赢得在现世(对比安德烈之圣徒式的死亡)幸福的权利,而托尔斯泰通过生死的接续,完成了启蒙精神与基督爱的乌托邦的建立,善良的人携起手来。最后又闪回了尼古拉的“世界万岁”。
    • 豆瓣 9.1 IMDB 8.0 战争与和平
      Война и мир II: Наташа Ростова
      1966
      战争片
      苏联

      战争与和平2:娜塔莎·罗斯托娃

      Война и мир II: Наташа Ростов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的人,那我现在就跪下来向你求婚——皮埃尔的这个告白太动人了
      • 2020.02.13 爸爸一边百无聊赖地看一边说:这种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我们无产阶级理解不了。其实改编得不算好,我看过原著,能跟上剧情,爸妈没看过原著就看得一头雾水了。
      • 看书时是对娜塔莎这种天真烂漫的少女无感的,看到电影才领会到角色的魅力,在叔父狩猎小屋即兴起舞一幕的那种毫无矫饰的自信和活力,大概真的只有出自她那种贵族少女才会有那种率真、漫不经心的美。当然伴随这种见识广博和涉世未深结合的care-free感的就是感情脆弱易碎了,所以没有皮埃尔这种金子心暖男常伴左右就很容易行差踏错。开头的舞会戏排场不论,用一个长镜交代环境,调度简直称神,气息上的连贯和节奏上的精准,把一场舞就相爱这种剧情拍得令人信服。最喜欢的莫过于罗斯托夫兄妹三人在家里暗角聊天一幕(也是一个长镜!),打光超棒,那种亲密感和温柔真的非常暖人了。烘托环境足够耐心,单凭气质就比其它改编高不知道哪里去了。19世纪俄国贵族青年和现代人真的也没什么不同,都是不折腾不会寻觅到自我,真·隽永动人
      • 这一章完全是「娜塔莎之舞」——在花团锦簇的舞会中穿行,金光的雪无声落下,我们一定以为遭遇了爱情,天地才会这么美;这人世间因为有了你才一半光明,安德烈冀望于如碧空云雀的她将自己拉出泥淖,而忐忑的猜想、小心的放手、幻想的欢喜,怎么经得起另一半黑暗的侵蚀。我们一定要在伤透几颗心之后,才能懂得什么是可贵吗。这一刻我如此幸福——想起伯格曼《呼喊与细语》。 皮埃尔的告白太催泪了,假如让我说下去,假如我是自由的,假如我有爱你的资格;仰脸淌下的泪和划过的彗星一样,宣告一个阶段的终结或开始。 分屏用得好——情发一心的对照,俯视镜头中的舞会如俄罗斯方舟游弋在欧洲边缘;第二次心动的影像碎片,剪辑得极为曼妙。
      • 看到了书上看不到的东西,电影在文学面前的自信就是这么来的。比第一部还棒~
      •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与它相比。
      • #资料馆留影#4K修复版,摄影与音效极佳,画质动人到不忍直视。这部号称有史以来《战争与和平》最佳版本里,全片最令人心旌摇曳也最为称道的片段——娜塔莎与安德烈在舞会上共舞一曲,那美好画面自然想起《乱世佳人》里白瑞德与郝思嘉惊世骇俗的那场共舞,bt与《战争与和平》相比又稍逊一筹,毕竟细腻的人物心理拿捏与宏大场面调度实在太赞了,娜塔莎傲娇害羞又无限渴望男伴的矛盾复杂心理,简直在那一瞬间快溢出银幕了,萨维里耶娃饰演的娜塔莎堪称最佳版本,简直就像书中走出来一样,每一个微妙神情每个舞姿每段内心独白……都不能再合适了!当她与他在舞会上如同童话里的公主与王子深情共舞的时候,不由得为她这位绝代佳人祝福,而之后的战争与乱世浮生生离死别,有那么让人黯然神伤感慨唏嘘。这就是战争啊,这就是爱情。
      • 古典文艺片的一个共同特征,大概就是令人发指的情节缓慢推进,以及没完没了的大段大段的风景镜头,但是,倘若能静下心来,确实很美,那些声势浩大的围猎场景,奢靡的贵族舞会,那些奔驰的雪橇马车,那些华丽的背景交响乐,当集齐了这些元素,便让人不由自主地穿越了过去……
      •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2-1807。4+ 承接上部线列X大航拍恢弘已极的三皇之战,这部以分屏战场始终,却更精炼地以碾压性技术与场面(天花板定轨!)的两场舞会定调人物离合、以景写X蒙太奇旁白宣叙精神探索。坐等有生之年电影院二刷修复版。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我从没体验过这种感情,现在我心里世界分成两半。 -一半有她,那儿有幸福、希望、光明;另一半没她,那儿尽有苦闷和黑暗。 -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完美的人;假如我是自由的,我会马上跪下来向您求婚,我会对您说:我真心的爱您。 -一颗慧星呈现在天空,皮埃尔觉得这颗星正反映了他心灵的变化和感受,他受到鼓舞,进入了新的生活。 -1812年6月12日,西欧军队跨过了俄国边界,战争,一场违反人类理智,违反人类本性的战争,在俄国国土上爆发了。
      • 苏联电影人电影技法的纯熟扎实让人折服,大量的心理活动独白把人物的所思所想展现得十分强烈,分屏、镜头运动、构图都恰到好处,第二部属于可爱开朗勇敢热烈的娜塔莎,她是天使,像一只自由飞翔爱唱爱跳的小鸟,要她嫁给严肃深沉的安德烈是不公平的,于是又有了另一段危险的恋爱风波,而彼埃尔默默站在一旁,散发着属于他的光芒。
      • 20210509重看@影城,像一只小小的雀鸟一样的可爱蹦跶的娜塔莎,毫无城府的娜塔莎火速接受求婚后的安德烈的内心独白,年轻的姑娘们都要来听听啊!此时的年轻人们,矫情虚荣幼稚,为一些小情小爱要死要活折腾得昏天暗地,贵族阶层们,全然不顾已然摇摇欲坠的王朝照样醉生梦死;舞会场景已经是极尽奢华,但还不是我在影城一号厅见识过的最辉煌的舞会嘿嘿,最华美辉煌的桂冠还是当属《豹》
      • 娜塔莎之舞的由来,是四个部分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它拥有整片最灵动的一幕,女主角进入大厅等待跳舞的心理和状态让我念念不忘,这一部分中,女主角的戏剧脉络始终是极致的,女主演有赫本的貌,兼具斯嘉丽的性格,好莱坞女神气质突出,这也或多或少投射出“冷战”对该片创作过程的影响。
      • -安德烈:我从没体验过这种感情,现在我心里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有她,那儿有幸福、希望、光明,另一半没她,那儿只有苦闷和黑暗。—— -娜塔莎:听我说,皮埃尔,安德烈公爵一直是您的朋友,他对我说过我有事可以找您。现在他在莫斯科,我请您告诉他说,我求他原谅我……我知道一切都晚了无法挽回了,使我痛苦的就是我伤害了他,请你去对他说,我求他宽恕我,宽恕我所做的一切。—— -皮埃尔: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完美的人,假如我是自由的,我会马上跪下来向你求婚,我会对你说,我真心地爱你!
      • 第二部分是出完整的爱情戏,少女娜塔莎的一年之约。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一见钟情到色胆包天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两段激情燃烧的爱恋,终究都化为灰烬,如此美丽动人的天使,在最好的年华却总是遇到错误的人,可叹,可惜,可怜。
      • 视听语言的确逆天。那段木屋中的灵动活泼的舞蹈让我无比喜爱娜塔莎这个人物,可是当她被情爱折磨得魔怔般得歇斯底里时又忍不住嗟叹。可是感觉也不能在道德上批判她。从第一部就可以看出娜塔莎就是一个怀春少女,她并没有深沉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她内心热烈充满生命力,不可能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她只是喜欢恋爱这种感觉本身罢了。同《安娜卡列尼娜》中一样,这种恋爱中的挣扎体现出上流社会浮华生活中那些贵族阶级精神的贫乏缺乏安德烈原先体现出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娜塔莎最终会如列文和吉蒂那样在精神上被拯救吗?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娜塔莎选角太灵了,眼睛会说话,舞蹈能发声。华丽的舞会是全片最灿烂、闪耀璀璨光辉的一幕。过目难忘
      • 第二集意思就出来了。。。大舞会那段太爽了。。。抓狼那段太爽了。。。。感觉这个故事应该拍成连续剧。。。。电影时间短一段段的总觉得交待不清楚
      • 20210509影城重看。二幕是我心目中的全片最佳段落,也是俄罗斯爱情的典型,一种情不自禁的“娜塔莎之舞”。舞会沙皇登场的超长镜头,复杂推轨从娜塔莎跟到年轻沙皇再回到全景,包罗不同视点,将众人的期待和贵族的风度交融在同一轨迹,安德烈和娜塔莎的双人舞自然是高光,娜举手投足见芭蕾功底(搭肩特写太美了),猎人木屋及夜归对尼古拉说不可能更幸福了,完美还原小说情境(包括东方式的点头动作)。之后的劈腿剪辑有苏联蒙太奇风味,镜前滤片(?)和铃声(?)勾勒出梦幻及梦碎感,也可视为安娜·卡列尼娜的预演,一种爱的全权性(要支配身份而非被身份支配),因此是now or never,歌剧院阿纳托尔出场即翘脚,一个镜头传达性格。最后的彗星画面是不是重制过?比DVDrip画质好太多了(当时恰好在看权游,也有红彗星)
      • 6.5| 一开始的长镜头切换高度来表现舞池的那段,还是令人惊讶的,这样这么多人的调度和对于摄像机位置的构想挺令人佩服。其他的,那些舞台剧形式的独白与配乐,演员空洞的演绎方式,毫无情感共鸣,只令人深谙冗长和倦意,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年肯定很奏效,然后它只属于那个年代了。
    • 豆瓣 9.1 IMDB 8.2 CD02集
      Война и мир I: Андрей Болконский
      1965
      战争片
      苏联

      战争与和平1:安德烈·博尔孔斯基

      Война и мир I: Андрей Болконски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全世界估计也只有苏联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可以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只为最完美地展现本民族艺术杰作而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来拍摄如此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
      • 第一部的质量非常高,很多地方的处理(光漫反射、树林机位)能让人联想到老塔,导演完全不吝啬任何可以实验的机会,几乎每场戏都是一种新的风格展示,最后拿破仑在安德烈公爵面前出现的大远景达到了我期待中的震撼程度。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我认为生活中真正的不幸只有两桩,一是受自己良心责备,二是生病。 -没有这两桩,就是幸福。 -为自己活着,避免这两桩不幸,就是我现在的全部哲学。 -怎么能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呢? -不,不对,一千个不对,我从心灵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庞大而和谐的整体中间的一部分,不是吗? -我觉得,我绝不会消亡。 -那是因为,因为宇宙间万物不灭,我将来会永远存在,跟过去一样。 -啊,是春光。一切都变绿了,多快呀!白桦树,还有赤杨,绿樱桃都发芽了,只有橡树不露声色。 -我了解生活,我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只是在度完我的余生,不做坏事,不寻烦恼也不再有所追求。 -要生活,要去爱别人,要相信我们不仅今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过去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永远这样。
      • 【A】叠化,叠化,在某个特定地点将角色的状态印记在那个时刻,而树林内的空镜叠化又是如此迷幻,文学感投射与影像的最佳决策。前半段的视点稍显杂乱,主线在各种影像实验与角色塑造之间变得模糊不清。但到了战争戏时,影片终于步入正轨:超凡的运镜是展现角色内心的最佳途径,一个360度的旋转镜头将战场环境净收眼底,各种大场面调度是如此赏心悦目,以至于许多角色的内心旁白反而无关紧要。最后,到底什么才能最好的展现这是一部倾尽举国之力制作的史诗电影?答案就是航拍镜头,摄影机穿过云层,越过大地,地面上的战争变得如此渺小,恢弘气魄中又透着无穷诗意。甚至完全可以说1966这版《战争与和平》贡献了影史最佳的航拍镜头。
      •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高远的天空?我终于看见它了……除了这无限的天空,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它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全片最戳台词,出现在安德烈伯爵第一次“阵亡”仰望苍穹时的内心独白,当时脑海竟然浮现出墨镜王《东邪西毒》的一个画面,梁朝伟饰演的盲武士在临终前说的那段话,“听说刀快的话,会听见流血像风声一样,没想到第一次听到的是自己流的血……”那一刻,世界安静了,关于什么是生命与意义,已无需多言。#资料馆留影#
      • 上帝视角的旁白如探入人类内心,反复考量良心与谎言,死亡和真相——我们这样活着究竟有无意义,我们还有能力去相信去爱吗,我的痛苦与你是否有关。充满自我质疑的询问充斥在主观视角的倾斜镜头中——是谓“天问”,这般面对人类终极难题的天命问题唯有出自托尔斯泰;分娩一段简直泣血——“丈夫的到来与她的痛苦毫无关系”,眼睛里的死灰映射着早已死去的婚姻。 战争场面调度具有悲壮史诗气度,航拍俯瞰气势惊人;宴会上的长镜暗喻着惶惑灵魂在现实的煎熬,从窗口望出去或收进来的镜头,是一次次反复的捶打,结尾昂起新生的基调。
      • 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出产了诸多大投入、无投资上限的史诗电影(没有“级”),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空前的经济增长有关,也与勃本人希望借助电影宣传苏联的意愿有关,你甚至可以认为他喜大好功,勋章铠甲就是明证。《战争与和平》就是其中之一。无限量投资与红军的支持使得本片的战争场面异常恢弘,布景和服装更是精致得精掉下巴,但本片并不是个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导演还原了托尔斯泰原著的里外,摄影优雅得无懈可击,在人物情感的把控更是精准。每当主角开始抒情,便是一个意识流式的拍摄,完全地把情绪外化了出来,每一个镜头都饱含了情绪。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仅仅只是第一部。(CC修复太垃圾了,画面居然会变色,希望能修复好一点。)
      • 场面够大。。。画面够漂亮。。。音乐也配得好。。。但是他妈故事不行啊第一部分2个多小时主要人物没表现好。。。好像古代人写的名著拍成电影都不好看
      • 1969第41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PART 1.
      • 没看过原著,短时间内恐怕也没有精力啃完这部皇皇巨著。抱着先了解一下剧情梗概的目的来看电影。画面确实是极美,美到几乎每一帧都能拿来做壁纸的程度,审美得到极大愉悦。但不得不说,哪怕是整整七个小时的电影,要想将原著故事线完全还原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导致,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进展过快,很多情况下人物的动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铺陈。皮埃尔和海伦不明不白地在一起,下一次出场就已经是皮埃尔因为妻子偷情的风言风语而选择与人决斗了。这其间的跨度未免太大。再比如安德烈在丧妻之痛后意志消沉,面对春光也提不起精神,觉得“我不相信你们的希望”。结果仅仅是去了罗斯托夫家一趟,半夜无意间听到了娜塔莎说话,回来之后就立马振作起来了。前后相隔还不到10分钟,导演真的不觉得这种人物变化实在太突兀了吗?
      • 上海影城有一位常驻嘉宾,喜欢大声呵斥、打人威胁,来阻止别人讲话,上次泰国影展也碰到这傻逼,真特么倒霉!劝阻别人的前提是别影响别人好不好,满嘴脏话,开场了还在骂人,电影结束又开始不停骂人,真是吃饱撑的,影城是你家。这傻逼还不如在家看录像带。
      •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1-1805。不同于大多数史诗巨作的四平八稳,这部电影在烧钱的同时不乏技法/艺术上的尝试与野心:数处跳跃式剪辑强调突发+视角代入(赌酒那场莫名混乱歪打奇效)、流畅的大场面调度及长镜头运镜、丰富简明的梦境/幻想蒙太奇(思凡 & 父亲的手)、推拉门式平行剪辑高亮炎凉对比感等。
      • 准确来说应该标记苏联电影的//俄国片总有种粗砺和精致完美糅合的感觉 像零下温度的风雪打在顶级动物皮毛上 轻轻一抖全没痕迹//民族气质这种事真的没话说 要别国来根本拍不出这感觉 比如把熊当宠物似拎着什么的就是非常毛子的细节…
      • 两个有诸多不同的人物:安德烈和彼埃尔,安德烈经历了乱套的战争、妻子的死去之后走入绝望,31岁的他不再有追求,然而一个小女孩唤醒了他,于是对生活有了新的观感;彼埃尔外表老实胆怯,实则胆大妄为,与流言中的情敌决斗,他走的路没有安德烈正派,思想上却足够正确。苏联如此宏大的版本让托尔斯泰的巨著更显强大。
      • http://moviejie.com/search/q_%E6%88%98%E4%BA%89%E4%B8%8E%E5%92%8C%E5%B9%B3/
      • 以前我怎么没有见过这样广阔的天空?现在我终于看见它了,多么幸福。是啊!除了眼前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除了它一切都不存在。不,天空也不存在,有的只是寂静和安宁。
      • 泪目啊,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幸运的。大气磅礴的开场已然昭示着导演在艺术上的决心。多处转场很绝,比如音乐的运用,一边是别祖霍夫家悼亡的肃穆,一边是罗斯托家的欢腾的舞会,别祖霍夫身边的人都巴不得他赶紧死,争看遗嘱的“雀跃”和舞会重合了。奥斯特里茨的硝烟,制服和天空。安德烈拔旗和仰望天空,那个永恒而神秘的真理,当镜头拉远抵达云端,观众成了那个超越的存在,看着蝼蚁般的军人不知为何互相残杀,极致的视听。最后娜塔莎的惊鸿一瞥,绮丽的月色,一波接一波的情绪,最后完美收束在那颗橡树上,安德烈从它身上看到自己,既是幻灭和绝望的投射,亦是重新认真生活的起点。Ps. 导演自己演皮埃尔突然就跟托老把自己写成皮埃尔对称了。想看熊和警察绑一起在河里负重游泳。原来我学法语是为了听懂俄语电影里没有字幕的法语台词
      • 【YVR-Vancity】惭愧,没有读过原著,加上有些台词没有翻译(是因为不重要吗?),所以不知道改编的如何。即使如此,仅从电影来看也相当震撼。战役的真实性是所见过最好的了。结尾俯拍下的Austerlitz战役真的是悲壮极了。很多台词自语已经超脱了推进故事的层面,而变成了一种哲学宗教探讨。如此庞大磅礴的电影无疑是需要钱来支撑的,但这不能埋没导演的调度才能。期待第二部分。
      • 高三读完乱世佳人之后读的作品 结果一直没读完。。读不下去了。。高考完都没读完。。。~~还是看电影补完一下吧。。。心里也有个安慰。俄罗斯年轻小帅一群啊
      • 看《娜塔莎之舞》的时候突然想看这部电影,号称是苏联动用倾国之力拍摄的电影。不愧是大部头和大场面,无产阶级的祖国发挥出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表现沙俄贵族时代的那些国仇家恨与伤春悲秋,最重要的是托翁那悲天悯人的东正教思想,无疑是和传统中认为的社会主义价值背道而驰的。还有那年轻男女之间的热吻和对女人胸部的特写真是让人意外,以及战争场面恢弘调度,大自然无垠天地间的壮美空镜头,对比于同时期中国已进入文革样板戏的濒死状态,真是不能不比较的是信的同一个马克思,怎么在中国裂变成这种癌细胞。高中时在书摊买了《战争与和平》的精选版,也是本厚厚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再也没啃过了。那个时候对拿破仑战争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都很陌生,自然在历史背景缺乏的情况很难产生兴趣。现在不一样了,我对俄国文化的兴趣这几年越来越浓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