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令人赞叹,依然是迈克李典型风格,他用一种如此毋容置疑、如此掷地有声的方式,阐释了这个表面上全世界都吵成一团、争议巨大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根本不是意识形态问题、宗教问题,更不是个人价值观不同,它就是一个被剥削阶级的苦难。维拉是个普通善良的底层劳动妇女,她只是凭借着最朴素的认知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女性且分文不取,新晋女婿无需什么深刻的引导过程,他就能自然而然理解并赞同维拉的作为;真正将她们置于危险的真的是狱中许多个维拉吗;因为越来越喜欢迈克李的电影,以至于我对英国工人阶层也日益爱的不行了(当然可能只是想当然):好听的口音、礼貌、助人、艰难亦相互扶持,配上每次都犹如涓涓细流的节奏,爷爷你建造的真的不是一个美好治愈的工人阶级乌托邦吗 #25SIFF @美琪重看 |
|
这世界最令人恐惧的就是人性的冷漠。You Don't Know Jack里的科沃基恩,他只是想帮助渴望死得痛快的可怜人,维拉·德雷克也只是想帮助渴望解脱的无助女子。可是病人懂得感恩,社会仅仅给你一纸判决书和一道栏杆。 |
|
迈克·李果然不是我的那杯茶 |
|
1. 1950 年啊,还没有避孕套,女人只要怀了孩子就要生出来,如果不堕掉,那么养个7-8个孩子,也都是女人的事儿吧!2. 想象这100年来,人类还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也会倒退,所以,眼光应该放远些,大概就能够活过一些苦难。3.Vera天性善良,有非常稳定、朴素、阳光的内在,就是助人。 |
|
3.5 Mike Leigh的女人韵事,Imelda Staunton极好,充满意味的群戏,但整个片子好像多了太多枝节。 |
|
背景是二战后物质资源紧缺的英国,资料介绍说那个时候的英国城市规划还以满足功能为主,的确,影片大部分的室内背景是逼仄的政府平民公寓,阴暗粗砺的街景,室内摆设陈旧简陋。二战物资的稀缺更包括安全套,因此就引发了太多意外怀孕的个案。vera是个再熟悉不过的温良和善的老太太形象,一生乐于助人。可矛盾就在于那时候私下堕胎是重罪。堕胎这个爆炸性问题,到了现在也没有个温和的定论。老太太的无辜表情令人通彻心扉。 |
|
是的,你们都是比水冰月还正义的好人,你们把还没有成为生命的宝宝挂在嘴边,却不看一眼正在活着的人。 |
|
《女人韵事》是那个时期的法国,《维拉德雷克》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前者收钱判了死刑,后者义务判了2年6个月。前者是无知的,后者是善良的。前者是家庭不幸福的,后者是家庭美满儿女双全的。前者为了金钱的诱惑,后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认为那些女孩需要帮助。两部片子都很出色,《维拉》在另一个富人世界的对比更胜一筹,虽然穷人和富人都会因为被迫怀孕寻求帮助,但富人花了比穷人贵50倍的钱,做了精神科鉴定,就可以在法律漏洞中安全的堕胎,做手术的医生可以理所当然的拿到钱财也不用坐牢。 |
|
儿童节看了两部与堕胎有关的名作,都是女主至上的片子,在法国人那里是婊子在英国人那里是圣母,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现在看起来平常的事曾经或许都是禁忌,社会更宽容和平等都不是白来的需要的正是那些对抗的良知和勇气,从这点而言堕胎、同志权益这些都是一样的。 |
|
做得是对还是错? |
|
#SIFF2023#看不同导演如何烹饪“堕胎”这个命题,是件饶有兴味的事。不同于夏布洛尔等人的冷峻笔法,迈克·李在片中(尤其前半段)掺入了大量对各阶层图景的速写,战后英国凋敝的时代环境,成了令叙事氛围膨起的酵母。尽管从庶民剧到锒铛入狱的转折尚存断裂,圣诞夜等段落写得也不够出彩,但艾美达·斯丹顿朴素又伟大的面部表演,依然有着梭子般“镇场”的力量。心理分析式的解剖在此则像一针针毛线,被编织进琐屑的微观家庭史,譬如生活感极强的对白,和那个反复出镜、抢戏的茶壶保温套。 |
|
支线太多很复杂,抓不到重点。堕胎非法这个前提没有强调。弟媳怀孕、女儿结婚、富家女被强暴,没有形成对照组。儿子卖衣服、卖袜子,更是无关。每场戏都很不完整,像是拍的时候没想明白,然后凑数。中间人莉莉安的线断了,富家女也没交代,整体是一种不成熟的支离破碎感。 电影前半段几乎没有对与主题的铺垫,所以警察来也不会感到紧张,后面主人公的痛苦也难以共情。她好像只是流水线作业,体会不到她对怀孕少女的关爱和真心的帮助。除了不收费以外,她的“好人卡”不成立。她帮助男孩是因为想促成他和自己的女儿,其他的日常也没有提到她是义务劳动还是什么。主人公乐于助人的性格也没塑造出来,反而是支线剧情占了前半部分,讲些乱七八糟的让人难以集中精力在堕胎这件事上面。所以后半段被逮捕,很难共情她的痛苦。共情“帮助“而非“谋杀”。 |
|
迈克·李代表作,2004威尼斯金狮奖。1.又一部堕胎题材杰作,迈克·李拍得平实克制,细腻动人,毫无说教与煽情。2.艾美达·斯丹顿的表演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3.影片完成度极高,前半部分既刻画出了人物群像,又将当时土法堕胎始末及多种堕胎原因(意外怀孕、孩子太多养不了、出轨偷腥与性侵强暴)分散展示出来,后半部则聚焦于罪与罚。4.尽管堕胎的伦理与法律至今争议不断,但本片亦足以引发深入的思考与质疑,影片同时塑造了儿子这个花心浪荡、性侵他人而不自知自省、对母亲毫无同理心的角色,父权体系与父之法对女性的戕害昭然若揭。5.色彩搭配亦可圈可点,比如房屋内往往笼罩在暖黄色之中,壁纸装潢也古朴、素雅而温馨,但飘雪逮捕、雪夜迟归、警察局审讯、法庭判决、监狱对话等场景均为冷抑枯涩的冷调。PS:修订洗版了中字~(9.0/10) |
|
这是看过的Mike Leigh最有剧情,最戏剧化的一部电影,与其他几部master-piece作品相比风格差异还是较大,时间设定和影片主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作品依旧将目光对准中下层人民,以德行待人未必能得到肯定:良心的拷问和法令的冷漠,摧残的不只是一个Vera Drake。 |
|
17/4/2006 6:00pm Cultural Centre |
|
可怜的老太太 我高三看的! |
|
Imelda Staunton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
|
#重看#迈克·李属于越看越有味道那款,恰如陈酒之愈香,让观众在略显老派的拍摄手法中浑然不觉笨拙,只会被真挚的情感力量所裹挟,沉浸到他打造的故事中去。战后阴影未散,阴暗逼仄生存环境,无产的工人阶级努力挣扎着生活下去。
维拉是局促阴暗客厅里明朗的笑声和传达温暖善意的蜜蜂,她热爱自己的家人,将困窘的生活总是装点得五光十色,也感谢生命中拥有深情的爱人;因而面对以道德家面孔出现的亲人,她是惶惑惊恐的,她无法确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法庭上的恍惚很真实);在女性连自己身体都无法做主的年代,那一张张痛楚害怕的脸是多么痛切的陈诉——依旧在为这些话题吵嚷的现今,重温觉得有意义,平静甚至冷静的abortion场景比冲击力不让432。 |
|
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真的应该让去那几个红州的法律制定者好好看看。”Ban of abortion will only ban safe abortion”, 无论是何种结果受苦受难的都是女性,而她们是社会哪怕在最残缺脆弱的战后重建时期最坚忍最无私互助的人呀。真的是视角决定一切,迈克李的电影或许很多被归为“厨房水槽Drama”,充满着琐碎的人物和生活的细节,但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女性的关怀再朴素的制作和镜头语言都掩盖不了,是真正的大师。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胶片了,今天看得鼻酸酸 |
|
英国工人阶级厨房情节剧的代表,表演很动人。【电影资料馆】 |
|
影片拍摄手法传统而克制,仿佛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妻子、母亲、罪犯,维拉·德雷克的三个角色,前两个角色她无疑做得非常好,最后一个角色,她认了罪,内心其实坚持自己只是帮助了别人——她的愧疚只是对家庭。当维拉·德雷克与同类罪犯相遇,她们都说她是用最安全的方法“犯罪”。 |
|
又名: 地下观音
哈哈 |
|
依然get不到迈克李 |
|
通过塑造主角的美好形象来让观众认同她 进而在情感上不知不觉地把堕胎这一违法行为非罪化 或者至少是“值得谅解” 这一编剧手法实质上与好莱坞的道德神话没有本质区别 |
|
4星半 |
|
两个人爽,为什么最终倒霉的是女人 |
|
不带任何技巧悬念,全靠表演立起来,而好演员和好导演总是相互成全的。 |
|
情与理的交叉点 |
|
唯贫苦之人,可以拯救贫苦之人 |
|
与人为善的老妇人,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和和美美的一家子。 |
|
经典之作。不知道那年戛纳为什么拒掉这部片,那年戛纳金棕榈是《华氏9/11》。Mike Leigh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学,帮他成功再现1950年代英国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人情冷暖,再在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引发此起彼伏的涟漪。Dick Pope的摄影也帮助营造了古早的质感。可惜Sally Hawkins那条线多少有点半途夭折的感觉。 |
|
维拉是个父不详的孩子,现在做清洁工,丈夫年幼失去父母,负责的照顾弟弟,现在在弟弟的修车厂工作,两人知足而幸福,儿子开裁缝店,女儿做工人。维拉对邻居都很热情,她还很热心帮助女性堕胎。偷尝禁果的小情侣,不想要更多孩子的中年妇女,难免意外的妓女,远离家乡来打工的黑人女孩,出轨的年轻少妇,有母亲陪同的少女。少女发生危险住院,母亲不得不说出全过程。没有亲人的小伙和维拉女儿订婚,小叔子老婆也怀孕了,庆祝之际,维拉被逮捕。另一条线是维拉雇主的女儿,富贵单纯,却在约会时被花花公子强暴,她通过伪造精神病来申请堕胎,花费100英镑。维拉不收分文,而中间商却收两尼。事发后,儿子和弟媳看不起维拉,从小饱受饥寒却没有爱的女婿却完全理解。维拉被判刑。不管堕胎是否犯法,就算堕胎不犯法,无证行医也是重罪,没什么争议。 |
|
我只是帮助那些女孩子 |
|
助人单纯地像张白纸,却骑虎难下 |
|
平凡确充满了力量 |
|
于無聲處聽驚雷.以及.如鯁在喉. |
|
真正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不是像喊口号一样写一些“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伟大女人。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拍一个普通女人的下意识,一个在新教伦理父权家庭获得巨大成功,子女双全、丈夫爱她尊重她、社会评价极高的女性的下意识。她只是觉得帮助女性堕胎这件事是对的,就去做了,她的行为是对不合理的道德法律最大的驳斥,下意识里也隐藏着主体性。我们可以慢慢看到整个社会对伤害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甚至觉得自己才站在道德高地。与此同时,电影也表现了女主身边男人的下意识,他们也感觉到女主的正义性但讲不出理由,这样的表现是合理的。拍摄这种集体无意识和一小撮人的下意识,构建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SIFF2023# 在大银幕看堕胎题材冲击力太强了,配上迈克李平实而毫不煽情的叙事风格,完全是现实主义恐怖片。1950s的UK想走正常渠道堕胎可真难啊,需要150胖+精神科鉴定,精神科医生甚至会问“你之前是处女吗?“这种问题,难以想象。 |
|
典型英国电影~ 质朴+人物+生活……演技派 …… 对哦 粉红教授 怪说不得这么眼熟~!!!! |
|
老太太表演出色 |
|
反对堕胎 |
|
英式风格 |
|
太直白了吧,包括大段的表情戏和反复的审讯段落,意图指向太明显了。 |
|
挺一般的。过于片面化地反应了一个时代让人不爽,再加上对所有演员的演技都不是很感冒就。 |
|
温馨的前段和残酷的后端形成鲜明对比,看的人揪心啊~~想到《朗读者》~原来乌姆里奇教授的演技这么强大啊~~ |
|
没有迈克李架不住的英国家庭故事,《透纳先生》之前看这部最合适。 |
|
我喜欢地下观音这个译名 |
|
动人的角色和迈克·李一贯娓娓道来的情节。 |
|
她才该是影后 |